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说6号房间
『壹』 契科夫简介、作品、评价
1、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老和液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主要作品
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六号病房》、《库页岛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斗争(《樱桃园》等)棚行;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狗的女人》等)。
3、评价
契诃夫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极浓的艺术氛围。他采取简洁的写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托马斯·曼说道:“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利、最优秀的一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说道:“我愿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的确,契诃夫的作品有着“文短气长”的简洁,这主要得力于他在揭示人物性格时一针见血的形象化点染及开门见山的创作笔法。其许多作品都被视为经侍物典广为传阅。他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
『贰』 契科夫短篇小说选 第六病室 内容概括
第六病室》这部严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说无疑是作家契诃夫一生所写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
弥漫着污浊空气的第六病室,与其说是病房,还不如说是监狱。阴森的铁窗、残酷的毒打,这就是病人的“待遇”。这些不幸的“疯子”,其实就是囚徒,他们都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受压迫受侮辱受欺凌的人们。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个姓格罗莫夫的病人,似乎头脑很清醒,而且很有见地,他是病人?还是受迫害的囚犯?读者不禁产生这种疑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主持这家医院的善良正直的拉京医生也被当作疯子抓了起来,关在这里。这真是惊心动魄的悲剧。契诃夫正是以这样犀利的笔触,通过两个知识分子的悲剧,以极大的愤慨,高度概括地描绘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深刻地揭露了专制统治的罪恶。
格罗莫夫是一位小职员,他受尽生活的煎熬,他热烈诚挚,充满智慧和理性,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看到一队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他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在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愤怒地叫喊:“我透不过气来啦!”“开门!要不然我就把门砸碎!”格罗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义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遭遇。他的愤怒抗议在黑暗中震响,宣布残暴的专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拉京同样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刚来医院时,也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需要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并且要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找到一种解释。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学。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拉京的悲剧表明:俄国专制制度不仅毁灭格罗莫夫这样对现实强烈不满的知识分子,而且对于温驯善良不谋反抗的人,也同样加以迫害。
小说结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尽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一定会被摧毁,但是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来的具体道路。由于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时,流露出忧郁低沉的调子。
『叁』 契可夫《第六病房》全文
内容简介
〈第六病房〉故事发生在某一省城的一所小医院�,其中「第六病房」是监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别病房,由一位粗暴、动不动打人的退伍老兵看守,受监禁的病患共五名。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病人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是个被虐狂,出身良好,之前担任法庭传达员,此人睁碧脾气暴躁,言论尖利,他发病的起因系某个秋天早晨目睹两名戴镣铐的犯人被四名士兵押送,忽然神经质的想到自由的丧失,自己也极可能被捕被关监狱�,陷入如此思维泥淖的格罗莫夫,最终因为一桩找不到凶手的双尸命案,担心自己被认为凶手而正式发疯,被送入第六病房。
另一方面,则是医院的负责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这是个好脾气、待人温和、有处世不争哲学的医生,他偶尔心血来潮巡视了这个被人遗弃的第六病房,被激愤的格罗莫夫所吸引,一方面同情他的处境,一方面也以为格罗莫夫是个可谈话的有意思对象,遂经常性的到第六病房来找他聊天,这个不寻常的举动马上在医院在、整个省城引发议论和闷耐猜疑,并很快传出叶菲梅奇医生也疯了的流言。
最终,叶菲梅奇医生被诱骗进入第六病房,当作精神病患禁锢起来,他愤怒抗议,却遭到老兵一阵毒打,不知幸与不幸,叶菲梅奇医悉罩举生很快的就此死去。
〈第六病房〉是契诃夫少数较沉重、较纯粹悲剧的中篇小说,代表他小说创作的重大阶段性意义,刊出后普遍得到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喝采,托尔斯泰与列宁皆十分激赏这篇作品。本书另收录两篇短篇小说〈捉弄〉与〈大学生〉。
『肆』 求契科夫《第六病室》 读后感
第一篇《第六病室》 读后感
这是一篇悲剧性的作品.肮脏的病房,破败的环境,尔虞我诈的医护人员,这一切因素使第六病房成为可怖的监狱.其实,这正是沙皇俄国的一个缩影.象征沙俄军警的看门人尼基塔,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而自以为在维护“秩序”,表明这个“不道德,并且对慧灶住院者的健康高度有害的机构”正是沙俄帝国和一切黑暗专制的象征.而院方人员则是帝国官僚的体现.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爱憎分明,出身贫寒的他对荣华富贵不感兴趣,他向往的是高尚的情趣与美德,哲学家一样的智慧与交谈,以及真正公正的社会秩序.社会的浑浑噩噩和达官贵人的腐化生活使他义愤填膺.然而,没有力量的他又不能改造世界.由于不能无视外界的黑暗却又无能为力,他对世界的印象完全变成了仇恨与恐惧,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整日生活在自己虚构的危险中,他终于疯了.而进入第六病室后,他才真正意识到逃避的无用.他智慧而激进的言辞正是对《第六病室》这个大监狱的反抗,而对拉京医生的斥责不仅是反抗的一部分,更是告诫他不要步自己后尘.
