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短篇小说
㈠ 2014年国家文化部评选20本好书
《博尔赫斯的面孔》
格非最新散文集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作者:格非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分类:评论
上榜理由: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和评论集。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的前一半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草草集》
陈丹青睽违五年首部散文集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两个故宫的离合》
日本记者寻访海峡两岸故宫的百年起落
作者:[日]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分类:文化
上榜理由: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朝日新闻》资深记者、“中华圈的专家”野岛刚,历时五年,奔波全球亲身采访,从政治、外交的独特角度梳理了两个故宫的世纪纠缠。
《1966年》
文革那年北方城乡间平凡百姓的人心冷暖作者:王小妮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枪与玫瑰的使用方法》
用科学的眼光解读如何健康云雨之欢作者:果壳网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分类:科普
上榜理由:
关于你的眼神,关于他的心思,关于生理卫生课上语焉不详的段落,关于古往今来世间男女解决饱暖之后惦记的头等大事。 本书为果壳网性情站文章精选,从暧昧到高潮,从处女膜到前列腺,从红颜知己到乱伦,果壳性情用科学带你一一解读。不管是你的钢枪还是我的玫瑰,从这里认识自己也认识对方,才能爱得 健康,爱得安全,爱得有味。
《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献给世人最后批判之声
作者: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廖彦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分类:政治
上榜理由:
当世界需要批判声音的时候,作家怎能保持沉默? 《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博客的文章结集,记录了作者生命当中整整一年的时光。身为一名无神论者、共产党员,萨拉马戈以其激烈的革命灵魂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议题,提出敏锐的观察、立体的思考与尖锐而不肯妥协的批判。这些思索化为他笔下缤纷的细节,远看成岭侧成峰,同时又一起向读者证明,作者对于我们身处时代的洞察与理解,并向世人提出对这个世界的深刻哲学反思,也彰显了他认为人类生命最基本、最该坚持的普世价值。
《京都流年》
细品京都看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
作者: [日]奈良本辰也
译者: 陈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分类:文化
上榜理由:
《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是奈良本辰也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京都是日本旧都,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及繁荣之地。本书从日本传统文化出发,以青、朱、白、玄四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文化精神、历史变迁。作者从一庭一园、一水一木、一人一事,自建筑而文化,自文化而精神,娓娓道来,趣味横生,而“何为日本”这一思想学术主题,亦在此得到清晰呈现。
《被误解的台湾史》
揭开被隐藏的迷雾还原近代真实的台湾作者:骆芬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15
分类:明清史
上榜理由:
台湾地理位置特殊,历经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发达,十七世纪曾被荷兰、西班牙统治;明郑败亡后,纳入清朝版图,政权变动频仍,文化发展多元。 《被误解的台湾史》以历史主题为纵轴,以近四百年时间为横轴,立体架构真实的台湾面貌;以生动故事叙述方式、配合精采图片说明,完整呈现三百多年来的台湾真相。 你以为:“唐山过台湾”是不得已的悲情选择。 事实是:汉人觉得台湾机会无限,纷纷渡海而来。 你以为:郑成功靠强势武力打败荷兰人。 事实是:透过经济封锁瘫痪荷兰人的贸易。
《耶路撒冷》
徐则臣里程碑之作70后的心灵成长史
作者:徐则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斜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想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飘窗》
刘心武20年来首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作者:刘心武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0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这是著名作家刘心武二十来年最新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包括薛去疾在内的近三十个人物,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人性尊严以及斑驳的世间风景。书中浸润着人道主义思想、知识分子自省意识、风俗世相中人的生命状态,这些文学特质几乎在这部长篇中完成了一次崭新的集成,艺术上也更为收放自如。小说在对市井生活和命运的探询以及人性拷问方面,分量不亚于他早期的大作品《钟鼓楼》,也不输于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风过耳》,并增添更多当代元素。平民与知识者的闲情温暖与无聊尴尬的底座还在,但是《飘窗》已经让这些人物的声色,告别了传统的胡同院落,奔忙在街面、楼盘与会所,在看似更高级实则更困窘的场景中,体贴生存与勘验信仰。
