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装短篇小说
❶ 林海音写的《殉》主要内容
写婚姻的。
殉
绣花绷子绷得很紧,每一针扎下去,都会发出“砰”的一声,然后又是丝线拉过软缎,长长的一声:“嘶——”,绣花的人心无二用,专心在绣花的工作上。因为太专心了,竟弄得鼻孔张着,嘴唇翘着,整个的脸也像绣花绸子一样的绷得很紧。
最后的一张叶子就要完成了,然后拿去让小芸她婶婶用缝衣机给打上边,比较快当些。但是配个什么颜色的边呢?方大奶奶想着便停下了针,把绣花绷子举到眼前一比。如果照她的意思,葱心绿的边,一寸半宽,最合适。可是谁知道小芸愿意不愿意呢?年轻人现在脑筋不一样了,配起颜色来,也是怪里怪气的,这孩子就许这么说:“妈!来个灰色儿的!”那可使不得,是结婚用的哪!
砰,嘶——,砰,嘶——,方大奶奶接着绣她的叶子。没几针,线完了,得再穿根新线,这可难了她。一根绣花针比近比远都穿不进去,虽然戴着老花镜。她不得不叫小芸了,可是她们同学几个正在隔壁屋里说得高兴呢!在方大奶奶正要喊的时候,隔着纸门,她听见刘家的小姐说话了:
“方小芸,你倒是去不去呢?”
“吃完饭再去吧,妈说留你们吃饭,她还特意上街给你们添菜去了呢?”
“现在还早,我们可以去了赶回来吃饭。我跟你说的那家委托行,有许多新到的耳环,花纱手套,都是你结婚要用的。我陪你去买,可以打个折扣。”
“说实话,”小芸很和婉地解释:“我妈正在给我赶绣花枕头,她眼睛不太好,每根线差不多都得我替她穿。快绣完了,我出去没人给她穿针引线,工作就得停顿,不好意思。”
“哦——!那就难怪了,人家方小芸急着等这对鸳鸯枕好入洞房呀!”
“别胡说,我妈才不那么俗气,绣什么鸳鸯!”
“那么伯母绣的是什么花样儿呢?”
“你们猜。”
“麒麟送子?”
“呸!”
“花好月圆?”
“无聊!”
“祝君早安?”
“又不是绣洗脸毛巾!我告诉你们吧,妈绣的是一枝初放的浅粉色的荷花,荷叶上露珠滚滚,旁边是一只蜻蜓点水。”
“好雅致,伯母怎么想出这么一个别出心裁的花样儿呢?自己绣可也真麻烦,为什么不花钱找人用机器绣呢?”
“是呀,我也说过,现在也没什么嫁妆的那一套了,可是母亲满心想趁我结婚温习一下她旧日的手艺,我怎么好拦阻她?我不是跟你们说过吗,我的母亲还是一个处女,她是最纯洁不过的女人,所以她的艺术眼光也不同凡俗……”
——唉!这孩子今天怎么这么多话!
方大奶奶听到这里,不由得皱了下眉头,她不愿再听下去了,她真不知道小芸一向对她的同学们都是怎么形容自己的母亲?还预备怎么说下去?她把绣花针别在软级上,轻轻放在桌上,便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出这间屋子。她知道小芸以为她到厦门街买熟菜去了,所以才这么放肆地谈论着母亲。
她一边穿鞋又不由得想起半年前的事,她记得清清楚楚,小芸向她提出要和敏雄结婚的事。她早就看出在一群追求小芸的张三李四里面,她的女儿是看中了那个驾喷气机的陆敏雄了。喷气机!从天空上“刷”地一下飞过去,总害得她的心也“刷”地一下被摘了去。可是说老实话,她确实很喜欢敏雄。第一,他朝气,生龙活虎的。不过,驾飞机,而且驾的是那么快的喷气机,三长两短是保不住的,唉!她怕打仗,怕听到死,怕快。所以她忍不住把利害对小芸说个明白:
“小芸,敏雄样样好,没得挑剔,婚姻也是你自己的事,这年头儿的父母做不了什么主,可是——可是嫁给一个生命随时有危险的军人,尤其是敏雄,是驾喷气机的,要有个什么的话,你可得认命呀!”
她是过来人,她知道认命是什么滋味,她可不愿意叫小芸也有一天走上她的路。但是小芸这孩子听了后,脸向着她,双手搭在她的肩头上,穿着紧裹着屁股的牛仔裤的两腿分开站着,一条马尾儿甩了一下,侧着头,倒像哄孩子似地笑说:
“妈!您那认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知道,是因为爸爸的缘故,您才替我担这份心的。不过做军人的,在他的责任中,却应当随时有牺牲生命的精神,这和爸爸的情形又不同了。如果敏雄——他真有什么不幸发生,在这个大时代里,我想我应当承当得起。妈!您放心,别为我多虑。答应我——嫁给他。”
小芸说到后来显得激昂起来了,两眼噙着泪水,搭在母亲肩上的两手,摇撼了两下,跟着小湿嘴儿吻了母亲的老脸。她没有把这套话背得很清楚,但是她听得最明白的是小芸说的认命,“您那认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小芸这孩子几时变得这么会说话的?她只知道小芸会撒娇,会哄人,居然也会讲大篇道理,还不肯认命哩!她没了主意,便去找小芸的叔婶,她把自己的意见和小芸的话,叙述了一遍之后,便下了这么个结论:“叔叔做主。”等着小芸的叔叔家麟来回答。谁知叔叔也站在小芸那一头。
“也对,这不是讲认命的时代了,如果小芸真有这样理智的见解,她就不怕嫁给一个随时有性命之危的军人。大嫂,你就随了她吧!”
哦!叔叔也是这么不认命的人,那么讲认命的该就是她一个人了。认命不对么?她有点迷惘,愣愣地看着在屋里来回踱着的家麟。她忽然发现家麟脑后的头发怎么也白了许多呢?老了,大家都老了,扰不过年轻人了。记得家麟刚从法国回来的时候,穿着一身藏青哗叽的西服,站在堂屋地上喊大嫂。呀,莫非他现在身上穿的还是那套?应当是,裤子后面磨得油亮了,哗叽穿旧了,就是这样。“大嫂,不用犹豫了,就放心给小芸张罗结婚的事罢!”直到婶婶说了话,她才从漫无目的的遐想中醒过来。
方大奶奶想着这半年前的往事,脚步不知怎么竟走到后院厨房来,看见阿满在切牛肉,她才想起她到厨房来是没有什么事的。她在厨房里转了一圈,掀掀锅盖,开开碗橱,阿满不高兴了,鼓着嘴在瞪她,她这才从墙壁的钉子上取下了线网袋来,向阿满絮叨着说:“牛肉不要切成大直丝哟!我再去买点儿什么来,三个大姑娘,一定很能吃的。”
穿出两条横巷,本来是到厦门街的捷径,可是方大奶奶没这么走,她出了家门便一直朝高处去。走上了水源路,眼界立刻开朗,但是有点喘,心也跳着。眼睛朝堤下望去,秋高水也涨了么?怎么今天看起来,水流得这么急似的。她跟着流水的方向抬头向上看,呀!川端桥西面是通红的半个天!太阳是金黄黄的一个大轮子,就要沉下去了。是眼睛不好吗?水流得那么快,金轮子也滚得那么急。她不常看见落日的情景,但是她还记得那次在北海的白塔顶上所看见的落日,比这沉静多了,也是这么一个黄澄澄的金轮子,徐徐地沉下,沉下,终于沉到她的视线所不能及的下面去了。她的心,就遥远地随着那金轮子坠下去了。那时北海是一片黄昏的苍茫,水面上闪着一层微弱的金光,几只小船正向五龙亭划去。那刹那间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上,有二十几年,不,三十几年喽!日子也跟流水似的,急急忙忙地向前追,把她追老了,把小芸追到有一天要嫁人了,还不肯认命,这孩子!
