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绿色的门概括
『壹』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1、《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
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2、《警察与赞美诗》
该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创作于1907年的作品。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费曼为了使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莲安获得生的希望,在一个夜晚冒着暴风雨在墙上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事。全文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特别是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4、《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的男主人公和他找寻的女孩不仅死在了同一个房间中,甚至选择了相同的方式,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的房间中,煤气自杀最为方便,是自杀的首选。但是,我们仍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这样的一种看似偶然的巧合在欧·亨利的安排下,似乎处于意料之外,又处于情理之中。而在小说中导致悲剧的结局的重要因素,我想女房东起着一定的作用。女房东为了出租房间,不惜欺骗男主人公,这不得不看做是资产阶级自私的丑恶嘴脸的一种体现。
5、《爱的牺牲》
该小说中,主人公们用彼此纯洁的心灵、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给予了爱情最美丽的诠释,尽管他们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矛盾,但却让对方看到了相互为爱的付出,看到了彼此爱情的忠贞。生活的贫穷和捉襟见肘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仰,表面上看,夫妻双方虽然都放弃了自己的挚爱追求,但彼此之间纯真、炙热的爱情却得以进一步升华。
『贰』 欧亨利的小说《绿门》
你不妨假设此刻你吃过了晚饭,在百老汇路上走,打不定主意该看悲剧消遣,还是到杂艺场看点正经东西,结果一支烟抽了十分钟才抽完。突然有人抓住了你的手。转头一看,原来是个漂亮女人,长着双动人的眼睛,珠光宝气,穿的是俄国黑貂皮衣。她把个热腾腾的奶油圆面包往你手心一塞,亮出把小剪刀,一刀剪下你大衣上的第二颗纽扣,莫名其妙说了声“平行四边形”便飞也似地往横街跑,边跑边回头望,就怕你追上来。
这种事情纯粹是奇遇。你会追那女人吗?不会。你一定是窘得脸发烧,一声不响扔掉圆面包,沿百老汇街继续走着,边摸摸第二颗纽扣的扣眼。只有极少数幸运儿单求新奇之心尚未泯灭,如果你不是这种人,一定就是那个样。
一心猎奇的人历来不多。书中所载的冒险家大都为办成一件事,只是方法各异而已。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或为寻金羊毛,或为寻圣杯,或为得女人之爱,或为得财宝,或为得王位,或为得美名。而单纯碰巧的人并无明确目的,机缘莫测,以后遇上什么全在未知之列。这种人中可算为典型的是位浪荡子,他有次回家时的一件事值得一叙。
不畏险但不求奇的人有勇气,是好汉,古往今来为数极多,从往日的十字军到今日去帕利塞德的人都在此列。他们使历史和小说变得丰富多彩,也给写历史小说这行的人带来了财富。但他们个个有身手要显,有利益要图,有美名要留,有怨恨要泄,所以,这些人并不真追求奇遇。