拉京医生是个正直的人.医生的天职和人的良知使他反对第六病房这种阴暗荒唐的存在.可是,懦弱的性格和斯多噶派哲学使他深感自身软弱而企望自我麻痹.他对世界的逃避笔法风中的伊凡更甚:她已习惯了在自己虚构的自欺欺人的世界中生存.既然人必有一死,那么生存就毫无意义;痛苦、严寒只是生命体对世界的一种印象,努力克制便自然无事;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在自然的新陈代谢中存在,人和石头没有区别;无论环境多么黑暗,只要自己内心光明,那么,无须斗争,邪恶会自行消亡,真理将自己来到.自我麻痹使他逃避现实,对医院的肮脏置若罔闻.而对光明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与伊凡畅谈.他被关进病房并惨死其中的结局,彻底证明拉京那种第欧根尼幻想的破灭和“勿以暴力抗恶”理念失败的必然.
在这黑暗的环境下,邮政局长和其他病人依然继续着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他们是麻木的国民的代表.正如鲁迅笔下的中国大众一般,他们的愚昧成了黑暗的帮凶,与院方一道形成扼杀主人公的网罗.
在黑暗的现实和世界观局限的影响下,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伊凡和拉京遭打时愤怒的吼叫,其实正是这座监狱毁前高扮灭的征兆.
第二篇
契诃夫的在《第六病室》里引用了一句俄罗斯谚语——“谁也不能保险一辈子不讨饭和不坐牢”.这话非常警醒人,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保证明天的自己会是什么样.也许一个灾难就让明天的我们衣食无着,只能沿街乞讨;也许一个事件就会让我们学梁山好汉“一时兴起”而提刀杀人.在后一个问题上可能有些人走得更远,比如我在马原的书里就看到过他探讨了一个我也想过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杀人?
人生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海水会冲来什么.
然而,当我读完《第六病室》之后我的心里却更加凄凉,我把那句俄罗斯谚语加以了改动,让它变成了——“谁也不能保险一辈子不讨饭、不坐牢,不进疯人院”.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从一开始就着重地去描写了“第六病室”——这个精神病患者所居住的病室的种种情形,同时也描写了住在这里的病人的情况,并且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一位,让我们感觉此人就是小说的主角.契诃夫在写这个人的时候似乎是顺便提到了一位医生——即第六病室所在的医院的医生,这个医生并不真的关心病人的疾苦,也不认为医学有用,他只是偶尔到医院例行公事.他每天过着一丝不苟同时又浑浑噩噩的日子:整天读书,到什么时间喝啤酒到什么时间吃饭都会严格地执行.他不关心任何人,他对医院里的种种弊端在心里深恶痛绝但决不会表露在表面上.这个人就像是混日子的市侩,对社会无害但也没什么好处,而对于他自己,可能我们既会同情也会鄙视他,同时还会为第六病室的病人遇到这念歼样一位医生而更多了一份同情.
然而,契诃夫就是契诃夫,他的笔锋一转,就让这个医生同第六病室的一位病人聊起了天,而且医生居然觉得病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进而迷上了这种聊天.他在病人对他的指责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问题,于是他开始了反思.他开始积极地探寻人生的意义,他不再迷恋读书和啤酒.他开始转变.
可是,更厉害的还在后边,他的这种转变,在别人的眼里却变成了反常.人们开始认为这个喜欢和精神病人聊天的医生的精神也不正常.于是,他的朋友们开始为他想办法,给他治病,带他出行.最后,他们亲手把他送进第六病室……
真是不寒而栗!
如果契诃夫选的是一个激进的、疯狂的、或是抑郁的人,最后把他送进第六病室,那么还好说.可是契诃夫所选中的这个人恰恰不是这样的,他恰恰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得过且过的家伙.他没有目标,没有性格,没有太多的想法,他的人生经历也不复杂,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最终还是走进了疯人院.