认命,第一次告诉她要认命的,是她的二姐,也就是从暮色苍茫中走下白塔来的事。也许二姐看她沉默不语,以为她心怀悲痛,所以挨近她,拉起她的手安慰说:“三妹,命里注定的事也没办法,自己的身子要紧,看你瘦多了。闲下来绣绣花,看看书,回娘家来散散心,女人天生就得认命。”其实她不言不语,满怀的是另一件心事,但是听了二姐的话,她也不禁轻轻地叹口气说:“我都知道,二姐。”
命里注定的事怎能不认呢!如果那年父亲不在火车上遇见他的同年方椿年,怎么会有她和家麒的一段婚姻?或者父亲在火车上遇见的不是家麒的父亲,而是李景铭年伯,张东坡年伯,也许她做了李家或张家的少奶奶。即使你父遇见的是家麒的父亲,而时间迟个几年的,情形就许不同,她虽仍是方家的少奶奶,但不是大少奶奶,而是二少奶奶了呢!小芸常把“时代”挂在嘴头,她的命运何尝不是她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呢?那年父亲为什么回南方?是民国初的一次什么内战来着,祖父在扬州原籍病倒了,父亲匆匆地决定回家探望,顺便料理家里的盐务,她的娘家姓朱,是扬州的大盐商呢!但是父亲有书呆子气,不能承继祖父的盐业,竟老远地跑到北京读书、做官,把母亲接了来,就算在北京成家落户了。怎么这么巧,方家的老爷子也回南方,也是这趟车。
那天她正在书房里写大楷,临的是柳公权玄秘堆。二姐开门进来了,先喊一声:“三妹,”探头左右看看,又问说:“今天你一个人?老师和四弟五弟呢?”
“老师回家探母去了,四弟三弟到土地庙买蛐蛐儿去了。”二姐这时才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她知道这是父亲刚从扬州寄来给母亲的,密密层层地写了好几张,二姐从中间抽出一张来递给她,笑着说:“看吧!别脸红。”
……方府系金陵世家,椿年又与我有同年之谊,其长公子家麒现就学于京师高等学堂,英年秀发,前程远大,与吾家芸女堪称佳配,此次南归与椿年同车,因谐此议,殆亦所谓天作之合也。汝意去何……
她怎能不害羞,红着脸把信扔给二姐,二姐直羞她:“不笑话我了吧?你也一样了呀!”她和二姐只差两岁,二姐自从去年和昆山顾家订婚后,便停止到书房来读书,赶学绣花忙嫁妆了。在那年月,嫁妆真是一件要紧的事,光是绣活就不知有多少件。除了自己用的以外,还要打听好夫家都有什么人,给婆婆绣鞋面,公公的眼镜盒,小姑子的绸绢子,伯婆、婶婆,都不可缺少。
她十四岁和方家麒订了婚,便走出书房,回到绣房,孝女经还没念完呢。本来说是十八岁和二姐同时出嫁的,但是她被延迟下来了,是因为家麒身体不好,有病。这样一拖,竟五年下来,二姐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她呢,枕头一对对地绣,绣到后来,也不知道是给谁绣的了。一对寄给二姐,送顾家的小姑陪嫁;一对寄回扬州给表妹添妆;一对……她曾歇了一阵子没有绣,但不久因为无聊又随着时兴样儿绣十字布了,数着那细小的格子,交叉,交叉,红线,绿线,紫线地绣下去。忽然有一天,一个重大决定的消息送到她耳边来,说是家麒的病并无起色,方家要求索性给完了婚,冲冲喜气。她的父母听了先是一惊,但经过一阵考虑和商量,终于答应了。她虽然有点害怕,但糊涂的成分更多。她暗想,嫁过去也好,四弟五弟也订了婚,如果她不嫁,弟弟们也成不了亲。不是她女心向外,反正是方家的人了,嫁过去虽然厮守着多病的丈夫,也许真的冲了喜气,病就好了也说不定。可是,万一——不想,不想,不想这些。
五彩的丝绒线,红纸剪成的双喜字,染得大红大绿的花生、白果、桂圆,在她的第一件嫁妆上都系着,贴着,藏着。每个人,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把吉祥的字句挂在嘴边。那气氛,不容易使人想到那个病人的身上去。所以在婚前,忧虑只算是一闪,并没有使她十分不安。
日子终于到了,她被妆扮得凤冠霞帔地上了轿。那轿子有规律地颠呀,颠呀,颠呀的,似梦非梦,一直把她颠到了另一个境界。她迷迷糊糊,被搀下了轿,拜过天地,进了新房,直到红盖头被掀开了,她的头还是深垂着的。坐床之后,当她把眼皮稍一抬起,往横一斜,首先看见的是旁边地上的两只脚,穿的是青缎子千层底的双脸鞋,雪白的洋袜子。她乘着屋里没有人的时候,闪快地又把眼睛向上溜了一眼,吓她一跳——是个纸扎的人!不,不,不,该是她的丈夫。除非她的丈夫,谁有资格挨着她坐在一起!除非她的丈夫,谁会有那样一副模样!她这才梦醒了,心“咚”地往下一沉,一下就掉到深渊里去了。她低头看自己脚下穿的绣花鞋,被绣金的百褶裙盖住了一半,只露出一段鞋尖来。一眨眼,雨滴泪正好落到捏在手里的手绢上,她把手绢揉呀揉的,想把它揉碎了。
哄哄嚷嚷地过了许久,好像有长辈的女人在要求客人退出新房,以便新郎早些休息。人果然散了,跟着她听到一些声音:他在咳嗽,喘气,痰盂拿来了,大口的血喷出来——有人说:“还是躺下吧,大少爷。”于是那青缎子双脸鞋移动了,他被搀扶着上了床,从她的身边蹭过,吃力地躺下去,跟着长久地吁出一口轻松的气。又有人说:“今天晚上大少奶奶在老太太房里歇着吧!”于是她被搀下了床,两腿有点发麻,差点儿没站稳。珠罗帐外,烛影摇红,大红缎子被,一层层叠上去。朱漆描金的箱子上,黄铜大锁被映得发着金红的光。到处都是红的,红的烛,红的被,红的箱子,红的血!但她被搀出了这红色的新房。这是她的新婚之夜。
她在家麒的有生之日,确实尽了为妻的责任,家麒也真正地感激她。过了新婚的三朝,她把伺候丈夫的责任从婆婆和老仆妇的手里接过来。为他换衣裤,煮莲子羹,端汤喂药,为他抹去嘴角猩红的血。在他精神好一点的日子,也能从床上坐起来,要她从书架上拿这书那书来看,这时她的心情也会随着开朗,觉得他会渐渐好起来的。
有一天,他要她打开书桌中间的抽屉,取出他的一叠文稿。他抽出一张给她看,那上面写着:
余与扬州朱淑芸女士订婚已八年美,鱼轩屡误,盖因余病肺久不愈也,故每诵“过时而不来,将随秋草萎”之句,必深枨触,而对淑芸女士深感愧疚。今试写新体诗一首,寄余相思之苦云:
啊!淑芳吾爱!
