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葯短篇小說

葯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11 19:04:31

A. 閱讀魯迅的小說《葯》,試概述其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深刻主題】:由於受封建統治階級長期的壓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無知的境地。如果說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那麼,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則是一個更大悲劇。人們對夏瑜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行動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群眾落後狀態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瘋」,對夏瑜的流血犧牲,人們漠不關心,冷淡到以他的血來作為治病的葯,這是多麼可悲的無知和麻木!這反映了尚未覺醒的群眾與革命先驅者之間存在著可悲的隔閡。小說通過這兩個悲剮,挖掘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須啟發群眾覺悟的重大問題。

【題目立意】: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B. 朝花夕拾中的《葯》全文是什麼

作品原文

一(老栓買葯)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裡,便彌滿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個老女人的聲音。里邊的小屋子裡,也發出一陣咳嗽。

"唔。"老栓一面聽,一面應,一面扣上衣服;伸手過去說,"你給我罷"。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裡屋子去了。那屋子裡面,正在悉悉窣窣的響,接著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靜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來。……店么?你娘會安排的"。

老栓聽得兒子不再說話,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門,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後的走。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隻也沒有叫。天氣比屋子裡冷多了;老栓倒覺爽快,彷彿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跨步格外高遠。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專心走路,忽然吃了一驚,遠遠里看見一條丁字街,明明白白橫著。他便退了幾步,尋到一家關著門的鋪子,蹩進檐下,靠門立住了。好一會,身上覺得有些發冷。

"哼,老頭子"。

"倒高興……"

老栓又吃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燈籠,已經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仰起頭兩面一望,只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裡徘徊;定睛再看,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

沒有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後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里也看得清楚,走過面前的,並且看出號衣上暗紅的鑲邊。--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進;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著說,"這老東西……"

"這給誰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聽得有人問他,但他並不答應;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彷彿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現在要將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裡,收獲許多幸福。太陽也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後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黯淡的金字。

二(小栓吃葯)

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經收拾干凈,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發光。但是沒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滾下,夾襖也帖住了脊心,兩塊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老栓見這樣子,不免皺一皺展開的眉心。他的女人,從灶下急急走出,睜著眼睛,嘴唇有些發抖。

"得了么?"

"得了。"

兩個人一齊走進灶下,商量了一會;華大媽便出去了,不多時,拿著一片老荷葉回來,攤在桌上。老栓也打開燈籠罩,用荷葉重新包了那紅的饅頭。小栓也吃完飯,他的母親慌忙說:"小栓--你坐著,不要到這里來。"一面整頓了灶火,老栓便把一個碧綠的包,一個紅紅白白的破燈籠,一同塞在灶里;一陣紅黑的火焰過去時,店屋裡散滿了一種奇怪的香味。

"好香!你們吃什麼點心呀?"這是駝背五少爺到了。這人每天總在茶館里過日,來得最早,去得最遲,此時恰恰蹩到臨街的壁角的桌邊,便坐下問話,然而沒有人答應他。"炒米粥么?"仍然沒有人應。老栓匆匆走出,給他泡上茶。

"小栓進來罷!"華大媽叫小栓進了裡面的屋子,中間放好一條凳,小栓坐了。他的母親端過一碟烏黑的圓東西,輕輕說:

"吃下去罷,--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這黑東西,看了一會,似乎拿著自己的性命一般,心裡說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開了,焦皮裡面竄出一道白氣,白氣散了,是兩半個白面的饅頭。--不多工夫,已經全在肚裡了,卻全忘了什麼味;面前只剩下一張空盤。他的旁邊,一面立著他的父親,一面立著他的母親,兩人的眼光,都彷彿要在他身上注進什麼又要取出什麼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來,按著胸膛,又是一陣咳嗽。

"睡一會罷,--便好了"。

小栓依他母親的話,咳著睡了。華大媽候他喘氣平靜,才輕輕的給他蓋上了滿幅補釘的夾被。

三(茶客談葯)

店裡坐著許多人,老栓也忙了,提著大銅壺,一趟一趟的給客人沖茶;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個花白鬍子的人說。

"沒有。"

"沒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鬍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話。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兒子……"駝背五少爺話還未完,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剛進門,便對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運氣了你!你運氣,要不是我信息靈……"

老栓一手提了茶壺,一手恭恭敬敬的垂著;笑嘻嘻的聽。滿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聽。華大媽也黑著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便去沖了水。

"這是包好!這是與眾不同的。你想,趁熱的拿來,趁熱的吃下。"橫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沒有康大叔照顧,怎麼會這樣……"華大媽也很感激的謝他。

"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癆病都包好!"

