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洛丽塔女孩短篇小说

洛丽塔女孩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4-06-28 14:03:12

Ⅰ 小说《洛丽塔》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黑色幽默派意识流派

应该偏向于意识流派。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洛丽塔》或许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部最具争议性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纳博科夫是个颇具个性的作家,他特立独行,不喜欢被归属于任何流派或者团体,而且并不认可文学史上一切有定论的东西。他看不上劳伦斯,他把司汤达、巴尔扎克和左拉说成是“三个可恶的平庸作家”,对福克纳也颇有微词。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和非凡的叙事技巧。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包括400余首俄文诗作、50篇短篇小说和17部长篇小说。但是使纳博科夫获得国际声誉的还是他的这部《洛丽塔》。

Ⅱ 爱情小说

1. 简爱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评语 : 《简爱》是英国著名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追赶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形象,本书以其感愉的对于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史的刻划而取胜,《简爱》也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全世界能阅读小说的妇女必读的经典之作。 2009-05-29 20:54:40添加 2. 洛丽塔 作者 :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评语 :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个2009-05-29 20:56:20添加 3. 山楂树之恋 作者 : 艾米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评语 : 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王蒙(当代作家)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刘心武(当代作家)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苏童(当代作家)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熊召政(当代作家)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 陈鲁2009-05-29 20:57:00添加 4. 巴别塔之犬 作者 : (美)卡罗琳·帕克丝特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评语 : “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爱犬“罗莉”。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罗莉”说话,道出真相。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爱情悬疑小说《巴别塔之犬》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 2009-05-29 20:57:44添加 5.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作者 : [美]奥德丽·尼芬格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评语 :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个新颖的故事,它涉及到三个层面的连动: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全书交织贯穿了亨利和克莱尔不同角度的视野和叙述,传神地表达出克莱尔那种总是被丢下后的思念,那种不寻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对亨利超乎一切的爱;还有这个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将身在何方的男人,他的恐惧,和他对来之不易的爱情的感激之意。 2009-05-29 20:58:29添加 6. 面包树上的女人 作者 : 张小娴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评语 : 有男人和女人的地方,便有爱情。地域和方言,并不会成为障碍。关山之遥,也阻隔不了我们对爱的寻觅和追求。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纷乱和寂寞的城市里,香港、台湾、日本或大陆,也没有分别。我从来不担心我的书离开了香港会失真,在情爱和文字的世界里,我们早已经超越了年龄和背景。 2009-05-29 20:59:08添加 7. 等一个人咖啡 作者 : 九把刀