病魔的折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误却我俩的佳期。
使我愁绪恹恹!
啊!淑芸吾爱!
悠悠白云,蔚蓝的天,
寄我相思一片,
飘到吾爱的身边。
……………………
……………………
她不太习惯这种显得太出骨,没有平仄,又不像旧诗那样文雅铿锵的白话体,因此觉得有点好笑。但是那诗里边的意思也的确使她感动,那总算是情诗呀!总算是一个男人为她而写的情诗呀!她看完不由得微笑地递还给家麒。家麒接过纸片,又伸过手来握住她的,那手不像手,温都都、软囊囊地搭在她的手背上。她心一麻,不由得把自己的手抽缩回来,伺候他躺下。看他两顿泛着微微的红润,她在想:他不会总这么在弱,等他一胖起来,就会像他的弟弟家麟一样,因为她看过他健康时和他弟弟合拍的照片,兄弟俩很像。家麟在清华大学住读,回来过两次看哥哥,她都曾见到的,所以她这么想。
但是像这样心情开朗的时光并不多见,自从家麒昏厥过两次以后,她知道他已经病到什么程度,她不能再欺瞒自己了。有一天,她刚从参局子买来的高丽参和阿胶还没拆包,家麒便把她叫到床边来,微弱地对她说:“淑芸,我不行了,委屈你了!”他连伸出那软囊囊的手的力量都没有,便昏了过去,这一次,他就永远没醒过来。
“一日夫妻百日恩”,她和家麒夫妻做了不止一日,足足有一个月,可是那也算是夫妻么?她哭得很伤心,别人看了也心酸,但是,她哭的是什么呢!
日子渐渐要靠打发来捱度了。白天,她还可以磨磨蹭蹭守在婆婆的身边一整天。早晨帮婆婆梳头,从把棉花撕碎塞进篦子里到给婆婆篦头、扎绳、抿刨花、绾髻、别横簪、插上九连环金管,就费去了大半个上午。接着弄这弄那。太阳升到中天了,看驼背老王把天棚拉上。下午很寂静,偷懒的仆妇们都躲到下房去了,只有老俞妈在廊檐下洗老太太的水烟袋,呱哒呱哒——呱哒,三拍停一拍,这样有节奏地呱哒下去,是因为老俞妈一边干活,一边打瞌睡。她从厢房出来到老太太堂屋去,经过老俞妈跟前,总要拍拍她的肩头咳一下,老俞妈睁开了眼冲着少奶奶傻笑。大竹帘子很重,掀开时帘子上的钢片儿敲着门框,又是呱哒一声,把坐在太师椅上打瞌睡的婆婆也惊醒了。她进来先替婆婆装烟,从大榆木柜里拿出一包双狮牌的福建烟丝来,那烟丝真细,捏着软绵绵的。听婆婆抽烟有三个步奏,“呼笃”,吹燃那纸媒儿,“咕噜咕噜”地抽起来,然后提出那小椅子,倒过来向痰盂里一吹,热烟灰掉进水里“嘶”的一声,熄了。婆婆一面抽着水烟,一筒一阁的,一面絮谈着家中的琐事。她就站在硬木方桌旁,一边谛听着,一边搓纸媒儿,黄色的表芯纸裁成一寸多宽,用掌心在光滑的桌面上一根一根地搓,搓了满满一大把,放在条案的帽筒里。正中的自鸣钟,金色的大圆锤正一秒一秒地摆来摆去,“五点多了!”不论是谁会这么提醒一声。天棚拉开了,夕阳照到廊檐下。老俞妈又牙疼了,她摘下一片夹竹桃的叶子,含在嘴里嚼着,说这是治牙疼的。这时也许送花的来了,用晚香玉和茉莉串成的鲜花篮,中间插几朵红绣球。她挑了一个,交给陪嫁的张妈送回自己屋里,她跟在后面走。到屋里看张妈把花篮挂进珠罗帐里,满屋立刻清幽幽地散出花香来。擦得晶亮的煤油灯送进屋来,白天算是过去了。
她最怕晚饭后的掌灯时光,点上煤油灯,火光噗噗噗地跳动着亮起来,立刻把她的影子投在帐子上,一回头总吓她一跳。她不喜欢自己的大黑影子跟着她满屋子转,把灯端到大榆木柜旁边的矮几上去,那影子才消灭了。就这么,闻着晚香玉和茉莉混合的香气,她冷冷清清地把自己送进帐子。躺下去,第一眼从帐子里看出去,就是箱子上高曾着十六床陪嫁过来的缎被。她几乎每天都想一遍,就凭她一个人,今年才二十三岁,要到什么年月,才能把这十六床被子盖完呢?有个人,哪怕就是那么病恹恹的一辈子,让她无休无止地伺候着,也是好的,好歹是个人呀!或者——跟他回过一次房呢,给她留下一儿半女,也让她日子过得有盼头儿!
转过年来的清明,她守寡快一年了。那天早上,她起得特别早,因为要准备家里上供烧纸的事。家里的女人们都忙着在元宝,她也拿了一叠锡箔到自己房里来叠。她一边叠一边想着刚才公公亲自在装元宝的白纸包袱上写祖宗们名字的情景,老鬼写完写到新鬼家麒的名字时,公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的,还有什么比老来丧子更痛心的?可是站在一旁新寡的她,岂不是更悲痛吗?公公到底还有他的第二个儿子可以盼,家麟像铁打的那么结实,又聪明,又孝顺,洋学旧学都能来,都已经大学快毕业了。她呢?她怎么才是个了局?一样的兄弟,家麒为什么就没有像家麟那样的身子骨呢?一样的姐妹,她为什么就不能跟二姐一样,丈夫儿女的福集一身呢?
她很纳闷儿,竟心不在焉地停了手边的工作,在愣愣地想着。忽然外面传来了一阵皮鞋声,她惊醒地抬头向窗外望望,原来是家麟进来了,先叫:“嫂嫂!”
“哦——是二弟,你几时进城的?”