華大媽聽到"癆病"這兩個字,變了一點臉色,似乎有些不高興;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了。這康大叔卻沒有覺察,仍然提高了喉嚨只是嚷,嚷得裡面睡著的小栓也合夥咳嗽起來。

"原來你家小栓碰到了這樣的好運氣了。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著呢。"花白鬍子一面說,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聲下氣的問道,"康大叔--聽說今天結果的一個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究竟是什麼事?"

"誰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兒子么?那個小傢伙!"康大叔見眾人都聳起耳朵聽他,便格外高興,橫肉塊塊飽綻,越發大聲說,"這小東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連剝下來的衣服,都給管牢的紅眼睛阿義拿去了。--第一要算我們栓叔運氣;第二是夏三爺賞了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獨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從小屋子裡走出,兩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飯,泡上熱水,坐下便吃。華大媽跟著他走,輕輕的問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舊只是肚餓?……"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過臉,對眾人說,"夏三爺真是乖角兒,要是他不先告官,連他滿門抄斬。現在怎樣?銀子!--這小東西也真不成東西!關在牢里,還要勸牢頭造反。"

"阿呀,那還了得。"坐在後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很現出氣憤模樣。

"你要曉得紅眼睛阿義是去盤盤底細的,他卻和他攀談了。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你想:這是人話么?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這么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已經氣破肚皮了。他還要老虎頭上搔癢,便給他兩個嘴巴!"

"義哥是一手好拳棒,這兩下,一定夠他受用了。"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

花白鬍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麼可憐呢?"

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哩!"

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小栓已經吃完飯,吃得滿頭流汗,頭上都冒出蒸氣來。

"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花白鬍子恍然大悟似的說。

"發了瘋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說。

店裡的坐客,便又現出活氣,談笑起來。小栓也趁著熱鬧,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說:

"包好!小栓--你不要這么咳。包好!"

"瘋了!"駝背五少爺點著頭說。

四(老婦上墳)

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的饅頭。

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獃獃的坐在地上;彷彿等候什麼似的,但自己也說不出等候什麼。微風起來,吹動他短發,確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來了一個女人,也是半白頭發,襤褸的衣裙;提一個破舊的朱漆圓籃,外掛一串紙錠,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於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坐墳前,放下了籃子。

那墳與小栓的墳,一字兒排著,中間只隔一條小路。華大媽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飯,立著哭了一通,化過紙錠;心裡暗暗地想,"這墳里的也是兒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觀望了一回,忽然手腳有些發抖,蹌蹌踉踉退下幾步,瞪著眼只是發怔。

華大媽見這樣子,生怕她傷心到快要發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過小路,低聲對他說,"你這位老奶奶不要傷心了,--我們還是回去罷。"

那人點一點頭,眼睛仍然向上瞪著;也低聲痴痴的說道,"你看,--看這是什麼呢?"

華大媽跟了他指頭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墳,這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再往上仔細看時,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花也不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華大媽忙看他兒子和別人的墳,卻只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著;便覺得心裡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不願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幾步,細看了一遍,自言自語的說,"這沒有根,不像自己開的。--這地方有誰來呢?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不來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淚來,大聲說道:

"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見一隻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便接著說,"我知道了。--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這里,聽到我的話,--便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許多的工夫過去了;上墳的人漸漸增多,幾個老的小的,在土墳間出沒。

華大媽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擔,便想到要走;一面勸著說,"我們還是回去罷。"

那老女人嘆一口氣,無精打採的收起飯菜;又遲疑了一刻,終於慢慢地走了。嘴裡自言自語的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悚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葯》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會鄉鎮落後地區人們普遍無知封建迷信,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