出版社 : 接力出版社评语 : 这部青春爱情小说用超级生动幽默的笔触,以“等一个人咖啡店”为视线,以“多种调法的咖啡”为视线延长线,勾勒出一幅催人泪下,意味深长,回味无尽,波澜壮阔的咖啡哲学爱情的画卷。 2009-05-29 21:00:24添加 8.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 : 蔡智恒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评语 : 你还没有试过,到大学路的麦当劳,点一杯大可乐,与两份薯条的约会方法吗?那你一定要读目前最抢手的这部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由于这部小说在网络上一再被转载,使得痞子蔡的知名度像一股热浪在网络上延烧开来,达到无国界之境。作者的电子信箱,每天都收到热情的网友如雪片飞来的信件,痞子蔡与轻舞飞扬已成为网络史上最发烧的网络情人。 2009-05-29 21:00:58添加 9. 过客,匆匆 作者 : 飘阿兮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评语 : 一对貌似聪明的别扭男女,因为缘分相遇相识直至结婚,却没有学会应该如何相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以至于忽视掉更多的美好。不相信爱情,当爱真正降临的时候,首先的选择是逃离。两个人的优秀智商,都从来没用在对的地方。其实沈安若要的不过是一份安全感,而程少臣要的只是被在乎。他们都以为自己得不到,于是离开。却在成为陌路之后,蓦然发现,原来自己所渴望的,都曾经拥有过…… 2009-05-29 21:01:32添加 10. 那一杯咖啡的爱情 作者 : 无处可逃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评语 : 这是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情定大饭店》一般浪漫的酒店。而君莫就如同影片的女主角一样聪颖、大方,有着成熟女性的气质与魅力。每一个美丽的女人背后都有一段难以磨灭的感情,君莫也不例外。那段本已经该淡忘的情感却牢牢地守在心底最软弱的地方,让她至今都不敢再爱、不相信爱。韩自扬是明瑞公司的总裁,与君莫初见就对她印象颇深。在公司与酒店合作的这段时间,她的美丽、她眉宇间淡淡的伤感,都深深吸引了韩自扬。靠近心中有伤的女人,韩自扬缓慢、沉稳地守在君莫身旁,用自己的深情去关切她,不夸张也不2009-05-29 21:02:14添加 11. 挪威的森林 作者 : 村上春树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评语 :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2009-05-29 21:02:43添加 12. 赖宝日记 作者 : 杨小星
出版社 : 接力出版社评语 : 赖宝是一个享受生活,也被生活享受的人,这是一段假装幸福,其实也真有点儿幸福的爱情故事:原生态的都市青年生活,数不尽的人生尴尬和挫折。试着效仿本书主角,换一个自嘲的角度看待一切,或许原本艰难坎坷的日子,会貌似美好得一塌糊涂,你,对!就是你,要做的只是看完这个故事,背诵全部语录,并从中找出属于自己的那张笑脸。 2009-05-29 21:03:31添加 13.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 : 霍达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评语 : 小说写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歌颂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2009-05-29 21:04:05添加 14. 茶花女 作者 : (法)小仲马
出版社 : 外国文学出版社评语 : 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二日,我在拉菲特街看到一张黄色的巨幅广告,广告宣称将拍卖家具和大量珍玩。这次拍卖是在物主死后举行的。广告上没有提到死者的姓名,只是说拍卖将于十六日中午十二点到十午五点在昂坦街九号举行。广告上还附带通知,大家可以在十三日和十四日两天参观住宅和家具。我向来是个珍玩爱好者,决不能坐失良机,即使不买,也要去看看。第二天,我就到昂坦街九号去了。时间还早,可是房子里已经有参观的人了,甚至还有女人。虽然这些女宾穿的天鹅绒服装,披的是开司米披肩,大门口还有华丽四轮轿式马车在恭候,却都带着惊讶、甚至赞赏的眼2009-05-29 21:05:34添加 15. 傲慢与偏见 作者 : 奥斯丁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评语 :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年)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法律,他们2009-05-29 21:06:17添加 16. 飘 作者 : 玛格丽特.米切尔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评语 :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2009-05-29 21:06:54添加 17. 长恨歌 作者 : 王安忆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评语 :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2009-05-29 21:07:26添加 18. 情人 作者 : 杜拉斯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评语 :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2009-05-29 21:08:33添加 19.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作者 : 吕挽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评语 : 旅美青年女作家吕挽的长篇处女作《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讲述的是一个并不鲜见的平常故事。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周蒙与青年摄影记者李然倾心相爱。然而,这一对痴心的恋人却并没有能够步入婚姻的殿堂。十年后,各自成家的昔日情侣重逢。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爆发的矛盾,老情歌般的氛围中,两人内心的爱情之潮波涛汹涌。他们似乎是平淡地分别了,只是再一次深深地懂得:他们依然爱着对方,刻骨铭心……2009-05-29 21:09:32添加 20. 朗读者 作者 : (德国)本哈德·施林克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评语 : 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白格的少年。