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小说过年
Ⅰ 矛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评论集》。长篇小说:《子夜》、《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中长篇小说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 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 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 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 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 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 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 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Ⅱ 茅盾的简介有哪些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 [10] ,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1] ,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评论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
Ⅲ 矛盾的作品有哪些
茅盾的作品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长篇小说: 《蚀》 《虹》 《子夜》 《第一阶段的故事》 《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 《路》 《三人行》
短篇小说: 《春蚕》 《秋收》 《残冬》 《林家铺子》
文集类: 《鼓吹集》 《鼓吹续集》 《夜读偶记》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茅盾诗词》
解放后出版的著作: 《茅盾文集》10卷集 《脱险杂记》 《茅盾论创作》 《茅盾文艺杂论集》 《茅盾文艺评论集》 《茅盾译文选集》 《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神话研究》 《锻炼》 《我走过的道路》
以上作品展示了茅盾在文学创作上的广泛涉猎和深厚造诣。
Ⅳ 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
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4)茅盾短篇小说过年扩展阅读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
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
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