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情景描写短篇小说

情景描写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4-11-15 15:15:36

⑴ 张洁短篇小说描写中学生的片段

张洁短篇小说描写中学生的片段如下:

1、在《花开的声音》中,张洁描写了一个叫做陈云的女生,她是一个中学生,拥有一种特别的才能——她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通过这个故事,张洁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才华横溢的中学生形象。

2、在《白色的小船》中,张洁描写了一个叫做小雪的中学生,她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女孩,每天都会在海边吹着口琴,她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音乐家。小雪的梦想和努力,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最具感染力的元素。

女性主义

张洁是新时期以来第一个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被认为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旗手。她用小说反映女性生存的艰难,走在探讨女性婚姻问题的第一线。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方舟》再到《祖母绿》都在探讨女性婚姻问题。

张洁小说从质疑无爱婚姻到提及女性离婚话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时女性离婚被认为是非常不耻的现象。小说谈及离婚在当时社会都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张洁在婚姻法修改前就提出了对婚姻制度的质疑。

张洁此时期的作品是真正扎根现实,紧随或者说超前时代而反映现实问题,赢得关注,这是她当时受欢迎的原因。张洁这类反映现实妇女婚姻的作品期望解决妇女同胞依赖、柔弱的性格,企图改变她们的择偶观,使她们“追求自己的独立价值、合理协调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⑵ 百合花茹志鹃 环境描写

【摘 要】环境描写在非写景的作品中并不以主要内容出现,但是,却往往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环境渲染、主旨深化等有很重要的作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曾得到茅盾的高度称赞。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这一个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作者在作品中先后7次进行了环境描写,那么,这些环境描写在这部作品中起到了那些作用呢,

【关键词】《百合花》;环境描写;作用

茹志鹃在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小场景。作者用这一个小小的场景写出了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茅盾曾称赞《百合花》“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写出了在战争环境下“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

1

1/6页

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个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小说以1946年的中秋为时间段,以包扎所为主要地点,歌颂了在战争环境下发生在新媳妇与小通讯员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而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有7处笔墨对这个特殊的环境进行了描写,对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从作用方面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一、正反对比,烘托心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对环境的描写往往不会无的放矢,或烘托心情,或为后文留下伏笔,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百合花》中第一处环境描写出现在故事开始不久,“我”和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下过小雨后的庄稼地,被“雨水冲洗的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就连“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可见面对这种美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连空气都是香的。但接下来的一句环境描写完全破坏了这种氛围。“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呢~”将炮火置于美丽的清晨,用前后反差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心里更多的是无奈,也表现出了讨厌战争破坏美好事物的厌战心理。

二、描写环境,突出环境恶劣

小说的第二处环境描写写的是包扎所的情况。包扎所在一

2

2/6页

个小学里,大小六间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这是包扎所的整体情况。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就是这几句话,就把故事的主要地点交代清楚了。废弃的的小学,荒芜的野草,简陋的病床,忙碌的卫生员,无不体现了在战争环境下我军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而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让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我”、新媳妇、小通讯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完成了告别仪式。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的纯洁的感情才更让人感动和珍惜。这样的环境描写虽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前后照应,为后文做铺垫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这就是小说的第三次环境描写,作者把这一次的环境描写给了新媳妇的院子。这短短的一句环境描写,特别是“红额的门帘”和“鲜红的对联”是寓意颇深的,结合后文可知道,这里面住的是一个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这就不难理解这两个“红”字。在这里,环境描写就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前后照应。并且,“我”和小通讯员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层含义,“我”是在新媳妇拿出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时才明白,而小通讯员直到有人告诉他才知道。这也写出了小通讯员涉世