白格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汉娜足可以做他的母亲,可他们却成了秘密情人。比超越正常性关第更可怕的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汉娜一直对白格隐瞒着自己的经历并在关键时刻失踪了。当白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判的战犯之一就是汉娜。而白格发现自己居然还深深地爱着汉娜。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2009-05-29 21:13:33添加 21. 穿裘皮的维纳斯 作者 : (奥)马索克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评语 : 《穿裘皮的维纳斯》是马索克最主要的虐恋作品。这是一位贵族男子自愿成为一位女士的奴隶的故事。他愿意受她的驱使,受她的惩罚,使自己成为她对之握有生杀予夺权利的财产。在他们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女方始终比较勉强,最后她移情别恋,残忍地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马索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旺达(Wanda)已成为男性奴隶和女性主人之间关系的象征,在现代的报刊杂志的虐恋者的寻偶广告中,这两个名字常常被寻找此类伴侣的人们使用。旺达与塞弗林之间的协议也成为虐恋活动主奴关系中此类协议的范本。 2009-05-29 21:14:22添加 22. 玫瑰的故事 作者 : 亦舒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评语 : 黄玫瑰因美貌而追求者不断,并给她带来诸多烦恼。当她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庄国栋时,庄却绝情而去……极度悲伤的玫瑰赴美留学,并与方协文结婚。十年后,玫瑰与丈夫离婚,独自返港,在孤独,寂寞之中结识了身患绝症的溥家明,三个月的热恋使她柔肠寸断……几年后,已然再婚的玫瑰巧遇十几年来一直思念着她并已离异的庄国栋,在内心极度的矛盾与痛苦中,玫瑰毅然选择了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被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之一的亦舒的倾心之作,是她最擅长的言情小说之一。该小说故事情节紧凑简洁,表面上语言活泼幽默,犀利痛快,然而骨子里2009-05-29 21:14:55添加 23. 图书馆的女孩 作者 : 王兰芬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评语 : 打开电脑,像用铅笔素描般,先画上一条线,再一条,愈来愈多的线逐渐勾勒出一个兽医系男生的形象。名字叫“图书馆的女孩”、主角是“阿宏”的故事,慢慢在bbs上一篇一篇组合起来……。精彩片段: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气。透过眼皮可以看见阳光照在上面的红色光线。再睁眼睛,觉得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不一样了。是啊。天使曾经来过。图书馆里曾经有过图书馆的女孩。我想这样就够了。多么幸运啊。我仿佛听见图书馆的女孩的声音这样说着。但也说不定是此刻正2009-05-29 21:16:07添加 24.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作者 : 海岩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评语 : 在一场凶杀血案的调查中,年轻律师韩丁深爱着美丽模特罗晶晶,又为罗晶晶的初恋男友杀人嫌凶龙小羽做无罪辩护,情爱与职责交织…… 青年律师韩丁在南方小城办案时,偶然遇到美艳绝伦的罗晶晶,并暗恋于心。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使出身富贾之家的罗晶晶在遭受丧失,破产的打击后,孤身流落到京城。韩丁又一次巧遇罗晶晶,很快坠入爱河。为了维系两人的感情,韩丁违心地卷入了罗晶晶初恋情人龙小羽杀人案的调查之中…… 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韩丁得到新的证据,就在刑场上执行命令下达以前,韩丁挺身救下了龙小羽,罗晶晶是重新回到龙2009-05-29 21:17:29添加 25. 沉落的黄昏 作者 : 江国香织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评语 : 本书收录江国香织的三部最重要的作品:《沉落的黄昏》、《一闪一闪亮晶晶》、《好想大哭一场》。《沉落的黄昏》是江国香织最受欢迎的小说。这是一个关于灵魂擦肩而过的故事,冷静、清淡、宁静、明亮,但绝望!《一闪一闪亮晶晶》1991年获紫式部文学奖。小说出版十多年来历久不衰。曾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并列评为日本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第一名,2005年被评为日本“最想让心爱的人阅读的一本书”!《好想大哭一场》2004年获直木奖。由12篇纤细透明的短篇小说组成,一篇篇从日常生活中切出来的恋爱风暴,简单而优美!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Ⅲ 20世纪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20世纪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1、《尤利西斯》乔伊斯
“100个人中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在能读完的10个人中,又有5个人是将他当作艺术上的力作来读的。”
“《尤利西斯》是20世纪文学中小说的最大贡献,它必定会使作者不朽,正如《巨人传》使拉伯雷、《卡拉马佐夫兄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万古流芳一样。”
这是1922年《纽约时报》的书评作者约.科林斯在同一篇书评里对《尤利西斯》所下的两个判断。时至二十世纪末,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都“幸而言中”——但愿书评家也因此而“万古流芳”。
