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別離小說
① 幫我找五篇古文(有追加)
www.audio-books.cn 有聲讀物網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原文+譯文賞析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裂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衫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叫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首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期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聲,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對譯:由「孫老師」提供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裡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只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敘述了年輕時侯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裡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於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按: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里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裡沉浸著明月。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盡事。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於,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
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里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裡閃耀銀波。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裡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彈罷曲於,曾贏得曲師的贊揚,妝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爭先恐後地贈送禮品,一隻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雲篦,吃美酒潑臟了血色羅裙。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兄弟從了軍,阿姨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艷的紅顏。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弟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梁,去買茶做生意。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盪盪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麼寒涼。深夜裡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
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聽了琵琶聲已經嘆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卧病。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哪有音樂,一年到頭,也聽不見管弦奏鳴。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窪潮濕,院子周圍,盡長些黃蘆苦竹。早上晚間,在這兒聽見的都是什麼?除了杜鵑的哀鳴,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廬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來,卻往往自酌自飲。難道說沒有山歌?也沒有村笛?嘔啞嘲哳,那聲音也實在難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晚上聽了你用琵琶彈奏的樂曲,象聽了天上的仙樂,耳朵也頓時清明。不要告辭,請坐下再彈一隻曲子,我替你譜寫歌詞,題目就叫作《琵琶行》。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聽了我的話長久地站立,又坐下撥弦索,撥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剛才的聲音,滿座的聽眾,都忍不住哭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這當中哪一個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馬的眼淚啊,濕透了青衫!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此詩大約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像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像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像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於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盼盼的家園(www.panpan.org)
韓愈《聽穎師彈琴》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 2004-5-31 8:08:49 瀏覽:627 相關信息
