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蚀短篇小说
A. 历史上有哪些写短篇小说的高手﹖
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
世界三大小说家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欧·亨利(欧·亨利(O. Henry)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契诃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三个人的短篇小说颇负盛名,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三人出生的年月相似,皆是十九世纪末的资本主义露出许多破绽的时期。三人写作风格也极为相似,但在相似中亦不乏他们三人特殊的风格,都是以谐谑的话语讽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还有人们那些趋炎附势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中国短篇小说家
鲁迅
(1936年10月19日病逝)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域外小说集》、《狂人日记》。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家
当代短篇小说以刘心武《班主任》开反思先河为发端,成为当代文学极其重要的一种创作体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国文的《月蚀》则使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大幅提升,一时间短篇小说的影响里甚至超过长篇,王蒙、铁凝、张贤亮、张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说名家涉足短篇创作,诞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繁花似锦,其中以王阿成、陈村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新结构主义等作家,成为短篇创作主流,世纪之交短篇小说作为主流文学渗入网络时代的轻骑兵,最先得到网络读者群的接受,在传统期刊发表的优秀短篇如贾平凹《废都》(短篇,与其长篇小说《废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伟《我脑有病》、王安忆《月色撩人》等被网络版《建国后小说999篇》以及《当代优秀小说选》等网友自编集收录、传播,并获得超过传统期刊效应的广泛影响,这使得以前对网络不屑一顾的纯文学队伍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传播和影响能力,众多传统媒介作家开始进入了期刊、网络的双轨创作并因此获得成功。
7
B. 短篇小说的当代短篇小说
当代短篇小说以刘心武《班主任》开反思先河为发端,成为当代文学极其重要的一种创作体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国文的《月蚀》则使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大幅提升,一时间短篇小说的影响里甚至超过长篇,王蒙、铁凝、张贤亮、张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说名家涉足短篇创作,诞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繁花似锦,其中以王阿成、陈村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新结构主义等作家,成为短篇创作主流,世纪之交短篇小说作为主流文学渗入网络时代的轻骑兵,最先得到网络读者群的接受,在传统期刊发表的优秀短篇如贾平凹《废都》(短篇,与其长篇小说《废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伟《我脑有病》、王安忆《月色撩人》等被网络版《建国后小说999篇》以及《当代优秀小说选》等网友自编集收录、传播,并获得超过传统期刊效应的广泛影响,这使得以前对网络不屑一顾的纯文学队伍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传播和影响能力,众多传统媒介作家开始进入了期刊、网络的双轨创作并因此获得成功。
C. 1919年--1949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学作品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2、《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
4、《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5、《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
D. 花园街五号的中国小说
作者:李国文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31968
版次:1
页数:41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见证了上个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了在这座房子里所发生的一切传奇故事;见证了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名声雅望的兴衰成败;见证了几代人的荣与辱,叩开一幢建筑物的大门,也就是打开一部沉重的历史。
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是这座城市的数一数二住宅,在不同年代中,先后居住过的这座城市的数一数二家家庭,赋予这座白桦林中的豪宅一种神秘色彩。
由于住户不同一般的身份,非同小可的能量,他们跌宕起伏的命题,悲喜哀乐的人生,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兴衰隆替的沿革,沧桑遭际的变化。因此,这座房子的历史,也是这座城市生存发展的见证。
在上个世纪里,这座房子里发生的一切传奇故事,都与这或有政治权力,或有经济财富,或有名声雅望,或有社会背景的几家人,在这里相撞击,相较量,相冲突,乃至相厮杀有关。他们或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代表着一个阶层,败者的不能心甘,胜者的不能心安,得者的凯觎更多,失者的梦想翻天,阴霾晦暗,恶风腥雨,便是翻过去的那一页的全部。 虽然,有的人充满着欲望,甚至邪恶,但同时,有的人也会洋溢着感性,蕴蓄着善良,就在这同一层顶下的一代一代,既有刀光剑影,铁血交锋的仇父孽子,也有情恨结缘,恩仇纠缠的痴男怨女。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似水年华,如梦岁月,那诗般的画面,令人怀念。红与黑的爱,泪与火的情,苦涩和甜蜜的记忆,柔美丽刚劲的融合,那音画般的旋律,使人沉醉。
如今,在改革潮流下,在时代风云中,阳光灿烂下的这幢建筑物,自然也生生不息地重写新的历史。 花园街五号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花园洋房,座落在临江市中心晨光公园附近一片树林里。从它建成到现在已经过去50多年,换了四个朝代、五位主人。在这里居住过的都是临江市最有权势、能够决定临江命运的人物。
