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农村短篇小说
❶ 《乡村》的作者蒲宁还写过哪些小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人,一生不写三伪文学,是十分纯粹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
❷ 新写实小说的早期作品有哪些
1、《塔铺》
《塔铺》是现代作家刘震云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987年发表于《人民文学》。
《塔铺》主要通过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讲述了几个农村青年为改变贫困的命运而准备参加19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
表现了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过程。该小说风格朴实,通过对几个令人难忘的情节和细节的刻画写出了底层生活的贫苦与无奈,也写出了穷人在绝望中相濡以沫的真情。
2、《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
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内链变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
3、《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是200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池莉。
《池莉文集》初版于1995年,共出版7卷,先后印刷十余次,发行近10万套,堪称当代最畅销的女作家文集。本套文集为修订版,每篇作品都经过池莉认真修订。
目前池莉作品最具权威的版本,也是收录其作品最全面的一个版本,囊括作者主要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散文作品。此次出版的是《池莉文集》中篇小说系列,共六卷。
4、《烦恼人生》
《烦恼人生》是《池莉经典文集》中的一部,收入了包括《烦恼人生》、《细腰》、《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是一条河》、《一去永不回》七个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可以看出作家闻名文坛初期的温婉的行文风格。这些小说,一如作家一贯的叙述风格,细腻动人,而又那么生活化。
5、《狗日的粮食》
《狗日的粮食》是2003年1月1日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恒。该书主要讲述了几个故事,描绘出琐碎的生活细节和渺小的人生困境及人性中的鄙陋。
主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是狗日的粮食、白涡、虚证、伏羲伏羲、教育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三X与一个作家王干、作者主要著作目录。书中第一部分介绍的是本书的书名《狗日的粮食》,故事是日后人们记起杨天宽那天早晨离开洪水峪的样子,总找不到别的说法儿。他们只记住了一件事,不知道是不是顶重要的一件事。
“他背了二百斤谷子”这没滋没味儿的话说了足有三十年。它显不出味道是因为那天早晨以后的日子味道太浓的缘故。杨天宽是趟着雾走的,步子很飘。他背着花篓,篓里竖着粮袋,鼓的。这些都陷入白国,人们疑心他背着空篓。但他前几日的确跟各家借过粮食,谷子的用处也吞吐着挑明了。
❸ 短篇小说集二:《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创作背景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除《孤独者》和《伤逝》两篇未单独发表外,其他九篇结集前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的杂志及报纸副刊上发表。《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主题思想
在《彷徨》中,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彻底解放等主题,贯穿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重大主题。
首先,《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鄱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广大贫苦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挫奴役的悲剧命运。例如《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其次,《彷徨》表现了鲁迅对知识乡命运与道路的关注。他着重从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进行描绘和考察,因此,他的剖析、同情、批判,最能切中肯綮,发人深思。在鲁迅的笔下,主要刻画了封建卫道士,如《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这类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通过对他们龌龊心理入木三分的剖析,揭露其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第三类是颓唐的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等。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着眼于揭示他们精神的创伤与危机。在辛亥革命中曾热血沸腾的吕纬甫,革命后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毫无价值地消磨着生命。
当年曾经拔过神像胡子的魏连殳,到头来甚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然“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涓生、子君是“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的典型,然而,他们冲出了旧家庭也没有改变什么。整个社会不解放,他们的个性是不会真正得到解放的,在社会的重压下,他们“盲目的爱”最终“失去附着”,以悲剧而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