C. 魯迅小說以《葯》為題有幾層深意

「葯」,小說里指的是人血饅頭,是老實愚昧的貧民華老栓為其兒子華小栓治病的葯,是他用他們一家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辛苦錢從刑場上與劊子手康大叔那換來的.小說從華老栓半夜起身,為兒子買「葯」入筆,具體形象地描述了華老栓去刑場買「葯」、華小栓服「葯」、眾茶客議論「葯」、直到華大媽去上墳.簡潔的概括就是四個部分:取「葯」、吃「葯」、談「葯」、結局.整篇小說自始至終都圍繞著「葯」來寫,「葯」貫穿全文,是本篇小說的行文線索.
小說以「葯」為標題,不僅製造了懸念,吸引讀者去閱讀、去思考:這是什麼葯,治什麼病的葯,圍繞這葯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同時也符合了文章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的原則.魯迅自己也曾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葯》這篇小說篇幅雖短,但是「容量」極大,題目雖只有一個字,可含義非同一般.在我印象中,現代文學作品中也以一字作為短篇小說題目的佳作,好象也只有葉紹鈞的《夜》而已.看來想以一字作為文章標題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足可見魯迅的文學功底的深厚.

憂國憂民 發人深省
——從《葯》的主題說開去

魯迅從事小說創作,是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的.《葯》寫在「五四」運動發生前夕,同時魯迅對辛亥革命時期的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家非常熟悉,這就使魯迅在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積累中選擇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關系作為描寫題材時,確定了「在與舊的社會制度斗爭中革命者和群眾的關系」這樣一個主題.魯迅自己曾對別人講述過《葯》的寫作意圖:「《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葯》)這就是這篇小說的主題和所要表達的重點.
而文中關於華、夏兩個姓氏的設置也有其內在的含義.華、夏為中華民族的代稱,魯迅特地選擇這兩個姓氏賦予故事的主人公,隱喻了小說的主旨在對中華民族的命運進行探索.以「葯」為題,也暗示人們去思考救國救民的良方.
如果說這篇小說的主題只是魯迅對當時社會陰暗面的揭露的話,那麼小說的主旨則體現了魯迅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和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才是魯迅這篇小說的精華.

雙線交叉 明暗搭配
——從《葯》的結構說開去

在結構設置上,魯迅為了從革命者和群眾兩個方面來描寫,採用了「雙線結構」.作者同時描寫兩條線索:革命者夏瑜英勇奮斗,但是由於孤軍作戰,加上被族人出賣,終於在寂寞中犧牲;華老栓愚昧落後、麻木不仁,用人血饅蘸饅頭作為葯給兒子治病,但這葯並不見效,兒子也終於死去.這兩件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卻因為一個人血饅頭聯繫到了一起,因為那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血,所以這兩個線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而在兩條線索之中,華老栓的悲劇又是作為明線來寫的,夏瑜的命運則是暗線,以華老栓一家為正面描寫的對象,使夏瑜的形象不經描寫卻也能深深的印在讀者腦海中.原本一篇小說是要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發展的,但是《葯》中卻沒有矛盾沖突的直接接觸和正面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的結構形式,這也使得小說中帶著不明朗的含蓄隱秘色彩.

耐人尋味 意義重大
——從《葯》的象徵說開去

魯迅善用象徵手法,他常把自己對人生、對時代的思考,凝結成為一種耐人咀嚼的象徵意象.《葯》這個題目的選用就顯現了這個特點.「葯」本是治病的方劑,魯迅用作小說的題目,我認為有三層含義:革命者以血去醫治社會的苦難;國民卻以他的血去醫治自己兒子的疾病;作為革命文學家的魯迅則是用這個可悲的故事去醫治人們愚昧麻木的精神和思想.但是以上這三層含義的「葯」都無法徹底救治人民的痛苦,應該尋找一種更有效的「葯」,那就是:徹底打碎封建統治者加給人民的精神枷鎖!
在小說的結尾,魯迅在夏瑜的墳頭安排了一個紅白相間的小小花環.於是花環便也成為了革命力量的象徵、未來希望的象徵、理想的象徵.它給人以鼓舞、以激動、以信心.它既表達了魯迅對革命烈士的懷念與贊頌,也表達了他對革命前途的一種樂觀:這是革命力量必將最終勝利、為革命犧牲的志士的遺願必將實現的象徵.

