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短篇小说续写
❶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窗》,读到最后一句话,我被震撼了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妍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❷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续写
一。他跌倒在床上,眼中的兴奋瞬间逝去,只剩下孤独与绝望,想起病友的善良的笑脸,以及自己所造下的罪孽,他的心头瞬间被内疚蒙蔽,眼中蒙上了泪花,当生命的意志越来越脆弱时,门外被抬进一位新的病友,单纯的眼神仿佛让他看到了当初的那位病友,他重新点燃希望,在每天坐起来看窗外的时,想尽一切美好美丽的事物,用最真诚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看着旁边的病友如痴如醉幸福的笑脸,他也笑了,似乎罪恶感在一点点地减轻着,人终究抵抗不了病魔,他的身体越来越糟,临死前不久他叫来护士,让她帮忙把病友扶到窗边,看着他惊愕失望的神情,他只轻轻说了一句,你要坚强,要将这份美丽传递下去。。。便笑着离开了,他一定与他的那位好友一起去了他们向往的美丽的窗户的外边去了。不久后,门外抬来一位新的病人,新的一轮接力传了下去。。。。。。
二。他望着这光秃秃的墙,眼泪无声地流淌着,他觉得自己的心在渐渐地被挖空,心中涌上来的痛楚是那么强烈,自责与内疚将他的心刺得千疮百孔。他闭着眼睛叫来护士,拜托他联系自己的家人,他决定倾尽所有在窗外建设一座公园,一座美丽的公园,就像他口中描述的那么美,公园的名字就叫“天堂”,说完他便走了,向着那美丽的天堂飞去,带着愧疚与挚友团聚。之后,每个病房里的病人都可以看到窗外的美景,即使死去,他们也是带着微笑离去的。“这样我的罪孽便会减轻些了吧!”他那时一定是这样想的。
❸ 林海音的《窗》全文! 急急急!
【全文】
窗,你遮挡了我的身,却永远遮不住我的心、我的思与念、我的秋夜与晚风。窗,你凌乱了我的书,却永远隐不了书的墨香、书的肥与瘦、书的典雅与雍容。
窗,你就那样子定格在这里,岁月沧桑了你初生的鲜艳,风雨浸湿了你凹凸的衣着,尘埃借住了你粗糙的毛孔,虫子啃噬了你坚强的脊骨,藏书挤占了你狭窄的心胸。
窗呵,你的身躯已经苍老,我无能为力,只能撮合你与书籍相合,惟愿书中黄金为你添色,书中如玉容颜钟情与你。窗,我亦与你同在。
走来窗下笑相倚,寂寞伶仃,唯窗怜惜,清涧月光,如流岁月,尽皆妆点这窗台倩影,与我如影随形,如泣如诉,倾述着充满奇异的故事,久久未能落下圆润的句号,逗儿号一个紧接着一个的排列,串成一行行浅谈的记忆音符,平仄而有韵律。
不需唯美,只需窗台一处,堆叠情书千封,情话不尽,唯心一颗,与窗交心,流年不腐!窗前向秋月,碧心融窗影,寒风拂尘,搓净了你,你从岁月里夺回了一丝鲜丽的边角,无奈风静时,风尘依旧沾染了你;无力的挣扎,显露了你苍脆的骨架,尽被寒怯的光阴风化,留下斑驳的痕迹。
仿佛被时间践踏了一般,可是你毅然定格伫立,不曾折腰屈眉,也不曾横眉冷笑,只确默默中迎来风尘,又静待风雨洗浴,循循环环,直至筋骨不在。古城阁楼,窗台都很秀气,雕栏画眉,宛如浅妆淡雅的少女,偶见窗扇半开,都会想象成闺中少女临窗远眺看山,看日出,看日暮。
倘若你站在楼下叫她,她便会探出头来,对你嫣然巧笑,那双灵动的秋眸能把男儿心都给勾走了。如是一见钟情,且请“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能乎?