“回来一会儿了,爹写信叫我别忘了今天要回家来行礼。”
“是呀,人太少了,上起供来也冷清。”
“嫂嫂,我是要找一本《天演论》,记得哥哥有。”
“是有这么一本书,我给你找。”
她里里外外地翻了一阵,都没有找到。“也许在书架上。”她一边对家麟说,一边走上了书架的垫脚凳。就在回头的一瞥下,心里一愣,家麟的眼为什么这样看着她?她心慌了,取书时差点儿歪倒下来。“我来,嫂嫂。”家麟说着,很快地走过来了,就在她一至之间,他扶住了她,她伸出手来,手就被他握住了,紧紧的。她更心慌了,脸也发烧,轻轻地把手缩回来。那奇异的一握究竟有多久?只一刹那吧?可是在她却是个永恒。在这一生中,她有一种最不明白的事,就是家麟为什么那样看,那样握住她的手?他不是轻薄的人,她知道。那么他是怜悯她的遭遇?还是她自己把手伸出去的错误呢?她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那急促间竟不由得伸出手去呢?她并不讨厌家麟,一直把从来没有见过的健康时代的丈夫的影像,投在家麟的身上,难道这便是那小小罪过的根源吗?当时他是怎样走出她的屋子,她简直不记得了。但是她记得很清楚的是过后不久,她就站在院子里看烧包袱了,火势顺着春风向西吹,纸灰飘飘扬扬地升上去。公公奠酒,很严肃地端了一杯酒,绕着包袱洒泼。她的心乱糟糟的,却随着纸灰儿飘呀,绕呀的。
她没有喝酒,可是觉得醉沉沉的。这点感觉,今生也只给过她那么一次而已。就在那天的下午,二姐派了车子来接她到北海散散心,走到白塔顶上,便看了那一次最美的日落,她的些许沉醉的心绪,就随着那个日落坠下去,再也找不到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天天在升在落,人的情形就不同了。
呀!怎么这样糊涂的,要到厦门街,竟追着那个日落走过了头,跑到川端桥上来干吗?方大奶奶从桥上退回来,责备着自己,真是老了,精神总是这么恍恍惚惚的,早上绣花针别在自己胸前的衣襟上,却到处乱扔,还是小芸看见了:“喏喏喏,不就别在您心口上了吗!”
“记性坏透了,总是忘。”
“可是有件事你没忘,放在爸爸纺绸小褂左上口袋里陪葬的那张全身小照!”
小芸就是这么淘气,惹人疼爱,小嘴儿一会儿是蜜,一会儿是针。
陪葬,也许小芸比喻得不错,她是为陪葬而嫁给家麒的吗?从北海回来的那天晚上,她老早就睡下了。她翻来覆去地想了许久,二姐说得最对,她得认命,因为她是女人。无论她觉得家麟怎么不讨厌,那也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她要躲着他些,出了笑话,两家的名声要紧,父亲和公公的名字说出来都是叮当响的,他们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家呀!她把被子拉上来,蒙住头,眼泪撒开地流。远处鸡叫了,她才迷迷糊糊地睡着。醒来,东昌纸的窗格子上,满是太阳光。她支起身子来,头发重,十字布枕头上绣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沾满了黄色的泪渍。
那张陪葬的照片,她只对小芸说了一次,这孩子就记住了,还常常说出来取笑她呢!那张照片的姿势她很喜欢,是十六岁时照的,元宝领子敞开着,高高的,头发前面的刘海是剪的像个人字形,胸前捧着一把芍药,站在书房门口,是耶年父亲的生日叫了厂甸的铸新照相馆到家里来拍的。照片摆在家麒的枕头边,给他看着玩的。他死后换装裹,她就顺手拿了塞进死鬼贴身纺绸小褂的口袋里了。唉!随了他去吧!在更早的年月里,女人还得活生生的以身相殉呢,她虽没这么做,但是自从两张小照陪着他一同进了那口楠木棺材以后,她这一生和殉葬又有什么不同!
她是听从了二姐的话,在寂寞中又拿起了绣花针。那时的眼力可真好,她记得绣一只鹦鹉就用了十六色的丝线,放在现在可要难死她了,到了晚上连蓝绿色都分不清楚。提起绣线,她最想念三婶婆,那时二婶婆也像她现在的岁数吧?可是她就眼不花,耳不聋的,也喜欢缝缝绣绣。她们常一同到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买绣线,坐在玻璃柜台的旁边,伙计端茶拿烟,从楼上把大批的绣花线拿下来,随她们慢慢地挑选。
坐在敞亮的玻璃窗下刺绣,是她这一生中主要的生活。绣线分色夹在一本厚厚的洋书里,一根根地抽出来,扎在软缎上,十字布上,白府绸上。有一个时期她坐在窗下绣花,盼望着一个奇怪的日子——礼拜六。常常是在驼子老王把天棚拉开了,她就把手中的活计扔在桌子上,伸伸懒腰站起来,隔着镂空纱的窗帘向外发愣。外院响起了皮鞋声,是家麟从郊外的大学回来了,那高大健壮的身影走进垂花门来,就会使她心胸澎湃,像海浪那样的鼓动着。他还像个大孩子,低头用脚点数着漫着大方砖的院子向公婆的房里走。婆婆也许早慈爱地等待在院子里了,他看来满心快活,迎上去叫一声“姆妈”,就被婆婆拥进堂屋里去了。她觉得很孤寂,心里没着落,望着对面通跨院的四扇绿屏门上的四个大红字“紫气东来”,好久好久。
❷ 伍尔芙的散文翻译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吴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
(据昆丁·贝尔(Quentin Bell:伍尔夫的侄子)所写的传记中原文译出)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19年)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❸ 弗吉尼亚 伍尔芙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吴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象。
伍尔芙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曾在193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
(据昆丁·贝尔(Quentin Bell:伍尔夫的侄子)所写的传记中原文译出)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 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 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
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19年)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❹ 你所不了解的腐女与耽美文化究竟是什么
在国内,网络耽美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一对对CP在腐女们的想象和再创作中合了又分。大家似乎并不在意CP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达成文学里的想象性关系,在虚拟世界中“磕到”即是满足。如此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已冲破国门,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关注。本篇文章翻译自荷兰汉学研究者ManyaKoetse在流行文化网站“what’sonweibo”发表的《腐女:国内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
所谓的“腐女”被嘲笑、讨厌和误解,但她们却是一种已经兴盛发展数年的网络亚文化的核心。
国内的社交媒体繁忙异常,每天都有新的流行趋势、主题和运动出现,但当它们带给人们的新鲜感消失后,又会迅速衰落。但也有一些流行趋势发展壮大。其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空间,逐渐促成经年不衰的新社群和网络亚文化。
其中一个这样的空间就属于腐女,“腐女”这个词有些自嘲的意味,脱胎于日本词语“fujoshi”。在中文语境下,“腐女”指的是热衷于阅读和观看描绘同杏恋男性情色和浪漫关系的虚构故事、剧集和漫画(统称为yaoi(日语词))的年轻女孩。
“腐女”不仅阅读这些主要由女性作者创作、目标读者也是女性的故事,还自己写这类故事,并与朋友们分享讨论。
在中文里,yaoi(男同杏恋情色故事)也被称为“耽美”或“BL”(Boys’Love的首字母缩写),这些术语指代的都是男同杏恋小说。这种文体在中文网络空间各处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已存在超过十年的网络亚文化,它在短期内不会衰落。
媒体和技术都大大促进了这些(主要)为腐女创作的幻想故事的传播。这些幻想故事的尺度范围很广,有纯情的至多只涉及男孩们手牵手的作品!