D. 魯迅的《葯》的解析。

傳統評論小說《葯》中幾個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結論是建立在階級論的基礎上,大多將康大叔與小說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為一談。但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這種說法似欠推敲。本文嘗試從《葯》的原文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自己的淺見——「黑衣人」和康大叔並非一人。關鍵詞:康大叔黑衣人血饅頭魯迅的短篇小說《葯》以秋瑾的英勇就義為背景,用民間的「人血饅頭治癆病」為故事主體,「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眾的愚昧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本文試圖從原文的語言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對康大叔和「黑衣人」的形象作以比較分析。一、康大叔和黑衣人不是一個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的目標一般設定在歷屆小說主題的多樣化、鑒賞雙線結構和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對小說中的人物分析,尤其是對眾茶客中核心人物康大叔的分析,也多建立在階級論的基礎上。康大叔形象分析語言描述為:他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他凶暴、殘忍、貪婪、無恥。他對群眾蠻橫凶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凶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從這些大同小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大都把康大叔與小說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為一談。但我們如果仔細讀一讀《葯》中有關黑衣人和康大叔的描寫,就會明顯發現那「黑衣人」和康大叔並非一人。(一)從外貌特徵描寫上來分析。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是這樣描寫「黑衣人」的:「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而在小說第三部分則是這樣描寫康大叔的:「……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鈕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地纏在腰間。」從這兩段描寫中可以看出,「黑衣人」和康大叔除衣服的顏色黑和玄色接近外,肖像特徵沒有相似之處,僅憑相近顏色的著裝來判定二者同為一人,實為不妥。(二)從「黑衣人」和康大叔二者跟華老栓的關系來分析。從小說第二部分看出,康大叔是華老栓茶館的常客,甚至康大叔還親切地稱華老栓為「栓叔」。而在小說第一部分,那「黑衣人」與華老栓則如同路人:「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黑衣人」「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著說:『這老東西……』」若「黑衣人」和康大叔是同一人,那為何他對華老栓的稱呼和語言動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實在令人費解!(三)從康大叔的表白中分析。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康大叔當著華老栓的面有一句不滿的表白:「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得到好處。」從華老栓手中「一手抓過洋錢」的若真是康大叔,他再狡詐、再貪得無厭也只能報怨自己得的好處少,也不能睜著兩眼說「一點沒得到好處」! 從以上三點分析可以看出,康大叔和「黑衣人」確實是各具外貌特徵和個性特點的兩個人物,殺夏瑜、塞饅頭、抓洋錢都是「黑衣人」所為,而並非康大叔。二 、康大叔是怎樣的一個人康大叔既然不是殺害夏瑜的劊子手,也不是將人血饅頭交與華老栓的人物,那麼康大叔是個什麼人物?他在小說中又是一個什麼角色呢?我們還得從原文中找依據分析:(一)康大叔與人血饅頭康大叔並非為華家提供人血饅頭的有功之臣,他為什麼在華老栓夫婦面前一再表功?華老栓夫婦又為什麼因得到人血饅頭一再感謝他呢?「要不是我信息靈」——康大叔的這句表白就是作者給讀者的答案,也就是說康大叔為華家提供了槍斃人犯的信息,並憑著康大叔與那「黑衣人」的關系,使華家有幸優先買到為兒子治病的人血饅頭。由此看出,為華家得到人血饅頭提供情報,是康大叔炫耀自誇的資本。(二)康大叔的身份康大叔一進茶館,便使得華老栓夫婦及滿座的人「恭恭敬敬」,甚至「花白鬍子」這樣上了年紀的人也須「低聲下氣」,這待遇是劊子手身份的人難以得到的。明代人徐謂曾說過:「儈伍,亦賤民耳。」康大叔之所以有此禮遇,也正說明他並不是劊子手。我們從康大叔的穿戴和他對獄中情況了如指掌的情況來看,康大叔只不過是一個獄卒之類的角色而已,其「玄色」的衣服使人們誤把他當作劊子手。事實上,真正的劊子手——「一個渾身黑色的人」——只是在交「人血饅頭」時露過一次面,而且還未待華老栓看清便消失了

E. 魯迅《葯》的故事情節梗概

《葯》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通過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作者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的,但他的形象仍然很鮮明。夏瑜是一個青年革命者。他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強的斗爭意志,他熱愛真理,對革命事業表現出無限的忠誠。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監牢時,仍然對勝利充滿信心,表現出樂觀精神。

