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抗战
Ⅰ 张天翼创作于抗战期间的短篇小说是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是张天翼于抗战期间创作的一篇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华威先生是作品主人公。作为“抗日工作者的上层分子”,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时候,他忙着“顺应时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积极抗战的爱国者、领导者。在作品中,华威先生贯穿始终的就是“忙”。他整日坐着跑得像“闪电一样快”的黄包车,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有时“一天要开几个有关抗战的会”。他忙于发言,忙于参加一切抗日组织。为此,他声言:“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因为“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而他都必须去“领导起来才行”。但实际上,这位“抗战要人”整日蜻蜒点水式地参加每一个抗日团体的会议,发表几句千篇一律、空洞无味的指示,什么具体的抗日问题都解决不了。他整天忙的是什么呢?是到处兜售“一个领导中心”,也就是千方百计伸手攫取一切抗日团体的领导权。他每到一个会议必定反复强调:“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事情就会变得“很危险,很危险”。他拼命揽权,就连“战时保婴会”这样绝无“危险性”的团体,他也绝不放松,甚至连最为名正言顺的“日本问题座谈会”,也要被他追问“到底是什么背景”。华威先生不但自己一点抗日实际工作都不干,还要对群众的抗日活动百般阻挠。当他发现有些抗日组织不容他插手,他非常气愤,又是打听,又是调整,并威胁说:“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并大骂那些反对他控制的群众搞“秘密行动”,是成立“非法团体”的“浑蛋”。作品通过塑造华威先生这样一个打着抗日招牌却不干实事,到处镇压人民的官僚形象,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统治者以抗战之名行反人民之实的反动本质。
这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常有的贯穿始终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详尽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剖析,然而作品却能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漫画式的笔法,突出了人物的特征。如作品是这样勾勒华威先生的外形的:“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段描写,可以说是粗线条漫画式的勾勒。由于作者在表现人物外形时,能紧紧抓住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因此,使人物的本质真实、准确地凸现了出来。“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这显示出了华威先生是个包不离手的忙人;他的手杖“粗”且“黑油油”的,而且“永远带着”,这又写出了人物官气十足,总爱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官老爷的样子;无名指上的戒指和拿着雪茄烟的特有姿态,又进一步将人物虚伪做作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这篇作品不仅能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还能通过夸张而不失真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华威先生每会必到,而且常迟到并总是希望别人注意到他,于是,“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是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这一典型细节抓得很好,它准确地将华威先生那惟恐别人不知道他到场了,而且是忙得不能准时到场的特定心理,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品写华威先生常爱“掏出表来看一看”,看时“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头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这些细节也抓得很准,它将人物整日煞有介事的样子夸张地表现了出来。
利用人物举止前后矛盾、言行不一来凸现人物性格,也是作品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如作品写华威先生开会常迟到,但是步入不同的会场,他的神情却大不相同。如果是参加下级的“难民救济会”,他的态度会是“很庄严”,而且是“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不仅如此,他还要在门口稍停一下,“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一种信心,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如果是参加上级领导机关的“工人救亡协会指导部”的会议,他步入会场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他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不仅如此,当“主席对他微笑一下”后,他会马上“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这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华威先生步入不同会场行为极不统一的特点显现了出来,使人物对上奴颜屈膝,对下骄横无理的本质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华威先生不仅在行为举止上有前倨后恭、自相矛盾之处,在言与行上也有极矛盾之处。如他整日叫喊自己太忙,“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他嘴上这样说,可是行为举止呢?他在“工人救亡协会指导部”召开的会议上,与小胡子的一番对话,已经不打自招地供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原来,这位忙得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的官员,却有的是时间去赴宴会,并且喝得酩酊大醉,然后睡大觉,做美梦。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让人物在对比中呈现出本质,收到了明显的讽刺效果。
这篇小说仅余字,然而作者却以高超的讽刺艺术笔墨活画出了华威先生这样一个虚伪、庸俗、浅薄、好卖弄、卑劣无耻的国民党官僚形象。
Ⅱ 有没有好看的短篇武侠抗日小说啊
黑岩的我的十年盗墓生涯、斗蜜不错
Ⅲ 短篇抗日小说。要短的!