昵昵兒女語, 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 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 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 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 無以冰炭置我腸!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單刀直入,把讀者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里。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之際,竊竊私語,互訴衷腸。中間夾雜些嗔怪之聲,那不過是表達傾心相愛的一種不拘形跡的方式而已。正當聽者沉浸在充滿柔情密意的氛圍里,琴聲驟然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象勇猛的將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顯得氣勢非凡。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盪之姿。恰似經過一場浴血奮戰,敵氛盡掃,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雲,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琴聲所展示的意境高遠闊大,使人有極目遙天悠悠不盡之感。
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為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蹁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而且跌得那樣快,那樣慘。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系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他曾幾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當局能有所警醒,從而革除弊端,勵精圖治,結果屢遭貶斥,心中不免有憤激不平之感。「濕衣」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比較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嗟余」二句是自謙之辭,申明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深諳其中的奧妙。盡管如此,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所深深感動,先是起坐不安,繼而淚雨滂沱,浸濕了衣襟,猶自撲撲簌簌滴個不止。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於是推手制止,不忍卒聽。末二句進一步渲染穎師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爐,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引進歡樂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悲苦的地獄,就好比同時把冰炭投入聽者的胸中,使人經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劇烈波動。
全篇詩情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涌,層見迭出,變化無窮。上聯與下聯,甚至上句與下句,都有較大的起落變化,例如首聯「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寫柔細的琴聲,充滿和樂的色調,中間著一「怨」字,便覺波浪陡起,姿態橫生,親昵的意味反倒更濃,也更加富有生活氣息。又如首聯比以兒女之情,次聯擬以英雄氣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柔一剛,構成懸殊的形勢。第三聯要再作起落變化,即由剛轉柔,就很容易與第一聯交叉重迭。詩人在實現這一起伏轉折的同時,開辟了另一個新的境界,它高遠闊大、安謐清醇,與首聯的卿卿我我、充滿私情形成鮮明的比照,它所顯示的聲音也與首聯不一樣,一者(首聯)輕柔細屑,純屬指聲;一者(三聯)宛轉悠揚,是所謂泛聲。盡管兩者都比較輕柔,卻又各有特色,准確地反映了琴聲高低疾徐的變化。清人方東樹說韓愈寫詩「用法變化而深嚴」(《昭昧詹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於把比較難於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這首詩摹寫聲音精細入微,形象鮮明,卻不粘皮著肉,故而顯得高雅、空靈、醇厚。突出的表現是:在摹寫聲音節奏的同時,十分注意發掘含蘊其中的情志。好的琴聲既可悅耳,又可賞心,可以移情動志。好的琴聲,也不只可以繪聲,而且可以「繪情」、「繪志」,把琴聲所表達的情境,一一描摹出來。詩歌在摹寫聲音的同時,或示之以兒女柔情,或擬之以英雄壯志,或充滿對自然的眷戀,或寓有超凡脫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無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韓愈是一位極富創造性的文學巨匠。他寫作詩文,能夠擺脫拘束,自辟蹊徑。這首詩無論造境或遣詞造語都有獨到之處。以造境言,它為讀者展示了兩個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樂曲的聲音和節奏所構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樂曲聲在聽者(詩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響。兩者亦分亦合,猶如影之與形。從而使整個詩歌的意境顯得深閎雋永,饒有情致。以遣詞造語論,不少詩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細,感染力極強。例如開頭兩句押細聲韻,其中的「女」、「語」和「爾」、「汝」聲音相近,讀起來有些繞口。這種奇特的音韻安排,恰恰適合於表現小兒女之間那種纏綿糾結的情態。後面寫昂揚激越的琴聲則改用洪聲韻的「昂」、「場」、「揚」、「凰」等,這些都精確地表現了彈者的情感和聽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錯運用,以與琴聲的疾徐斷續相協調,也大大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詩人匠心獨運,不拘繩墨,卻又無不文從字順,各司其職。所謂「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其實也是韓愈本人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