在敵人監牢里,他堅持斗爭,進行革命宣傳,「勸牢頭造反」。牢頭向他「盤盤底細」時,他侃侃「攀談」開了,說出「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這樣響亮而有力的話。紅眼睛阿義狠狠「給他兩個嘴巴」,他卻「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可憐阿義的不覺悟。最後,他終於為革命事業獻出年輕的生命。這表現出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5)葯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魯迅先生的《葯》寫於1919年4月25日,脫稿於「五四運動」時期,發表於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號。從作品所處理的題材來看,作品中人物所處的時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期間,也就是中國民主革命運動先驅者之一秋瑾烈士1907年就義那個時候,秋瑾烈士就義後四年即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國,但由於資產階級領導革命的軟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義的革命任務,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仍然統治著中國,中國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當時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妥協,脫離群眾,空想依靠少數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眾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後被恩銘的親兵殘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發而入獄,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

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十分關心中國的革命問題。在仙台學醫時,他看了日本人殺中國人而另一大群中國人卻來 「鑒賞」 殺人 「壯舉」 的電影以後,深切感到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由此他得出結論: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他提筆創作了《葯》。

F.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希望的是哪個意象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希望的意象是夏瑜墳上的花。
給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給未來留下一個伏筆,並非所有的人都是麻木不仁的看客,未來是有希望可期的。

G. 魯迅先生的文章《葯》的賞析

《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直到五四初期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面貌,歌頌了為民族民主革命獻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責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也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群眾的缺點和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作者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的,但他的形象仍然很鮮明。夏瑜是一個青年革命者。他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強的斗爭意志,他熱愛真理,對革命事業表現出無限的忠誠。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監牢時,仍然對勝利充滿信心,表現出樂觀精神。在敵人監牢里,他堅持斗爭,進行革命宣傳,「勸牢頭造反」。

牢頭向他「盤盤底細」時,他侃侃「攀談」開了,說出「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這樣響亮而有力的話。紅眼睛阿義狠狠「給他兩個嘴巴」,他卻「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可憐阿義的不覺悟。最後,他終於為革命事業獻出年輕的生命。這表現出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這篇小說通過對封建統治爪牙的刻畫,揭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夏三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等人的形象,則集中表現了封建統治階級陰險、狠毒、貪婪、卑鄙的反動本質。康大叔是個劊子手,他兇殘狠毒,卑鄙詭詐。他一出場便使人感到憎惡。

他替主子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合理;他詐騙群眾,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葯」高價賣出;他宣傳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葯。作者滿懷憎惡的感情,集中刻畫了他丑惡的外貌、野蠻的行動和卑劣的靈魂。作者對殺人劊子手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爪牙、幫凶尚且如此,主子必然更加兇殘狡詐。

夏三爺是個卑鄙的人,他極端自私,為了保全自身和獲得錢財,竟不惜喪心病狂地告發夏瑜,出賣自己的侄兒。紅眼睛阿義是監牢的牢頭,在他看來,牢頭榨取「犯人」的「油水」天經地義。他去盤問夏瑜「底細」,結果夏瑜太窮,沒有「油水」可「榨」,他「氣破了肚皮」。

聽了夏瑜的宣傳,他不但毫不感動,反而狠狠地打了夏瑜兩個嘴巴。夏瑜犧牲以後,他非但沒有絲毫同情,而且拿走「剝下來的衣服」。他們實際上都是在維護罪惡的封建統治。

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群眾的缺點。革命者的犧牲是壯烈的、可歌可泣的,但是他所從的正義事業並不為一般群眾所理解。他的犧牲在一般群眾間沒有得到應有的同情,反而有人說他「發了瘋」,說他「真不成東西」,根本不知道他的死亡究竟是為了什麼。他被殺的時候,周圍站著許多群眾看熱鬧。

他所流的鮮血,被華老栓買來當治癆病的葯。就是他的母親夏四奶奶,除了母性的愛憐外,也沒有認識到兒子所從事的事業的真正意義。她沒有因為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反而在上墳時見到華大媽,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連作母親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兒子,竟然感到不好見人,讓人深思。

她發現墳頂的花圈,不能理解它的崇高意義,只能當做迷信的解釋,認為兒子「今天特意顯點靈」。在這種情況下,夏瑜的犧牲就顯得寂寞了。通過這些描寫,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那就是革命黨人嚴重地脫離群眾。