总有流行新趋势
在腐女的世界里,总有新的流行趋势出现。举例而言,2020年夏天,日本的BL游戏品牌Parada发布了一个十八禁的耽美游戏,名叫“Lkyt”。游戏发布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Parada之前发布的游戏“9号房间(RoomNo.9)”在国内的BL粉丝之间也仍很流行。“9号房间”的故事围绕两个年轻男性展开,他们已经做了很久的朋友,现在因为一个行为分析实验被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这两个人被逼做出一些屈ru的举动,包括为了活着从房间里出去与对方发生关系。
几年前在腐女之中流行的一个话题是英国的犯罪剧集《夏洛克》,腐女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甚至吸引了西方新闻媒体的关注。许多从耽美的角度看剧的国内观众确信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和他的助手华生(马丁·弗瑞曼饰)不只是专业上的合作伙伴,他们还是一对情侣。这种想象两个角色之间有情侣关系的行为也叫凑“CP”,“CP”是“coupling(配对)”或者“characterpairing(角色配对)”的缩写。
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晦涩难明的关系——以及他们明面上并非同杏恋的事实——非常符合国内腐女对同杏爱情故事的想象。无数的腐女将《夏洛克》的剧照PS成同杏爱情图片,编造角色之间的爱情故事,讨论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乐此不疲。
耽美爱好者活跃于多个网络空间。各国内文学网站、讨论区以及ACG(Anime(动漫)、Comic(漫画)和Games(游戏)的缩写)交流平台上,都有腐女社群。实际上,BL元素随处可见:耽美短篇小说、网络小说、漫画、游戏和剧集不断被生产出来,并且深受消费者青睐,在耽美迷中广为传播和讨论。
国内晋江文学网创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创立也最有影响力的有耽美频道的网站之一,其中最红的小说能获得上百万点击。Priest就是该网站最成功的作者之一。
不过,除了耽美专题论坛,许多更加主流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和微博)上也有很多腐女。腐女们每天都在耽美相关的词条下(如#腐女日常#、#bl条漫#、#bl漫画#和#原创耽美#)讨论她们最喜欢的耽美作品和相关的最新消息。
腐女们的影响不断扩大,但争议也随之产生。她们常因喜欢同杏内容被鄙视,也受到了一些性少数者的批评,因为ta们认为腐女主动或被动地使真正的同杏恋者噤声,真实的同杏恋体验也被排除在了这些女性的想象之外。
从日本的“ToyBoys”到国内的耽美
这一切从何而起呢?耽美文化的“耽美”一词源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的漫画和动漫开始流行于国内市场,不过大多都是盗版。BL文化随着这次日本娱乐产品打入国内市场的潮流,在国内流行起来。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女性为目标客户的男同杏爱小说和漫画就出现了。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主流媒体观察到了一阵“男同杏恋热”,男同杏恋的代表也风靡人群,这种文化才在日本变得流行。
对日本媒体和娱乐行业来说,1993年是真正的“同杏恋之年”。在1997年出版的《制造同杏恋》一书中,小川翔(ShoOgawa)记述道,一本日本杂志甚至为读者提供了“耽美玩具箱”:全彩印刷的男同杏恋游戏纸人套装,可以剪下来玩。套装包括配套的衣服,从夹克衫到运动服,应有尽有,甚至有皮质束缚带。随书附赠的还有游戏指南,鼓励读者玩换装游戏。指南中写道:“请给您的纸片人取一个可爱的名字吧”,还有“请为纸片人们编织一个大学校园爱情故事”。
也正是在1993年,许多国内年轻女孩第一次在国内的书店里接触到日本盗版漫画、小说和杂志,由此发现日本还有一种专门讲述男性之间浪漫故事的文艺产品。
这些年里,曾受日本漫画和小说启发的国内耽美文艺作品已经吸收了国内特色,国内的耽美作品和西方“同人小说”(slashfiction)的亚种也有所不同。
耽美的字面意思是“耽于美好”。国内的耽美文艺作品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它们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同时与日本的视觉文化也有很深的联系自从国内第一本耽美月刊于1999年发行以来,耽美文艺作品便开始吸收各种本土的、国外的当地文化以及其他外国媒体和明星文化(如韩国和泰国文化),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国内粉丝文化现象。
安全、颠覆、纯爱
不了解耽美亚文化的人常常好奇,是什么使得许多年轻女孩着迷于“男性之间的爱情”,并如此享受创作和阅读同杏情爱故事,对此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陈欣(音译)在耽美(BL)的相关研究中提到,他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为读者们(主要是直女),带来的“安全感”。她们可以自由幻想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所不存在的浪漫故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其他学者的认可,他们认为,耽美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幻想环境,因为在借耽美作品探索自身杏爱的边界时,她们可以避免被性物化。
“纯爱”是耽美最吸引腐女的特点之一。在腐女们看来,同杏之爱是最浪漫的一种爱情,因为他们的爱跨越了性别的界限。在这些故事之中的男主角并不一定是同性恋,他们只是恰好爱上了同一性别的人。“你是男是女并不重要,我只是爱上了你”以及“我并非同杏恋,我只是爱上了一个男人”是腐女的小说里常出现的句子)
张纯如也强调,耽美文艺作品为女性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条“颠覆性的”探索杏爱和快乐的道路。腐女们把男性作为女性欲望的载体,并以此挑战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也赞扬了性别的流动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的腐女社群已经从一个小众群体成长为一个国内互联网上不可忽视的社群。她们已成为媒体上常讨论的现象级话题,甚至有许多学者对她们展开研究。
专业导师微信:xllx577
❺ 求男主是明星的小说,最好是短篇的 带上简介 越多越好啊 谢谢啦
《导演万岁》《娱乐韩国》《大亨传说》《小亨传说》《新喜剧之王》《混也是一种生活》《重生1998》 《同居明星》《大明星爱上我》《泡沫之夏》《重生之星光璀璨》《老公是大明星》,《狂傲老公》,《C段天王巨星追爱记》
《高档爱情》(男主角是模特)
拜托!没听过头发是女人的第二生命吗!? 那个没长眼的冒失鬼,自己撞上了她, 害她的长发不小心去「黏」在他的衣服上, 他竟然想都不想的便要剪掉它!? 该死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惜之如阿娜答, 他竟给天借胆的要动她的宝贝长发,哼!不给他一顿「粗饱」尝尝怎行—— 咦,是他!?那个她「肖想」很久的超级男模!? 为了他,她千里迢迢的远从九州来到东京打拚,为的就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浪漫邂逅…… 可……人家偶像剧都不是这么演的啊—— 而且他不是应该要温柔体贴,对她动心的吗?动心?动个头啦! 该「冻」的不动,其他不该动的,他全都「动」了啦……
《麻烦撞上身》
凡生活我爱你,麻烦麻烦速速去!
不要说她龟毛,讨厌麻烦只是天性,
人生嘛,谈个小小的恋爱就好了,
为什么要出一个超级天王巨星的剧情?见面不过两次就开口告白:我喜欢你!
相信的是猪头,难道她长得智商可疑?
谁知道第二天他竟然出现在她校园里,全然不怕别人把她也卷入娱乐绯闻。 好,小辫子给你抓住我就暂且敷衍你,只要逃过此劫从此麻烦远去
只是,为什么突然你的寂寞一并缠住,我曾经如此逍遥快乐的思绪?
[开始阅读]
《重生之我的老公是明星》
交通意外醒来后,
不但换了张漂亮的脸,还多了个偶像巨星的丈夫
这样的重生,是福是祸?
与没有血缘的哥哥重逢,又将如何自处?
小白文,有点雷。。。。
内容标签:阴差阳错 都市情缘再世重生
《午后薰衣茶》
薰和小园,一个是外表冷酷内心柔软的天皇巨星千夜薰,因为童年的阴影而对娱记躲避三舍、恶语相向;一个是外表纯真内心坚强的天才娱记,为了挖掘绯闻丑闻可以不择手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本来绝不会有深入交往的两人居然成为了好朋友,只是薰天真地以为小园没有认出自己的明星身份,而小园却将计就计别有居心地跟薰“好朋友”下去……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得交往,小园开始动摇了……她忘了一点。 这么久的时间,这么亲密的相处,可以让一个倔强而防备心颇重的少年深深爱上她。那么那个做戏对他示好的人,又会怎样?最好的谎言,是把谎言当真实来实现。而身处这样的谎言中,通常都无法再分清哪是谎言,哪,是真心……当真相大白而薰伤心欲绝转身离去后,小园将如何争取即将溜走的幸福?