孙犁爷爷的《芦花荡》,管桦的《小英雄雨来》
Ⅳ 抗战小故事,短一些,100字左右
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
1940年6月的一天,八路军来到猪头岭。邓玉芬第一次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懂得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本,才能救国救己。
邓玉芬和丈夫商量:“抗日是咱自己的事,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丈夫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邓玉芬的大儿永全、二儿永水成了游击队战士。9月,邓玉芬又送三儿参加了白河游击队。
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她承担起全部的家务活,让丈夫腾出空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
邓玉芬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喂汤喂水、精心照顾,把粮食省下来,自己以野菜充饥。每当伤病员痊愈离开,她都像送儿子出征一样,拉着手送出老远……八路军战士都知道,猪头岭有个温暖的家,那里有位慈祥的妈妈。
(4)短篇小说抗战扩展阅读
抗战纪念日起源: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于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送六位亲人上战场(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Ⅳ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简短)
1、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V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Ⅵ 抗战时期的小故事简短抗战时期的的抗战时期的的小故事50字`以上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Ⅶ 现代小说的抗战爆发
抗战的炮火激发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许多作品迅速反映生活,歌颂前线和后方的新人新事。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基础上明显地增长了浪漫主义的成分;形式上则趋于通俗,趋于大众化。姚雪垠就是这方面有成就的代表。他的短篇《差半车麦秸》、中篇《牛全德和红萝卜》,都以生动地刻画农民战士的性格和成功地运动群众口语而为人称道。长篇如吴组缃的《鸭嘴崂》,齐同的《新生代》,也都写出了新的性格在民族危难关头突破重重阻力而成长。但抗战初期小说创作的普遍弱点,是对生活的反映比较表面,流于浮泛。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七月》杂志上丘东平的《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小说,就以有血有肉的战斗生活,热情而深沉的艺术风格,显示出可贵的特色。稍后出现的路翎,也是“七月派”的小说作家。从《饥饿的郭素娥》到《财主的儿女们》,同样表现了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独到的追求。这些作品有内在的热情,有心理现实主义的某些特点,在表现倔强的人物性格、真实的生活逻辑方面都有颇为深刻之处。但“七月派”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常常倔强而近于疯狂和痉挛,具有某种歇斯底里的成分。这和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有关。“七月派”作家是既强调现实主义,又强调主观战斗精神的,他们的小说创作的长处和弱点,似乎都可以从这方面去寻找原因,作出解释。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朽、反动逐渐暴露得愈益充分,国民党统治区的小说也愈益向着深入揭露阴暗面方面发展。从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到沙汀的《淘金记》、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便是这类作品中的杰出代表。由“皖南事变”以后环境黑暗所带来的沉重气氛,却也在一部分小说中留下了较深的烙印(如夏衍的《春寒》、沙汀的《困兽记》等)。到1944年民主运动高涨后国民党统治区产生的一些作品,象张恨水的《八十一梦》、沙汀的《还乡记》、艾芜的《山野》、黄谷柳的《虾球传》,在暴露讽刺方面则已具有直捷痛快、淋漓尽致的特点,有的并显示着人民斗争终将胜利的曙光。战后出版的长篇,如钱钟书的《围城》,姚雪垠的《长夜》,或写抗战以来的现实,或写20年代的历史,都以独特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老舍的《四世同堂》,则以百万字篇幅的宏大规模,反映了沦陷后北平市民的苦难和抗争,不仅成为以艺术方式记载的日寇、汉奸的罪行录,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斗争的正气歌。短篇小说方面,沙汀、艾芜的一些作品,无论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区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进一步成熟。此外,国民党统治区和上海沦陷区这个时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新的小说作者,如骆宾基、于逢、王西彦、碧野、郁茹、张爱玲、汪曾祺等,他们的一些有特色的作品,也都曾引起文艺界的注意。这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也存在过另一种创作倾向,代表作家是《鬼恋》、《风萧萧》的作者徐?,《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的作者无名氏。他们的小说并无充实的生活基础,却以编织浪漫故事、抒发人生哲理见其特色,具有较重的感伤情调。政治倾向并不好,艺术上则有某些可取之处。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由于作家同人民群众的逐步结合,小说创作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思想感情到语言形式都大大群众化了,工农兵群众特别是他们中间成长起来的新人,开始成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程度,根本扭转了过去那种“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状况。