《断臂上的花朵》
人生与法律的奇幻炼金术
作者:奥比·萨克斯
译者: 陈毓奇/陈礼工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8
分类:法律
上榜理由: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广岛》
蘑菇云笼罩的废墟上,残留着全人类的创伤记忆。作者:约翰·赫西
译者: 董幼学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
分类:社会
上榜理由:
1945年8月6日8点15分,一枚神秘的“新型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三十余万普通市民对此毫不知情,随着一片无声的亮光闪过,他们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直接促成了二战的终结,也让世人见识到原子弹那魔鬼般的危害。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赫西应邀调查广岛原子弹爆炸,用清晰、冷静而克制的文字,记录了六个普通人的平常经历和他们四十年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被爆者”一代的创伤记忆。
《老生》
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
作者: 贾平凹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9-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老生》是茅盾文学奖作家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 作品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国的成长缩影。《老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的中国故事,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立于那个时代西班牙散文的光荣顶峰。”作者: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译者: 赵德明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Espa?oles De Tres Mundos)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梅内斯的一本文集。希梅内斯将它称为“抒情漫画”,书中勾绘了一百多位诗人、政治家、大学者,所写人物包括大散文家阿索林、大画家毕加索、拉美的大诗人鲁文·达里奥、聂鲁达等人。此书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2012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何塞·曼努埃尔·卡瓦耶罗称此书“立于那个时代西班牙散文的光荣顶峰”。本书译者赵德明称“《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是一座瑰丽的宝库”。
《我从新疆来》
100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自白呈现一个真实新疆。
作者:库尔班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
分类:社会
上榜理由:
看,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说的是新疆人的经历,讲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它记录了摄影师本人库尔班江?赛买提和100个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新疆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东乡族、藏族;有着不同的年纪和性别;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区域和角落;工作在各行各业,有演员、主持人、企业主,有知名人士、企业高管、飞行员,还有创业青年、在校学生、地摊小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悲伤、梦想和困惑、亲人和朋友,他们的经历不仅生动体现了新疆人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思想,更真实反映了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变革。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4-10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收录村上春树的52篇风趣随笔,配以画家大桥步的52幅美丽插画,村上以幽默的语言写下蔬菜的心情、关于大萝卜的怪谈、挑选好吃鳄梨的超能力、和海豹接吻的感觉……囊括了形形色色的有趣话题,被誉为“日本最好喝的乌龙茶”。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中有最有趣、最真实的村上春树,平淡得恰到好处的笔触,描绘出耐人寻味的生命细节,让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有趣的东西,找回遗忘许久的自己。