他們非但沒有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斗爭,而且也沒有讓群眾充分認識革命事業的真正意義。群眾不了解他們為什麼革命,當然也談不到對革命黨人的同情和支持。

(7)葯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魯迅在《葯》中給我們描寫了兩個悲劇,一個是華小栓之死,另一個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魯迅在描寫時採用了雙線結構,以兩條線索來展開。一條是明線華老栓為了治兒子的癆病,聽信儈子手康大叔的話,買人血饅頭來為小栓治病,但服後無效後死亡。一條是暗線夏四奶奶的兒子夏瑜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為了解救苦難的百姓,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可以看到文章中魯迅《葯》最諷刺地方莫過於華老栓買的人血饅頭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為無數人的未來和幸福犧牲的,最終卻被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鮮血。這是極其讓人感到悲涼的事實。夏瑜作為革命的先行者,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勇敢,當他身陷牢獄時,並沒有因此氣餒,還積極的勸牢頭造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樂觀與堅強。

在獄中他敢於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在小說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魯迅對他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贊揚,但他的努力與付出又有什麼用呢?在茶館里無聊的看客們只認為夏瑜的行為是在「作秀」,對他因宣傳革命道理挨了打,不僅不同情,反爾還幸災樂禍。當夏瑜要被殺時,又有多少人想他快點死呢?這些人像惡獸般窺視著夏瑜的鮮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間存在很嚴重的隔膜。對於革命者來說,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為何而犧牲,不能不得不說這是極其具有悲劇性的。

華老栓為代表的這些人,他們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當了「吃人」者,華老栓聽信迷信。買人血饅頭來治兒子的病,病不但沒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華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另方面華老栓又充當了這些儈子手的幫凶,間接的也吃了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華老栓為代表的這些人們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群眾中引起強的反響,也沒有驚醒這些麻木不仁的群眾,魯迅用這兩個悲劇告訴我們,只有喚醒群眾,當群眾能解除他們的奴性思想自覺的支持革命時,革命才可能取得勝利。

H. 魯迅的《葯》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葯》的題目包括三層含義:

1、人血饅頭不是葯,這迷信的結果,只會使人早日喪生。

2、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也不是葯,救不了社會的病苦,喚不起愚昧群眾是覺悟。

3、真正療救中國──華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葯,能根治脫離群眾這一症結的新葯。

小說標題為《葯》,寓意深刻。窮苦的城市貧民以革命者的鮮血作為治病的良葯,這是何等可悲的社會現實。

革命者應該吸取歷史教訓,克服脫離群眾的弱點,發動群眾起來共同斗爭,這樣才能推翻黑暗社會,這對於革命者是一劑良葯。一個「葯」字,不僅簡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尖銳地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葯》的寫作技巧:

《葯》這篇小說故事集中,結構嚴謹,藝術構思非常精巧。在結構線索安排上,《葯》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

明線:(一)一個秋天的後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葯」→(二)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葯」→(三)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葯」→(四)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並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I. 魯迅《葯》讀後感

