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爷爷的短篇小说
㈠ 解读名篇|走进契珂夫的小说世界——之一《万卡》艺术特色分析
短篇小说《万卡》是契珂夫的代表作之一。每读一遍,都感动至深。最近一次阅读时,突然之间,有种被万卡附身的感觉,他的一言一行好像就是自己的所言所行,他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这种感觉很神奇。但我想,这绝不是什么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契珂夫把万卡这个形象塑造得太生动了,他活在我心里,所以这个人物才和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灵共鸣!
《万卡》故事梗概:九岁的万卡是鞋铺学徒,圣诞前夜,他偷偷给乡下爷爷写信。信中叙述他在鞋铺被毒打和被凌辱的种种遭遇,恳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为此,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写完信,他激动地寄出信,期待爷爷来接他。(好吧,这个好故事被我介绍得很流水账。契珂夫真的不是编故事高手,但他的确是洞悉人性的高手。毛姆也有类似看法。)
下面,谈谈对我而言,《万卡》这篇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一、主题
读《万卡》,让我想到:孤独与慈悲。小说借万卡这个小学徒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农奴的凄惨生活和悲苦命运。
二、素材
乡下小孩万卡被送到莫斯科鞋铺当学徒,饱受虐待。在圣诞前夜,他给爷爷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三、结构
个人觉得,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结构安排的非常精巧。
1. 虚实结合,现实回忆,两线并行,交错展开
整篇小说由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现实中的万卡,一条是回忆中的爷爷。开篇从现实切入,以写信为事由,引出回忆乡下爷爷的生活;在从回忆爷爷的日常生活,转回到现实,倾诉自己在莫斯科鞋铺挨打受辱的经历;再从描写莫斯科商铺橱窗,转折到回忆乡下爷爷砍圣诞树,和爷爷一起过圣诞的场景;最后又跳回现实,求爷爷带他回家。写完信后,激动寄信。以幻想爷爷收到信后的温馨场景收尾。
可以看到,两条线索,一实一虚,经纬交错,结合紧密。虚实交叉进行,使得整篇小说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插叙倒叙,无缝衔接
小说关于爷爷部分的文字,几乎都是万卡的回忆,所以全都是倒叙手法。其中,含有两处插叙:一是介绍爷爷的职业,是农奴主家的守夜人;二在回忆乡下圣诞节时,引出奥尔迦小姐,她教会小万卡写字识数。这个信息很重要,解释了,作为奴仆,九岁的万卡为什么会写信。
在现实与回忆交织推进时,无论从现实跳到回忆,还是从回忆跳回现实,过渡句往往由万卡的一两个动作来完成(分别为:望窗子、一声叹息、嘴角一撇开始哭泣、猛然叹气又望窗子、接着写信),收放自如,自然流畅,不突兀。
3.层层深入,铺垫到位,掀起高潮,震撼人心
层层深入:信中,先写只有爷爷这一个亲人,然后写老板毒打他,伙计欺负他,吃不好睡不好,求爷爷带他回家;进而,写自己要被折磨死了,只要能回家,让他干什么都行;最后,写人人都打他,过得连狗都不如,求爷爷带他回家。三次递进,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
铺垫到位: 奥尔迦小姐在乡下教会小万卡写字,所以他会写信。
掀起高潮:万卡写完信,塞进信封,却不知该怎样写地址,他写下“乡下爷爷收”,想了想,又加上爷爷的名字。这几行字,是全篇高潮,告诉读者,爷爷永远不会收到这封信,暗示万卡的悲剧命运。对读者而言,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震撼心灵!
四、语言
多种修辞技巧混合运用,依次梳理如下:
1.渲染气氛
例: 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出外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
2.合理想象
例: 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门口站着,眯细眼睛看乡村教堂的通红的窗子,顿着穿高统毡靴的脚,跟仆人们开玩笑。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不时拍手,缩起脖子,一忽儿在女仆身上捏一把,一忽儿在厨娘身上拧一下,发出苍老的笑声。
3.借物喻人
例:它的后腿已经不止一次被人打断,有两次人家索性把它吊起来,而且每个星期都把它打得半死,不过它老是养好伤,又活下来了。(借狗被打的悲惨事实,暗喻万卡的悲惨命运同狗一样)
4.反复强调
例: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类似的话,全文出现多达三次)
5.正反对比
共两处:一是万卡与爷爷的处境对比,一是莫斯科与乡下的环境对比。
6.首尾反差
开篇写万卡偷偷写信,突出小心翼翼,怕被人发现挨打;结尾写幻想爷爷收到信,拆开读信的温馨情景。两种对比,反差极大,突出悲剧效果。
纵观《万卡》全篇,小说结构精巧,心理描写细致。一个命运凄苦的九岁男孩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感同身受,潸然泪下。仅凭两页纸,能把一个小人物塑造得如此动人心魄,这就是文学巨匠契珂夫的惊人魅力!