我的窗,不似那么秀气,也没有那般灵动,可仍然勾动了我的心,她刚直,木格的体质,外有一层漆装,内已有不知何时入住的“土著”啃木虫,天气一有些邪热就能听到它进餐的吱吱声,稍有些不厌其烦,呵呵,“房东”都未赶走它,为之奈何,我也就没必要自烦气恼。
此窗一隔层排列了我的一些书籍,我时常就窗台揣下一碗碗心灵鸡汤,慰藉心灵,在另外一些信笺上写情书。另外一些窗台隔层,摆放零碎的物什,有时挺整齐第二天可能就有些凌乱了,一来二去也就没必要时常收拾了。
还有一些写了字句的纸便笺粘在窗沿,时常看看,解谢烦闷,倒是给生活多了一些激励的提示。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多扇窗,有些窗扇全开,有些半掩,有些漏一夹缝,有些紧闭,有些只画了个窗形尚未修建。
心窗,无所谓大小,应有所谓的是是否坚固、牢靠,能经历流年而不腐更好。我的心窗上常寄放书籍,没有时时翻阅,也能被书的墨香陶冶,十分耐腐,流年不败,静待四季流觞的洗礼。
寒窗苦读,十七载有余,此时秋夜微寒,苦楚何来?唯有一篇《窗》。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枫红季节,寒风深夜,沧桑了谁的窗台记忆?
(3)窗短篇小说续写扩展阅读: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然而,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
林海音生于日本而在大陆成长,但她写的作品只是北平童年生活悲欢的回忆,其内容不是历史文化就是人情风俗,并没有什么“战斗意识”。再加上她和夫君夏承楹(何凡)1948年11月来台,并不像许多人一样是随“国军”或工作单位去的,而是自己决定要来。
何况到台湾对“番薯人”林海音来说,就是回苗栗县老家,故不能将其归类为“外省作家”。从北京城南走来而在台北发亮发光的林海音,又有别于分离主义者。她支持乡土文学,却不赞成狭隘的乡土观念,公然表态坚持她的“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做一个“在台湾的中国作家”自豪。
她年轻时出于某种特殊原因还把自己的台湾籍贯改为父亲的出生地广东,后又改为母亲的出生地福建,可见她也不属于有特殊含义的“台湾作家”。和在省籍问题上难将林海音准确定位一样,林海音的文人身份也不好用作家或编辑家乃至出版家的名称将其一锤定音。
身份的复杂与角色的多元,给林海音在各种论述和定位中带来一种模棱两可的意味。林海音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及其多样化的文学实践,对台湾相异的政治立场及意识形态取向而言,均很难用简单的二分法将其收编。
如果硬要给她划分派别,还不如称这位“台湾姑娘,北京规矩”的作家为“自由派”更为恰当。她从1957年11月起兼任编辑的《文星》杂志,就是一个恢复胡适的自由主义形象,以推动“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刊物。
当然,林海音不属于胡适式的政治自由主义者,而是一位文学自由主义者。她强调的是文艺的超党派、超政治的纯文学价值,不把自由主义当作改造社会的杠杆,而只作为繁荣文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作为唯一台籍的大报主编的她,选稿时并不注重作者的籍贯,而着重文本的艺术价值。这种价值取向使她不会像《中央日报》那样清一色选“外省作家”的稿件,而是十分重视本地作家的来稿,使《联合报》副刊一度成为显示本地作家创作成果的大展台。
据有关文章回忆,在“本省作家尚不多”的战后初期,各大报接纳台籍作家最多的为林海音所主持的。在林氏主持《联合报》副刊期间,在该报先后出现过的“跨越语言”的第一代作家就有施翠峰、廖清秀、钟肇政(笔名钟正)、文心等人。
后来,陈火泉、郑清文、林钟隆、郑焕、庄妻、钟理和以及笔名“奔炀”的张良泽等人也纷纷在该报亮相。这些作者在当时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中文写作,其文字多半从日文转化过来。对这些稚嫩但生活气息甚为浓厚的作品,林海音被其深深打动,总是帮其润色达到文字流畅的地步加以发表。