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http://phhualian.smjk.e.my/bc/klasik/lang12/lang1240.htm (譯文+原文)
《老殘游記》高鄂
在線閱讀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literature/ancient/collection/laochanyj/
② 求康蘭小說,清歌如夢 君心若雪 相思劫 問君何事輕離別 何處問多情 戚顧康蘭 花朝 康蘭集錦
只有 22ddy ,才是好的杠杠的真給勁
③ 古代長篇詩詞和歷史人物的動人故事!
蜀道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或曰山東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chóng)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④ 碧血劍原著中溫儀的結局
第七回 破陣緣秘笈 藏珍有遺圖
袁承志心想須得與青青告別,又想她母女和溫家已經破臉,只怕此處已不能居,正待和師哥商議,忽見青青抱著母親,哭叫:「承志大哥!」快步奔了出來。
袁承志一驚,忙問:「怎麼?」猛聽得颼颼風聲,知道不妙,忙急躍而前,伸手一抄,抓住了四柄射向青青背心的飛刀。只見人影閃動,溫方施避入了門後,跟著砰的一聲,大門合上,將六人關在門外。
青青哭道:「四爺爺下毒手殺……殺了我媽。」轉過手中母親的身子,只見溫儀背心上插了一柄飛刀,直沒至柄。
袁承志驚怒交集,伸手要去拔刀。黃真把他手一擋,道:「拔不得,一拔立時就死!」眼見溫儀傷重難救,便點了她兩處穴道,使她稍減痛楚。
溫儀臉露微笑,低聲道:「青兒,別難受。我……我去……去見你爸爸啦。在你爸爸身邊,沒人……沒人再欺侮我。」青青哭著連連點頭。
溫儀對袁承志道:「有一件事,你可不能瞞我。」袁承志道:「伯母要知道甚麼事?晚輩決不隱瞞。」溫儀道:「他有沒有遺書?有沒提到我?」袁承志道:「夏前輩留下了些武功圖譜。昨天我破五行陣,就是用他遺法,總算替他報了大仇,出了怨氣。」溫儀道:「他沒留下給我的信么?」袁承志不答,只緩緩搖了搖頭。
溫儀好生失望,道:「他喝了那碗蓮子羹才沒力氣,這碗……這碗蓮子羹是我給他喝的。可是我真的……真的一點也不知道呀。」袁承志安慰她道:「夏前輩在天之靈,一定明白,決不會怪伯母的。」溫儀道:「他定是傷心死的,怪我暗中害他,現今就算明白,可是也已遲了。」青青泣道:「媽,爹爹早知道的。你也喝了蓮子羹,要陪爹爹一起死。他當時就明白了。」溫儀道:「他……他當真明白嗎?為甚麼一直不來接我?連……連遺書也不給我一封?」
袁承志見她臨死尚為這事耿耿於懷,一時之間,想不出甚麼話來安慰,但見她目光散亂,雙手慢慢垂了下來,忽然心念一動,想起了《金蛇秘笈》中那張「重寶之圖」,其中提到過溫儀的名字,忙從懷里取出來,道:「伯母,你請看!」
溫儀雙目本已合攏,這時又慢慢睜開,一見圖上字跡,突然精神大振,叫道:「這是他的字,我認得的。」低聲念著那幾行字道:「得定之人……務請赴浙江衢州石樑……尋訪溫儀,……尋訪溫儀,那就是我呀……酬以黃金十萬兩。」又見到那兩行小字:「此時縱聚天下珍寶,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財寶而輕別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她滿臉笑容,伸手拉住袁承志的衣袖,道:「他沒怪我,他心裡仍然記著我,想著我……而今我是要去了,要去見他了……」說著慢慢閉上了眼。
袁承志見此情景,不禁垂淚。溫儀忽然又睜開眼來,說道:「袁相公,我求你兩件事,你一定得答應。」袁承志道:「伯母請說,只要做得到的,無不應命。」溫儀道:「第一件,你把我葬在他身邊。第二件……第二件……」袁承志道:「第二件是甚麼?伯母請說。」溫儀道:「我……我世上親人,只有……只有這個女兒,你……你們……你們……」手指著青青,忽然一口氣接不上,雙眼一閉,垂頭不動,已停了呼吸。
青青伏在母親身上大哭,袁承志輕拍她肩頭。黃真、安小慧、和崔希敏三人眼見袁承志對她極是關切,又見她母親慘遭殺害,均感惻然,只是於此中內情一無所悉,不知說甚麼話來安慰才好。
青青忽地放下母親屍身,拔劍而起,奔到大門之前,舉劍亂剁大門,哭叫:「你們害死我爹爹,又害死我媽媽,我……我要殺光了你溫家全家。」縱身躍起,跳上了牆頭。
袁承志也躍上牆頭,輕輕握住她左臂,低聲道:「青弟,他們果然狠毒。不過,終究是你的外公。」
青青一陣氣苦,身子一晃,摔了下來。袁承志忙伸臂挽住她腰,卻見她已昏暈過去,大驚之下,連叫:「青弟,青弟!」
黃真道:「不要緊,只是傷心過度。」取出一塊艾絨,用火折點著了,在青青鼻下熏得片刻,她打了一個噴嚏,悠悠醒來,獃獃瞧著母親屍身,一言不發。
袁承志問道:「青弟,你怎麼了?」她只是不答。袁承志垂淚道:「你跟我們去吧,這里不能住了。」青青獃獃的點了點頭。袁承志抱起溫儀屍身,五人一齊離了溫家大屋。
⑤ 求一篇兩千字文學作品鑒賞論文 鑒賞作品不限
論文-《西廂記.長亭送別》借景抒情藝術賞析
[摘要]本文從《長亭送別》的景物描寫入手,以文本細讀的鑒賞方式,深入細致的探討了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總結了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寫情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借景抒情 情境交輝 樂景寫哀 化腐朽為神奇 過渡、引起情節
引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寫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見。以《西廂記》為例,曲詞中就有景物描寫的唱詞。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體探討《長亭送別》中幾處寫景的作用。
《西廂記》是古典戲曲中情境交輝的最好的典範,尤以《長亭送別》為最。寫情而能「沁人心脾」方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現,二者不能割裂。其寫景雖少,卻對表「情」起著重要的作用。總體看來,這出戲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鶯鶯的離愁別情放在四種不同的環境(即下文談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異情殊的描寫,為角色的喜怒哀樂創設一個特定的環境。這種環境的確立主要作用是使情與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寫情產生的浮泛。從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體性和真實感。《長亭送別》總是在情節轉折之處,用秋景顯現環境。