3

3/6页

不深、单纯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四、渲染气氛,营造环境

小说中的故事是发生在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这本来就已经让人无奈了,但偏偏这一天还有一轮满月,以乐景衬哀情,这更加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这一次的环境描写正是敌我两方发起总攻开始的情景,作者用墨也相对较多。“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的升

http://www.wenku1.com/news/0CC72E4320669708.html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月亮如此圆的一个中秋夜,正应该是最美好的时候,而“我”也正好想起了家乡的中秋节,可偏偏“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一切都只是因为在这样的“白夜”里进攻,要付出的代价太大。等到总攻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而当断断续续有伤员下来的时候,“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环境自然没有自己的感情,所以自然也不会紧张,但是人类却是有感情的,当人类把自己的感情加注到环境中去得时候,环境也就有了感情。很显然,在这里不是空气紧张了,而是包扎所里的同志们紧张了。战争本就是残酷的、紧张的,而在战争前对环境的描写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可以将这种紧张与残酷的氛围渲染出来,有利于小说表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

4

4/6页

感觉。而《百合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五、揭示心理,深化主题

小说在前面的环境描写中也有几处揭示了作者的心理,但是都没有最后一处环境描写表现的强烈。作者最后一处环境描写用字不多,用短短的40个字写了三句话。第一句“前面的枪声,已显得稀落了。”用十一个字点出了现在的战争状况,表示这一晚的战事已经快要结束或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这一句点出了现在的时间还是在半夜,但因为“我”的错觉是这一句话意味无穷,为什么我会感觉天快亮了,那是为了深化希望战争早点结束这一主题,“我”希望天亮了,这样就不用打仗了,“我”内心所担心的小通讯员也不会有危险了。而其实还是在半夜,说明事情并不会像“我”所想的一样进行,是不是也暗示着小通讯员的命运与我所想的想违背呢,而第三句环境描写“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更是极尽升华,就是这样一个比往常还要美丽的夜晚,见证了小通讯员绚烂的死亡,这是不是大自然送给他的礼物,这后两句反常的描写已经安排好了小通讯员的命运,也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特别的关心的心理,深化了“战争中纯洁的感情”这一主题。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五处环境描写外,茹志鹃在《百合花》中还有两处对环境的描写,这两处环境描写都是对家乡的回忆,都出现了在竹海中拖着毛竹的小伙子。

⑶ 谁能帮我写一篇超短篇小说(1000字)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 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 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 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 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 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 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 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 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 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 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 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 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 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 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 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 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 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 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 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 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 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 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 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 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 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 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 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 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 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 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 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 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 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 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 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 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 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 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 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 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 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 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 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 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 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 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 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 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 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 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 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 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 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⑷ 神态 语言 动作描写好的短篇小说

我觉得要把动态神态描写好,其实根本不用查,如果家里有长袜子,皮皮这本书的话,可以在上面找到动态和神态

⑸ 求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或边城的人物动作描写

羊脂球:

女人呢,所谓尤物之一,她是以妙年发胖著名的,
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
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
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
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
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
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
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边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也乖得使人怜爱。起眼动眉毛,机灵懂事,使家中长辈快乐。”