在我们这座大城市里,姻缘与奇遇像两个形影不离的伙伴,日夜不停地在街上寻找着真正的有心人。当我们在马路上走时,它们暗暗瞅着我们,变换各种方式挑逗。例如,偶一抬头时,我们可能看到某个窗户里伸出个头,那脸与我们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很相像;在一条熟睡了的大街上,我们冷不防听到一所紧闭着门窗没人住的房子里发出声痛苦而恐惧的尖叫;马车夫没把我们送到熟悉的人家,却把车停在一个不认识的人家门口,门一开有人笑脸相迎请我们进屋;一所不知谁住的高楼上会飘下一张纸,就落在你跟前,纸上写着字;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与某个陌生人的眼光不期而遇,双方都流露出憎恨、喜爱或畏惧;天突然落下一阵雨,与我们共伞的竟是位素昧平生的姑娘或郎君;随时随地我们都可能遇到人掉手帕,打手势,丢眼风,这都是奇遇的引线,有无意失落的,有单独放出的,有高兴时抛下的,神秘莫测,变化多端,带着危险,让我们拾到了。然而我们没几个人愿意抓住这些引线,沿着引线追踪。陈规像根棍棒,把我们制服得不能动弹。我们会随手扔掉这些引线。等到有一天一辈子的枯燥生活要完结了,我们才会醒悟,发觉我们的情场经历无声无色,不过是结一两次婚,或者是用保险柜收藏个丝绸蝴蝶结,或者是跟一个脾气大的人闹一生别扭。
鲁道夫·斯坦纳是个真心追求奇遇的人。他几乎天天夜里要从他住的公寓出来,想遇到些意料不到的不寻常事。在他看来,生活中最有意味的事只要你再走过一个街口就会发生。有时候碰运气的心理使他走上了迷途。他曾在车站呆过两夜,被狡诈的骗子骗过好些回,有次让人灌了花言巧语的迷魂汤,损失了表和钱。但他依然兴致勃勃,不放过一切机会追求奇遇。
一天晚上,鲁道夫在老市中心沿着一条穿城马路闲逛。两旁人行道上行人如潮,有脚步匆匆往家里赶的,也有在家里闷得慌,出来光顾餐馆吃“套餐”的。 这位兴致勃勃的年轻人衣冠楚楚,悠闲地走路,眼睛四下里瞧。白天他在一家钢琴店站柜台。他的领带上装饰的不是根别针,而是黄晶圈。有一次他写信给一家杂志的编辑说,利比小姐写的《朱尼的爱情考验》是对他的生活最有影响的书。
走着走着,他听到人行道旁有牙齿发颤的响声,觉得奇怪,一看,原来是摆在一家餐馆前的玻璃盒的牙齿发出的,再瞧瞧又发现餐馆边房子的楼上高挂着牙科诊所的霓虹灯招牌。一个大个子黑人穿得怪里怪气,上身是红绣花衣,下身是黄裤子,头戴军帽,见到行人有愿接他的名片的,他才送上一张。牙科医生做广告的这种方式鲁道夫已司空见惯。往常他从这种散发牙科医生名片的人身边经过时不接名片,但这天晚上例外,黑人手巧,竟塞给了他一张,他非但未拒绝,而且一笑,佩服他的高招。
往前走了几步后他瞟了一眼名片。竟有他没想到的事,觉得有趣,把名片翻过来再看看。原来名片的一面是空白,另一面写着三个字:绿色门。再一抬头,只见前面三步外的一个人把黑人给他的名片扔了。鲁道夫捡了起来。上面印的是牙科医生的姓名和住址,还有“补牙”、“架桥”、“镶牙”时间表及吹嘘手术“无痛”等大话。热心奇遇的钢琴店售货员站在十字路口旁想了一会。然后他横过马路,走过一个路口,再横过马路,混进了人流中往回走。再从那黑人身边过时,他故意没有瞧那黑人,只顺手接过递给他的名片。走出十步他一看,见上面仍写着“绿色门”,笔迹与第一张名片上的完全相同。地上还有他前前后后的行人扔掉的三四张,空白面朝上。鲁道夫把它们翻过来,发现都印着牙科诊所自吹自擂的话。
鲁道夫·斯坦纳本是个一心求奇遇的人,但难得使奇遇之神向他招两次手。现在已经招了两次手,他于是就开始追寻。鲁道夫掉转身慢慢向大个子黑人走去,那黑人仍站在装着咯咯发响的牙齿的玻璃盒边。这次他从他身边过时没接到名片。尽管黑人的穿着花俏古怪,神态却是粗犷中有庄重,遇上愿接名片的人他会彬彬有礼送上一张,遇上不愿接的并不强求。每隔半分钟他会像车上的售票员那样,也像在演大歌剧那样,拉开粗嗓门吆喝一声,吆喝的什么也听不清。这次他不但没有给名片,而且鲁道夫觉得他那黑得发亮的大脸现出了冷淡的、近似鄙夷的表情。这表情让追求奇遇的人见了不大好受。他认为尽管没有说,那黑人只当自己高抬了他。无论那张神秘的纸片上写的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反正黑人两次都只当他与众不同,值得送。现在黑人似乎是怪他既不聪明,又少灵性,不配解开这个谜。