对于《尤利西斯》,连西方的文学教授都没什么可说的,旁人自然更无庸置喙。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正是由于翻译家们的辛勤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看到了汉译本的《尤利西斯》(萧译本译者:萧乾、文洁若;金译本译者:金堤)。
在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们可以说,尽管大多数中国人还无法领略到《尤利西斯》原文的奇特与精美,但至少在汉译本的《尤利西斯》里,我们感受到了现代汉语优美的可能性。
2、《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
当《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三部《盖尔芒特之家》在法国问世时,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艾兹拉.庞德说道,对这部书最完美的批评文章应当只写一段,而且必须有7页长并只用分号。这是用来夸张普鲁斯特那长得使人受罪的句子的。
然而,当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时,他那以难以想象的痛苦所完成的15卷的小说,已经被无数次公认为有史以来最长、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了。
马塞尔.普鲁斯特象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以三十年的时光,用回忆的砖石砌就了一道辉煌的时光走廊,而在动笔创作之初,他就考虑到,要把这部作品建筑得象一座教堂(《追忆逝水年华》译者前言)。这使得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超越于所有细部之上的辉煌——一种整体上的气势与力量。
3、《变形记》卡夫卡
一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随后是一系列荒诞而“正常”的反应: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主人公自己绝望而悲惨的生存努力——一切都象一个梦,一个噩梦!然而在卡夫卡的世界里,噩梦永远没有醒来的时候……
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天赋之所在。对于卡夫卡自己来说,生存就是一场必须“恰当运用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的抗争。
通过写作这一形式,卡夫卡为自己的抗争找到了存在的形象。当我们读到《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等作品时,简直就象面对着一尊尊充满力量的雕塑,你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而透过卡夫卡自己的书信与日记,我们将能领受到那无穷无尽的力量之源泉,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竟然带着这样一些姿态:忧伤、理解、痛苦、谦卑……
关于卡夫卡,我们还可以说上很多很多(据说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卡夫卡的论文数量之大,光打印题目就要用上几十页),然而,在我的感觉里,安静的倾听才是最恰当的方式(这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一种能力吗?)
4、《局外人》加缪
小说家加缪同时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哲学家加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种身份的的混淆往往容易在小说创作中带来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问题在同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萨特身上更为明显:不客气地说,作为一流哲学家的萨特在小说上充其量是个二流人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类小说评价往往着重于其思想性。通俗地说,那就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也好,《鼠疫》也好,成败与否由其中心思想决定。“中心思想并不是创造性艺术的最高形式,但是,它却有可能重要到这个地步:如果为了艺术批判的缘故而抛弃它则将会亵渎人类精神。”(《纽约时报书评》)
从文体而言,有人指出“加缪非常擅长于笛福式的叙述文体。”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人阅读下去的话,那么他独有的细腻感觉和充沛的激情已经弥补了叙述中的大部份空间。人们不会忘记,《西西弗斯的神话》尽管是一部哲学著作,却毫无疑问也是一篇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散文名篇。
5、《洛丽塔》纳博科夫
在《洛丽塔》出版前,作为文学教授的纳博科夫的简历是这样的:男性(1903——),俄国流亡贵族(革命家?)后裔,旅行者,鳞翅目昆虫(尤其是蝴蝶)学家和标本收藏家,诗人,大学文科教授(古典文学、写作以及文学批评),象棋难题的制作者。倘若要用一个词来评价的话,那么最接近的就是——优雅。
然而随着《洛丽塔》的出版,一切都变了。在成千上万的美国读者心目中,“纳博科夫”这个“品牌”所代表的是:畅销书作家,“变态佬”,渎神者,好出风头的人,暴富者(《洛丽塔》的版税),一言以蔽之:庸俗(也带表招人喜爱,令人羡慕)
简单地说,《洛丽塔》讲述的是一名成人对少女的性爱欲望与“色情故事”。在这部小说里,纳博科夫作为一名语言天才对美国俗语、俚语(这是他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此前的作品均以他的母语——俄语写成)的精熟,以及对从拉伯雷以来的“狂欢式”民间叙事技巧的戏拟与发展,都令人叹为观止。
倘若不理解纳博科夫在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上的贡献,就很难理解他在文学史上将留下何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参看他的另一本“雅”著:自传《说吧,记忆》。