⑹ 人物细节描写片段(300-400左右字)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地站着。

该片段节选自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主要描写的是祥林嫂的外貌及行为细节。

(6)情景描写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⑺ 朱自清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
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⑻ 急求叙事抒情的美文一篇及其赏析!!!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啰。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羞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就是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发现了,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我没命地逃着。我想我一定跑得飞快,因为风在我的耳朵旁边呼呼直响。不知是我被吓昏了,还是平时很熟悉的那些田间小路有意捉弄我,为什么面前偏偏横着一条小河?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河水并不很深,但是足以没过我那矮小的身子。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城用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幕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嘎嘎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荠菜有着那么特殊的感情。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解放以后,我进了城。偶然,在大菜场里,也可以看到人工培植的荠菜出售。长得肥肥大大的,总有半尺来长,洗得干干净净,水灵灵的。一小扎,一小扎,码得整整齐齐地摆在菜摊子上,价钱也不贵。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的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荠菜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莱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1]
创作背景
《挖荠菜》作于1978年。当时,国内拨乱反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走上了正轨,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高等学校恢复了招生考试。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伤痕,永远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苦难,要珍惜现在,要开创未来,有一个他们未曾生活过的新的生活。 但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孩子们,虽然也多少赶上了“十年浩劫”,而生活总是美好的,使他们身心都感到愉快。他们看到父母一辈一生的艰难困苦、坎坷曲折,他们不愿意走父母走过的道路,不愿再过父母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甚至嗔怪父母为什么要这样生活。父母对孩子们的期望,孩子们对父母的不理解,构成了所谓的“代沟”。对于怎样填平这个“代沟”,有人主张不要填平,“代沟”越深越好,不深不足以大踏步的前进。有人“望沟兴汉”,无可奈何,责紧孩子们“奶毛未退”,“乳臭未干”,不谙世事。这些主张和想法,其实失之偏颇。作者认为,在这时代转换的时刻,两辈人不是对立的,互相之间也不是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促膝谈心,让孩子们借鉴过去,少走弯路。孩子们要尊重父母,要正确理解父母的见解和行为,从父母走过的道路上汲取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使两代人成为知心朋友,从而团结奋进,创造美好的未来。[2]
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全文共分六部分: 一、(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点出题目,写作者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 二、(第2-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因饿而馋被诬为馋丫头而受屈的心情。 三、(第4-8自然段)写作者因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赶落水险些丧生的经过。 四、(第9-10自然段)写在那样的社会,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荠菜时作者才感到了生的欢乐与自由。 五、(第11-13自然段)写解放后作者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感慨和希望。 六、(第14自然段)发表议论,点明主旨,希望青年要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以深刻感人的笔触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童年时代悲惨的故事。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着意描写了人物的心理。透过人物的心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夜色越来越浓的画卷,村落、树林子、坑洼、沟渠,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用巧妙的笔法将这一切写得有声有色,而且把她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完全和景物融注在一起。 夹叙夹议,表达作者的感情和观点。 作者长于小说的创作,所以这篇散文也具有小说的某些特色。文中很好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观点。前半部分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孩子们“漫不经心”的种种神态之后,作者的感受就更深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发表了一段议论。这些议论深刻、细致、委婉、动人,给读者以很大的教育和启发。这样叙议结合的写法,既又利于突出中心思想,又易于为青年读者所接受。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叙一段议一段。写每年春天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的时候,作者又分两层:一层写孩子们小的时候,一层写孩子们长大一些以后。在每层叙事之后,作者都有一层议论。特别是在叙述吃荠菜的时候,叙事具体感人,议论鞭辟入里。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力求通过艺术手段感染和教育读者,而不是板起面孔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 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从中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在文中,作者处处对比,寓意深刻。如:今昔对比,两个社会,两重天;旧社会和大自然对比,旧社会是如此黑暗,大自然是那样美丽自由;新老对比,两代人两种思想;“馋丫头”和财主儿子对比,一个挨饿受欺,一个饱食无忧,等等。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对两代人在挖荠菜、吃荠菜中所反映出来的隔膜的展示,表达了作者要青年一代珍爱“荠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2]
作者简介
张洁,我国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现任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中篇小说《祖母绿》和散文《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及一些文艺短论。

热点内容
言情小小说席绢 发布:2024-11-15 17:58:33 浏览:144
免费武侠全本小说 发布:2024-11-15 17:56:25 浏览:549
破案小说推荐刑侦日记免费 发布:2024-11-15 17:48:55 浏览:910
她闪婚嫁给总裁小说 发布:2024-11-15 17:48:08 浏览:94
甜甜的古代短篇小说推荐 发布:2024-11-15 17:45:55 浏览:492
知乎短篇小说特殊礼物 发布:2024-11-15 17:35:01 浏览:795
二战穿越苏联经典军事小说 发布:2024-11-15 17:15:05 浏览:912
都市买下诸天万界小说 发布:2024-11-15 17:15:05 浏览:324
言情肉师生恋小说 发布:2024-11-15 17:10:08 浏览:623
古代言情种田小说 发布:2024-11-15 17:00:28 浏览: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