年轻人站到人流外,把他认为一定会有奇遇的房子上上下下看了一眼。房子共五层,底层是家小餐馆。二楼关着,似乎堆放着帽子和毛皮衣。三楼的霓虹灯招牌一亮一灭,是牙科医生的诊所。往上的招牌五花八门,有手相师的,有裁缝店的,乐队的,内科诊所的。再往上的窗户挂着窗帘,窗台上放着白牛奶瓶,显然是住房。鲁道夫打量一番后快步走上高高的石头台阶进了屋子。他一口气爬了两层铺了地毯的楼梯,在楼梯口站住了。走廊上光线暗淡,点着两盏小气灯,一盏在他右边,离得远,一盏在左边,离得近些。他朝离他近的一头望去,看见昏暗的灯下有一张绿色的门。犹豫了一会后,他仿佛看到了那会拿名片变戏法的黑人鄙夷的目光,便直朝那张绿门走去,敲了敲。他敲过以后好大一会儿里面才有声响,可见当真会有奇遇。各种各样的事都出在这种绿色门后!有聚赌的,有滑头鬼设下巧计勾人上当的,有美人儿胆大幽会的,因此到了这种地方,冒冒失失一敲门各种可能性都会出现,或遇险,或出人命,或得爱情,或大失所望,或受到奚落。
房间里隐隐有衣裙的窸窣声,接着门慢慢开了。门里站着位姑娘,不到二十岁,脸无血色,脚发软。她放开了门把手后,身子有气无力地晃起来,伸出一只手想抓住什么。鲁道夫赶忙抱起她,放到靠墙的一张掉了色的卧榻上。他关上门,借着闪闪烁烁的煤气灯把房间四下里看了一眼。干净倒是干净,但主人穷到了极点。
姑娘躺着一动不动,像是昏了过去。鲁道夫急了,眼到处望,想找个圆桶。昏过去的人得放在圆桶里滚。但再一想又不对,是溺水昏过去的才用圆桶滚。他取下帽子给她扇着。这一招收了效,因为帽边碰着了她的鼻子,她睁开了眼睛。年轻人这才发现,姑娘的脸是他的心久久向往的脸。灰眼睛里的眼神坦率,小鼻子稍稍往上翘,棕色头发鬈曲着,像豌豆藤上的小须。他追求奇遇的目的就在这里,这一次看来不虚此行。可惜的是,这张脸又瘦又惨白。姑娘定睛看着他,然后一笑。“我昏过去了,是吗?”她用微弱的声音问道,“哎,有谁能不昏过去?叫你也三天什么都不吃,你试试看!”“我的妈呀!”鲁道夫说着一跃而起,“你等等,我马上就来。”他冲出绿色门,跑下楼梯。二十分钟后,他赶回来了,用脚尖踢着门,叫她开。他双手抱着一大堆吃的,有杂货店买的,也有餐馆买的,往桌上一放,是奶油面包、各色冷肉、蛋糕、馅饼、腌黄瓜、牡蛎、一只烤鸡、一瓶牛奶,一瓶滚烫的茶。
“真是荒唐,人还能够不吃饭?”鲁道夫大声说,“这种事以后千万别再干!现在吃饭吧。”他把她扶到桌边坐下,问道,“有杯子倒茶吗?”姑娘答道:“窗口边的架上有。”等他拿了茶杯再转身时,只见她高兴得眼闪闪亮,已开始吃起来,而且凭着女人心细的天性,挑的是纸袋里一条大腌黄瓜。他笑着抢走她手里的黄瓜,倒了满满一杯牛奶,嘱咐道:“先喝牛奶,再喝茶,然后吃只鸡翅膀。等到恢复了元气,明天才可以吃腌黄瓜。我作你的客人,我们一道吃,行吗?”
他端来另一把椅子。喝过茶,姑娘开始有了血色,眼也变明亮了。她狼吞虎咽般大口吃起来。桌边还坐了个年轻人她满不在乎,吃的东西是人家买来的她只当没关系,这倒不是因为没把陈规放在眼下,而是因为饿得慌,理所当然要抛开人为的客套。但是等到渐渐地体力恢复,有了精神后,她也感到该讲点应有的礼节,向他说出了自己究竟出了什么事。原来,这种事每天发生上千起,纽约人已习以为常。她原在商店当售货员,工资微薄,还受到“罚款”(是进商店老板腰包的罚款),后来又生病上不了班,接着丢了饭碗,陷入绝境,却没料这位追求奇遇的人来敲她的绿色门。
但在鲁道夫听来,她说的经历就像诗《伊里亚特》和小说《朱尼的爱情考验》一样感人肺腑。
“没想到你会受这种磨难。”他说。
“说起来是够凄惨了。”姑娘的语气庄重。
“你在纽约没有亲戚或者朋友吗?”
“一个也没有。”
鲁道夫没马上接话,过了会才说:“我在这世上也是孤身一人。”
“我看这样更好。”姑娘的话来得唐突,但年轻人一听她竟然巴不得他孤身一人,内心很有几分高兴。突然她撑不开眼皮,深深叹口气,说:“我很想睡了,现在我恢复了正常。”
鲁道夫起身拿好帽子。“那我就告辞了。夜晚睡上一大觉对你有好处。”他伸出只手,姑娘握着手说了声“再见”。但是看眼神她还有所求,内心的思想表露得那么明显、坦率、叫人感动,年轻人用言语作了回答。
“好,我明天再来看看你身体恢复得怎样。短时间你还少不了我。”
她似乎就关心他是怎样来的,倒忘了他来救了她,走到门边时问道:“你怎么会敲我的门呢?”
