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魯迅短篇小說祝福

魯迅短篇小說祝福

發布時間: 2022-02-27 22:16:41

1. 誰能找到魯迅先生《祝福》原文

原文: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葯香。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

雖說故鄉,然而已沒有家,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末留鬍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

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裡。

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後,出去看了幾個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他們也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家中卻一律忙,都在准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

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我回到四叔的書房裡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裡也映得較光明。

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鬆鬆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況且,一直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於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丕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技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出處:出自民國時期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

(1)魯迅短篇小說祝福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

文章通過祥林嫂一生悲慘遭遇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的社會矛盾以及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了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2. 祝福是魯迅創作的什麼短篇小說,也是中國什麼的代表性作品,小說的故事及環境具有 什

寫作背景折疊編輯本段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斗

3. 求魯迅寫的<祝福>(內容)

1 祝福

●課文鑒賞說明

一、創作背景及時代意義

《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在1924年3月15日《東方雜志》第21卷第6號上,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兩千多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是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餘毒。

二、祥林嫂悲劇的一生

祥林嫂是一個勤勞、質朴的農村婦女。與中國廣大農村婦女一樣,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層次上。但是這樣可憐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會所拒絕。如同魯迅所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

祥林嫂年輕喪夫,不幸便從此開始。她在家裡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樣被婆婆賣掉,於是逃了出來。她被介紹到鄉紳魯四老爺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錢不多,她反而很「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滿足,她已經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權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為夫家的奴隸。夫家要賣掉祥林嫂,給小叔子准備結婚的錢。這在現在是違法和不可思議的事,在封建社會中,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於是夫家公然把她綁架走了。

祥林嫂被賣給了賀老六。她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只是嚎,罵」,「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然後她又「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最後被男人用強力成婚。祥林嫂為什麼這么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戀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為抗議夫家賣掉她,更不是賀老六的問題。對於被封建思想禁錮的婦女來說,再嫁是最恥辱的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祥林嫂為了自己所謂的「貞節」進行了最強烈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後,竟然又過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現實生活的滿足使她暫時拋開了精神上的負擔。「到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運了」。

兩年之後,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雖然不幸,但是還有兒子,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對婦女的束縛是深固的,「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不幸的是,兒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沒有了依靠,沒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又回到魯鎮來。

祥林嫂又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但是她現在已被她周圍的人看作不幹凈的人了。嫁了兩個男人,「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不僅深受理學影響的魯四老爺認為她是「謬種」,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對她備加歧視。祥林嫂背負著這樣沉重的精神負擔,疑神疑鬼,恐懼無比。在捐了贖罪的門檻後,還是不能洗脫自己的「大罪名」,祥林嫂精神崩潰了,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三、祥林嫂所處的人文環境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毒害,造成民眾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劇之所以產生,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周圍民眾的冷漠、無情,甚至殘忍。

針對祥林嫂的種種不幸,她周圍的人是怎樣表現的呢?

1.祥林嫂再嫁

婆婆為了小兒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賣掉。

祥林嫂被婆家綁架捆走,四叔四嬸首先想到的是給自己家惹麻煩。

小叔子為了自己的婚事,和別的男人一起強按著嫂子的頭拜堂。

2.兒子被狼吃了

魯鎮的男人毫無同情心,聽了這悲慘的事,「沒趣的走了開去」。

女人們倒是「陪出許多眼淚來」,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這是什麼樣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傷心事當她們無聊生活的調劑罷了。當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鮮時,她們就「煩厭得頭痛」了。

3.祥林嫂頭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對鎮里人來說已味同嚼蠟了,從柳媽處又傳出新的故事來。於是魯鎮的人們「發生了新趣味」,祥林嫂頭上的疤又成了他們生活的調劑。祥林嫂說阿毛故事時,還寄希望於魯鎮人的善良,現在她已經絕望了,「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後來連頭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

魯四老爺的咒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對死人也不寬容。

家裡的短工很「淡然」:「窮死」的,有什麼好驚奇的。

「我」開始有些「驚惶」,「隨著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心地已經漸漸輕松」。

「活得有趣的」眾人,「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乾乾凈凈了」,大家歡歡喜喜地過年。

再看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對祥林嫂的態度。

1.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他思想僵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化。他向「我」大罵康有為,康有為主張變法,但是他維護帝制。當時已經是共和時代了,他還停留在封建時代。對於祥林嫂,他開始只是「討厭她是一個寡婦」,感到不吉利罷了,但還能容忍。後來祥林嫂再嫁回來,女人再嫁,這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就不能容忍了,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為他對祥林嫂的這種歧視,才徹底毀滅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後祥林嫂被掃地出門,窮困而死,他還要罵一聲「謬種」。