名:穿越之团团圆圆
类型:当代tw穿越
作者:布丁小佑
推荐理由:男主是tw歌星,是一个团体中的一员。女主在浴室洗澡的时候无缘无故穿越到男主的身边,故事很搞笑。男主的团队成员也都很可爱。
书名:《慧敏》
类型:都市言情
作者:钫铮
推荐理由:慧敏和运生青梅竹马,对运生情有独钟,让她不能忍受的居然亲眼见他向别的女生求婚!后来运生成了大明星,名字也改为云生,慧敏加入狗仔队,大明星和小娱记之间演绎了离离合合的爱情故事故事,很温馨。文不长,但钫铮二字就是质量的保证。
书名:有你,我就觉得温馨
类型:现代 言情
作者:机器猫
推荐理由:男主陆显峰是个大明星,女主展欣是个统筹,总体上说就是一个天王和一个助理类的爱情故事,不过还是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书名:双鱼星号
类型:现代
作者:春十三少
推荐理由:男主是明星,女主是他的经纪人
觉得非常温馨。 这是一篇好文,处处都是爱情哲学,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用心
文中细碎的生活情节,以及那种淡淡但是贴切的心里描写,让人心里不由的一动,感叹,这就是好文
❻ 腐女与耽美文化的来源及发展
在国内,网络耽美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一对对CP在腐女们的想象和再创作中合了又分。大家似乎并不在意CP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达成文学里的想象性关系,在虚拟世界中“磕到”即是满足。如此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已冲破国门,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关注。本篇文章翻译自荷兰汉学研究者ManyaKoetse在流行文化网站“what’sonweibo”发表的《腐女:国内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
所谓的“腐女”被嘲笑、讨厌和误解,但她们却是一种已经兴盛发展数年的网络亚文化的核心。
国内的社交媒体繁忙异常,每天都有新的流行趋势、主题和运动出现,但当它们带给人们的新鲜感消失后,又会迅速衰落。但也有一些流行趋势发展壮大。其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空间,逐渐促成经年不衰的新社群和网络亚文化。
其中一个这样的空间就属于腐女,“腐女”这个词有些自嘲的意味,脱胎于日本词语“fujoshi”。在中文语境下,“腐女”指的是热衷于阅读和观看描绘同杏恋男性情色和浪漫关系的虚构故事、剧集和漫画(统称为yaoi(日语词))的年轻女孩。
“腐女”不仅阅读这些主要由女性作者创作、目标读者也是女性的故事,还自己写这类故事,并与朋友们分享讨论。
在中文里,yaoi(男同杏恋情色故事)也被称为“耽美”或“BL”(Boys’Love的首字母缩写),这些术语指代的都是男同杏恋小说。这种文体在中文网络空间各处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已存在超过十年的网络亚文化,它在短期内不会衰落。
媒体和技术都大大促进了这些(主要)为腐女创作的幻想故事的传播。这些幻想故事的尺度范围很广,有纯情的至多只涉及男孩们手牵手的作品!
总有流行新趋势
在腐女的世界里,总有新的流行趋势出现。举例而言,2020年夏天,日本的BL游戏品牌Parada发布了一个十八禁的耽美游戏,名叫“Lkyt”。游戏发布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Parada之前发布的游戏“9号房间(RoomNo.9)”在国内的BL粉丝之间也仍很流行。“9号房间”的故事围绕两个年轻男性展开,他们已经做了很久的朋友,现在因为一个行为分析实验被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这两个人被逼做出一些屈ru的举动,包括为了活着从房间里出去与对方发生关系。
几年前在腐女之中流行的一个话题是英国的犯罪剧集《夏洛克》,腐女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甚至吸引了西方新闻媒体的关注。许多从耽美的角度看剧的国内观众确信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和他的助手华生(马丁·弗瑞曼饰)不只是专业上的合作伙伴,他们还是一对情侣。这种想象两个角色之间有情侣关系的行为也叫凑“CP”,“CP”是“coupling(配对)”或者“characterpairing(角色配对)”的缩写。
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晦涩难明的关系——以及他们明面上并非同杏恋的事实——非常符合国内腐女对同杏爱情故事的想象。无数的腐女将《夏洛克》的剧照PS成同杏爱情图片,编造角色之间的爱情故事,讨论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乐此不疲。
耽美爱好者活跃于多个网络空间。各国内文学网站、讨论区以及ACG(Anime(动漫)、Comic(漫画)和Games(游戏)的缩写)交流平台上,都有腐女社群。实际上,BL元素随处可见:耽美短篇小说、网络小说、漫画、游戏和剧集不断被生产出来,并且深受消费者青睐,在耽美迷中广为传播和讨论。
国内晋江文学网创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创立也最有影响力的有耽美频道的网站之一,其中最红的小说能获得上百万点击。Priest就是该网站最成功的作者之一。
不过,除了耽美专题论坛,许多更加主流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和微博)上也有很多腐女。腐女们每天都在耽美相关的词条下(如#腐女日常#、#bl条漫#、#bl漫画#和#原创耽美#)讨论她们最喜欢的耽美作品和相关的最新消息。
腐女们的影响不断扩大,但争议也随之产生。她们常因喜欢同杏内容被鄙视,也受到了一些性少数者的批评,因为ta们认为腐女主动或被动地使真正的同杏恋者噤声,真实的同杏恋体验也被排除在了这些女性的想象之外。
从日本的“ToyBoys”到国内的耽美
这一切从何而起呢?耽美文化的“耽美”一词源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的漫画和动漫开始流行于国内市场,不过大多都是盗版。BL文化随着这次日本娱乐产品打入国内市场的潮流,在国内流行起来。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女性为目标客户的男同杏爱小说和漫画就出现了。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主流媒体观察到了一阵“男同杏恋热”,男同杏恋的代表也风靡人群,这种文化才在日本变得流行。
对日本媒体和娱乐行业来说,1993年是真正的“同杏恋之年”。在1997年出版的《制造同杏恋》一书中,小川翔(ShoOgawa)记述道,一本日本杂志甚至为读者提供了“耽美玩具箱”:全彩印刷的男同杏恋游戏纸人套装,可以剪下来玩。套装包括配套的衣服,从夹克衫到运动服,应有尽有,甚至有皮质束缚带。随书附赠的还有游戏指南,鼓励读者玩换装游戏。指南中写道:“请给您的纸片人取一个可爱的名字吧”,还有“请为纸片人们编织一个大学校园爱情故事”。
也正是在1993年,许多国内年轻女孩第一次在国内的书店里接触到日本盗版漫画、小说和杂志,由此发现日本还有一种专门讲述男性之间浪漫故事的文艺产品。
这些年里,曾受日本漫画和小说启发的国内耽美文艺作品已经吸收了国内特色,国内的耽美作品和西方“同人小说”(slashfiction)的亚种也有所不同。
耽美的字面意思是“耽于美好”。国内的耽美文艺作品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它们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同时与日本的视觉文化也有很深的联系自从国内第一本耽美月刊于1999年发行以来,耽美文艺作品便开始吸收各种本土的、国外的当地文化以及其他外国媒体和明星文化(如韩国和泰国文化),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国内粉丝文化现象。
安全、颠覆、纯爱
不了解耽美亚文化的人常常好奇,是什么使得许多年轻女孩着迷于“男性之间的爱情”,并如此享受创作和阅读同杏情爱故事,对此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陈欣(音译)在耽美(BL)的相关研究中提到,他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为读者们(主要是直女),带来的“安全感”。她们可以自由幻想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所不存在的浪漫故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其他学者的认可,他们认为,耽美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幻想环境,因为在借耽美作品探索自身杏爱的边界时,她们可以避免被性物化。