6、《小径交叉的花园》博尔赫斯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同中国有缘,因此,在中国知道他的人可能超过他祖国的人口。但是,这个出生于1899年8月24日的早产儿从未到过中国,尽管他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一直身在中国’。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是悠远和神秘的代名词,是书的策源地。”这是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前夕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陈众议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所写下的。
确实,作为一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国阿根廷。有的人仿佛生下来就不属于任何具体的时代与地域——博尔赫斯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对于他来说,每一个人所熟悉的时间与空间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这一存在反复由几种富于隐喻性的形象被表述出来,它们分别是:书、镜子、迷宫、梦。它们不断复制、衍生、直至无限。
《小径交叉的花园》(小说集)是一本“关于无限的书的迷宫的书”,仅凭这句绕口令般的解释就知道它多么值得一读……
7、《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已经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了。对于与马尔克斯一起开拓和发展这一流派的前辈与同辈作家们来说,“播种者并非要摘下最大的那粒果实”这句话,也许是个不错的安慰。
然而,这部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之所以一路“走红”,直至被请入诺贝尔文学奖的众神殿,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魔幻现实主义本身所独有的创作原则与思想内涵是一方面,小说本身的“好读”则是更多读者选择的原因。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纽约时报书评》)
请注意,“快感”,而且是“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这至少说明一件事:
“名著”与“难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只是对读者,即使是对于我们的作家,这句话也不失为一个善意的忠告。
8、《黑暗的心脏》康拉德
对于康拉德,也许中国读者了解不多。但在1998年英国“蓝登书屋”选出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中,“航海作家康拉德”一人入选了四本。超过排名首位的乔伊斯及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福克纳、福斯特等人。
即便对于从不知道康拉德何许人也的读者来说,阅读康拉德的小说也会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从外部的经验而言,康拉德小说里那“大海大声的呼唤”立刻令我们和作者一起扬帆去经历那种种“伟大的冒险”。让我们了解到“天海之间伟大而单调的存在”;感受到生命平凡的流逝。
从内心而言,康拉德又被称之为西方第一位“专注于心理现象研究”的小说家,他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把握与解剖令人想起茨威格,而他在人性深度的发掘上又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文学史的重要性来说,康拉德也许不属于“最伟大的”之列,但他毫无疑问在最优秀的作家中名列前矛。
9、《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我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土地值得好好写写,而且即使我写一辈子,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福克纳自述)
作为一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最大的贡献大于为人类一个留下了虚构的、神话般的文学地域——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全县方圆2400英里,人口15000多,县中心是杰弗生镇。福克纳曾两次为这个虚构的县绘制地图,并骄傲地自称为它“唯一的主人和所有者”。
《喧哗与骚动》是这一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由十多部长篇和近80部短篇小说构成)的代表作之一。主题可以概括为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在写作方式上,《喧哗与骚动》把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一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由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出一点意义。”这恰好可以作为这本小说的一段绝妙的注释。
10、《雪国》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川端康成几乎已成为“传统”日本文学的代表。而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也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心目中“遥远、神秘而独自存在”的象征。实际上,川端康成在初登文坛时,便醉心于单纯地借鉴西方文学,甚至声明“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作我们之母”。
在欧化的创作道路上遭到挫折后,他又宣称要改行搞“东洋主义”,走到了全盘继承传统的另一极端。最终才从失败里寻找到东西方文学融合与沟通的桥梁,从而创造出属于川端康成自己的“东方之美”。

