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沈从文短篇小说片段

沈从文短篇小说片段

发布时间: 2025-04-12 20:11:26

⑴ 沈从文《萧萧》--童养媳萧萧

1. 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以农村娶亲的场景作为开端:“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这样的开头仿佛农人在茶余饭后闲聊,不经意间引起读者的兴趣。全文读完,才领悟这开头正是围绕媳妇的故事,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农村童养媳的生活。
2. 小说通过对比大多数小女人出嫁与萧萧出嫁的情景,揭示了萧萧在年仅12岁时,因无知而成为别人媳妇的境遇。萧萧没有母亲,由种田的伯父抚养,做着与同龄农村小孩相似的活计,因此她对出嫁没有哭泣。而其他小女人因害怕离开母亲,与陌生人共眠,担忧承宗接祖的使命,故而哭泣。
3. 描述萧萧照顾小丈夫的情节,展现了她作为童养媳的乖巧和懂事。12岁的年纪,现在的孩子还在贪睡,但萧萧不能。她时常夜间起床安抚小丈夫,有时抱他看月光,或亲嘴以哄其入睡。
4. 小说描绘萧萧的勤劳与聪明,她能干各种家务,如绩麻、纺车、洗衣、照料丈夫,还能打猪草、推磨,浆纱织布。她在劳作中积攒了大量的麻和棉纱,显示了她的能干和对家庭的贡献。
5. 通过乡人对女学生的看法,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农民的保守思想,以及萧萧朦胧的进步意识。女学生被视为异类,她们的自由、独立和现代化穿着都受到农民的质疑和嘲笑。而萧萧对女学生的幻想也仅是短暂的。
6. 萧萧面临被发卖的命运,但因怀孕母凭子贵,得以继续留在婆家。她的故事展示了童养媳制度的残酷与无奈。
7. 萧萧因与花狗私通怀孕,面临沉潭或发卖的惩罚。她的娘家大伯在遵循当地规则和保全萧萧性命之间选择了发卖,使萧萧得以幸免。
8. 最终,萧萧在婆家生下一子,因生子而得以留下。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童养媳的依赖和对子嗣的重视。
9. 小说结尾,萧萧作为童养媳,对这一制度表现出麻木。她平静地看着自己12岁的儿子娶童养媳,这种平静表明了她对童养媳制度的接受和无奈。

⑵ 沈从文<萧萧>的故事梗概

1. 萧萧十二岁成为童养媳,她的“丈夫”年纪尚幼。
2. 十五岁时,她被年长的长工花狗诱骗失身,并怀孕,犯了族规中的大罪。
3. 面临“发卖”的惩罚,但由于没有适合的人家接受萧萧,处罚被推迟。
4. 十月怀胎后,萧萧生下一个儿子,全家高兴,她得以继续留在家中。
5. 儿子长到十二岁时,娶了比他大六岁的媳妇,萧萧成为婆婆。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童养媳萧萧的不幸遭遇和命运。小说展现了湘西民风的淳朴,并探讨了顺应人性的主题,同时批判了童养媳制度的落后,并对民族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小说语言简洁,景色描写优雅,充满乡土气息;情节平静,细节丰富而细腻。
创作背景:沈从文在1929年冬天创作《萧萧》,当时他由湘西来到上海,对都市文明的异化感到失望。因此,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人天人合一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强调人性的重要性,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侵蚀。沈从文着力描绘乡下人物贴近人性的品质,通过三个阶段探讨这一主题:童养媳的婚姻、萧萧的诱惑与结局。他对童养媳现象的描写自然不做作,没有做道德判断。小说中,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人性最终获胜。虽然萧萧的命运受到外部力量的决定,但她的一生也存在偶然性和幸运。她的快乐中隐藏着无知和麻木。

⑶ 《如蕤》:爱你,是因为你的不可替代性;离开,是因为你不懂我

一夜春宵之后,男的醒来,房中不见女人,枕边有封信: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走了较好,为了我的快乐,为了不委屈我自己的感情,我就走了......你本来不明白我的。我所希望的,几年来为这点儿愿心经验一切痛苦,也只是要你明白我。现在你既然已明白我,而且爱了我,为了把我们生命解释得更美一些,我走了,当然比我同你住下去较好的......”