他看了她好一会,想起那两张纸片,心头突然觉得又酸又难受。如果它们落到了另一个与他同样追求奇遇的人手中,结果会如何呢?他当即打定主意,不把事实真相告诉她。决不能让她知道他心中完全有数,她是出于痛苦的生活所迫,才采用了这种少有的权宜之计。
我们店有位顾客住在这屋子,我是敲错了你的门。”他说。
绿色门关上了,房间里什么他都没看见,只看见她的一丝微笑。
走到楼梯口他站住了,出于好奇心看了看四周。然后他沿走廊走到尽头,再折回来,爬上另外一层,要看个究竟。他发现这所房子每扇门都是漆成绿色。他迷惑不解,下了楼,回到人行道上。那穿得怪里怪气的黑人还在。鲁道夫拿着两张纸片走到他面前。
“请问,你为什么给我这两张纸片,它们是怎么回事?”
黑人咧开大嘴笑着,态度亲切,表现出得了老板拉生意的那手真传劲儿。他往前面一指,说:“先生请看那儿,不过恐怕第一场你已赶不上了。”
鲁道夫顺他指的方向看去,见到一家剧院大门的霓虹灯亮着新上演剧目的剧名:绿色门。
黑人说:“先生,我听说这剧好看得很呐。剧院的人给了我一块钱,叫我在散发医生的名片时也帮他散发几张。医生的名片你要不要?”
回到他住处近旁的街口,鲁道夫喝了杯啤酒,点了根烟。出店门后烟还没抽完,他扣上衣服,往后挪挪帽子,对着街口的灯柱毫不犹豫地说:“反正是一回事。我相信是命里注定,鬼使神差我见到她。”
有人因追寻奇遇而得姻缘,现在这件事的结局肯定说明,鲁道夫·斯坦纳便是这种人之一。
『叁』 欧亨利的小说“the furnished room"简介
the furnished room讲的是一个男子苦苦寻找自己所爱的人,五个月之后终于丧失希望,在一家旅馆放开煤气自杀,而一个星期以前,正是在那间房子里,他的爱人用同样的方式自杀了。
体会:可以说,这是一篇以嗅觉为核心构筑的小说,核心就在那片突然出现、百寻不见、又突然消失了的木樨香味。之所以选择气味作为线索,或许就因为气味的这种特性:即便你如此真切地嗅到了它,但只要不是目之所见、手之所触,它依然是一片飘渺的虚空,并没有一个实体,因此也无法被证实曾经存在过。就好像一个人投入这座大城市(指纽约),一颗沙粒投入这片无底的流沙,这阵香味投入带家具出现的房间中,也找寻不见、终于消失了。
作家试图用这个邋里邋遢、乱七八糟、污秽难辨的房间来映射那个大城市,所有的人似乎都已沦于堕落,污秽不堪而又冷酷无情。他对这间房间、房间里面的每一件物事、以及房间外面的环境,都作了摄像镜头式的详尽描绘,但真正使我们——也使人物,那个找寻者——进入他所预想的氛围,却是房间里陈腐霉臭的混杂气味。是的,其实气味也可以具有如此鲜明的形象,有质感的气味所描绘的形象,有时候比任何视觉、听觉或者触觉更加真切。(不由得我又要想起古龙小说《楚留香系列·血海飘香》里面关于黑暗山洞里不断变化的气味的神来之笔。)
沉重的、腐臭的气味塑造了象征着大城市的房间,与轻盈的、花香的气味形成鲜明对照。既然那个女孩子已经在这个大城市的某个地方失踪了,那么这阵木樨香味最后也在这个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消失了。在找寻者从房东那里听到说,那个女孩子并没有住过这个房间——因此说明他试图在这个房间里找寻香味的来源,与他试图在这个大城市找寻那个女孩子一样,将会“一无所获”——之后,这个房间本身就成为了他枉然徒劳的一种象征。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于是他自杀了。
当找寻者在小说开篇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作者便已告诉我们,他已经徒劳无功地寻找了5个月。不仅在身体上疲惫不堪,而且在精神上萎靡颓唐。尽管如此,我们知道,他仍然抱有至少一线希望:他预付了一个星期的房钱,——他不是住进来寻死的;并且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还是把那个“挂在唇边曾一千次向人打听过的问题问了出来”。支撑他继续这漫长的、毫无希望的路途的,是他“曾深深爱过她”,因此到了后来,屡受失望的打击之后疲惫不堪的身体和精神渐渐趋于麻木,找寻则几乎变成了一种本能的惯性。因此,当他忽然之间在房间里嗅到了这阵木樨香味——她的味道时,他的内心才真正被激发出来。于是他发出那样的呼唤;于是我那样地热泪盈眶——或许也是因为在惯性中渐渐麻木的心被忽然唤起?