Ⅳ 小说洛丽塔的主旨

其实吧,没有什么主要揭示的吧。纳博科夫说过很牛叉的话。大致是,风格和细节决定一切。什么什么思想什么什么什么的只是一句空洞的废话。那些神马大思想主旨的,会不会人家大作者不屑一顾。
还有原话【教文学的老师动辄会拿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或者还有更糟的“这个人是想要说什么呢?”一类的问题来问。而我呢,正好是这样的作者:着手写一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别的目的,只想这本书脱稿;在要求说明这本书的缘起和成书过程的时候,则非得倚靠“灵感和关联情节的相互影响”这样的陈旧术语。我承认,这样的说法让人听起来仿佛变戏法的人,借助变另外一个戏法来解说某个戏法是怎么变的。
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脉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者一九四0年初,在巴黎,我的急性肋间神经痛发作、不能动弹那个时候。依照我所能记起来的,最初灵感的触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报纸的一条新闻引起的。植物园的一只猴子,经过科学家几个月的调教,创作了第一幅动物的画作:画中涂抹着囚禁这个可怜它的笼子上的铁条。我心中的冲动与后来产生的思绪并没有文字记录相联系。然而,就是这些思绪,产生了我现在这部小说的蓝本,即一个大约三十页的短篇小说。我是用俄语写的,俄语是我自一九二四年以来写小说用的语言(那些小说大部分没有翻译成英语,而且全都由于政治原因在俄国禁止出版)。故事中的男人是中欧人,那个没有起名字的性早熟的女孩则是法国人,故事的地点是巴黎普洛旺斯。我让他与这个小女孩患病的母亲结婚,不久她母亲去世。他在一家饭店的房间里企图诱奸这个孤儿,但未得逞。于是,他撞向一辆卡车,压死在车轮底下。在一个战时的月夜,我把故事读给几个人听,有马克,有两个社会革命党人,有一个女医生。可是,我不满意这篇小说,一九四0年一局美国后某一天就把它销毁了。
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在纽约北部的伊撒卡,一直不曾完全停息的脉动又开始让我不得安宁。关联情节又带着新的热忱与灵感相伴,要我重新处理这个主题。这一回是用英文写作。英语是我的第一个家庭女教师说得语言。那是在圣彼得堡,大约是一九0三年。性早熟的女孩现在是带一点爱尔兰血统,但是实际上还是同一个女孩,与她的母亲结婚这一基本想法页保留下来;但是除这些以外,这部作品是新的,而且悄悄地一步长篇小说已经成形。”】

【虽然大家都应该知道我最讨厌象征与寓意(这一方面由于我与弗洛伊德式的伏都巫术有宿怨,一方面由于我厌恶文学神秘主义者与社会学家发明的概括化),然而,一个平常还聪明的编辑,在翻阅了《洛丽塔》第一部之后把本书说成是“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而另一个草草翻了一下这部书的人说是“年轻的美国诱奸了古老的欧洲”。】

【我认为,是有一些读者觉得这样的小说里读到的醒目的文字是很挑逗人的。还有一些文雅之士,他们会认为《洛丽塔》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教人任何东西。我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不管约翰说了什么,《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对于我来说,只有虚拟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接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好奇、敦厚、善良、陶醉)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这类书不多。所有其他的书不是应时的拙劣作品,就是有些人称之为思想文学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往往也是应时的拙劣作品,仿佛一大块一大块的石膏板,一代一代小心翼翼地往下传,传到后来有人拿了一把锤子,狠狠敲下去,敲到了巴尔扎克、高尔基、曼。
有些审稿的加在我头上的还有一个罪名,他们说《洛丽塔》是反美的。这个罪名比起愚蠢地说淫秽不道德来使我痛苦得多了。因为考虑到深度与广度得问题(一块近郊得草坪,一处山间的草地),我设置了许多北美场景。我需要让人心情振奋的环境。要说振奋人心,莫过粗俗土气了。然而,就粗俗土气而言,古北区与新北区在举止态度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芝加哥哪一个无产者都可以象一个公爵那样的资产阶级。我选择美国汽车旅馆而不选择瑞士饭店,也没有选择英国客栈,就是因为我要努力做个美国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国作家享有的同样的权利。此外,我的亨波特这个人物是个外国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除了性早熟女孩这一点外,还有许多事情我与他的看法也不一样。我所有的俄国读者都知道我的旧世界――俄国,英国,德国,法国――跟我的新世界一样美好,一样个性化。】