这是沈从文短篇小说《如蕤》结尾的片段。

如蕤苦追3年,梅先生方才说出“我爱你”,两人一夜厮守,第二天早上如蕤却不辞而别。

信中说“现在你既然已明白我,而且爱了我”,可到底是谁明白了谁呢?与其说是梅先生明白了如蕤,不如说是如蕤明白了梅先生,更明白了自己:

爱是发自内心,情乃起于自愿 她和梅先生之间所谓的“爱情”结束了。 只是明白这个道理,如蕤用了3年时间。

梅尔勒·塞恩曾说:“ 爱并不是谁为谁牺牲,谁为谁做什么,一旦爱变成这样,这就不是爱。 ”爱是平等的,也是独立的,只有保持自我,才能相互欣赏,走到婚姻的殿堂。


小说开头,如蕤去医院探望梅先生,两人的简单寒暄中,梅先生连用7个反问句:

1.“不想它,能认识它吗?”

2.“昨天不是早已说好不许这样吗?”

3.“你为什么知道我不正在念你?”

4.“你什么时候动身?”

5.“你为什么要走?”

6.“外面一定很冷了,你怎么不穿紫衣?”

7.“你不走,你同我上山,不很好吗?”

梅先生住院一个月,如蕤天天去探望,本是走过场的寒暄,却让梅先生说话的语气搞得气氛压抑,尴尬无比。这7个反问句,气势如虹,威力巨大,给如蕤带来极大不舒适感,而梅先生话里话外透出的优越感更让如蕤无力招架:

先是头柔弱无力地垂下去,轻轻地透口气;接着把头低着,带着伤感自言自语;然后装作不曾听到,无力扭着自己那两只手套。

低头,叹气,扭动手套,连串的身体语言无声地宣告了这场寒暄的结局 :梅先生占了上风,如蕤处于守势,只能沉默或回避。

如蕤的窘态,恰恰反映了她的内心状态: 她是紧张的,担心说错什么;也是不安的,害怕听到什么;更是矛盾的,既患得又患失。

崂山脚下汹涌的波涛中,梅先生救了她的命,也拴住了两人的心。

返回北京后,才得知她是官僚的女子,听了些传闻,得到些故事后,梅先生开始避着她。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就这样急剧降温。

面对谣言,梅先生没有核实,而是选择相信,他瞧不起她,以为她就如传闻一样,觉得和这样的女孩交往会玷污自己的名声,所以,他刻意与如蕤保持距离;

但梅先生是个男人,血气方刚,他有欲望,有面子,也有虚荣,他无法忘怀如蕤的美丽,期待众人艳羡的场景,更享受虚荣被满足的快感,他需要保持与如蕤的关系;

于是在不远不近的距离中,不聚不散的暧昧中,两人的感情不冷不热,无聊地打发了一千个日子。

当如蕤告诉他,她预备去法国时,梅先生的回应一如既往地骄傲、无情,他应付差事式的回答,让她最后的希望破灭,梅先生对她的成见还在。

他们的爱情被偏见隔开了。虽然她还有意,但他已无情。


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中,写到:“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为了这个男人,张爱玲甘愿低到尘埃里,但最后两人仍是尘归尘,土归土。

在梅先生和如蕤相处的一千多天里,如蕤为了得到梅先生的爱,同样把自己低到尘埃里。

作为xx总长庶出的女儿,百万遗产继承人的如蕤,她希冀的男方是永远不动摇的大树,在她面前盎然立定,不至于为她那点儿美丽所征服。但她和梅先生的这场爱情,男人没有被征服,她却被梅先生的魅力给征服了。