第一位主人是建造这座洋房的白俄贵族康德拉季耶夫,侨民协会主席;第二位主人是大土匪出身、伪满时期临江驻屯军司令兼警察局长刘大巴掌;第三位主人是解放后共产党第一任市委书记吕况;第四位主人是“文革”中造反起家的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现在,市委第一书记、代市长韩潮和他老伴——市文联副主席吴纬、还有他们的儿媳——《临江日报》记者吕莎住在这里。实际上韩潮并不喜欢这座洋房,50年前他是个小泥瓦匠,参加了这座洋房的建造,后来从事革命工作也在临江一带,对洋房的历史非常了解,知道以前的四户人家重复着类似的不幸结局:后一户总是把前一户干掉才搬进去;每一户的上下两代人总是悖谬、冲突、决裂,有的甚至砍掉老子的头。
韩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任命的,现在即将离休敬纳派,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两个候选人都不能使他完全满意。一个是现任市委常委、第一副市长的丁晓,此人办事稳重,但太圆滑,没有什么大作为。另一个是朝气蓬勃、敢想敢干的刘钊。此人是刘大巴掌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受韩潮引导参加革命,为营救革命战士他和韩潮一起在花园街五号的楼顶上枪杀了他的父亲。解放后他当过吕况的秘书,“反右”和“文革”中受迫害,后来是韩潮积极活动为他平了反,让他回临江工作。回临江后他没有职务,但他不在乎,只想在改革的时代干点实事。丁晓视他为政治对手,有意让他去收拾亏损严重的老大难企业临江拖拉机厂。没想到刘钊3年就扭亏为盈,使拖拉机厂成为全省上交利润和创汇率最高的企业。茄袭他的方法就是充分相信工人,敢奖敢罚。于是丁晓又让他去抓破土动工两年还没完工、焦头烂额的沿江新村工程,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大胆实行承包制,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沿江新村。
韩潮很赞赏刘钊的工作能力,但看不惯刘钊那种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神气和猛打猛冲的工作方法。而他的儿媳吕莎却坚决支持刘钊,写文章为刘钊叫好。吕莎是前市委书记吕况的女儿,读大学时亮贺就爱上了爸爸的秘书、比她大10多岁的刘钊,但爸爸硬逼她和韩潮的儿子、平庸的韩大宝结了婚。“文革”中韩大宝改名韩学青,造了韩潮的反,“文革”结束后还留恋那个年代,患了精神分裂症,长期住在医院里,使吕莎成了守活寡的人。
吕莎心里仍爱着刘钊,想和已不可能治愈的大宝离婚,但又不愿伤了待她如亲生父母的韩潮和吴纬的心。韩潮夫妇既害怕孤独,又幻想有一天儿子会病愈,也不让吕莎离去。这个星期天,韩潮被刘钊请去看沿江新村的房子,回到家发现一个长相酷似康德拉季耶夫的外国人进了花园街五号,很生气。
原来刘钊知道他不愿与外国人打交道,有意以视察沿江新村的名义将他引出家门,让外国人来看花园街五号。那个外国人是康德拉季耶夫的孙子,名叫奥立维,童年时代在花园街五号生活过,现在是意大利的大商人。刘钊想让他给临江矿泉水厂投资,使临江矿泉水打入世界市场,所以请他看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唤起他对临江的好感。晚上刘钊和奥立维举行会谈,精通英文的吕莎去当翻译。
而此时,丁晓却在为挤掉刘钊这个和他竞争市委书记位置的对手不择手段四处活动。他指使人写诬陷信,说若干年前刘钊和吕莎发生过不正当关系,又让刘钊原来的妻子、在刘钊受迫害时离开刘钊嫁给省委书记的歌唱演员罗缦亲自来临江当说客,给刘钊施加压力,让他放弃竞争。刘钊要求去抓丁晓一手操纵的市第一建筑公司,解决临江大厦建建停停的问题,并且当着25个市委常委和省委一位副部长的面和丁晓争吵,揭露丁晓挪用临江大厦的经费建高级干部住宅。
正巧这天省委那位副部长是来搞民意测验的,他请25个常委无记名投票,看谁适合当市委书记。韩潮见刘钊这样没有“领导风度”,又生气又失望。他以为刘钊已经没有希望,对丁晓也不满意,便投了弃权票。
但他赞成刘钊对待临江大厦的急迫态度,一个人悄悄来到大厦工地,看穿了丁晓的骗局。丁晓为了自己高升加紧活动,不惜牺牲人民利益。他先是让容易造成污染的酱油厂改建到刘钊准备搞矿泉水厂的温泉镇,又阻挠奥立维去温泉镇考察,还把一位老教授捐赠给市博物馆的一幅郑板桥的画送给省长许杰,拉关系。
韩潮去省城开会,省委书记高峰对他公开了那次市委常委投票结果:弃权一票,选其他人四票,丁晓九票,刘钊十一票。这个出乎预料的结果使韩潮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良心。高峰批评他失去了求贤若渴的精神,变得优柔寡断、是非不明,并决定把刘钊推向重要领导岗位。
不久,韩潮让吕莎回到刘钊身边,陪刘钊去省里接受任命,并决定另找房子搬出去,把花园街五号改成临江市少年宫。因为刘钊早就嚷着要给临江市的儿童们建少年宫了。 李国文(1930—),原籍江苏省盐城县,1930年8月24日生于上海;1947年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理论编剧专业,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进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任天津铁路文工团和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1954年到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反对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改选》,引起一定反响;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此后长期搁笔。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重新提笔写作,发表了《车到分水岭》、《空谷幽兰》等有影响的短篇小说;1978年调到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发表在1980年3月号《人民文学》上的《月蚀》,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危楼纪事》获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6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担任《小说选刊》主编,至1989年底该刊停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E. 《詹姆斯·斯蒂芬斯》的诗集介绍,人物资料简介
《诗人小传·詹姆斯·斯蒂芬斯》
爱尔兰诗人及小说家。自学成材。早年曾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职员,结识了爱尔兰诗人艾,在艾帮助下于1909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叛乱》。1911年在《爱尔兰周刊》上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临时佣妇的女儿》,次年出单行本。第二部小说《金罐子》把幽默、现实与幻想等手法结合在一起,使作品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主妇们来了》、《月蚀》等;散文集《半神半人》、《青春世界》等;诗歌《暴动》、《诗选》。诗人热忱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这反映在1916年发表的《都柏林起义》一书中,该书于1965年再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站在协约国一边反对爱尔兰当局的中立政策。他在复兴盖尔语言文化的活动中起了积极作用。他还编辑了选集《爱尔兰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