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短篇小说伤痕

短篇小说伤痕

发布时间: 2022-04-15 12:40:06

❶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形成时间不同、特征不同、代表作品不同。

1、形成时间不同

伤痕文学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2、特征不同

伤痕文学: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

反思文学: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3、代表作品不同

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反思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❷ “念今生,风烟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 什么意思出处

意思是:想想这一生,时间如风如烟,虚幻飘渺。我与爱人携手相伴,从早到晚,我们所说的每一个字里都包含着无尽的爱意。我们两个人相互依偎,就像鲜花一样,我的爱人是我愿意一辈子守候的人,我决对不会背叛我们的爱,即使社会喧嚣,繁华叨扰。

这句话并非是古文中的句子,应该上网上伤痕文学里非主流的文字。

原文是:念今生,风烟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两相依,如花眷恋,你是我独守的暖,不相负,繁华唇语缠绵。那日,长空阴晦,如我的心情。踩着碎碎的感伤,闭上眼帘,记不起你完整的笑容,千年红尘,就在这一刻泛起绵绵情愁,我的世界开始下雪。

这句话看似文艺,实际上前后逻辑并不是很连贯。可能是某位伤心了的情感人士,通过堆积细腻的文字所表达的一种文艺范的心情。

❸ 名词解释 伤痕小说

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后相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

❹ 请问短篇小说《伤痕》的作家 卢新华是男还是女。。

是男的啊,没错
卢新华,原籍江苏如皋,1954年生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伤痕》,中篇小说《魔》,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等。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上海作协理事。

32年前,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卢新华发表小说《伤痕》,由此引发了一场“伤痕文学运动”。近日,沉寂文坛32年的作家卢新华又以一部新作《财富如水》,首倡“合天道、衡人欲”的财富观。

这个报道上还有他的照片呢。。。。就是个老男人

❺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以下: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袭巧明的《思念你,桦林》,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宗璞的《我是谁》,冯骥才的《啊》,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❻ 分析卢新华的<<伤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许多回忆。

作者卢新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小说《伤痕》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王晓华,九年前对张春桥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真,痛苦而无奈地和她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男青年苏小林,又由于小王的家庭成份问题不能上大学,一对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来。在漫长的九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经上级领导部门甄别后,彻底平反了。她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可当小王赶回家探望时,妈妈已离开了人间。

作者描写王晓华母女生离死别和她与小苏爱情生活悲欢离合的情节,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年轻一代的迫害,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干部和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统治下的苦难。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作者在文汇报上谈他写这篇小说的体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鲁迅在《祝福》中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我脑子里涌现起无数个受‘四人帮’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帮’路线迫害致死的老干部形象,逐渐凝结成‘四人帮’给我们社会留下的最深的伤痕,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当我构思到晓华离家九年,而回家见到母亲已离开人间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被头,我被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感动了。”(见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汇报)粉碎“四人帮”后,复旦校园的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卢新华的这篇习作,是张贴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级同学办的《百花》墙报上。它是众多作品中吸引读者最多的一篇,轰动了全校。

❼ 什么叫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题材。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一度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揭露“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如,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可结合伤痕文学理解,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❽ 卢新华《伤痕》故事情节