《副作用》
在轻松的语调和幽默的情节里,包含了很深的寓意。
作者:伍迪·艾伦
译者: 李伯宏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0-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副作用》共收录伍迪·艾伦创作于1975至1980年的十七篇短篇小说,其中十六篇原发表在《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客》、《肯庸评论》等杂志上,其中一篇《库格尔玛斯的神奇经历》曾获得1978年的欧·亨利奖。
书中伍迪·艾伦围绕“副作用”这个主题,从独特的视角切入,以寓言和警示的方式将社会中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写入小说中,作者以讽刺和戏谑的口吻讲述了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其中还出现了不少荒诞及前后矛盾的情节,作者正是以这种方式反映出他对世界、对人性、对政治的看法和态度,言语间处处体现着他的睿智和幽默感。
《全民选举》
甜的东西起初都是甜的,最后将变得异常酸。
作者:奈保尔
译者: 马群英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4-11
分类:文学
上榜理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最好读的小说
《南德意志报》“世界文学史上20本最有趣小说”
民主是个奇怪的东西。它会让有钱人变穷,让穷人变有钱。它让我成了一名乞丐——是的,我向你们讨票。
政治是肮脏的游戏。但这本书让你看到政治也可以很有趣。这是奈保尔的作品中最易读的一部,充满戏剧性和原生态的幽默。 --Goodreads
《我见》
20世纪的时代缩影
作者:马克·吕布
译者: 孟蕤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4-12
分类:摄影
上榜理由: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全面梳理了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
㈡ 活下去的理由-马特·海格-赵燕飞
1 坠落
最终,活着比自杀需要更大的勇气。——阿尔贝·加缪《快乐之死》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疯癫与文明》Folie et Déraison
《坏科学》(Bad Science),本·戈德契(Ben Goldcre)指出:“你是一个安慰剂反应者。你的身体哄骗你的大脑,你是不可信的。”
药物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对于抑郁症患者、制药公司甚至全社会都是如此。它强调了一种“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消费来解决”的理念(被无数电视广告强行灌输给我们);它鼓励了一种“别废话,喝药就好”的态度;它制造了一种“自我”和“他者”之间的鸿沟,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现非理性。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说,这个社会正在阉割我们,要求我们正常,即使它是令我们变疯的原因。
《深渊》(The Depth )一书的作者,进化心理学家乔纳森·罗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教授在 2014 年写的一段话,出乎意料地令人安慰: 怎样更好地应对抑郁症?没有神奇药丸。治疗慢性痛症让我们明白,其实我们很难推翻那些身体和头脑的固有反应,相反,我们必须跟随情绪的线索,关注低落情绪产生的根源——过度工作、过少睡眠的生活习惯。我们需要更丰富的描述情绪的语汇,并有意识地寻找中断低落情绪的工具,制止它转变为更长期、更严重的情绪低落状态。这些工具包括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周遭事件、情感关系、身体状况(通过锻炼、冥想或饮食)。
然而抑郁症是思想与情感的量子物理学版本。它揭示出正常情况下被隐藏的现实。它瓦解了你,瓦解了你所熟知的一切。原来我们不仅仅源自宇宙,或卡尔·萨根⑦所说的“星尘”,我们本身就像宇宙一般浩瀚、复杂。进化心理学家们或许是对的,人类进化得太超前了,作为第一个能够全然觉知宇宙之浩瀚的物种,人类也有了能够感知如宇宙般浩瀚的黑暗与痛苦的能力,或许这就是人类智慧的代价。
① 牛心上尉(Captain Beef heart),美国著名摇滚音乐人。
② Studio 54,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纽约的传奇俱乐部,也是美国俱乐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等的经典代表。
③ 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1994),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之一。《时代周刊》评论他是美国底层社会的桂冠诗人。
④ 约翰·格里森姆(John Grisham,1955~ ),美国知名畅销小说作家,他的一系列富含法庭、法律内容的畅销犯罪小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富。
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2000 年以小说《盲刺客》获得布克奖。
⑥ 指爱达模式,西方推销学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原文为 AIDA,此处作者将其误解成了同名歌剧 aida。
⑦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 ~1996),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他有句名言:“我们都是由星尘组成的。”