木樨香味的来源是否是真实的、亦或只是出自找寻者的幻觉,很重要么?其实并不。香味的来源可以被解释为那个女孩子“曾经居住在那里”——这是小说在出其不意的结尾中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以后,这种解释就不难做出了,因为我们本来也就和找寻者一样,都在疑心她的存在、希冀她的存在。但我们也知道她是死了,“用煤气自杀”,——好吧,又是一种气味,或许是死亡的气味,它一定会掩盖掉她的香味,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又如何解释找寻者还能够嗅到这阵香味,并且“那样分明,那样浓郁,那样强烈,简直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来客”呢?和我一样充满着感伤情调的读者自会认为,对情人而言,这种微妙的沟通是完全可能的,况且他已经找寻了她那么久,因此把自己的全部心神都贯注在了她的身上。
然而他在这屋子里所要找寻的——也是我们在这篇小说里所要找寻的,实在并不是一个“来源”——一个原因、一个源头,而是顺着这条线索想要找到一点她的踪迹——一个结果、一个去处。倘若找寻者已经知悉那个女孩子的死亡,或者对于她的失踪死心塌地了,那么他寻找她曾经生活过的蛛丝马迹,以期能够从中获得一丝安慰,倒还是可能的;但很明显,他尚未放弃找到她的希望。他相信,“她离家出走之后,一定流落在这个沿海大城市的某个地方”,正如他感觉这阵香气是那么明确地存在于这间房间里。因此,在这个房间里找寻香味来源的过程,其实是他在这个大城市里找寻女孩子过程的一个重复、一个浓缩(最后,也正如现实中的找寻一样,一无所获)。
作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然,他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叙述的,比方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女孩子曾经在同一个房间里住过、并且已经用煤气自杀了,从而使我们由于早已预知了结局,从而对找寻者的命运抱有更为深切的反讽的同情。但作者选择把这个消息暂且按下不表,直到小说结尾处才突然转向,这个安排所造成的效果的确分外强烈。——有时候,与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故事如何被讲述出来。借助这个安排,作者没有作出任何额外的评论,而我们就顺着他的讲述幻想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是作者的幻想与读者的幻想的合谋,当作者借助某些巧妙的安排调动起读者的幻想、并由此获致某些特殊的效果时,读者也能在这种幻觉的合谋中获得他们那一份享受。
只是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是要有足够的人物——其性格、尤其是心理状态,和情节——尤其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作为铺垫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铺垫,结尾处的突转容易变成一个缺乏内在逻辑统一性的巧合,一个作者的小技巧,造成一些特别的效果——但不容易打动我们这些世故累累的读者的内心。现在,既然我已经在他两处呼唤时被击中落下眼泪,那么于结尾处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对一个残酷无情的大城市之揭示的最终完成了,而更是整个“找寻”过程的完成——在大城市中找到了女孩子的下落、在房间里找到了香味的来源(并以此证实找寻者对于她曾经存在的感觉)。如此,这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么?
每当我把一篇小说再读一遍,而依然忍不住泪盈满眶的时候,我总在想:在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曾经幻想过自己心中的那阵木樨香味?有多少人曾经孜孜不倦地追寻过它?又有多少人曾经于某一瞬间被莫名地触动,这种感觉是那样强烈、不容置疑,——她就在那里!于是那样大声地唤出心中的那个存在、对于这个存在的召唤作出过回应呢?
『肆』 欧亨利的代表作有哪些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红毛酋长的赎金》等。
1、《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2、《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该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
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3、《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该作品描写一位老画家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穷学生画最后一片长春藤叶的故事。
老画家贝尔曼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了一辈子的小人物,一生饱经风霜、穷困潦倒,却热爱绘画艺术,为挽救一个青年画家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4、《二十年后》
《二十年后》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两个美国青年——鲍勃和吉米·威尔斯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当鲍勃要到西部去创业时,他们相约20年后在纽约大乔勃拉地饭馆相会。
然而当在西部闯荡了20年并且正受芝加哥警方辑捕的鲍勃赶到纽约来践约时,在纽约已当了巡警的吉米以出人意料的手段逮捕了鲍勃。
该小说通过这两个青年20年后重逢之际所发生的意外变化,反映了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迁。
5、《红毛酋长的赎金》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作品,文章讲述了一个绑架的故事,“我”与比尔在一个名叫顶峰镇的地方,绑架了这个镇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泽∙多塞特的独子,“我们”原想靠他去敲诈埃比尼泽。
然而“我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孩子捉弄人,一开始,“我们”三个扮印第安人玩,后来这个孩子越来越嚣张,越来越捉弄人,还把其中一个人弄伤了,让比尔差点成了精神崩溃者。
最后“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泽的家,可后来“我们”却被埃比尼泽给敲诈,实在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着个孩子,最后的结果,“我们”把孩子送回去,并且给了他父亲250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欧·亨利