风暴中她的小艇翻了,被刚满20岁的梅先生救起。她对梅先生颇有好感,这个丁真一般的男人,有着强健的体魄和羞怯的表情,带着乡下人的气分和莫名的野性,浑身透着青春的羞涩和丝丝的单纯,瞬间俘虏了她的心,她爱上了他。

为了得到梅先生的心,如蕤跟随梅先生到了北京,从此之后,她变了,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因为梅先生听信传闻,他们之间有了隔阂。 梅先生不拒绝她的好意,也不给她靠近的机会,不远不近的距离,似有非有的成见,若隐若现的希望,理不断,剪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但如蕤没有放弃,她相信自己的美丽,更相信自己的清白。她觉得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梅先生就能接受她。于是,在一千天的等待中,在各种冷淡中,她仍然保持自己的那份真诚,她期待坚冰融化的一刻,更期待梅先生对她说出“我爱你”。

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灭。“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一千天的等待,就是一千天的煎熬。 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爱情,终究败给了世俗的力量,梅先生始终不冷不热,让如蕤心生放弃。

如蕤告诉了梅先生出国的决定,他的回应是礼貌性的,习惯性的,没有悲伤,没有挽留,更没有留恋,甚至他还拒绝了如蕤借钱给梅先生一起出国读书的好意。

为了梅先生,如蕤从南方跑到北京,苦等3年,及至梅先生在实验室中毒,她每天去探望,出院后又陪着去爬山。为了爱情,真的是卑微到了极点。

她不喜欢都市中人,就是因为这些人因为爱她,就把自己的灵魂、感情、言语和行为弄走了样子。只是她没想到,3年后,她竟然变成了之前她讨厌的模样。


在梅先生和如蕤的爱情里,梅先生觉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点之上;如蕤太想得到梅先生,以至于低到尘埃里,丧失自我,但她的卑微和牺牲,并未赢得梅先生的同情,也未让梅先生接纳真实的她。

出院后的梅先生对如蕤说出了她期待已久的“我爱你”, 只是三年时间,东海扬尘,此情此景此人,物是人非,山长水阔。

对梅先生来说,这一个多月,一人待在孤寂的病房里,他渴望有人陪他聊天说话,打发时间。在他内心最孤独、最害怕的时候,如蕤的出现挽救了他,他感激她,对如蕤重拾好感,希望和她在一起;

因缘际遇的变化,让梅先生想起自己3年来如何被爱,又如何拒绝;中毒后承蒙如蕤照顾,还耽误了如蕤出国,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惭,心生愧疚,他想用行动弥补如蕤逝去的岁月。

只是,此时的如蕤已然看透,更明白了自己。 三年时间求爱情而不得,一朝拥有却发现早已不是本来模样。她不喜欢变成世俗男子的梅先生,也不喜欢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的自己,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

小说结尾,两人共度良宵,第二天却一别两宽。

梅先生希望与如蕤再续前缘,但为时已晚,爱情没有等待,错过就错过了。

如蕤把自己交给梅先生,一夜厮守,只是给自己一个交待和解脱,情还在,但心已死,爱不再。


梅先生和如蕤的爱情本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却因双方没有好好把握而失去本来颜色。

别林斯基曾说:“ 爱情就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生活及忠实,善良,美丽事物方面的和谐与默契” ,所以爱情 与地位、金钱和人格无关,所以才有了灰姑娘的童话,才有了爱德华八世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传奇。

如何让我们的爱情保鲜?积极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三个办法:

1.善于发现恋人的优势。

我们坠入爱河,通常是因为恋人在我们身上看到了我们的优势与美德。“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发现恋人身上的优点,并能给予尊重和赞扬,就能让双方关系愉悦,爱情甜蜜,拥有很强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满意的恋人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是美德和优势;相反,不满意的恋人看到的是缺点的放大。

如蕤看到的梅先生,浑身都是优点,所以她能在三年时间内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他的好感与爱慕,不管梅先生对她如何冷淡,都能坦然受之;而梅先生眼里的如蕤,只有放大的缺点,他无法忘记她的传闻,所以他对她刻意保持距离,不咸不淡。