同样,如果送他进疯人院的是他的敌人那也好说,可是把他送进去的偏偏就是他的朋友和下属,这个朋友甚至导致他破了产.
有人把主角进疯人院的下场归咎于沙俄制度,也许契诃夫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有过类似的出发点,然而我却认为这个故事换一个社会背景也一样可以出现.当一个人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又不为常人所接受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不正常的.所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在世人的眼里就是疯子,没有什么可以说.
所以,当你的想法和社会的普遍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你就会比较危险.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苏联文人的信条:“别想.想了别说.说了别写.写了,别怕……”
就此打住.
第三篇
《第六病室》读后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小说《第六病室》创作于1892年,是一部思想深刻和艺术完美的作品.本文以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为主人公,以第六病室里医生与“疯子”格罗莫夫的对话为主线,表明作者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感受与批评.
首先,契诃夫将对于“疯子”德米特里和“有头脑的”格罗莫夫的描绘巧妙地穿插起来,而且匠心独运地安排了“疯子”德米特里同“健康人”安德烈医生之间的争论,十分自然地给我造成一种印象:在当时的俄国,善于思考并敢于直言的人被认作是“疯子”,而洞察罪恶的恰好是这些“疯子”.
文章以介绍第六病室中的“疯子”为开头,并且着重描绘了本文的另一名主人公——“疯子”德米特里;随后,便是本文的主体:医生与“疯子”的对话;最后,作者写出了全文最悲哀的段落:安德烈医生自己被关进了第六病室.
从安德烈医生与“疯子”德米特里的几次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所谓的“疯子”,其实头脑清醒.他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总是富有哲理,有思想,令医生也为他的话语表示叹服.可就是这样一个令医生感到可以交谈的聪明有趣的人,最后竟然使安德烈医生也被关进第六病室.
在小说中,“疯子”德米特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伊凡·德米特里眼睛发亮,站了起来,朝窗子方向伸出双手,用激动的声音继续道:
“为了这些铁窗我祝福你们!真理万岁!我高兴!”
就是这个看似演戏的动作,表达了德米特里向往自由的心情.他不认为自己有病,他认为成百上千的疯子行动自由,而医生分不清谁是疯子,谁是健康人,就把他关进了第六病室.
主人公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他的遭遇烘托和强化了我的印象:只因为安德烈和德米特里交谈过几次,他竟然也被视为精神病人而被关进第六病室直到惨死在那里.
在小说的末尾,安德烈和德米特里进行了最后一次交谈,在这次交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软弱,亲爱的……我就垂头丧气……意识消沉……我们软弱,无用……我们软弱,软弱啊!”这句话以及安德烈的遭遇表明: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势必遭到失败.
这里有三篇不同风格的读后感,你自己看着选一个···
『伍』 契科夫的《六号病房》里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格罗莫夫
格罗莫夫是一位小职员,他受尽生活的煎熬,他热烈诚挚,充满智慧和理性,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看到一队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
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他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
在这里,在第六病室里,他愤怒地叫喊:“我透不过气来啦!”“开门!要不然我就把门砸碎!”格罗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义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遭遇。他的愤怒抗议在黑暗中震响,宣布残暴的专制制度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
格罗莫夫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尽管契诃夫在创作格罗莫夫这个角色时表达了对他的好感为此甚至是触犯了他一向坚持“客观”描写的原则。然而格罗莫夫历在的那个城市里的人们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在他被关进第六病室之前:“尽管他理论尖刻,脾气暴躁,城里的人却喜爱他,背地里总是亲切地称他为“瓦尼亚”,他濒博的知识,正值善良的性格“总是在人们心中引起美好的,热烈的,忧郁的感情。”可是人们真的喜欢他吗?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格罗莫夫被抓走之后。
过了一年,城里的人已经完全忘记伊万·搏米特里维奇,他的书被小孩子们陆续掳走了。”原来人们也只是喜欢格罗莫夫身上的知识分子的身上具有的美好品德。
为什么他仅仅才过了一年,城里的人就完全忘记这个可怜的格罗莫夫了呢?为什么在他披抓到第六病室之后就从来就没有人去看望过他呢?难道精神病人不是更值得关心的吗?或许他无缘无故地从这个城市里消失甚至从来都没有人发现过。
人类的温情哪里去了,人们对格罗莫夫的喜爱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从来都没有人发自内心的关心过这个可怜的知识分子。
人们总是健忘,他们忘记了,格罗莫夫在总是为社会风气的不正和老实人过的穷苦生活抱不平,心中怀有的正义的理想:人们更不会想到.即使是格罗莫夫被关进了第六病室他的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含着对未来人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拉京
拉京同样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刚来医院时,也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