葯》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明線:一個秋天的後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葯」-→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葯」-→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葯」-→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並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對《葯》的線索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說「暗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葯》的主線,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擺好了的,確定了的」。也有人說,《葯》描寫了「兩個主人公」,又有人說《葯》「是一篇沒有主人公的小說」,明暗兩條線也就沒有主次之分了。
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作品的明線也是主線,突出地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葯」吃,而且對革命者這樣冷漠無情,對劊子手康大叔反倒畢恭畢敬。茶館里的一夥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線突出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葯」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可見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魯迅與友人談到《葯》時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葯〉》) 魯迅先生自己的說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實際,又符合當時他的思想,是對《葯》的主題的精當的概括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葯」的表層意思是人血饅頭。 貧民華老栓夫婦拿出長期辛勤積攢而捨不得花的錢,為小栓治病買「葯」——人血;在茶館里,茶客都對「人血饅頭」津津樂道。廣大的下層老百姓都相信人血饅頭是治肺癆病的「包好」的良「葯」,但是小栓服了人血饅頭卻還是死了,可見,這所謂的「良葯」其實是使人早日喪生的迷信之葯。從這點來看,小說揭露了封建統治對人民群眾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廣大民眾迷信、愚昧和落後的社會現實。這樣的主題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葯》並沒有停留在這一點上。小栓治病的饅頭上,蘸的是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義的革命者身上流出來的鮮血,這樣,這味「葯」,也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2、「葯」第二層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 夏瑜是為民眾奮斗的革命者,革命者以不畏強權爭取民主,赴湯蹈火甚至流血犧牲為「葯」,去救治病入膏肓的舊社會,建設民主社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然而,就義之時,夏瑜卻成為民眾圍觀、取樂的對象;被害之後,本應「治國」的血卻又成了拿來治癆病的「葯」。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魯迅先生二三事·葯》)。華老栓們並不知道夏瑜的血是為他們而流的,所以才「潮一般向前趕」看殺人找樂子,所以才對夏瑜的死無動於衷而羨慕夏三爺賺了一筆,所以才為小栓能吃上夏瑜的血而慶幸不已。尤其可悲的是茶客中有個「二十多歲的人」,年紀與夏瑜相仿,按說青年人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但當康大叔說到夏瑜勸牢頭造反,他第一個「現出氣憤模樣」,還附和眾人說夏瑜罵阿義可憐是「發了瘋了。」茶客從老到少,沒有一個是夏瑜的知音,「我欲只手援祖國,奴種流傳遍禹域。心死人人奈爾何?」(秋瑾《寶刀歌》)真是可悲! 「名曰同胞意未同,徒勞流血嘆無功。」(秋瑾《吊吳烈士樾》)革命行動失敗了,不能救國;夏瑜的死也不能喚醒民眾的愚昧和麻木,而且華小栓服錯了葯,還貽誤了治病。國家疾未治,民眾病未醫,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可說是一劑無效的「葯」。 3、「葯」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探討「病態」的社會要什麼「葯」才有「療救」的希望。 魯迅曾遠赴日本學醫,他寫這篇小說是不是為了宣傳西醫西葯?當然不是。老百姓拿人血饅頭治病,方法固然錯誤,更可怕的是,「人血饅頭」事件所反映的集體的思想的愚昧。,魯迅清醒的意識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因此,即使使用先進的西葯治好了肺病,但空有健壯的身驅,精神依然落後愚昧,也無助於國家民族的復興。 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魯迅贊賞其精神,但不認同其方法。夏瑜的進步思想和行為不被民眾所理解,夏瑜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但是,「大清」是誰的,國家什麼概念、政體如何變遷,是華老栓這樣的小老百姓所不關心的,他們只關注實際地影響到他個人、家庭的具體的事件。所以,他在監獄里勸牢頭造反,招來的是毒打;甚至,夏瑜自己的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革命壯舉,她上墳時,「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 通過夏瑜的悲劇,魯迅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輕視群眾,脫離群眾。至於如何教育民眾、喚醒民眾,小說中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魯迅先生作這篇小說時,還是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戰土,他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濟世良「葯」。魯迅先生自己也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魯迅寫華夏兩家的悲劇,為的就是啟發人們尤其是革命者,去探究療救中國病態社會的切實有效的良葯。 此外,「葯」本身又是聯結情節的線索。 小說第一部分是買「葯」,第二部分是吃「葯」,第三部分是談「葯」,最後「葯」無效而終結。「葯」,不僅僅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而且在華家的求葯治病與夏家的流血犧牲之間巧妙地搭建起一座橋梁,形成明暗線的雙線結構,從愚昧落後的群眾和無謂犧牲的革命者兩個側面來表現主題,線索分明,寓意深遠。

熱點內容
網路小說讓人心動的描寫 發布:2025-04-27 20:53:45 瀏覽:286
撿個總裁回家過年小說 發布:2025-04-27 20:53:38 瀏覽:607
晉江輕小說是哪個頻道 發布:2025-04-27 20:53:37 瀏覽:553
有強大勢力的女主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27 20:32:09 瀏覽:954
迷糊輕小說怎樣注冊 發布:2025-04-27 20:12:33 瀏覽:475
勢不可當小說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4-27 20:11:59 瀏覽:577
手機版全本小說免費下載全集 發布:2025-04-27 19:38:02 瀏覽:170
都市飛升大陸的小說 發布:2025-04-27 19:04:34 瀏覽:534
上門龍婿免費小說徐陽 發布:2025-04-27 19:01:58 瀏覽:128
迷糊輕小說舊版 發布:2025-04-27 18:56:15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