PS:本文参考的是汝龙译本。个人觉得朱宪生的译本最好,手头没有,遗憾。
2016.9.10
㈡ 600字写人变化短篇小说
一个守信的人
我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还是十分讲究信用。
平时只要是休息的日子,我总会到爷爷那里去玩。他也会骑着一辆三轮车来接我去他工作的单位去玩,还常常买一些好东西给我吃。
有一次,我跟爷爷说好下一天星期天去他单位玩,他答应了。下一天早晨,我起床以后就在等爷爷来带我去他单位。可是我等到八点半,还没有看到爷爷的影子。我想怎么了,难道爷爷有什么事情脱不开身了吗?正在这个时候,天上开始下起了雨来了。我想看来今天去爷爷单位玩一定成了泡影。
正在这个时候,爷爷骑着三轮车来了。我看到他与平时不一样,行动更加慢了,还不时在咳嗽。我问爷爷:“爷爷你今天怎么了?”“感冒了,人不大舒服。”噢,怪不得没有准时来带我去他单位玩。于是,我说:“爷爷,你今天不舒服,我就不去你单位了。”爷爷说:“不要紧,你撑一顶伞,我带你去。”我感动得马上拿了伞坐上三轮车跟着爷爷去了。
来到公园对面的自来水厂,我们就进去了。那是爷爷的工作单位。来到厂里,他叫我先坐下,然后,自己跑出去了。
不一会儿,爷爷回来了,他手里拿着一瓶牛奶和一块蛋糕进来了。他看到我以后就把手里的东西全部给了我,让我慢慢地吃。这时,我想爷爷真好,自己生病了,还要骑着三轮车带我到单位玩,还要给我买好东西吃,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呀!
㈢ 小学一篇语文课文,是一个小男孩给他爷爷写信的文章,这篇文章叫什么
这篇文章叫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886年。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国,圣诞节的前夜,小凡卡趁着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外出祷告的时候偷偷给爷爷写信。故事中的凡卡没有父母,唯一的亲人便是年迈的爷爷。由于生活的贫困小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的一个鞋匠家里当学徒。
小凡卡在鞋匠家扮演着很多角色,他要干很多的话,各种类型的活;晚上帮着老板看孩子,白天帮老板家打杂,时不时地还要被伙计们呼来喊去。总之凡卡在这里受尽了折磨,折磨到凡卡写信请求爷爷将他带走,脱离苦海。
凡卡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虐待,不时提起乡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胆地将信写完,凡卡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梦乡。
但遗憾的是,凡卡在最后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信。而他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心中只有美好的憧憬,在睡梦中还看到了爷爷和厨娘。
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凡卡》已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
(3)关于爷爷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凡卡》是契诃夫于1886年写的。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
㈣ 最纤细的回忆 ——莫言小说《大风》赏析
——莫言小说《大风》赏析
莫言把自己的作品《大风》编入小说集里,有的地方把它节选后编入了中学教材,归入散文中,均是有道理的。回忆了“我爷爷”的勤劳能干的一生,歌颂了“我爷爷”在与大自然斗争中表现出的刚毅顽强的性格。深刻表达了“我”对爷爷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故事叙述栩栩如生,渗透于文字中的感情真挚饱满,作品散文特色十分鲜明。而作者为什么把它编入自己的短篇小说集中呢?我以为主要缘于作者的创作实践。这篇文章,作者是以形象刻画为中心来揭示主题的。小说与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即使有生活的原型,也都是按照作者的表达需要进行艺术创作的,是作者通过形象来表达创作主旨。而散文中的人物,一般都会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虽然也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但是人物的原型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大风》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创作出来的,所以它更是一篇优秀的小说。用阅读小说的方式阅读《大风》,或许更能够比较深入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不同于莫言其它小说粗犷豪放的风格,这篇小说的笔调极其细腻,几乎通篇运用了细节描写,把人物、环境刻画的出神入画。写人,神情毕现,写景,细致入微。使读者感觉到,小说中的人物,就站在你面前,小说中的物就在你身边,触手可及。