此外,当今文坛重镇黄春明、林怀民、七等生等人,也受过林海音这位“文坛保姆”的哺育。至于林海音与素昧平生、一直到后来也从未谋面的投稿者钟理和的关系,更是成了文坛佳话。钟理和一生的作品,百分之九十都在《联合报》副刊发表。
他后来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以至其作品成了乡土文学经典,正与林海音慧眼识新人分不开。正如有人所说:如果没有林海音的扶助,像钟理和这样的优秀人才,也许就从此湮没无闻。
❹ 短篇小说ll一个家
门,是上帝最初为人间创造的杰作。而窗,只是附带的小礼物。
——前言
天幕渐渐降临,人间又回到最初的平静。灯如期亮起来了,这是黑夜里的太阳,照耀了那些依赖光线生存的黑眼睛。农村远离城市,宁静与喧嚣形成了反差。正如白天与黑夜,黑白不分的世界,其实是两个世界的寄生。
天上繁星闪,地下虫豸叫。宁静的夜晚,天使一般美丽的幻想似乎在这里诞生。上帝已经活到九百九十九亿光年了,他觉得老是呆在天宫,活得也太乏味了。于是,趁月色正好,到人间走一趟,体察一下民情。
这是他第二次来人间。第一次来的时候,地球还是杂草横生,人烟稀少,到处呈现自然美丽和谐的风景。这次他来,还是选择到老地方,一个依山而居,依水而旁的地方。
路上,他遇见了一个正在田野上捉萤火虫的小男孩。他感到很惊讶,问:“你在干嘛?”小男孩看见一个白发苍苍,衣冠闪烁的老人,也感到很惊讶。他从来没有看见老人这般的打扮。男孩小声地回答:“我在捉萤火虫啊。”
“你捉它们来干嘛?”上帝不解地问。
“我是捉来学习用的。家里没有电灯,煤油也买不起。”小男孩说。
上帝开始悲悯起来了,想不到人间还有这么贫苦人家。当初,他是白天来,不知道人间也有黑暗。因为自己在天宫,总是灯火辉煌。那次他临走的时候,为一户人家造了一扇木门,他希望人间的房子都有门,有门才像一个家庭。
“我可以帮你什么吗?”上帝问。
小男孩根本不知道他是上帝,他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这个世界,还不知道是否有上帝的佑护,但人还是要靠自己的。”
“你能帮我什么吗?我只需要一扇窗。”小男孩在书本里看过这样一句话:“当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他还会开启一扇窗。”所以,小男孩常常憧憬着心中的那扇幸福又久远的“窗”。
“我是上帝,你知道吗?不要说是窗,就是楼房,只要我说一声,它们就出现在你面前了。”
小男孩惊奇得后退了几步,心里纳闷:他是上帝?我不会遇见鬼了吧。
上帝看着小男孩那般表情,笑着说:“我真的是上帝,我可以帮你忙,请相信我吧。”
“那好,我只要一扇窗就够了。”于是,上帝把小男孩居住地那所坐北向南的房子,变成了两个有窗的房子,一个面朝东,一个面朝西。
“你现在回去看看,你家的房子已经有窗了。”
“我说的窗不是这个意思啊。”小男孩说。
“那你要什么窗呢?”上帝不解地问。
“我要的窗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你明白吗?”
“这个也不难啊。”上帝一边回答小男孩,一边用手指划,顿时,朝东的那个窗口外面有一片花海,繁花似锦。朝西的那个窗口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大海,浪涛翻滚。
“你欺负人,你不是上帝。”小男孩说完就跑开了,他不相信那是上帝,他要回家。
上帝站在那,望着远去的背影,急坏了。他想:“人间怎么了?我早已创造了门,现在又创造了窗,这还不够吗?”
上帝由此生气起来了,他决定关闭起人间的门来。于是,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关闭起“门”来;等心情好的时候,就为人间打开一扇窗。
仁慈的上帝啊,可怜的上帝啊,你永远不懂得人间的愁与苦。或许,人间根本就与你无关。
❺ 泰格特《窗》原文八年级下册
原文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教材说明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虽然只有1 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