“纯爱”是耽美最吸引腐女的特点之一。在腐女们看来,同杏之爱是最浪漫的一种爱情,因为他们的爱跨越了性别的界限。在这些故事之中的男主角并不一定是同性恋,他们只是恰好爱上了同一性别的人。“你是男是女并不重要,我只是爱上了你”以及“我并非同杏恋,我只是爱上了一个男人”是腐女的小说里常出现的句子)
张纯如也强调,耽美文艺作品为女性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条“颠覆性的”探索杏爱和快乐的道路。腐女们把男性作为女性欲望的载体,并以此挑战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也赞扬了性别的流动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的腐女社群已经从一个小众群体成长为一个国内互联网上不可忽视的社群。她们已成为媒体上常讨论的现象级话题,甚至有许多学者对她们展开研究。
专业导师微信:xllx577
❼ 《苦恼》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苦恼》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苦恼》读后感1
《苦恼》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1886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俄国社会底层的车夫姚纳的悲惨命运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姚纳在儿子去世后,极度渴望向人倾诉。他先后遇到了军人,三个青年,看门人和住处的小伙子,但却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的遭遇,最后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向小母马诉说心中的苦恼。
小说首先表现的是俄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恼和悲惨处境。正如题记所说“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社会底层小人物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受压迫,受剥削,而且精神上受奴役,受孤立,不得慰藉。军人可以对他大发雷霆,青年们随意肆意取笑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同时,他的物质生活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直到日色昏昏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拉车接客到深夜,竟连燕麦都买不起。他的悲惨遭遇同样使他痛苦万分,如同鲠骨在喉。相濡以沫的妻子早已亡故,传承生命希望之火的儿子又病死了。车夫姚纳物质生活的不幸,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不仅如此,对车夫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物质生活和现实境况,而是他的精神生活压抑,苦闷,他心中的痛苦无处诉说,没有人理解他,同情他。对他来说,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比物质生活上的苦难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物质和精神的苦恼摧残下的麻木的内心。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此外,在失去儿子之后,车夫姚纳在苦恼中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对存在意义的不解。人的存在意义是人生哲学的一个重大命题。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见它,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苦苦追寻,有的人得到了答案,也有的人一无所获。作为一个车夫,姚纳在人生意义的困惑中徘徊,但终于未能得到答案。最终,在万般无奈下,姚纳只能向与他相依为命的小马倾诉衷肠。
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与精神上的麻木,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特征。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
《苦恼》读后感2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苦恼》读后感3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网上有一篇文章《幼儿教师的苦恼》,细读之后,心里长时不能平静。是的,我从教二十多年来,见过了各种性格,个性和素质的家长,每个家长有每个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手段。作为教师,我们真的不是神人和菩萨,有时总会在工作中有失误和差错,也不能面面俱到,做好所有的事情,教师也有家庭、有丈夫和孩子、有家人,也需要在心理上得到大家的安慰、关爱、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心理得到健康,才能做好幼儿教育事业,以减少当今出现的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一、文章内容介绍:
闲暇的时候,几位老师聚到了一起,个个都一肚子的****。这个说:“做事累点其实倒没什么,但这闲气不能受。”那个说:“是啊,工作累点无所谓,只要自己的辛勤付出能得到肯定。”然后这个举例,那个举例,最后一致感叹:“哎,这幼儿教师真是难当啊,做错一点小事就扣钱,辛苦了人家看不出来,还以为我们幼儿教师每天带着孩子玩玩,工作是既快活又轻闲。这家长吧,也是越来越难缠了。”大家一时都沉默无语了,有时真是盼望着早早退休,过几年清净舒心的日子了。
我想起了关于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那天下午,孩子们好端端地坐在位子上玩着插花片,男孩皓突然地往柜子这边跑过来,不小心绊着小椅子摔倒了,牙齿把嘴皮磕破了,一个门牙也有些松动,见此情形,我赶紧打电话请另一个老师把他带到医务室检查,并做了处理。家长来接了,我跟他详细说了他孩子摔倒和处理的经过。那家长真是有意思,当着我的面她也没说什么,牵着孩子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园长来找我了,说是那家长告了我的状,说她的孩子不是自己摔倒的,一定是老师教他说的,园长希望我能带他去医院检查,医药费幼儿园报销。
一听这话,我对那家长的行为和举动非常生气。有话当面说清还不行吗?说实在的,我并不是推卸责任,我只是告诉她事情发生的原因,希望她能理解和了解,如果有要求,也可以当面和我说清楚,干吗还要去找园长呢?找了园长不说,还要倒打一耙,你说气人不气人?“哎!”大家都不由叹了口气,都在想着我们的家长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呢?
“是啊,是啊。”大家纷纷赞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工作上的烦琐我们可以抛却不计,但这种窝囊气和无端的指责却是我们所不能忍受的。其实,每个幼儿教师为了你的孩子,负出了多少努力和辛劳,其中的滋味你们又能了解几分呢?
二、阅读之感。
我的内心非常同情那位教师的遭遇,俗话说:是祸躲不过啊!遇到这样的瞒不讲理的家长真是倒霉。哎!现在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那样的家长,也有这样无理取闹的家长吗?如果有那可怎么办啊?希望我们的家长们是一个懂道理讲事实的。看了这篇文章,我是触景伤情啊!!有痛感和同感,幼儿教师的地位在哪里?
《苦恼》读后感4
假期做卷子的时候,看到一篇阅读文章【99分的苦恼】,我仿佛看到了我家的情形,特意喊一妈一一妈一来看看这篇好文章。
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一妈一一妈一满意,终于有一天,孩子考了99分,爸爸听了大喜,一妈一一妈一的“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一分!’……我盯着一妈一一妈一的脸,注意着她的表情,看到她看完后,笑着问我:”你说你叫我看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吧?“”没……什么意思啊?“我也笑着说,心里却嘀咕道:”还用问?让你找找你的影子,让你知道知道我的苦恼呗!“
一妈一一妈一好像看透我似的说:”我明白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在学习上对你太苛刻了?可是你问问你的同学们,不都是在这样学吗?马上就要考初中了,好学校又那么少,你不用劲能行吗?“
唉,99分的苦恼,不也正是我的苦恼吗?