『伍』 [无戒学堂]看了欧亨利的小说,除了反转我不会写短篇了
看了欧亨利的小说,除了反转我不会写短篇了。
知道欧亨利因为上学时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麦琪的礼纤知腔物》,文中的男女主公虽然贫穷却深深爱着彼此,两人都有一件值得炫耀的宝物:一是男主人祖传的金表,一是女主人公头上的长发。为了给彼此一个圣诞节礼物,他们背着对方卖了自己的宝物,为心爱的人买了能配得上宝物的礼物。故事的结局是,两人为对方牺牲了自己买来了没用的东西,但收获了彼此的感动和读者的喜爱。
欧亨利因其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局而闻名,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
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叶子》等。
他的一生波折坎坷,做过牧羊人、厨师、婴儿看护员、银行出纳员,出版过杂志,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甚至还做过牢,不到50岁就因病去世,留下未完成的短篇《梦》。
看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让人酣畅淋漓,有意犹未尽之感。为什么他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被世人所铭记呢?总结出他的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
欧亨利式的结尾:反转
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局很意外,故事的情节似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结果却来一个出其不意的反转。很多时候都是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最终才解开。还是拿《麦琪的礼物》为例,按照故事的猛虚发展来看,我们以为吉姆回来时,看到戴拉买的金表链会很惊喜,再配上他的祖传金表;而吉姆也为戴拉买了配得上她长发的礼物,结局很perfect。可欧亨利不愧是欧亨利,他让主人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却获得了最真挚的爱情。
《警察与赞美诗》更是将这种反转用到了极致,主人公杰克为了去布莱克维尔岛监狱过冬,使出浑身解数,调戏妇女,吃霸王餐,砸破商店玻璃,结果警察就是不理会他。当他感觉无望,受到教堂里神的感化,决定做个好人,奋发图强时,却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入狱,结局可谓是出乎意料而极尽讽刺。
欧亨利式的开始:环境描写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28篇小说,翻开每一篇你都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社会环境或者人物形象外观的描写。例如《绿色之门》,小说的开始就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在百老汇大街散步可以遇到的各种奇葩有趣的事情,用很细腻的笔墨想象你在其中的各种感受,这些都为人物的出现和形象设下了伏笔。
另外一篇《感恩节的先生们》以感恩节这天美国人为感恩节做准备,营造一种温馨充满爱的氛围,接着引出老流浪汉的出场,以及他这一天毁衫的经历。所有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外观的描写都恰如其分,在开始就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欧亨利式的语言:幽默与讽刺
欧亨利的作品多是展现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用以揭露社会中存在的阴暗丑恶或者美好面。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中他时常用第二人称,以读者的视角进行描写,并常常加以幽默。《红酋长的赎金》,绑架孩子的歹徒被顽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宁可倒贴钱把孩子护送回家。而《钟摆》最后主人公好了伤疤忘了疼,当女主人回来后立马恢复原来的自私和冷漠,真的是集幽默与讽刺于一体。
欧亨利的短篇无疑可以给写作者很好的借鉴,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如何结尾,人物环境的描写等。常言道故事在于一波三折,要有反转,有起伏,但从他的小说你可以学到,即使没有一波三折,只要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你的小说也足够吸引人,让人忍俊不禁。
『陆』 欧亨利作家简介
欧·亨利
欧·亨利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
《财神和爱神》
《麦琪的礼物》
《证券经纪人的浪漫故事》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包打听》
《警察与赞美诗》
《爱的牺牲》
《姑娘》
《醉翁之意》
《二十年后》
《小熊约翰·汤姆的返祖现象》
《丛林中的孩子》
《闹剧》
《慈善事业数学讲座》
《几位侦探》
《双料骗子》
《绿色门》
《婚姻手册》
《心与手》
《布莱克·比尔藏身记》
《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
《苹果之谜》
《吉米·海斯和缪里尔》
《催眠术家杰甫·彼得斯》
《最后一片叶子》
《华而不实》
《黄雀在后》
《提线木偶》
《五月是个结婚月》
《市政报告》
《没有完的故事》
《比绵塔薄饼》
《公主与美洲狮》
《心理分析与摩天大楼》
《托尼娅的红玫瑰》
《我们选择的道路》
《虎口拔牙》
《刎颈之交》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回合之间》
《汽车等待的时候》
《生活的波折》
《女巫的面包》
《信童传情》
《菜单上的春天》
《迷梦》
《各取所需》
《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
《钟摆》
《活期贷款》
《天窗室》
《第三样配料》
《白鸽》
3作品特点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
欧·亨利
欧·亨利