2.柳媽

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與人為善。但是她對待祥林嫂,卻沒有同情心。柳媽對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對,認為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對動物「不殺生」,卻主張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嗎?然後又把和祥林嫂的談話傳播出去,供大家談笑。她算是無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員。柳媽還一臉「詭秘」拿地獄來嚇唬祥林嫂,當她看到祥林嫂臉上「顯出恐怖的神色來」時,也許像那些「老女人」一樣,心裡很滿足。

3.魯四嬸

魯四嬸是「大戶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之後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傭人都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躕」,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過去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說,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成一件工具罷了,沒有把她當人來看。

四、作者批判的封建思想觀念

1.貞節

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動。此時理學出現了,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最後更殘忍地提出婦女要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殺殉葬,並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經發展到滅絕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任何人都不允許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的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為那樣的改良,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說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無比仇恨,斥為「謬種」。

3.婦女的「三從」

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為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違背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視為「罪人」。

4.封建祭祀

對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個方面。血緣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魯四老爺對祭祀非常重視,像已經是「罪人」的祥林嫂這種人,不配在儀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五、祥林嫂的思想觀念

1.貞節觀

祥林嫂是普通的農村婦女,卻深受封建節烈觀的影響。可見封建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多麼深重,不僅在魯四老爺這樣保守的鄉紳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祥林嫂對再嫁反抗越激烈,說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僅世人認為祥林嫂再嫁是罪惡,就連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為恥,精神萎靡,心懷恐懼。

2.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迷信也同樣毒害著祥林嫂的靈魂。如果她沒有再嫁的罪惡感,也許對鬼神的恐懼不會那麼強烈。因為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於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於是她「有如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自絕於這可怕的社會了。

六問題討論

1.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

這首先要看反抗的對象是什麼。如果是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秩序,她一點反抗意識也沒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為了守節不惜以死抗爭。再嫁後心裡一直有極強的罪惡感。魯家不讓她參加祭祀,她沒有一點不平和抗爭,而是去捐門檻,以求獲得寬恕。她從未對壓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麼疑問,更不用說進行什麼反抗,而是順從地承認自己的「罪過」,希望得到饒恕。

2.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大家都不是兇手,又都是兇手。許壽裳說《祝福》的主題是:「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觀念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解題指導

一、本題主要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致情節,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

快樂與幸福 苦難與不幸

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
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賣掉
拚死反抗

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兒子
胖了

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被魯鎮的人歧視(阿毛、額頭上的疤)
被魯四老爺鄙視
對地獄的恐懼

捐門檻贖罪
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
惴惴的,頭發也花白了,最終
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
帶著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二、本題主要讓學生了解人物塑造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1.年底的「祝福」作為一個時間標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串連起來,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同時,作者用「祝福」為題,包含了反諷的意味。魯鎮家家祝福,「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而被眾人歧視迫害的祥林嫂,卻在這一時刻死去。在這樣美好的日子死去,對眾人來說是祥林嫂最後的「罪過」,所以魯四老爺罵她是「謬種」。祈求「無限幸福」的眾人,在眾神給予「無限幸福」的時刻,扼殺了一個不幸的婦女。

2.祥林嫂初次來魯鎮時,還很年輕,「順著眼」,是一個本分的農村寡婦的形象;第二次來魯鎮時,容顏衰敗,眼中還帶著淚痕,已經沒有過去的神采了,說明她飽受生活的折磨;而臨死的祥林嫂,臉上呈現的只有麻木,眼睛也只是機械地轉,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活力。她已經被冷酷的社會摧毀了。作者寫祥林嫂這樣的變化,主要是表現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

3.小說的環境主要指的是社會環境。冷漠的社會環境,與祥林嫂人生悲劇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作品的批判鋒芒也蘊藏在對社會環境的描寫之中。同時,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也隨著她和社會的矛盾、沖突豐滿起來。作者關於新年氣氛的渲染,反襯了祥林嫂命運的悲劇色彩。

三本題主要讓學生品味小說的語言,了解其深層含義。

1.要注意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描寫祥林嫂的形象的。要讓學生想一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不用括弧中的寫法。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但要指出,原文修飾語後置的寫法確實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2.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壓抑、摧殘和毒害,造成民眾的愚昧、自私和冷漠。這些老女人「特意」尋來,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並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作為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嘆息一番」,獵奇之後得到一種「滿足」,以通過鑒賞他人的痛苦來填補自己精神的空虛。