⑧ The Cure,英国摇滚乐队。
⑨ 《少年时代》(Boyhood),理查德·林克莱特编剧并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影片历时 12 年拍摄,讲述一个男孩从 6 岁到 18 岁的成长历程。
⑩ 《白嗓音》(White Noise),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小说,美国后现代文学代表作。
2 着陆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这就是关于暴风雨的一切。”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大卫·亚当博士(Dr.David Adam)在他关于强迫症的精彩著作《停不下来的人》(The Man Who Couldn’t Stop)中写道:“只有傻瓜和骗子会告诉你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初期的精神失常主要与化学物质有关,”库尔特·冯内古特①在《冠军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里写道,“德威恩·胡佛的身体在生产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他的头脑失衡。”
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罗伯特·马兰卡认为,研究应着眼于其他方面,比如大脑中心的“伏隔核”,它很小,掌管快感和成瘾。我们有理由猜测,如果它运行不正常,将导致快感缺失。快感缺失就是完全没有能力感觉到快感,这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这也意味着,试图把手伸进脑壳取出致病零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必须穿过整个额皮质才能取到那个很小的伏隔核。
我讨厌离家,这是我的另一个大焦虑。我想回家,躺在自己的床上,欣赏法国女演员碧翠斯·黛尔(Béatrice Dalle)的海报,或者读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克里斯汀》(Christine)。
但无论如何,下面是一些最常见的抑郁信号: 疲惫——如果某人总是无故感到很累。 低自尊——这一点别人很难发现,如果发生在那些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身上就更难被发现,而且低自尊也会让人更不爱表达自己。 “精神运动性阻滞”——在某些抑郁症案例中,会出现动作迟缓和说话缓慢现象。 食欲下降(不过食欲大增有时也会出现)。 烦躁易怒(不过公平地说,这可以是任何事情的迹象)。 频繁哭泣。快感缺乏症——它是伍迪·艾伦导演的《安妮·霍尔》最初的片名。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术语。意思是无法体验任何类型的快感,甚至美好的事物,比如日落、美食、看八十年代切维·切斯④的无厘头喜剧,诸如此类的东西。 突然内向——如果某人似乎比平时更安静、更内向,有可能他患抑郁症了。(我记得有几次我说不出话来。感觉好像动不了舌头,说话显得完全没有意义。似乎别人谈论的事情对我来说就像属于另一个宇宙。)
人生是艰难的。它也许美丽,也许精彩,却也艰难。大多数人的应对方式是不去考虑它,但有的人做不到。再说,思考是人的天性,“我思故我在”。我们知道我们会衰老、生病、死亡。每一个我们认识的人、爱的人都会衰老、生病、死亡。但我们必须记住,正因为此我们才有爱。人类或许是唯一一个会得抑郁症的物种,但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物种,我们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东西——文明、语言、故事、情歌。明暗对比是光与影的对照,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画像中,画师用黑影来突出沐浴在圣光里的耶稣。死亡、腐烂等一切阴暗的事物会孕育美好,这或许有点难以接受,但我相信。正如永远伟大的诗人、偶尔焦虑的旷野恐惧症患者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所说:“那永远不会再来的事物,才使生活如此甜美。”
①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作家,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德威恩·胡佛是他的小说《冠军早餐》中的主要人物,一个即将陷入精神错乱的汽车代理商。
② 《蝇王》(Lord of the Flies),英国现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讲述了一群 6~12 岁的儿童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发生的故事。
③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由大卫·里恩执导的冒险电影,讲述了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铁路,对抗土耳其侵略的故事。
④ 切维·切斯(Chevy Chase),美国演员、编剧、制片人,作品有《周六夜现场》《废柴联盟》等。
⑤ 马修·伯恩(Matthew Bourne,1960~ )英国编舞大师,上文作者提及的男版《天鹅湖》舞剧就是他的作品。
3 上升
诺伊·尼尔瑞:闭上眼,屏住呼吸,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这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奇怪之处。它们极度害怕快乐,即使你本人很向往快乐。如果它们逮到你笑,甚至假装笑,你就糟糕了。笑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它们会用 10 吨的抗衡力来抵消它。 怪诞。那种一个人在外面的感觉极不自然,就像没有了墙的房顶一样。我看见商店在前方。“兰帝斯”的招牌看起来那么小,那么远。巨大的悲伤和恐惧让我难以迈步。