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欧·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点,与他的创作环境有极大关系。即使在他已经成名,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经常处于拮据状态。他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泛滥成灾,似乎只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丛林法则”。残忍遇到狠毒,小骗碰上大骗,强盗骗子纵然高明,却仍然斗不过金融家,华尔街的经纪人是决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受到腐蚀,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出纳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个金钱万能的世界里,父亲的财神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从而使独生子获得求婚的机会,爱神对此只能甘拜下风。
不过,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决定洗手不干的保险箱盗窃犯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锁在保险库里的孩子,当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着跟警察再去蹲监狱。一个自惭形秽,背弃了情人的男人,毕竟还能尽自己的努力,让青梅竹马的姑娘断了对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开始生活。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示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
两难的处理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是贯穿始终的,有的专门是为幽默而幽默的。绑架孩子的歹徒被顽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宁可倒贴钱把孩子护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复一日地制造幽默,竟变成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终在殡仪馆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别尘世的愚蠢,重新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知觉。欧·亨利显然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写道:“我的笑话的性质是和善亲切的,绝不流于讽刺,使别人生气。”这句话也适用于欧·亨利本人,他讽刺,但不流于讽刺,他的嘲讽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时能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如《生活的陀螺》和《钟摆》那样,它们体现了欧·亨利透视生活的能力。欧·亨利的语言本身也充满了夸张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剧性的作用,使大众读者更能接受。
4主要成就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1918年,美国设立一年一度的“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短篇小说的成就。欧·亨利的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小人物的悲喜连在了一起。
5个人评价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有的外国评论家曾说过:“(欧·亨利的小说)不要真实性,没有道德意识,没有人生哲理。”——不过这种说法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也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写的浅薄。有人说:“在欧·亨利的所有小说中 ,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欧·亨利对自己的小说也不满意,一次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过:“我是个失败的人。我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老实说,我并不满意。我就害怕人们说我是什么‘名作家’。”
『柒』 欧亨利《挚友忒勒马克斯》主要内容是什么
花了5天看完欧亨利选集,看完心情很复杂,欧亨利是挺好看,文笔非常好,但爆米花味十足,让人感觉读完了只为消遣,对美国也没有添加更多印象。
第一部:关于纽约的故事系列:
多数人说纽约的故事是欧亨利的精华,也有很多成名作,但三部看完,纽约系列是最不对我胃口的,
1.最后一片藤叶,
欧亨利最著名的故事,一个人生了病,他看着窗外的一片叶子,说这叶子掉了我就死,结果叶子一直没掉,因为是好心人画上去的,最后这个人战胜了病魔。我被提前剧透过,所以没被欧亨利式的反转惊艳到,但人物脸谱化,想要宣扬的精神也没表达明确。
2.爱的付出,
两个热爱艺术的情侣来到大城市生活所迫,各自隐瞒说是找到好工作,最后才摊牌:一个去熨衣服,一个去烧煤。故事没问题,我想吐槽的是欧亨利的写作手法,特别喜欢繁复的比喻,比如形容两人相距遥远,写了六七个生僻的地名,刚买了世界地图?角色间对话生硬,和人物设定不符合:“如果我能遇上个有钱的冤大头,也许能卖出去一幅”,艺术家也许不会如此贬低自己的作品。
3.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特别喜欢打破次元壁,比如:“各位请看,男主角正在,好的,镜头转向女主角,从她的表情不难看出,她也正在。”这种手法欧亨利使用的过于频繁,很出戏,很年代感,还有突如其来的宗教信仰插入。
4.一千元钱,
一个花花公子收到叔叔1000美元的遗产,有人暗中观察,如果他用在正道上,就会把剩余的百万美元遗产都给他,花花公子问了很多人怎么花钱,但没有听别人的方法,没有铺垫。最后把钱给了叔叔照顾的女孩。这是做好事,暗中观察的人决定给他剩余的钱,结果他把钱都给了女孩。这故事让我感觉,就是人设崩了,一个浪子毫无预兆的就回头了,
“你不会不知道我是个坏人,但这个坏人今生打算放过你。“
也许只有花花公子喜欢这个小姐姐可以解释一切。
5.菜单上的春天,
一个打字员小姐姐,负责给一个饭店打印菜单,饭店有一道菜是蒲公英,然后她哭了,并在菜单上打上了沃尔特三个字,因为她未婚夫叫:沃尔特,说春天来找他订婚,却一直没有消息,沃尔特给她送过蒲公英,所以她哭了,之后,沃尔特在不知道小姐姐住址的情况下,找了整个纽约,恰好在这个餐厅吃饭,恰好在餐厅拿到21份中唯一一份打错的,有他名字和蒲公英的菜单,然后他找到了…
说实话:《绿色的门》《喜剧演员哈格里夫斯》《钟摆》很令人回味,欧亨利有点极端,只有写的很好,和写的很差,小说里的人,纯情不够,势力不足,坏人不坏,好人很傻,《新婚的姐们们》中女主角帮助罪犯逃脱警察的追捕,只是因为罪犯刚结婚,被偷的人很难过。很多故事里都引用中国的地名,猜测因为当时日俄战争,引用的很生硬:“后院的猫往沈阳方向撤退回去”?。
第二部:骗子世界
选取了10个小故事,讲述犯罪分子,有些可以联系起来,不推荐看。