3.說「大家咀嚼賞鑒」祥林嫂的悲哀,表現了作者對民眾冷漠麻木的心靈的批判和激憤之情。

4.①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並不明白自己的「罪過」;而第二次她已經捐了門檻,認為自己已經「贖罪」了,可以被「寬恕」了。可是四嬸的斷喝讓她明白自己永遠不能被這個冷漠的社會「接受」,她的精神崩潰了。②「祥林嫂,你放著罷!」「你放著罷,祥林嫂!」兩句話的語氣是很不一樣的,後者命令的意味更強烈,態度也更嚴厲。

四、設計本題的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一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和思想意義。

●教學建議

一、魯迅要以文學作為啟蒙的工具,喚醒民眾。因此,他的很多作品的主題都是批判封建思想的。教師要聯系魯迅的思想和他的作品整體的傾向,來指導學生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小說的現實意義。

二、要把環境描寫和人物塑造的關系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自己分析、思考:魯鎮的民眾對祥林嫂為什麼那樣冷漠、殘酷?從中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和國民劣根性?

三、對於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可引導學生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四、建議用討論的方式完成練習,讓學生各抒己見。

●有關資料

一、魯迅小說中對封建文化的批判(楊劍龍)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沒有哪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有魯迅這樣深刻而又具體,沒有哪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有魯迅這樣執著而又犀利。魯迅一針見血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概括為奴性文化。他說:「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贊中國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調子已經唱完》)魯迅認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歷史上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魯迅努力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在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特徵的同時,魯迅在許多文章中還十分具體深刻地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弊病,魯迅以偏執的發展觀孜孜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致尤炳圻》),因而魯迅在他的鄉土小說的創作中也努力解剖、抨擊中國傳統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種種病態。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中,對國民性的卑怯是深惡痛絕的,他一再針砭在中國傳統文化浸淫下國民性的卑怯,他說:「……意圖生存,而太卑怯,結果就得死亡。以中國古訓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國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我們蔑棄古訓,是刻不容緩的了。」(《北京通信》)魯迅的鄉土小說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卑怯者的世界。李長之在《魯迅作品之藝術的考察》中就指出:魯迅的小說創作「在內容上,寫的東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寫農民的愚和奴性」。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中,將兒子的命運寄寓在人血饅頭上的懦弱的華老栓(《葯》),一心想躋身於長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丟了辮子被女人當眾辱罵的憂愁的七斤(《風波》),在多子、飢荒、苛稅等壓榨下苦得像個木偶人的閏土(《故鄉》),都是鄉土社會中的卑怯者,他們對於身受的壓迫忍辱受屈逆來順受。《祝福》中到土地廟捐門檻贖罪的祥林嫂,《在酒樓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無聊地生活著的呂緯甫,《孤獨者》中親手選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裡面的魏連殳,《離婚》中懾於七大人威光的愛姑,也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卑怯者,雖然他們面對坎坷的命運和人生也有過不平和抗爭,但最終都屈服於文化傳統和社會環境。魯迅將國民的卑怯視為國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決絕的姿態予以抨擊。魯迅極力反對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們能掙脫文化傳統的禁錮,有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說:「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忽然想到·五》)

魯迅先生對於卑怯者的恃強凌弱更為痛恨,他曾憤憤地指出:「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葯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雜感》)魯迅在其鄉土小說創作中一再針砭揭示卑怯者的凌弱。《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裡酒客們對孔乙己的奚落鬨笑,《葯》中老栓茶館里茶客們對夏瑜的斥責譏嘲,《明天》中魯鎮上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對單四嫂子的欺凌,《阿Q正傳》中遭假洋鬼子棒喝的阿Q對小尼姑的侮辱,《祝福》中魯鎮人對祥林嫂悲劇故事的學舌、對祥林嫂額頭傷疤的嘲弄,《孤獨者》中寒石山村人們對魏連殳關於其母喪葬儀式的脅迫,都可看出魯迅對鄉村社會中卑怯者的恃強凌弱的深惡痛絕。魯迅曾憤然地指出:「要除去於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我之節烈觀》)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中,魯迅對封建節烈觀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惡,在《我之節烈觀》中,魯迅將封建節烈觀念視作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他說「社會上多數古人模模糊糊傳下來的道理,實在無理可講;能用歷史和數目的力量,擠死不合意的人。這一類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里,古來不曉得死了多少人物;節烈的女子,也就死在這里。」魯迅在其鄉土小說中就描述了在封建節烈觀念的影響摧殘下,「不幸上了歷史和數目的無意識的圈套,做了無主名的犧牲」的鄉村社會的人們。《明天》中的寡婦單四嫂子執意守節,將兒子寶兒視作她人生的惟一寄託和希望,寶兒的不幸病逝,使她失落了明天。《祝福》中的祥林嫂守寡後又被婆婆強行嫁到賀家墺,一心守節的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頭撞在香案角上。被稱作善女人的柳媽竟認為當初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並勸祥林嫂去土地廟捐門檻「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封建的節烈觀念成為摧殘鄉村婦女的「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社會公意不節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這社會里,是容不住的」。因而精神上受盡折磨和摧殘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社會里只有走向死路。魯迅認為應該追悼中國歷史上為節烈觀念迫害致死的人們,並說:「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願:要自己和別人,都純潔聰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虛偽的臉譜。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我之節烈觀》)