上面的话都是后记了,貌似是看了一些读者的反应之后,无奈加上去的。

再说啦,对于小说来说,主题鲜明可不是好事,这是我们语文课本的《外国小说鉴赏》提到的,额考完了都忘了,好像古典小说主旨咋样咋样,貌似说很鲜明。后来发展的现代小说都趋向于……额大概是主体多元模糊,各人有各说的模式。额记不清了书都被我扔了。

我觉得吧,而后来小说发展,那些写小说的也努力在创新啊。反正我觉得洛丽塔是很完美的独立个体。如果一定要表达什么的话,我觉得有对时间的思考感慨;对童年的追忆(貌似洛丽塔和安娜贝尔的原型就是作者孩提时代喜欢的那位吧,他的自传《说吧,记忆》貌似提到过这位姑娘,好久没去看了,估计是有的吧);对艺术以及美的膜拜;或许有道德上的思考,尊崇道德;家庭关系啊儿童教育啊;还有就是创作美国的人物,创作俄国和西欧大约花了他四十年时间,作者后来移居生活在美国,自然希望自己可以像那些本土作者一样。原句是这样:“我选择美国汽车旅馆而不选择瑞士饭店,也没有选择英国客栈,就是因为我要努力做个美国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国作家享有的同样的权利”。

以上,仅仅为个人思考,一家之言。不过看我回答得那么辛苦,小红旗给我吧啊啊啊

Ⅳ 反映人性阴暗面的小说

《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http://ke..com/view/20886.html?wtp=tt

《巴别塔之犬》故事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离奇的氛围中,一个女人从苹果树上坠地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无人知晓,唯一的目击者,就是她的爱犬“罗丽”。女人的丈夫是一位语言学家,因为思念妻子却无从得知她真正的死因,竟异想天开地打算教爱犬“罗丽”说话,让它道出事情的真相。也就在教“罗丽”说话的期间,语言学家逐渐开启了和妻子之间的记忆之盒……至此,语言学家才渐渐拼贴出妻子的样貌。那么,他将用何种方式找到他与爱犬“罗莉”共通的语言?最后他能否让爱犬“罗丽”说出女主人死亡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吗?(故事的中间有很多阴暗的东西,由于喜欢狗,所以觉得很想吐!)

卡夫卡
《变形记》: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画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洞穴》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以及《万里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长篇小说《城堡》可以说是《审判》的延续,不仅主人公的遭遇继续下去,主要精髓也是一脉相承。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写到: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 “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奸刁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他还写出了表现民主主义思想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伊甸园的鹦鹉》:你是否愿意拿最亲近的人的秘密换取成功?你是否愿意在众目睽睽下袒露内心,获得名利?如果你愿意,欢迎来到“追梦者天堂”! 读过《巴别塔之犬》的读者,绝对会在《伊甸园的鹦鹉》里发现更大的阅读惊喜。你永远猜不到作者想让你看到什么样的人性,也猜不到下一页会遇上什么情节转折。就是这种期待,让人无法从她的小说中抽身。——《出版家周刊》 十七岁的少女凯西深夜生下一个女婴,母亲罗拉先前竟毫无觉察,愧疚自责的罗拉为了调和母女之情,带女儿进行免费的环球之旅,参加“追梦者天堂”电视真人秀竞赛。面对六对关系诡异、来历复杂的竞争组合,100万美元优胜奖金究竟是通向生命转机的伊甸园,还是通向让人性丧失殆尽的魔境?在如影随形的摄像镜头背后,始终陪伴的鹦鹉还看到了什么?