重点说一下《红毛酋长的赎金》,讲的是绑票了一个小孩,小孩太调皮最后绑匪把小孩送回去的故事,虽然很有趣,想像力丰富,但情节很无脑,明明可以绑起来敲晕。
第三部:中西部
八个故事,都很精彩,凭此欧亨利可以称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家。特别是《槲树山的交易》《心形与十字架》《真朋友忒勒马克斯》《我们选择的道路》
摘录:
“把三张五元钱的钞票得意的往桌上一扔,那种深情美滋滋地,带着自豪又带着疲惫“
“麦琪指的是三位很有智慧的人,非常了不起的贤者,是他们把礼物带给出生在马槽里的圣婴耶稣,从此开创了圣诞节互赠礼物的传统。“
“我就愿意跟你说,这个故事太悲伤,也太好笑,和台球杆噼里啪啦的声音太不般配。“
“曾有个先生宣称世界是一个牡蛎,用自己的佩剑就可以轻易掰开。“
“她身上散发着一种温柔而羞涩的气息,她的眼睛焕发着梦幻般的光芒,两腮泛着桃红,一脸幸福表情,似乎在回味什么。“
“一片枯叶落在索皮的腿上,那是寒霜兄的名片“
“蓝胡子公爵:会把每任妻子杀死放在密室里,后来被新的妻子发现。“
“她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你看到暗号了吗?她悄声问道。“一到营地就看到了,“我说“是标记在土豆和洋葱的袋子上的。“他们总在一起“她温柔的说:“一辈子都在一起“他们很配啊“我说“一起炖很好吃“我说的是心形和十字。“
“一个人在世上形单影只,遇到这样美丽的夜晚岂不是更添悲伤。“
『捌』 欧亨利 短篇小说
1、《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
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
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
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2、《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该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
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警察”和“赞美诗”在标题中虽然是形式上对等排列,但作为支配人类生存选择的两股力量是不对等的。在警察与赞美诗的二元对立中,以“警察”为代表的国家政权永远支配着和控制着以“赞美诗为代表的精神力量。
3、《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该作品描写一位老画家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穷学生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
琼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并且其病情越来越重。作为画家的她,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以为藤叶落下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
于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作为她的朋友苏很伤心,便将琼西的想法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这个老画家是个脾气火爆,爱取笑人的酒鬼,终日与酒为伴。
画了近四十年的画,一事无成,每天都说要创作出一篇惊世之作,却始终只是空谈。但是他对这两位年青的画家却是照顾有佳。他听到了此事后,便骂了一通,但仍无计可施。
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而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但它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
琼西看到最后一片叶子仍然挂在树上,叶子经过凛冽的寒风依然可以存留下来, 自己为什么不能?于是又重拾生的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
可是故事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真相才刚刚打开:原来是年过六旬的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画上最后一片藤叶,因着凉,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完成了令人震撼的杰作。
4、《二十年后》
《二十年后》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鲍勃和吉米·威尔斯,他们在鲍勃即将启程去西部冒险的时候,约定20年后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再次见面。
20年来,他们谁也不曾忘记过这个约定。鲍勃从西部不远万里来赴约,支撑他的是只要对方还记得这次约定,那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对于鲍勃来说,吉米永远都是最忠实、最令他信任的朋友。
然而,20年后再见面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重逢的喜悦,命运却把他们分别放在了法律天平的两端,鲍勃是警方正在通缉的要犯,而吉米却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鲍勃”的警察。
对于吉米来说,究竟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该小说通过这两个青年20年后重逢之际所发生的意外变化,反映了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迁。
5、《红毛酋长的赎金》
《红毛酋长的赎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文章讲述了一个绑架的故事。
“我”与比尔在一个名叫顶峰镇的地方,绑架了这个镇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泽多塞特的独子,“我们”原想靠他去敲诈埃比尼泽;
然而“我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孩子捉弄人,一开始,“我们”三个扮印第安人玩,后来这个孩子越来越嚣张,越来越捉弄人,还把其中一个人弄伤了,让比尔差点成了精神崩溃者。
最后“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泽的家,可后来“我们”却被埃比尼泽给敲诈,实在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着个孩子,最后的结果,“我们”把孩子送回去,并且给了他父亲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