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问题
Ⅰ 毕飞宇谈莫泊桑的《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和反制衡
《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与反制衡
一个女人因为虚荣,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舞会上出尽风头。不幸项链丢失,她为此付出十年艰辛。十年后,她得知项链是假的。这就是《项链》的故事,广为人知。它多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广受喜爱,因为它符合中国小说传统——因果报应。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报应”,寄希望于命运惩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
《项链》的核心在于“报应”,剑指虚荣,尤其是女人的虚荣。它探讨人心腐朽、道德沦丧,以及资本主义的罪恶。莫泊桑指出,拜金与虚荣毫无好报。这个短篇小说简化为“一晚的虚荣等于十年的辛劳”的等式。
小时候,父亲讲述《项链》时,未涉及拜金、虚荣或资本主义批判,他强调“凤头、猪肚、豹尾”,“那一串项链是假的”是“豹尾”。高中老师讲解时,强调资产阶级虚荣的惩罚,以及劳动可以让人幸福。这些观点自相矛盾,引起学生不解。
大学时期,对《项链》的分析集中在批判金钱、资本和西方资本主义,认为西方文明是“臭肉”。这种对金钱、资本和西方的负面态度,反映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
莫泊桑的《项链》清晰地展现了忠诚与契约精神。无论对资本主义持有何种失望与愤激,契约精神在法国1884年依然存在,且根基稳固。小说中的契约精神简单明了,即“借东西要还”。这一精神在践约的路瓦赛夫妇身上得到体现,证明了契约精神在当时社会的普遍性。
忠诚与责任心是《项链》中的主题,马蒂尔德的“老”与“发红的手”是其受到惩罚的体现。莫泊桑的手“狠”,通过描写马蒂尔德的改变,传达了对奢侈冲动的批判。从另一个角度,马蒂尔德的改变是渐变过程,是对责任和忠诚的体现。
莫泊桑对金钱的态度复杂。《项链》中,法国教育部书记员的收入足以过上中产阶级生活。奢侈品——钻石项链,代表了奢侈的生活,其价值相当于公务员一家十年的收入。在1884年的法国,这种生活方式是正常的,只要不奢侈。
莫泊桑批判的不仅仅是金钱、资本和西方,更深层次的是人类不可治愈的奢侈冲动。奢侈冲动是原罪。在《项链》中,假货的揭露,形成了小说的戏剧冲突。如果环境充满“假”,那么“假”的冲击力将减弱。莫泊桑通过“真”与“假”的冲突,构建了小说的戏剧性。
莫泊桑的《项链》不仅探讨了个人的虚荣与惩罚,更展示了忠诚与契约精神的力量。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正常性。莫泊桑的批判更聚焦于人类的奢侈冲动,而非金钱、资本和西方。
Ⅱ 《项链》中令人细思极恐的情节
在《项链》这篇短篇小说中,莫泊桑以一种讽刺现实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生活和命运。小说通过马蒂尔德在舞会上弄丢借来的项链,为了面子选择隐瞒真相并借钱购买一条假项链还回,最终用十年时间还债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虚荣心和面子观念的荒谬。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一个被忽视的逻辑漏洞,以及这个漏洞对理解故事主题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两个关键数字:马蒂尔德提出的需求是400法郎,而她和丈夫家中存有18000法郎。这样的对比引发了疑问,为何对于马蒂尔德来说,区区400法郎如此重要,以至于导致了他们倾家荡产?这个问题指向了故事中潜在的逻辑漏洞。
在小说中,马蒂尔德和丈夫的反应表明,400法郎在他们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丈夫在听到这个数字时“脸色有点儿发青”。然而,考虑到马蒂尔德家中有18000法郎的遗产,这400法郎实际上只占他们财富的2.22%,甚至不足其零头。这样的反应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暗示了故事中可能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
进一步分析,如果马蒂尔德家中真的有18000法郎的遗产,为何她会在提出400法郎的需求时感到如此焦虑,以至于担心吓到丈夫?这似乎暗示了遗产的存在与她和丈夫对金钱的态度不符,或者他们并不知道这笔遗产的具体数额。
小说中的这一逻辑漏洞引发了对主人公动机和故事真实性的质疑。莫泊桑作为一代文豪,不太可能在作品中犯下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小说中出现的“漏洞”可能是对现实的刻意讽刺,而非写作疏忽?
考虑到小说的讽刺主题和作者的写作风格,这个漏洞可能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批判。在《项链》中,马蒂尔德和丈夫看似为了面子和虚荣心而付出巨大代价,实际上揭示了社会对金钱、地位和虚荣追求的荒谬。这一逻辑漏洞,或许正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洞察和讽刺。
综上所述,《项链》中的逻辑漏洞不仅激发了对故事真实性的思考,也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解读。这个漏洞暗示了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当时社会价值观的荒谬,是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通过这个漏洞,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以及它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