2.把你的注意力给予你所爱的人。

既然找到所爱的人,就要将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让对方时刻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和温暖。

与恋人沟通时,态度要端正,不要心不在焉。 当对方说话时,我们必须要尽力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在认真听ta说话,不要随意打断ta讲话。

不要着急抛出我们的解决方案。 恋人向我们诉说,只是希望我们做个听众,给ta倾诉的机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以适当的词汇引导恋人继续讲述ta的故事。

以平等心态去沟通。 如果恋人需要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也不要马上和盘托出,应该先肯定恋人方案的优点并着重称赞,再提出改进之处,既照顾了恋人的面子又增进了双方的感情。

珍惜在一起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让我们的形象在恋人眼里变得更加伟大。

如蕤喜欢梅先生,所以关注他,三年时间未曾间断,去医院探望,见面后问他“你好些了没?睡得好不好?”,即便打算要出国了,还担心梅先生没钱留学要借钱给他,处处为梅先生考虑。

而梅先生只有在刚认识如蕤和最后一晚关注过她,其他时间他的注意力都在学业上,这让如蕤感受到了深深的漠视。

3.不可替代性。

恋人交往期间,要保持独立,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唯有如此,才能持续拥有对对方的吸引力。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很多人相恋之后,为了讨好对方,选择放弃自己,牺牲自我,一味去迎合,这样就能让爱情长久保鲜吗?

答案正好相反。个性的湮灭意味着我们丧失了不可替代性,时间久了,我们对恋人的吸引力下降,甚至让ta感到厌倦。

前面说过,我们坠入爱河,是因为恋人喜欢我们身上的优势与美德,吸引恋人的正是我们身上独一无二的气质和风格。如果我们身上的优势和美德就不复存在,爱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梅先生吸引如蕤的,是他健美的身材,野性的气质,羞怯的表情和青春的美丽,所以如蕤追求三年而不弃,就是因为梅先生身上的这些特质是都市男人不具备的,是不可替代的。

出院后两人一同去爬山,听到梅先生对她的恭维,如蕤把脸掉过去,遮饰了自己的悲哀,把头低下去不再说话。

如蕤为什么会悲哀?因为梅先生变了,已经不是她眼中不可替代的那个人,变得和都市中人一样俗气,梅先生已经成为公式的男子,他们的爱情也成了公式的爱情。而这正是她最讨厌的。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不是没遇到爱的人,而是遇到你却错过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事,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她爱过你后,最后却不爱你。”

如蕤走了,留给梅先生的是无尽的悔恨。对于已经拥有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恋人和爱人呢?

#富书读书会# #沈从文#

END

⑷ 沈从文写的一篇情书

原文: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底星群,有你底眼睛存在:因你底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出处: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1930年5月,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使沈从文不能在中国公学继续任教。在离开中国公学之前,沈从文希望自己对张兆和的追求有一个结果。与胡适会面之后的几天里,张兆和接连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情书。其中,沈从文7月12日写给她的信函竟长达六页。

至此,张兆和终于默许了沈从文对自己的追求,这一段在情书攻势中展开的师生恋在校园内成为美谈。1932年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4)沈从文短篇小说片段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

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之妻。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热点内容
契科夫短篇小说6号房间 发布:2025-04-13 01:55:28 浏览:994
在游戏中为所欲为TXT小说 发布:2025-04-13 01:54:49 浏览:768
古风小说甜宠言情片段 发布:2025-04-13 01:30:38 浏览:952
抗战之狼烟四起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4-13 01:03:51 浏览:459
动漫小说推荐言情 发布:2025-04-13 00:49:37 浏览:890
经典军旅特种兵小说言情 发布:2025-04-13 00:48:42 浏览:477
二战听小说经典时刻纪录片 发布:2025-04-13 00:44:09 浏览:181
推荐几本完结好看的小说都市 发布:2025-04-13 00:44:00 浏览:643
心理医生重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4-13 00:18:51 浏览:207
听书小说都市神级弃少 发布:2025-04-13 00:17:04 浏览: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