......8. 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现在这种痛苦不会永远持续。如果痛苦告诉你它会持续,是它在撒谎。其实痛苦是一笔债,可以用时间偿清。 9. 头脑会变。性格会变。我在《人类》(The Humans)中写过:“你的头脑是一个星系,黑暗比光明多,但光明是值得等待的,所以不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黑暗是全部。要知道生命不是静止的,时间也是空间,你在时间的星系中移动,等待那恒星。” 10. 有一天,你会体验到与这痛苦相等的喜悦。听海滩男孩③的歌曲,你会流下欢欣的泪。你会俯身凝视怀里婴儿酣睡的脸,你会结识很多好朋友,你会品尝从没吃过的美食,你会在高处俯览美景,不去考虑从这里掉下去摔死的可能性。还有很多书你没有读过,它们会让你更充实。你会吃着超大份爆米花看很多电影。你会跳舞、大笑、做爱、沿着河岸跑步、聊天到深夜、笑到肚子疼。生活在等待着你。虽然你现在被短暂地困在这里,但世界哪儿都不去。如果可以,坚持下去。活着总是值得的。
人们说,阅读不是为了逃避,就是为了找到自我。我倒是觉得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区别,因为我们会在逃避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与我们身在何处相比,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去向何处。“难道没有逃离头脑的出路吗?”这是西尔维娅·普拉斯⑥的名言。我十几岁时在一本名人名言书里偶遇它,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它的含义,它可能的答案)。如果除了死亡之外,还有这样一条逃离头脑的出路,那就是文字。文字不是让我们彻底逃出头脑,而是帮助我们逃出某一个头脑,然后给我们砖瓦去建造另一个头脑,相似但更好,靠近旧的但基础更坚固,景色更美好。 莎士比亚说:“艺术的目的是赋予生命形状。”我的生命,我混乱的头脑,需要一个形状。我的人生已经“丢掉了情节”⑦,没有了线性叙事,只剩下杂乱和混沌。所以我喜欢外部叙事带给我的希望。电影,电视剧,尤其是书籍,它们本身就可以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每一本书都是人类头脑在某一特定状态下的产物。所有书籍摆在一起,就是人性的总和。每次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都感觉像在看一张藏宝图,而那宝藏就是我自己。但每一张地图都是不完整的,我只有读完全部的书,才能找到宝藏,因而这个找到最好自我的过程是一场无尽的远征。而书籍本身似乎也在隐隐印证着这个观点,因为每一本书的情节都可以被归结为“某个人对某样东西的追寻”。 很多人老套地认为,书虫是很孤独的。但对我来说,书是挣脱孤独的方式。如果你是那种容易想太多的人,就没有什么比置身于一群跟你频道不同的人中更孤独的了。
格雷厄姆·格林⑧的《权力与荣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
《布赖顿棒糖》(Brighton Rock)
总之,我热爱格雷厄姆·格林。他的作品充斥着一种不适感,让我感同身受。这种不适感来自于罪恶、性、天主教、单恋、压抑的欲望、热带酷暑、政治、战争。可以说除了文字本身,一切都是令人不适的。 我热爱他写作的方式。我热爱他把一个具体的东西比作抽象的东西:“他吞下白兰地,像遭了天谴。”如今,我越发热爱他这种写法。抑郁症让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似乎连我自己的身体都变得不真实、抽象了,甚至有一部分变得虚构了。
《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最美的书。想象的城市,每一座都有点像威尼斯,却又不是威尼斯。书页上的梦。如此离奇,离奇程度胜过我头脑中稀奇古怪的心像。
《局外人》(The Outsider),苏珊·依·辛顿⑨——我 10 岁时的启蒙书,我最爱的一本闲书。充满美国风情和多愁善感的对话。比如,“留住金色,波尼博伊,”病榻上的强尼说,显然是读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
《局外人》(The Outsiders),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我对“局外人”和“存在主义的绝望”很感兴趣。此书文字上的冷漠感给了我一种奇异的慰藉。
《简明柯林斯名言词典》(The Concise Collins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名人名言很好读。
《济慈书信集》(Letters of Keats)——大学期间我研究过济慈。一位典型的年轻诗人,脸皮薄,注定不幸,情感激烈。我感同身受。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珍妮特·温特森⑩——我热爱珍妮特的写作。每个文字都饱含力量、智慧。我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发现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我似乎绕了一个大圈,又在起跑线遇见了自己。”
《声音》(Vox),尼克尔森·贝克⑪——整本小说就是一次电话性爱,挑逗了 16 岁的我,令我如痴如醉。仅有对话,也是非常好读。充斥着性或性欲,对一个年轻、焦虑的头脑来说,性是一种积极的消遣。
《金钱》(Money),马丁·艾米斯⑫——我太了解这本书了。还写过关于它的论文。文字胆大、狂妄、锋利、幽默、男子气(虽然有时充满恨意)。它有着激烈的情感,喜剧中透出悲伤的美。(“每个小时你都在变得更弱。有时,当我独自坐在伦敦公寓里,凝望窗外,我会想着,看着雨在下却不知道它为什么下,实在太凄凉、太沉重了。”)