魯迅將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歷史與傳統概括為吃人的筵宴,這種吃人是建築在封建的等級制度上的。魯迅指出:這種吃人的筵宴,「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燈下漫記》)魯迅對這種封建的等第思想是極為憎惡的。他說:「中國人至今還有無數『等』,還是依賴門第,還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遠有無聲的或有聲的『國罵』。」(《論「他媽的!」》)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第嚴格的禮治秩序成為幾千年來規范人們的生活准則和處世方式,魯迅的鄉土小說中對這種森嚴的等第思想作了生動的揭示。《孔乙己》中去咸亨酒店喝酒的人們,長衫客和短衣幫涇渭分明,短衣幫們是靠櫃外站著喝酒的,而長衫客則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而落魄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始終未能躋身於長衫客之列,最終脫下了長衫,穿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來喝酒。《故鄉》中回鄉尋覓過去的記憶與情感的主人公「我」,在被歲月和生活壓迫得麻木了的閏土一聲「老爺」的稱呼中,感到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童年時相處得無拘無束的小英雄閏土消失了,只有辛苦麻木得像木偶般的閏土了。魯迅十分深刻地將人之間的這種隔膜歸為封建等第的緣由。他說:「……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

魯迅針砭了中庸思想和瞞騙行徑。被稱為儒家最高美德的中庸思想倡導不偏不倚執兩用中的中和主義,這成為人們道德修養和處世行事的基本准則和方法。魯迅將中庸視作國民性卑怯的根由和阻礙中國人進行改革前行的巨大阻力。魯迅指出:「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無聲的中國》)在散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魯迅就抨擊了聰明人的中庸思想、推崇傻子的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的奴性性格。在散文《立論》中針砭了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魯迅在鄉土小說創作中,也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明天》中的王九媽,面對單四嫂子詢問寶兒的病情,她只是「端詳了一番,把頭點了兩點,搖了兩搖」。這種不置可否不負責任的回答,與《立論》中既不謊人也不遭打的回答如出一轍,這顯然是為魯迅所鄙棄的。《祝福》中回歸魯鎮的遊子,在祥林嫂關於靈魂地獄有無的叩問中,只能以「也許有」,「也未必」和「說不清」搪塞,這種中庸之道的處世態度,魯迅在小說中闡釋道:「『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於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生,萬一結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作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了。」這顯然是為魯迅所針砭的調和折衷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擺脫責任和道義的中和主義。《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在社會和環境的壓迫下,從一個關心國家前途命運敢作敢為的青年,變為一個教教「子曰詩雲」敷衍模糊無聊隨便的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調和規范自我的人生。這顯然也是為魯迅所不滿的。

魯迅憎惡中國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惡他們以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他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論睜了眼看》)魯迅憎惡他們能以瞞和騙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魯迅的《阿Q正傳》立意寫出國人的魂靈,阿Q是以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的典型人物,不管處於何等不利和不愉快的境地,阿Q都能從中擺脫出來,處於精神上勝利的不敗之地。《故鄉》中麻木辛苦生活著的閏土,在香爐和燭台里尋覓人生的希望,尋求精神的寄託和慰藉。《祝福》中受盡折磨的祥林嫂,到鎮西頭的土地廟捐門檻贖罪,求得精神的平衡與解脫。《孤獨者》中作繭自縛的魏連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其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在失敗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勝利。魯迅深深地憎惡國民的奴性性格,真誠地期盼能創造出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真正爭取到做人的資格和權益。

(選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有刪節)