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故事跨度到许多年以前,一般来说,这类文章易于从宏观上去粗线条的勾勒,依靠富有力度的生活情节去展示人物,用波澜壮阔的场面描写去烘托主题。而不易于过分的从细节描写中去表现形象。然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其高超之处,就在于在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把臆想中的人和景,完全通过纤细入微的笔墨镌刻出来。写场面,三言两语便让你如临其境,如写爷爷干农活的本领,“爷爷割出的麦茬又矮又齐,捆出来的麦个中,中间卡,两头奓,麦穗儿齐齐的,连一个倒穗也没有……像宣传画上经常画着的那个扎着头巾的小媳妇怀里抱的麦个子一样好看。”先描述其形状,继而又通过妇女劳动中的场面进一步从侧面表现爷爷的超乎寻常。“娘儿们把麦子往铡刀下一送,按铡的娘儿们一手叉腰,单手握着铡刀柄,手腕一抖,屁股一翘,大奶子像小白兔一样跳了两下,“嚓”,麦个子拦腰切断,根是根,穗是穗。要是碰上埋汰主儿捆的麦个子,娘儿们就搜罗着最生动形象的话儿骂,按铡的娘儿们双手按铡刀,奶子颠得像要插翅飞走,才能把麦个子铡断。而麦根部分里往往还夹带麦穗。”乍一看,或许觉得有些字眼粗俗,但是熟悉了莫言的风格,你似乎又找不出什么语言能把这种劳动场面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写爷爷干活精细,“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晒草时又摊得薄,翻得勤,干草都是很新鲜的淡绿色,像植物标本一样鲜活,爷爷的干草向来卖最高的价钱。”而这样的劳动,不是听人说的,是我亲眼见的,“我至今还留恋在干草堆里打滚的快乐——尤其是秋天,夜晚凉凉爽爽,天上的颜色是墨绿,星星像宝石一样闪闪烁烁,松软的干草堆暖暖和和,干青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甜香味……”
环境描写是莫言作品中十分突出的表现手段,在莫言的笔下,几乎他的每一段环境描写都是那样的独具特色,似乎他也有用不完的笔墨能够把眼前的景象鲜明准确地描绘出来,呈现出让你即熟悉又似从未见过的的场景。如《大风》中,作者在写爷爷带我去割草的途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堤顶也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河上有雾,雾很重,但不均匀,一块白,一块灰,有时像炊烟,有时又像落下来的云朵。看不见河水,河水在雾下无声无息地流淌,间或有泼剌的响声,也许是因为鱼儿在水里动作吧。爷爷和我都不说话。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小车轮子沙沙地响。有时候,车上没收拾干净的一根草梗会落在辐条之间,草梗轻轻地拨弄着车辐条,发出很细微的“劈劈劈劈,叮叮叮叮”的响声。我有时把脸朝着前方(爷爷用小车推着我),看着河堤两边的景致。高梁田、玉米田、谷子田。雾淡了些,仍然高高低低地缠绕着田野和田野里的庄稼。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梁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很远,很近。清楚又模糊。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车子过去,露珠便落下来,河堤上留下很明显的痕迹,草的颜色也加深了。”还有写遭遇龙卷风,“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我们钻进了风里。我昕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
通过形、色、声的描写,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部调动起来,即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修辞手法,加之富有韵律的语言节奏,把壮丽的环境和人物兴奋的心情,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书写生活的快乐。
通过人物肖像和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作者也做得恰到好处,“他的头秃了,秃顶的地方又光滑又亮,连一丝细皱纹也没有。瘦得没有腮的脸是木木的,没有表情。眼睛是茫然的,但茫然的眼睛中间还有两个很亮的光点……”“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形象描写,一个饱经沧桑,坚毅勤劳,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者,赫然伫立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的神奇的观察和表现功力。
形象、主题和创作风格是小说的灵魂,主题蕴含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表现中,而创作风格才是文学艺术最具表现力的标志,读过许多莫言的小说,每一篇作品,都无不被他的独特的创作风格所吸引,在阅读和学习之时,如同享受诺奖得主的一顿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