《塞缪尔·佩皮斯⑬日记》(The Diary of Samuel Pepys)——我对其中记录 17 世纪伦敦大火灾和大瘟疫的章节印象十分深刻。佩皮斯对那个动荡时代相对轻松的记述方式,对我来说有一种疗愈作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J·D·塞林格(J.D.Salinger)——因为霍尔顿是个老朋友。
《企鹅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歌》(The Penguin Book of First World War Poetry)——英国诗人艾弗·格尼(Ivor Gurney)的《奇怪的地狱》(Strange Hells)(“心灵会烧伤,但别去面对它是如何烧伤的”)和威尔弗里德·欧文(Wilfred Owen)的《精神病例》(Mental Cases,描写了精神病院患炮弹休克症的病人),这两首诗既吸引我又困扰我。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我熟悉那种痛苦,面对每一天,如同“黎明撕裂,伤口再次流血”。抑郁症和焦虑症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此相似。难道我们经历过什么不为人知的创伤?难道现代社会的噪音和快节奏伤害了我们洞穴人的头脑?是我太多愁善感?还是生命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10½章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 1/2 Chapters),朱利安·巴恩斯⑭(Julian Barnes)——这本书我太熟悉了,我以前就读过,非常喜欢,它很诙谐、很古怪。
《荒野指南》(Wilderness Tips),玛格丽特·阿特伍德⑮——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一座容易翻越的小山丘。其中有一篇《真正的垃圾》(True Trash)是我的最爱,写的是十几岁男孩偷窥女服务生的故事。
《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简·里斯⑯(Jean Rhys)——《简·爱》(Jane Eyre)的前传。关于“阁楼上的疯女人”和她如何变疯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加勒比海。虽身处天堂,却仍有绝望和孤立之感,这是最能令我产生共鸣的一点。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却有着糟糕透顶的体验,多么像我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星期。
很多抑郁症患者把旅行当作缓解症状的良药。美国大画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毕生为抑郁症所苦,这不奇怪,很多艺术家都患有抑郁症。1933 年,46 岁的她住院治疗,症状是控制不住的哭泣,无法吃饭或睡觉等。 欧姬芙的传记作家罗克萨娜·罗宾逊(Roxana Robinson)说,待在医院对她毫无帮助,反而旅行对她帮助甚大。她去了百慕大、纽约的乔治湖、缅因州和夏威夷。“温暖、慵懒、独处正是乔治亚需要的。”罗宾逊写道。
古斯塔夫·福楼拜说:“旅行使人变得谦虚。因为它使你领悟,人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是多么的渺小。”这种视角会带给你自由感。如果疾病一方面让你弱化自我价值,一方面却又让你过分在意那些本来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你就尤其需要用这种视角看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抑郁症发作时,我在看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的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传记片《飞行家》(The Aviator)。其中一幕,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扮演的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转身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的休斯说:“霍华德·休斯身上有太多霍华德·休斯。”影片中,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自我意识,导致了他的强迫症,最终逼他把自己锁在拉斯维加斯一个旅店房间里。
正如波斯诗人鲁米(Rumi)在 12 世纪写道:“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他还写过:“忘掉安全,在你害怕的地方生活。”)
我每天要么跑步,要么做其他有氧运动。像村上春树一样(他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读过,很精彩),我发现跑步可以驱散迷雾。村上春树还说:“在自己的极限内拼尽全力,这就是跑步的本质。”我也信奉这一点,我想这也是跑步有益头脑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作家,我不太乐意想到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用他的枪干了什么,西尔维娅·普拉斯烤箱中的脑袋,凡·高和他的耳朵。当我听说我喜爱的当代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⑳于 2008 年 9 月 12 日上吊自杀,竟导致了我在病情好转之后最严重的一次抑郁症发作。不仅是作家。罗宾·威廉姆斯㉑的死讯让包括我在内的上千万人悲痛、害怕,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以相同的方式了结自己。
马克·吐温
㈢ “你很迷人 ,但是我得回家 ”出自哪里
1、出自2016年伍迪·艾伦的电影《咖啡公社》里。
2、导演:伍迪·艾伦
3、编剧:伍迪·艾伦