《苦恼》读后感5
今年暑假,我读了《愿望饭团的苦恼》这本书,感触很深,尤其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吴思灵。他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性格比较胆小,说话声音柔柔弱弱的像女生,因此同学们给他取了"二胰子"的外号,但是他很乖巧、听话,敢于面对生活,在成长中变得坚强,逐渐成了真正的男子汉。
他的妈妈是个临时工,爸爸是一个单位的科长。爸爸脾气不好,经常打骂母子俩,每当看到这里,我就很生气。直到有一次,吴思灵爸爸的大学同学在吴思灵爸爸酒后发脾气时政治了他,我才在哈哈大笑中解气了。我为吴思灵的成长捏了一把汗。
学校计划举行一场足球赛,大家都非常踊跃的报名参加。吴思灵也报名参加并且成功入选了,男生们因为吴思灵的入选而觉得没面子,经常在练习的时候排挤他,他想尽办法努力练习想要在球赛中表现优秀,而最后球赛却因为家长耽误学习的极力反对而取消了。同学们很失望,吴思灵也不例外。从这件事情,我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要学会面对。
还有一件事情,说明吴思灵性格有柔弱的一面,也有勇敢、善良的一面。有一次,吴思灵一家人要打车参加一个聚会,在那个时间点车很难打到,吴思灵冒险终于找到一辆,这时有一对老夫妇着急去医院也在打车,吴思灵不假思索的就让出了车。这个举动打动了出租车司机,司机同意让他们一起上车,拼车前往。好人有好报。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开心和烦恼。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要敢于尝试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苦恼》读后感6
假期做卷子的时候,看到一篇阅读文章《99分的苦恼》,我仿佛看到了我家的情形,特意喊妈妈来看看这篇好文章。
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妈妈满意,终于有一天,孩子考了99分,爸爸听了大喜,妈妈的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一分!’我盯着妈妈的脸,注意着她的表情,看到她看完后,笑着问我:你说你叫我看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吧?没什么意思啊?我也笑着说,心里却嘀咕道:还用问?让你找找你的影子,让你知道知道我的苦恼呗!
妈妈好像看透我似的说:我明白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在学习上对你太苛刻了?可是你问问你的同学们,不都是在这样学吗?马上就要考初中了,好学校又那么少,你不用劲能行吗?
唉,99分的苦恼,不也正是我的苦恼吗?
《苦恼》读后感7
《中国少年报》登了一篇童话—《苦恼的小雨点》,我石得津津有味,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激发了为祖国学习的决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一切生物就不能生存;“雨露滋润禾苗壮”,水是何等的宝贵啊!有了水,沙漠变绿州,大地换新装。可是,被工厂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的小雨点却不受欢迎。因为这种小雨点—酸雨,是有毒的,它会毒死生物,破坏土壤。
童话中的“小雨点”,把我带到了奇怪而可怕的境地:那里一只高大的烟囱吐着黑烟,附近的湖水又黄又灰,湖面上飘着死鱼,草木枯黄,棉桃凋落,土地干裂,蛆圳死亡……。
我把童话里的故事告诉妈妈,妈妈说:“童话把科学和文艺结合起来,把科学道理讲得生动,引人入胜。”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有些地方由于废水、废气处理不好,就会污染环境,资本主义国家就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事。美国出现过一次大面积酸雨,毒死了许多农作物。英国的泰晤士河曾被工业污水严重污染,成了一条死河。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很快,工厂四起,烟囱林立,有些地方没有注意处理好废水、废清、废气,也出现了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虽然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治理“三废”的办法,但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县城有座化工厂,附近禾苗枯黄、泥鳅、青娃大量死亡,也是由于排出的污水和有害气体造成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重视环境保护,象英国的泰晤士河已得到了治理,河水又变清了。我国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党和国家号召科学家.工人叔叔革新工艺技术,治理“三废”,变害为利。我是新中国的儿童,一定要学好文化,将来当一名科学家,把祖国建成一个强大、美好、清洁、花园似的乐园。
那时候,小雨点就不会再苦恼了!
《苦恼》读后感8
今天在考场上,我读了【99分的苦恼】这篇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我”中年才有一个女儿,我和妻子对她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想让女儿每次考100分,可她总是考不了100分,家长一直很苦恼,最后,矛盾得到暂时的化解,结尾语言幽默风趣,令人发笑。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特别高,似乎孩子必须考100分才顺理成章,可事与愿违,孩子总是考不到理想的分数,于是父母就大动肝火,非打即骂。
其实打骂孩子一点用也没有用,孩子没考好,也许只是一个失误,慢慢会好起来的。对于成绩,不要着急,让孩子一点一点来,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上次98,这次99,下次可能就是100,要给孩子鼓励,让女儿有向上的信心,这样成绩才会一升再升。如果打骂孩子,会打消孩子的积极一性一,只会适得其反。
不过在这儿,还是祝愿天下的子女成绩越来越好!
《苦恼》读后感9
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也经常流露出淡淡的苦味。
读完了《苦恼》,不经意地想到了立交桥下的衣着不整、穿戴破烂、脸面肮脏的神经病,街头的卖菜人和那些孤寡老人。
看到他们总让人心酸。
和他们一样,《苦恼》的主人公马车夫尧纳.波达波夫也属于这一类的孤寡人。他儿子死了,不明不白就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他有一肚子的话,一肚子的苦恼全都憋在心里,可是没人愿意听他倾诉,都不想放下手头的杂事,于是尧纳十分苦恼。确实,当你憋着一肚子事却没有倾诉对象时,是最难受的。
尧纳驾车时,乘客不理他甚至讥笑他,而他却全然不在意----因为他的苦恼已胀满了他的脑子。他回马车大店时,同行们也不理他,都一心一意地睡觉,他只有喂马时,把心中的苦恼、烦心事全部说了出来。马像是听懂了似的,十分专心的样子,看着主人,把鼻息喷到主人手上。
这是个十分伤人心的故事,看过后仿佛自己也十分苦恼,好像自己也是马车夫尧纳,心中也十分憋得慌,总想说点什么。那时,就体会到了那一种感受。让人不想、不敢再看下去了,于是赶紧合上书,想摆脱这种感受,因为你知道,它本不该让你来承受的。但你很快发现,他已印在你的脑里了。我想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最好解释吧!
实在憋不住了,就讲给别人听吧!让他也帮你分担些忧愁,让他也领略一下契诃夫的精妙文笔吧!
《苦恼》读后感10
从我一出生开始,一妈一一妈一就觉得我很聪明,很可一爱一,很有气质。可就是一妈一一妈一对我的期望值太高,给我带来了许多苦恼。
我刚上小学,每次考试不是95分,就是96分。可是一妈一一妈一却一丝笑容都没有,觉得我考试门门都是100分才顺理成章,当看到别的孩子考到100分回家,而我只考了95分,她就会引发暴风骤雨,不停地数落我。
为了不让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让一妈一一妈一的脸上挂出笑容,让一妈一一妈一满意。苍天不负有心人呀!就在一次期中考试里,我数学考到了全班最高分――99分!这时,我心里是多么开心呀!觉得一妈一一妈一一定也会开心的。放学回家,我满怀希望地等待一妈一一妈一下班的归来。6点钟到了,一妈一一妈一也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把考试卷给一妈一一妈一看。我看到一妈一一妈一脸上一丝笑容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一妈一一妈一气愤地对我说:“我的宝贝儿子呀!你为什么总是拿不回那最后一分呀!”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把我惊呆了。我垂下头伤心地哭了。
一妈一一妈一,您为什么总是不满意我的成绩?尽管我努力了,可是您还是没有笑容,这是为什么呀?一妈一一妈一,这就是我那“九十九分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