景一:這是赴長亭前之景。這樣就把鶯鶯在途中的離情別緒,包籠在一徑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與境的交融。
景二:這里寫得是秋郊長亭的離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團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個離筵用秋的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和離情統一,愈顯悲苦。
景三:這一景語,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聖嘆評之為「筆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隨人遠,情隨恨長,情境關合,絲絲入扣。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的離歌,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艷動人。
景一:十里長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託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那麼,怎樣理解此處景物在表現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實,范仲淹的詞上闋的景物雖然色彩斑斕,但還是為了表現的悲涼的思緒,這是以樂景寫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抒發了傷感的思鄉之情,而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端正好」曲詞用的也是這種手法。曲詞中的一個「曉」字告訴我們,長亭送別是從早晨開始的。「碧雲天,黃花地,雁南飛,霜林醉」正是剛走出家門的崔鶯鶯去長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車里,看到這大好的秋光,鶯鶯無限惆悵。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從此都不會屬於她。「北雁南飛」,那南飛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溫暖的家的,而她崔鶯鶯的家呢,那是一個沒有自由、講求門第、熱衷功名的深宅府第。況且此時她是客居途中,喪父的悲傷尚在。和張生「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的溫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許寬慰,沒想到……她甚至更會想到,假如張生此時不是上京趕考,而是與她去郊外遊玩,那該是何等的愜意和幸福啊!沒想到母親卻對張生說:「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母親啊,你為什麼要逼張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們為什麼重利輕情?」這是此時此刻崔鶯鶯在心裡的吶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楓林自然就灑滿了離人的紅淚。這幅畫面,色彩熱烈。熱烈的色彩下,一對兒戀人躑躅於即將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與人物心境形成強大的反差,這是以美的意境營造悲的氣氛。
正因為他們的「馬兒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長亭時,已是「疏林掛著斜暉」了。「端正好」和「滾綉球」這兩支曲子一個早上,一個晚上,時間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長亭路,這對兒小夫妻從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見難舍之情。當然這裡麵包含了誇張的成分。
景二:短暫餞行宴,有言難表白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這是第二幅畫面:西風,黃葉,寒煙,衰草。夕陽西下,西風漸緊,「黃葉紛飛」,葉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的溫柔狀態,而是肅殺的,是秋風掃落葉,一股冷嗖嗖的感覺襲上身來。再籠以寒煙、綴以衰草,一動一靜,愈覺凄冷。餞行之宴就在這樣一個冷風冷色的場景中開始了。
這是通過鶯鶯眼看到的秋景。這是一場沉默的晚餐,除了幾個人物應酬性的對話外。在即將分別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寬慰的話要向對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兩個人的嘆息聲。這沉默和嘆息埋藏著鶯鶯心中無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風、黃葉、寒煙和衰草,鶯鶯的怨情滾滾湧出。
「幺篇」曲詞怨張生「輕別離」「情薄」,甚至不希望他進京趕考。「滿庭芳」曲詞怨母親「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暫的餞行宴上居然還不肯迴避,弄得鶯鶯和張生不能溫存話別,只能「暗送秋波」。「朝天子」曲詞中鶯鶯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態,充分表現了她珍視愛情、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極目是黃葉紛飛,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風瑟瑟之中一片沉寂。「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這恰恰是鶯鶯怨極產生的幻覺。
「霎時間」言筵席時間很短,可是讀者卻同曲中二人一樣感到這場沉默的餞行宴是那樣地漫長。而他們在赴長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卻顯得時間那麼短,這也許就是情人心中的時間辨證法。
景三:把酒相告別,情殷意切切
[四邊靜]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