4、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史蒂夫·卡瑞尔/布蕾克·莱弗利/寇瑞·斯托尔/安娜·坎普/帕克·波西/保罗·施耐德/肯·斯托特/托尼·西里科/马克斯·阿德勒/唐·斯达克/珍妮·柏林/格雷格·宾克利/萨莉·莱尼克/凯莉·罗尔巴赫
5、类型:剧情/喜剧/爱情
6、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7、语言:英语
8、上映日期:2016-05-11(戛纳电影节)/2016-08-05(美国)
9、片长:96分钟
10、又名:情迷声色时光(港) / 咖啡·爱情(台) / 社团咖啡店 / 社会名流
11、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懵懂青年鲍勃(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饰)前往好莱坞投奔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的舅舅菲尔(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 饰),在菲尔的引荐下,鲍勃结识了名为瓦妮(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的可爱姑娘。
活泼健谈的瓦妮很快就令鲍勃坠入了爱河,遗憾的是,瓦妮告诉鲍勃自己已经有了男友。一日,伤心欲绝的瓦妮找到鲍勃,原来她的男友是一名有妇之夫,后者因为无法下定决心同妻子离婚而决定与其分手。
鲍勃温柔耐心的陪伴失恋的瓦妮,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慢慢走到了一起。让鲍勃没有想到的是,瓦妮的前男友竟然正是菲尔,当菲尔下定决心要娶瓦妮之时,瓦妮亦毫不犹豫的离开了鲍勃。
之后,失意的鲍勃返回家乡,在哥哥本(寇瑞·斯托尔 Corey Stoll 饰)经营的俱乐部里当差,并在那里遇见了维罗妮卡(布蕾克·莱弗利 Blake Lively 饰),他们结婚生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美好,直到有一天,瓦妮和菲尔再度出现在了鲍勃的身边。
12、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Kristen Stewart的眼中映出前男友的脸庞时,正是纽约与洛杉矶两场新年舞会的高潮。导演在此时狠心地把故事掐掉,灯光熄灭,片尾曲出现,影片戛然而止。既没有婚外恋抛家舍业的狗血,也没有抓奸小三的紧张。
像是Woody Allen在叹息:让过去的随风而逝吧,我们都长大了,已不是过去你爱上的那个人。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3)伍迪艾伦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1、《咖啡公社》以好莱坞背景和叙事方式的结合,给了这段俗气的三角恋一丝新意。摄影师暗系的镜头美轮美奂,把木板制的办公室和餐厅变成了梦幻般的场景。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焕发出古典美,这也反衬出了导演的故事缺乏丰满度。
2、《咖啡公社》的台词依旧非常文学味儿,轻松简单的叙述旁白,加上不断逗人发笑,带有浓郁段子手属性的对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就是一个游记小品或者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3、因为这些生动的细节,人物角色带上鲜明文学味道。人物极致到疯魔的性格特点,带着辛辣的讽刺来描述女人的人生起伏。影片有股迷人的虚幻气质,正如它所应该有的样子,精美的布景,有趣的人,哲学意味的内容。
4、精彩影评:
金钱面前,爱情不得不走开,伍迪艾伦的一出爱情小品,如果用文字来表述这部电影的话,这是一个相当狗血并且不伦的故事。
年轻人鲍比去好莱坞打拼,一无所有的他给好莱坞知名的经纪人舅舅跑腿打杂,在这期间,他喜欢上了舅舅的秘书兼情人瓦尼,两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但是当舅舅重新打算明媒正娶瓦尼的时候,瓦尼选择抛弃了鲍比。
重新回到家乡的鲍比利用在好莱坞积累的人脉,将哥哥的俱乐部经营的非常出色,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的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但是当舅舅又带着瓦尼出现的时候,鲍比发现自己仍然还怀念已经是舅妈的瓦尼。
这样一个狗血的剧情,在伍迪艾伦舒缓的镜头下,配上动人的爵士乐,以及对犹太人家族生存方式的描述,竟然让人淡化了对这段爱情对错的判断,但是当影片最终定格在鲍比和瓦尼两个人互相思念的特写时,观众不得不再次把注意力放在了这段感情上。
我觉得这大概是伍迪艾伦最不够犀利的一部电影,他展现了一段不伦的恋情,又把这段恋情描述的如此美好,让人不得不对故事里的主人公进行同情,他没有对这段感情做任何的批判或者是嘲讽。
大概这是伍迪艾伦对以往的作品的一个反转,他越来越能够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只要是不带有功利色彩的感情,只有选择没有对错。哪怕这种选择,违反社会制定的道德标准,或者是行为准则。
至于走下去的结果如何,正如同电影最后两个人陷入迷茫的表情,今天选择的结果,一定明天才会知道。
㈣ 名著里看到过哪些有趣的话题
《搜神记》里面有个故事:从前有个太守的女儿,爱上了父亲手下的一个男子,无法相见,就派侍女偷来一盆他洗过手的水,喝掉了,女孩自此怀有了身孕,生下了一个小孩子。等孩子长大些,太守把他带到了厅堂上,要他指出在场的人中哪个是他的父亲。小孩爬到了那个男子身前,想扑到他怀里。男子不认他,一把将他推开了。孩子跌落在地上,就化作了一滩水。结局是:在太守的盘问下,女儿说出了实情,太守就很开明地让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了。结局是:在太守的盘问下,女儿说出了实情,太守就很开明地让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