《伤痕》短篇小说,发表于1978年《文汇报》,曾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写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这已经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晓华将目光从窗前收回,低头看了看表,时针正指着零点一分。她理了理额前的散发,将长长的黑辫顺到耳后,然后揉了揉有些发红的微布着血丝的双眼,转身从挂在窗口的旧挎包里,掏出了一个小方镜。她掉过头来,让面庞罩在车厢里谈白的灯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镜里。
这是一张方正,白嫩,丰腴的面庞:端正的鼻梁,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适中的部位上;下巴额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对深潭般的幽静的眸子,那间或的一滚,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闪光。
她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审视过自己青春美丽的容貌。可是,看着看着,她却发现镜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滚过了点点泪光。她神经质地一下子将小镜抱贴在自己胸口,慌张地环顾身旁,见人们都在这雾气腾腾的车厢里酣睡着,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刚才的举动,这才轻轻地舒出一口气,将小镜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旧睡不着。她伏在窗口的茶几上还不到三分钟,便又抬起头来。
在她的对面,是一对回沪探亲的未婚青年男女。一路上,他俩极兴奋地谈着学习和工作,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可现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着睡了。车厢的另一侧,一个三十多岁的城市妇女伏几打着盹,在她的身旁甜卧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忽然小女孩蹬了几下腿,在梦中喊着:"妈妈!" 她的妈妈便一下子惊醒过来,低下头来亲着小女孩的脸问:"囡囡,怎么啦?"小女孩没有吱声,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复又睡了。
一切重新归为安静。依旧只有列车在"铿嚓铿嚓"地有节奏地响着,摇晃着。——那响声仿佛是母亲嘴里哼着的催眠曲,而列车则是母亲手下的摇篮,全车的旅客便在这摇篮的晃动中,安然,舒适地踱入恍惚迷离的梦乡。
她仍旧没有睡意。看着身旁的那对青年,瞧着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股孤独,凄凉的感觉又向她压迫过来,特别是小女孩梦中"妈妈"的叫声,仿佛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妈妈"这两个字,对于她已是何等的陌生 ; 而"妈妈"这两个字,却又唤起她对生活多少热切的期望! 她想象着妈妈已经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她多么想立刻扑到她的怀里,请求她的宽恕。可是,……她痛苦地摇摇头,晶莹的泪珠又在她略向里凹的眼窝里滚动,然而她终于没有让它流出来,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两只胳膊肘支在茶几上,双手捧起腮,托着微微向前突起的下巴,又重新将视线移向窗外。

❾ 伤痕小说的发展历程

在当代文学史上,“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的小说,其主题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林彪“四人帮”,鞭挞丑恶灵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礼赞美好的情操。
开山之作是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以上作品只是从政治主题的角度而言的。如今,事过境迁,抛开时代因素,当我们再重新读这些“伤痕小说”时,发现其还审视了“文革”中隐性的人性和亲情、道德。而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控诉揭批“文革”、“四人帮”的显性的一元主题,而忽视了另一隐性主题,即鞭挞个体生命中的丑恶人性,歌颂优美人性,呼唤和宣扬社会主义人性和人道主义。通过《伤痕》等“伤痕小说”,我们可以透视出“文革”中存在的几类人性:

❿ 《伤痕》主要讲了什么

卢新华,生于1954年,主要作品有小说《伤痕》、《紫禁女》等。短篇小说《伤痕》是他的代表作品,发表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作品写“文革”时女生王晓华的母亲被定为叛徒,她非常痛恨母亲,和母亲断绝了关系,不打招呼,一个人跑到东北去插队。8年后,晓华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说她的冤案已经昭雪,盼望女儿回来让她看上一眼。当晓华赶回上海时,她妈妈已经于当天早晨在医院去世了。

小说通过王晓华母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极端主义的政治斗争对于人情和伦理观念的侵害和破坏,批判了反动的血统论,揭露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和黑暗现实,让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怎样遭扼杀毁灭,从而激起人们对丑恶的无比憎恨,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同情。

王晓华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她受到毒害,又去刺伤母亲,却以为自己是对的。充分表现了“极左”政治不但严重破坏了生产,迫害了老干部,也伤害了青年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伤痕。作者在作品中提炼出“伤痕”这一发人深省、动人心弦的题旨,为后来的伤痕文学开了路。

热点内容
古装言情热销小说排行榜2015 发布:2025-04-29 22:22:31 浏览:174
重生甜宠古言小说 发布:2025-04-29 22:21:48 浏览:352
在游戏里养成反派的小说 发布:2025-04-29 22:21:44 浏览:59
类似网游变身之美女驯宠师的小说 发布:2025-04-29 22:14:19 浏览:899
小说总裁和娇妻床戏 发布:2025-04-29 21:58:28 浏览:253
都市小说思路客 发布:2025-04-29 21:54:38 浏览:715
经典完结丹武小说下载 发布:2025-04-29 21:35:23 浏览:925
花城小说言情小说 发布:2025-04-29 21:34:42 浏览:964
魅丽文化军旅言情小说 发布:2025-04-29 21:34:38 浏览:98
同学别跑番茄小说结局 发布:2025-04-29 21:33:31 浏览: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