还出现了一批用传统的章回体写法表现新生活内容的比较成功的长篇(如《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短短七、八年内,不仅有柳青、孙犁、康濯、秦兆阳、马烽、西戎、束为、马加、王希坚等一批新的小说作者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且还涌现了《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高干大》、《种谷记》、《原动力》等一批优秀或比较优秀的长篇。赵树理更是解放区小说作家的突出代表。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不仅语言形式群众化,而且感情内容也浸透着来自农民的朴实、亲切、幽默、乐观的气息,读后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孙犁、康濯等人的短篇小说,则洋溢着真正从群众生活和斗争中得来的诗情画意。他们的小说为后来的一些创作流派开了先河。在反映革命部队的战斗生活方面,刘白羽等的中短篇小说,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某种意义上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的实践,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为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放区文学主要是在农村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强调向农民学习,与农民结合,因而取得出色的成就的同时,却也产生了对小生产思想的落后消极方面放松警惕的缺点。对丁玲小说《在医院中》的不正确批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解放区一些小说的另一个弱点,是对外国文学借鉴得少。作家在群众中扎根深了,但来不及从更广阔的范围吸取丰富的营养。这种局限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时间很短,又处于紧迫的战争环境,很多作者原有的文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都有关系,但同主观认识上的某些偏差也有一定联系。正是主观认识上的某些片面性,使我们的文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突破上述局限时,仍不免走着曲折的道路。
Ⅷ 抗日小故事(短一点)
一、张自忠以身护卫士
1940 年5 月 6 日,张自忠部队与敌军作战已经十分艰难了,军事要点不断被攻克。张自忠为了鼓舞士气决定渡河督战。因危险重重这个决定受到众人的劝阻,张自忠决心已定,要亲自督战杀一杀敌军士气。
这次出征张自忠一反朴素简便的常态,穿上了黄呢军官服,戴上领章,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度,奔赴河东战场。在作战途中,由于无线电技术落后,张的总部发出的无线电密码被日军破译,导致其行动完全被日军掌握,日军从多个方向合力夹击张自忠。
在混战中,张自忠的部下几乎伤亡殆尽。张自忠自始至终都不肯撤退半步,卫士马孝堂等人也守护其左右。两军交战中,一名日军端着刺刀刺向卫士马孝堂,张自忠怒目圆睁,抓住敌人的刺刀,以自己的身体掩护马孝堂。
这时,一颗子弹射向张自忠并穿过他的腹部,另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右额。一代抗日名将尽忠报国,轰然倒下。
二、马本斋的英雄母亲
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受到马本斋支队重创,日军负责人山本敬文威胁参谋哈少甫,哈少甫未能经受住敌人的威胁而出卖了马本斋。哈少甫告诉山本,正面与马本斋对抗很难取得胜利,
但马本斋是个大孝子,对母亲十分孝顺,如果抓住他母亲白氏,马本斋就会投降了。山本听信了哈少甫的主意,派出军队去东辛庄抓捕马母白氏。
日军进村后将村民赶到马本斋家中,逼问大家马母的下落,村民无一人回答,并把就在人群中的马母围住,以防她被汉奸认出抓走。山本不悦便殴打、杀害村民,马母不忍看到村民为了自己而牺牲,便站了出来与日军对峙,随后被日军带回军营。
马本斋和弟弟马进坡得知母亲被日军抓走,悲愤不已。其弟马进坡立马要杀入敌军营救母亲,马本斋的部下也都纷纷做好作战准备。马本斋却按兵不动,其弟大为不解冲他发火,
马本斋解释道:“这是日军下的圈套,救母亲万分重要,但军队战士们的性命更重要,不能冲动盲目发兵。”
马母白氏坚决不向日军低头,在日军军营不吃一口饭不喝一口水,不受日军的诱惑也不畏惧敌军的威胁。马母白氏因绝食抗日,在日军军营中牺牲。马本斋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悲痛欲绝,全体士兵也都非常悲伤,马母不仅是马家两兄弟的母亲,也是全回民支队、全中国人的母亲。
三、王二小劝养父母共同抗日
王二小出生在河北省的龙衮沟村,1939年暴雨成灾、庄家颗粒无收,王二小一家逃离家乡,在逃往外乡途中王小二和父母及哥哥走散,王二小逃到狼牙口村被高氏夫妇收养。在狼牙口村王二小加入了儿童团,成为一名小八路军,每天和成员一起参加军事训练和理论培训。
高氏夫妇因害怕日军扫荡而提出要搬家到桂林地区进行躲避,并要求王二小和他们一起走。王二小拒绝了高氏夫妇,坚决留下与儿童团一起保护村民,并对高氏夫妇说情义、摆道理,最终高氏夫妇也选择留下来作为村后援团,帮助八路军抗击敌军。
四、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明白中国。
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五、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第6班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
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向坚持战斗到日落。应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Ⅸ 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生死场》、《八月的乡村》、《没有祖国的孩子》、《白杨礼赞》、《第一击》、《法西斯细菌》。
1、《生死场》
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立意十分深刻,后来流行的、也为作者所追认的所谓”批判科学至上主义“主题说,至多只是剧本的浅层意义;在剧本初演之日所写的《代跋之一》里的说明,应该是更接近于创作的初衷的:剧作家要把剧本的主人公写成“悲剧的英雄”。
抗日文学作品的产生:
1、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抗战文学,是进步的文学、战斗的文学、反抗的文学。它为中华民族八年抗战史留下了史诗般的画卷。
2、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作家们在抗战期间“颠沛流离,耕耘不辍;乐观斗争,矢志不移”,“誓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展示了对生命的重新体验。
Ⅹ 求几篇抗战短篇小说
长的要吗,抗日之兵魂传说,我感觉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