Ⅵ 小说《洛丽塔》是否又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与那个典故有关

中文分别译作萝莉和萝莉塔

Loli的来源
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此书当时一度被禁,但现在已成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并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20世纪英文小说第四名,还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
《洛丽塔》(Lolita,1955)原为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Vladimir【Vladimirovich】Nabokov,1899-1977),在法国所完成的一部长篇作品。中文通常 译为罗丽泰,或是洛丽塔,抑或萝莉塔。作者生于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此后住在欧洲,主要在柏林,并成为享有盛名的苏联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1940年举家移居美国,在韦利斯里学院任教,同时享有哈佛大学的鳞翅目研究基金(Nabokov同时也采集蝴蝶标本)。还翻译普希金长诗《 叶普盖尼·奥涅金》,使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份量。
[编辑本段]※原作《LOLITA》
在康乃尔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长达11年。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教书经验写成的小说《微暗的火》,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带着家人一生住在旅馆。而在不同的著名大学,到处教授文学。虽然后来改用英文写小说,却不愿意进教室,他会写讲稿,让他的太太,到教室去念给学生听的事。他几乎不和任何记者直接对话,总是人家写了问题,他作书面回答。不是害羞,而是一种深刻的耻辱感-因为他不能准确发音,不能说。
《Lolita》的创作动机蕴含极久,据Nabokov本人发表的记事,早在柏林时期,就已经开始孕育这个童女恋的故事,当时他正在巴黎养病(脊间神经痛)。其动机据他本人表示,始于报纸上一篇关于实验人员引诱猴子画出图画的报导。终于在1937年于巴黎出版俄文版的《魅人者》(TheEnchanter),这三十页的短篇故事便是Lolita的前身,也是Nabokov最后一本的俄文著作,翌年他就移居到美国去了,时年四十。《魅人者》后来由其子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发行。(1986年)Lolita的出版过程十分曲折,Nabokov开始重新构思这个设定,并打算以英文进行创作。(1949年)写作进行了很久,50岁的Nabokov想要赋予这个故事,更多真实性和地方色彩。
《Lolita》于1954年春天脱稿,原本想要以匿名发表,后来为了对自己的写作事业忠实,Nabokov决定署名。他找了四家出版公司,都对该书大为吃惊,由于道德因素四家出版商全部拒绝出版。最后由法国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公司出版。(1955年)造成不小的风潮,读者反应毁誉参半,但此书的确造成抢购。当时保守的美国著名作家格林,在泰晤士邮报上刊登书评,将此书喻为1955年三大佳作之一。很快的成为国际畅销书,陆续在英国、加拿大出版,1958年终于在美国发行。英国政府曾经召开会议讨论,是否禁止该书出售,最后并未达成禁书决议,使Lolita不至遭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样的厄运。
故事内容是叙述有一个中年男人,对小女孩特别情有独钟,最后遇到一个十二岁少女---罗丽泰发展出一段恋情。结果Lolita遂成了恋童癖(幼女)的代名词。电影的设定,则是把女主角的年纪变大了三岁,以免过于耸动。曾有两度改编成电影,第一次是1962年由已故导演史丹利.库柏立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黑白片,由老牌演员詹姆斯梅逊(James Mason)演男主角,苏丽文(Sue Lyon)饰演Lolita。中文片名翻译成富有诗意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当时因为民风较保守,处理床戏多是点到为止。第二次拍成电影是在1997年,由Adrian Lyne执导,杰洛米艾朗斯(Jeremy Irons)演男主角,Dominique Swain饰演Lolita。

Ⅶ 那本小说里出现过洛丽塔

洛丽塔是一本书,书名就叫洛丽塔。小说描述了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H·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逝,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love),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4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
洛丽塔恣意的挑逗亨伯特,使得无法亨伯特自拔,为了亲近这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Dolores Haze),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罗(Lo),因此作为书名。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的不伦之恋,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两人尽情的缠绵。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藉著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使得亨伯特一直无法寻获。
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再续前缘的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枪杀了那个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弟(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1950年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十七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而死。

热点内容
年下养成记短篇小说 发布:2024-06-30 23:58:36 浏览:297
有关新婚妻子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4-06-30 23:57:51 浏览:459
东邻短篇小说 发布:2024-06-30 23:41:26 浏览:68
外国看中文网络小说 发布:2024-06-30 23:30:27 浏览:485
谁知明月心小说大结局 发布:2024-06-30 23:28:35 浏览:377
小说男主傅江离女主温时九大结局 发布:2024-06-30 23:28:24 浏览:623
海盗领主游戏类小说 发布:2024-06-30 23:08:11 浏览:854
免费小说老子是大王 发布:2024-06-30 22:50:22 浏览:461
走婚小说顾易结局 发布:2024-06-30 22:24:35 浏览:498
教师杂乱短篇小说 发布:2024-06-30 22:20:47 浏览: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