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需要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并且要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找到一种解释。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完整哲学。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
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拉京的悲剧表明:俄国专制制度不仅毁灭格罗莫夫这样对现实强烈不满的知识分子,而且对于温驯善良不谋反抗的人,也同样加以迫害。
尼基塔
那个粗暴的看门人尼基塔是个退伍的老兵,人间万物之中他最爱暴力。为了维持秩序而打那些疯子在尼基塔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可以随时对他们拳脚相加.在描写尼基塔时契诃夫说到一个细节“他的衣服上的肩章已经褪成棕色了”。
既然已经退伍很久了,那为何还要戴着肩章呢?或许在尼基塔退伍之前就是如此,军队里的肩章向来就是权利的象征。上级让下级干什么,下级就得干什么,容不得有异议。戴着肩章的人可以对没有肩章的人随便的命令和惩罚。
而且军队里的生活让尼基塔深刻地明白了程序的含义,所以热爱秩序的想法已经深入他内心。他之所以戴着已经褪色的肩章,是因为肩章给他的是可以继续欺压弱者的权利和理由。
在第六病室这个小小的地方,尼基塔是所有人的上级,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在他的拳头挥向这些可怜的精神病人时,他的统治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这个尼基塔不仅凶狠残暴,还暴虐之极。契诃夫在另一处写到“凡是他(傻子莫伊塞依卡)带回来的财务,尼基塔统统抢过来给他自己享用。”
这个尼基塔一边剥削犹太傻子讨来的东西,一边还要上帝做见证,赌咒他再也不让犹太人上街了,在他看来,这种违背秩序的事情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坏。”还真是有这样的人一边做着坏事,一边还想着良心不受谴责。
莫伊塞依卡
在描写第六病室里那个呆傻农民时契河夫没有留一点情面,说他是个“不动的、贪吃的、不爱干净的动物,早已失去思想和感觉到能力”。契诃夫的寥寥数笔是对托尔斯泰“知识分子应该有农民来教育”的论断的尖锐讽刺和批判。
契词夫喜欢的是受过教育的,文明的人,他看到的农民就是“愚钝的”“肮脏的”。就算是尼基塔拼命地打他,他也毫无反应:“既不发出任何声音,也不作出任何动作,连眼睛也毫无反应,而只是身子稍稍摇晃几下,好比一个沉重的大圆桶”。
这种人怎么会担心污浊的社会风气带来的种种恶果带入人类未来的新生活。
故事情节
知识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受尽生活的煎熬,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因为看到一队被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过来:自己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
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于是被关进了治疗“疯子”的第六病室。
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京刚来医院时,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并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哲学。
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最终被迫害至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
(5)契科夫短篇小说6号房间扩展阅读
《第六病室》艺术特色
病室这个主要场景,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具体的病室,另一方面是沙皇俄国暴政的一个缩影。作品一开始描写了病室外部的环境:生锈的屋顶、半歪半斜的烟囱、毁坏的台阶,完全是一种悲惨阴沉的气氛。
病室里面是:腐烂的恶臭、铅灰色的地板、冰冷的铁窗。这一切构成阴冷、压抑、恐怖的调子。令人感到这就是沙皇俄国的典型环境。
小说以拉京与格罗莫夫的辩论为主要情节。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罗莫夫并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见解的人,因此格罗莫夫的怒骂痛斥,并不使他难受,相反赢得了他的好感,使他那套本来就十分虚幻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动摇。
正是通过这一主要情节,作家批判了拉京那种“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肯定了格罗莫夫的清醒和反抗。同时也真实描绘了拉京一方面不满于黑暗现实而向往光明另一方面深感自身软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复杂心态。
小说结尾,拉京被迫害致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尽管作者相信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一定会被摧毁,但是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他不可能指出通往光明未来的具体道路。由于作家看不到出路,所以在猛烈批判时,流露出忧郁低沉的调子。
作品影响
作为契诃夫的经典小说,《第六病室》自问世以来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经久不息的好评,它以洞察人生世相的智者风范、超时代的思想内涵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通过描述拉京医生与病人格罗其夫的遭遇,表现了当时俄罗斯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
整部作品突破了狭窄的民族范围的限制与时代的范围,在对荒谬世界中人类生存因境及孤独感受的阐释中,形象地展现了不属于个人文主义时代的西方存在主义理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