二、關於祥林嫂的死(唐榮昆)

我認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節發展的主線,可以說,《祝福》的整個情節內容,都是圍繞著一個「死」字開展的。這樣,也正好體現了魯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說藝術表現的特點:「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

且看,小說的開頭便這樣寫道:「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這話從表面看似有語病——同義重復;其實,它是有深刻的意義的。聯系下面關於魯鎮年關祝福習俗的生動、逼真的描寫,便可以使讀者體會到,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城鄉每一塊土地,都是鬼神觀念牢牢統治著的地方。而這一點,往往是在舊歷的年底顯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觀念,這種為封建統治的合理性辯護的,極端野蠻、荒誕的意識形態殘害致死的。

可見,小說開頭的關於「祝福」氣氛的描寫,就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個最恰切的環境。

接著介紹了人物所賴以生活的這個家庭。其主人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廳堂的布置,幾案的擺設,處處顯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氣。要知道,中國的宋明理學對於處在封建等級制最底層的勞動婦女來說,是最殘暴最苛虐的一種思想體系。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稍有觸犯,則賜死、沉塘。各地誌書、家譜的記載,以及《烈女傳》《儒林外史》等書中關於烈女、節婦的血淚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慄。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這樣禁錮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觀念和習俗如此濃重、強烈,真如泰山壓頂的環境里,還有什麼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敘人物一生幾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讓我們預先知道:祥林嫂已經死

4. 魯迅的小說《祝福》中寫了三次祝福景象,分別有什麼作用

1、第一次,用來交代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

2、第二次,用來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3、第三次,用來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祝福景象。

相關原文節選: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葯香。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雖說故鄉,然而已沒有家,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末留鬍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

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裡。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後,出去看了幾個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他們也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家中卻一律忙,都在准備著「祝福」。

此文出自近代·魯迅《祝福》

(4)魯迅短篇小說祝福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於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是魯迅小說代表作之一。《祝福》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了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導致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出現。通過祥林嫂和富人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富人的生活熱鬧忙碌來烘托祥林嫂的悲慘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

小說採用了插敘的方式展現出了魯迅的小說風格的多變性,按時間順序來講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魯迅的「愛好」,這也是小說作者拋棄選擇祥林嫂身邊人特別是衛老婆子作為敘述者的原因。「我」這個角色做為敘述角度的合適點在於: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聽過來補充;有些事實直接發生在「我」的身上。

這樣,文章就會呈現三個層面的內容:有直接發生的(如有無魂靈的對話);有所見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魯鎮生活的情況等);有是聽來的(如阿毛故事等)。這樣的不同類型的故事組合自然會採用「現實與過去,真與虛」的方式,使文章展現出多變的敘述方式,讀起來富有跳躍感。

5. 魯迅的《祝福》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作品敘寫一個離開故鄉的知識分子「我」在舊歷年底回到故鄉後寄寓在本家四叔(魯四老爺)家裡准備過「祝福」時,見證了四叔家先前的女僕祥林嫂瘁死的悲劇。

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於衷和不知所措。

6. 試分析魯迅短篇小說《祝福》的寫作技巧

文章是用倒敘的手法。採用詼諧諷刺的筆調表達 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7. 魯迅小說《祝福》的簡介

1、簡介
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搶走,並且拿走了她在魯四老爺家打工的所有工錢,然後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朴忠厚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了安穩日子。然而命運多舛,賀老六因傷寒病復發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行屍走肉,於是,走投無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魯四老爺家。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魯鎮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但是,人們非但沒有可憐她,還都罵她是一個謬種。
2、賞析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3、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8. 魯迅《祝福》全文百度雲

鏈接:

提取碼: ceii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熱點內容
霸道總裁小說男主出身國外 發布:2025-01-09 09:43:13 瀏覽:283
重生魏延小說 發布:2025-01-09 09:41:49 瀏覽:859
小說里的游戲倉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2025-01-09 09:36:49 瀏覽:837
都市修市小說 發布:2025-01-09 09:32:05 瀏覽:116
現代好看言情小說都在哪些網站看 發布:2025-01-09 09:29:58 瀏覽:225
經典陳情小說 發布:2025-01-09 09:25:50 瀏覽:193
都市女生小說 發布:2025-01-09 09:20:41 瀏覽:332
仙俠小說免費 發布:2025-01-09 09:05:37 瀏覽:751
重生小說1001重生小說 發布:2025-01-09 09:05:35 瀏覽:379
重生女主是鮫人帶空間的小說 發布:2025-01-09 08:58:19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