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情短篇小说
『壹』 求冯文炳的桃园的读后感或评析,400字左右
下午开会,无聊看了这篇《桃园》。
《桃》有种很钝的叙述。废名掐头去尾,隐藏起了许多的起承转合。尤其是阿毛这部分,字与字间,句与句间,全不在我的惯性阅读期待之中,有点崎岖,于是这种钝的叙述就成了种距离,似一刀下去,但不去要害,却有扣人的绵长之风:你发现不了阿毛她到底有何心事,但总觉忧伤,连她眼里一园的桃叶都沉浸着月光,满是隐忧。
我喜欢里面阿毛,她的眼里心里有红日光,有月亮,有桃树,废名随着消瘦的阿毛,去看一个十三岁女孩的隐忧。连她的“桃园”,也本该野草丛生。。看她与王老大的对话,你会轻易想到沈从文的《边城》,想到里面的爷爷和翠翠。
他们都在写着乡人日常生活本身的琐碎和某个时刻的瞬间感觉,从琐碎与瞬间中去还原他们认为的人生和人性。
《桃园》细读之下,引人悲悯。。。
她用细如蚊蝇的声音梦话一般的嘟囔到:
桃子好吃
然后 这是一声霹雳 我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突然一张 上是屋顶
桃子.桃子..桃子...
此刻我似乎忘记了桃子是个什么东西
是的 我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 成千上万的桃子逃不过我的巴掌 我一口也嚼得一个 但是今天我才听见这两个字
是羸弱的阿毛让我突然产生对桃子的陌生的 她趴在墙头朝外面安静地看 她给化缘的师太桃子吃 她说 爸爸 我们种一棵橘树吧
我们打理着一个桃园 种着这个县城里最多的桃子 但是今天 桃子成了我从未见过从未捏过从未吃过的了
桃子是个什么东西 以何种强大的力量定义了王老大的一生 还有那个瘦瘦的病孩子 她说想吃桃子的时候 王老大只能宝贝似的捧回玻璃桃子
那个桃子硕大无比 一整个降落在那个桃园 把所有空间霸占 和时间
我做不得一次王老大 连客串体验的热情也没有 或许凭着几年前我的无知和任性 我会对废名优美清净文笔描绘的貌似安然宁静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虽然明白这又是一个变态而普遍的距离产生美的心理
可是现在我不会
他的小说其实我觉得很惨 甚至比不上默片的热闹 我这种大俗之人大约还忍受不了平淡如凉白开的生活 对悲伤贫困隐忍 或者淡然
可是桃子依然存在的 阿毛只是一个背景罢了
王老大对自己身份和价值的猛然困惑只是一下子一瞬间而已 每个人都会 之后他的桃子依然是家中囤积最多的食物 依然用来换柴米油盐 阿毛期待一棵橘树可是依然不会走出桃园 玻璃桃子只是新鲜不了很长时间的耍玩意儿而不是生活闪耀的别样的光
我是一个农人的话不会种一院子的向日葵和一园子的薰衣草 我精心照料的是一畦菜地和一亩水稻
那些就是我丰收时乐呵呵抱着的桃子 也是我在自己世界里颠沛流离的桃子 或许有一天意识到了走不出去的宿命 迷惘一下下 痛苦一下下 然后生活继续 毕竟我没有顿悟 我超脱不了
生活像一池平静的水 总在探寻不借助外力也起一次荡漾的波浪的可能 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意识到这一点 这种牛逼的情况简直是一个堪比"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美好童话~
『贰』 宗璞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弦上的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版语文初一教材。
宗璞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 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宗璞的书房(名人书斋)
永远的大家闺秀。凡是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无论初识还是熟知。
4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院三松堂。如想象中,房间高阔,虽无奢华,却更古雅。
77岁的女作家一头华发益显慈心睿智,一身便装不掩满腹诗书。记者随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细走廊,墙边书橱中装满各类书籍。书房不大,北面书柜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面放电脑桌;南窗微微开着,可见窗外的丁香已绿,写字台上的传真机,不时响起;东面墙上挂着先父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爱女录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宗璞老师落坐在电脑桌旁平时写作的转椅上。“虽然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静地说。原来老人几次手术后视力下降,每天上午写作都是口述,要靠别人帮忙打字,现在帮忙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四年级女生。
记者得知,宗璞老师正在抓紧《野葫芦引》4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三部《西征记》的写作,前两部《南渡记》《东藏记》已分别于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芦引》是写抗日战争期间北校南迁全过程中前辈学人的风貌,尤其是写在民族危亡的大关节上知识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历史真实地留下来。”女作家平静的语调透出一种坚定。
宗璞老师所写作品《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版语文初一教材。
宗璞换著有《哭小弟》。
『叁』 任小哲主要作品
任小哲的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和散文集。他的早期作品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如《红豆》和《桃园女儿嫁窝谷》,这两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生活中的细微情感。接着,他挑战了更深层次的主题,《不沉的湖》和《后门》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边界。
《知音》和《弦上的梦》则可能是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对生活艺术的感悟。而《三生石》或许是一部关于命运与轮回的寓言,寓意深远。对于散文,任小哲的《宗璞小说散文选》集结了他的文学精华,引人入胜。
长篇小说方面,他的代表作《野葫芦引》系列——《东藏记》、《南渡记》、《两征记》和《北归记》,更是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他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此外,《总鳍鱼的故事》可能是对生态与人性的深度探讨,而《蜗居》则可能聚焦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更个人化的探索中,我们还能找到《我是谁》这样的自我反思之作,以及《紫藤萝瀑布》这样充满哲理的自然描绘。总的来说,任小哲的作品如同一座文学的宝库,每一篇都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3)桃园情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著名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17部。
『肆』 宗璞的代表作是什么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宗璞长篇小说《东藏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原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
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个人作品
代表作
《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野葫芦引》 《紫藤萝瀑布》。
《花的话》一文被选入上教版初中课本。《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019年第1版第17课。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精选集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西征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曾在《收获》上部分发表。2018年《北归记》出版,这是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最后一部。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出版了自选精品集《风庐散记》。
『伍』 《理发店》赏析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等,具有浓郁的诗化倾向。废名的诗也别具一格,被称为“现代派”中最晦涩的诗人之一。
理发店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赏析:
废名的诗以晦涩著称,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
这首《理发店》是他在理发店里理发时偶然得到的形而上学思考片断,从理发的“胰子沫”、“剃刀”到墙上的“无线电”收音机,诗人浮想联翩,如风行水上,来去自如。
理发的“胰子沫”和宇宙能有什么关系呢,的确是“不相干”,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二者的关联;然而,诗人却说“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这是句著名的楔子,即表达出了两者的关系,又显现了诗人的睿智和聪颖,以及深厚的佛学功底。
“剃刀”也在思考,怪不得这个世界如此纷繁复杂,诗人赋予“剃刀”人类的思考,意在说明思考的普遍性和自在性。
那个时候,“无线电”收音机还没有普及,这里用的也是下等的,然而就是这“下等的无线电”,在它打开之时,诗人还是感到了足以撼动灵魂的力量;“吐沫”,鄙视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