[四煞]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宴席結束,餘人散去,唯有一對戀人和紅娘。「兩意徘徊」言二人依戀難舍,但「落日山橫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橫山,又心裡不禁一沉,因為沒有山的阻擋,分手之後,還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鶯鶯再也無法沉默了,剛才筵席上被壓抑的情感此時一下子釋放了出來——用淚。鶯鶯「把酒」向張生告別。她有太多的話想說,卻又不能在這即將分別的瞬間全部傾吐出來,一時語塞的鶯鶯有的就是淚。一個「哭」字確實勝過千言萬語。「哭」中甚至有些絕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裡?有夢也難尋覓。」鶯鶯覺得自己剩下的只有夢,她寄希望在夢中與張生相見。果然,下一折戲(第四折)就寫了鶯鶯做夢追張生到草橋店要與其一起上京的情節。然而,一貫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對即將遠行的丈夫,確實是不能「一個'哭'字了得」,如此豈不太「低俗」了。所以當鶯鶯心情平靜下來時便有殷殷的囑托。尤其「五煞」曲詞的囑托,說得多麼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讓人不忍卒讀。此時的鶯鶯,她是那麼地軟弱、孤獨、無助、溫柔又傷感,讓人揮之不去。
而當她鶯鶯連夢也沒有的時候,或曰夢也不能圓她見張生一面的時候,她就只有望眼欲穿了。於是便有了「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的描寫。這個場景說不上新穎別致,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可用在這里卻化腐朽為神奇,十分真切地表現了鶯鶯的孤獨思念之情,這是鶯鶯的大痛苦和大悲涼,也是中國古代婦女的大痛苦和大悲涼。
一個女子,西樓獨倚,悵望古道衰柳,心上人遲遲不歸。這個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棄婦。從而自然帶出「二煞」曲詞中鶯鶯對張生些許的請求,或曰乞求。鶯鶯害怕自己傾心的愛全部付出後被玩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門的崔鶯鶯未必不懂得這個道理,張崔的「兩情」,在鶯鶯看來,就怕不是「久長時」,那麼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中國古代婦女的命運悲劇可見一斑。
景四:獨自長徘徊,心愁車難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這是後兩只曲子。這個場景寫鶯鶯送別張生後,遲遲不肯歸去,悵然若失、徘徊反側的情景。精彩之處是情景交融,細膩地刻畫了鶯鶯幾起幾伏的思念之情。
「青山」三句寫鶯鶯剛剛送走張生後,始終目送他漸行漸遠。直到張生轉過一片山,山、樹和暮藹淹沒了張生。此時鶯鶯轉過眼睛,西風之下,她看到的是夕陽古道,只剩自己孤獨地站著。「無人語」有二說,一是古道無人,寂靜荒涼;一說張生已去,再無人與鶯鶯知心相談。總之,這句是寫鶯鶯思念的心情開始漸漸平緩下去了,就要回家了。可就在這時,她卻突然聽到了一聲「馬嘶」。這馬嘶無疑告訴鶯鶯她的心上人此時就在路上,這使她已經平靜了的心驟然又涌動起離別的悲苦之情。她又不忍心馬上回家了,這才有了「懶上車兒」的想法。這是「一伏一起」。
隨著馬嘶聲的漸漸遠去,鶯鶯的心情又開始慢慢平靜下來。再加上紅娘在一旁的催促,鶯鶯要動身走了。當她就要抬腳登上車子時,下意識地再一次環顧四周,也許她在尋找什麼,而她看到的只是四面暮藹沉沉的青山。她也下意識地望了一下張生離去的遠方,那裡是一輪如血的殘陽即將沒入山巔。而突然間,「一鞭殘照里」,這是鶯鶯萬萬想不到的。殘陽的余暉中瞬間出現了一個黑色的起馬人的剪影。他正躍馬揚鞭,他是誰?是張生。鶯鶯兩度平靜下去的心情再一次空前地激盪不已。這是「再伏再起」。本已相思之極的她此時真是「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眼前的車子是如何也載不起的了。
關於「一鞭殘照里」,也有二解。一說寫實,即如上文所言;一說寫虛,即鶯鶯幻覺。二說均可,幻覺亦表明鶯鶯的思念之切。或許,被鶯鶯誤看成的殘照中的「一鞭」,就是一頭暮歸的牛呢!
結論:以景造境,情境交輝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秋景。從時間上說是從「曉來」之晨到「疏林掛著斜暉」,再到「落日」,最後至「殘照」;就空間而言是起於「長亭路」,繼而是長亭外的近景,然後是亭外遠山、古道、田野,最後終於「殘照」的天邊。正因為景物之間具有縱的和橫的關聯,所以既獨立又作為整體一部分的幾幅清秋圖便構成了秋的整體意境,又兼過渡、引起情節的作用。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又圍繞著一個「情」字展開,以景造境,情境交輝,反復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動細膩地刻畫了崔張二人尤其是鶯鶯依戀、哀傷、悲苦、關切、憂慮、孤獨等復雜的心理。這折戲把男女之情寫到了極致,崔張二人就是在長亭這樣的意境時空下「話別」,從而演繹了一曲「兩情若是久長時,也在朝朝暮暮」的情愛戀歌
⑥ 金庸小說碧血劍里金蛇郎君留下的遺書里寫道什麼此間縱聚天下財寶 也不得半日聚首 悔甚恨甚。是在那回
第四回 矯矯金蛇劍 翩翩美少年
一張紙上寫著:「重寶之圖」四字,旁邊畫了一幅地圖,又有許多記號。圖後寫著兩行字:「得寶之人,務請赴浙江衢州石樑,尋訪女子溫儀,贈以黃金十萬兩。」心想:「這話口氣好大!」只見箋末又有兩行小字:「此時縱聚天下珍寶,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財寶而輕別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
⑦ 淚傾城淺眸卵君顏里清淺留下的一句詩是什麼
你問的應該是《淚傾城淺眸亂君顏》這部小說裡面的詩句吧!
故衣薄,紅蓮落。誰為誰,終是覆了華年?天涯隔,夢驚覺。有些愛,原來早已入骨……
醒來時,她身著血跡斑駁的嫁衣,長發凌亂披散。
他持劍而立,眼中盡是冰冷的殺意。
生死一刻,他身旁女子淡淡的一句話,卻將她救下。
這女子是他的寵妃,也是他多年來心上的唯一。
原來,她是痴纏妹夫,不知廉恥,被世人嫌惡的女子。
她擁有傾城之貌,被認定是禍國的妖孽。
他狠戾冷絕,人稱是孤膽梟雄。
一場劫難,她在流離中對他暗生情愫。
纏綿繾綣,生死相攜,卻始終融不開他心上的雪。
她,是他最隱晦的秘密;她,也是他最厭惡的女人。
他所有的寵愛,都只給了另外一個女人,卻唯獨把她的形貌留戀……
華美精緻的龍帷中,他擁著最愛的女人,她卻獨自一人立在殿外默默守候。
慾念或者誘惑?沉溺或者獨占?絕處逢生或者萬劫不復?
這一生,她只嘗試陪伴過兩個男人。
一個一掌斷送了她的性命,另一個,將她推入爾虞我詐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