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母情結小說短篇
A. 誰有(一段戀母往事的回憶)這本小說的txt
母親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才女,不光長相溫婉可人,說話亦是細柔甜美,加上早前就開始非常注重保養,所以對我這個戀母情結極重的宅男來說,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的。+工Z號
曉悟小說
每天都發布,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滿意請採納。
B. 誰看過長篇或超長篇小說推薦一下。謝謝
解釋就是掩飾..2007年10月21日 16:32可悲的世界..
其實來到這里就像原本來之前的感覺一樣..
人與人之間其實就這么回事..
很簡單的關系..
玩的到一起就是開心
玩不到一起除了郁悶 就是偽裝..
人如果活在不真實里 還是很長久的不真實..
那對於我來說 太對不起自己了..
在這個學校 希望自己可以學到真才識學..
身體健康.簡單平靜就好...
這就是所謂的快樂 屬於我的快樂的定義
感覺自己心真的老了..
不屬於20左右了..
好似有時候會自問自己"我的心裡年齡到底有多大.."
呵呵 這個問題也不需要去多想些什麼..
最近有人總說我 愛把什麼事情都想多..
呵呵..
我不想對此說什麼..
這難道不就是像 一個小偷 跟 受害者的關系
A說 :"你為什麼總跟著我.." <心裡>
B卻說:"你搞笑吧 以為你自己長得漂亮些.."
呵呵..
這個比喻好搞人啊..
不知道志同道合的人能看的懂不
到底這兩個人誰想多了..?
呵呵..
思想都是人想出來的..大腦的反映..
如果誰並沒有往哪方面想..而另一個人卻認為 <默認>她是那麼想的..
呵呵 到底是誰想的多呢!
其實這種人往往自己用自己所謂的思想去想別人..
不然她怎麼知道人家是那麼想的?..
呵呵...
不要再討論誰 想的多了..
我想的是多..我爸常對我說 :"什麼事情都要想到為什麼..多方面的.."
我想爸說的總有屬於他的道理..我在同齡年的人 和 爸爸之間會選擇誰說的話?..
呵呵...
我只知道..
爸爸做人 做事 是讓人敬佩的.
而往往成功的背後 有多少失敗 和其他人的不認同..
我不在辯解什麼..
因為我已經看到了它所賦予我的東西..
是很多人 不會有的..
有人說我自信..太...呵..
觀摩..呵呵..第一次我失聲 打嗝?
哈哈..
不知道下次會有什麼狀況..
我只知道狀況如果全都出完了..
以後就隨之越來越少?
其實這里會唱歌的人並不多..
太有自信的人才是很多..
<不好意思>如果看到的人 多想了 我可沒什麼好說的
這是我的博客.我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
我真的是個很奇怪的人 .哈哈.
人因為什麼稱之"絕"..
跟我相處的人都這么說.
我做人 說話 做事 承認 是"絕"
我不是不玩表面一套.
如果你們要說我連表面都沒有對待身邊人.
那我要說的是
我連表面工夫都不想做了 它們可真是比我還絕.
我不喜歡誰 不要希望我有表面工夫.
我喜歡的人 我會好好善待它們.
你要覺得我對你不好..
不是你太不容易滿足 就是我真的不想對你好
呵呵.
人想做什麼事情 就一定能做到
特別是我
現在身邊的小人不多..
"小人"也佔中等..<小人物>
玩來玩去都是小把戲.很沒勁.叫人沒有慾望去參與誰的游戲..
沒時間 沒時間..
遠在各地的朋友們.我知道你們都在關心我的生活
因為最近已經有人忍不住的想CC
哈哈...
在這里我說一句.."親愛的們 謝謝你們對CC的關心..我很好..只是仍然保持著那種"無語"的心態."
"也希望你們過的好...簡單 平靜 就是快樂.."
一味追求表面快樂的人 比愛多想的人 其實更累..
我看著某某些人 我都替它們累..
玩不到一起就不要做表面工夫 為什麼還要違背自己的意願?
就是為了不脫離這個所謂的"群體"?
這也叫"群體"??
我心中能成為"群體"的..
要求很簡單 .真誠 .
身邊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所以能讓我覺得真正交心的人也越來越少..
不過 說句實在話 交心說大了..
其實用 "相處"比較合適..
是不是我已經脫離了社會的一些本改不了的成分..
就像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心底接受不了並從未認可 也不曾想靠近的東西..
如果人不愛多想 就不需要寫日誌..
沒有誰不去多想..
如果我在乎一個人 我會去因為什麼而做出相應的解釋..
如果我連自己都知道對方誤會了自己的時候 卻選擇沉默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你跟本不在我的視覺范圍之內..
呵呵.
就是這么簡單
你不要多想了..
不知道身邊的這個"你"到底有多少個..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真正可信的朋友
呵呵.
現在我就在她家呢.
很欣賞她..
從不討厭她..
這就夠了..
100個人中有這么一個人 我心裡也算欣慰的
因為我的標准太高..
....未完..
我經常說解釋就是掩飾..
我需要跟誰解釋什麼
或說跟誰 掩飾什麼?
說了這么多
我是在解釋 還是在掩飾..
C. D·H·勞倫斯 的生平資料 越詳細越好
戴·赫·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出生於礦工家庭,當過屠戶會計、廠商雇員和小學教師,曾在國內外漂泊十多年,對現實抱批判否定態度。他寫過詩,但主要寫長篇小說,共有10部,最著名的為《虹》(1915)、《愛戀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萊夫人的情人》(1928)。
勞倫斯生於1885年。父親是礦工,缺少教育;母親出身上流社會,有良好的修養。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他們經常吵吵鬧鬧。但這種差異使勞倫斯從父親那裡得到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從母親那裡至高無上的關懷。也許是母親過分溺愛,勞倫斯有嚴重的戀母情結。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們相互愛著,幾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樣的愛,同時又是母親與兒子的愛。我們倆就像一個人,彼此那樣敏感,我們之間不要語言。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勞倫斯是最富想像力的作家,他如不過早地逝世,肯定會有更驚世的作品問世,也許更會被列為禁書。
D. 《兒子與情人》的賞析要怎麼寫啊
《兒子與情人》是性愛小說之父勞倫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風靡世界文壇90年,魅力至今不減。1961年美國俄克拉荷馬發起了禁書運動,在租用的一輛被稱之為「淫穢書籍曝光車」所展示的不宜閱讀的書籍中,《兒子與情人》被列在首當其沖的位置。 《兒子與情人》視角獨特,對人性中隱秘的「戀母情結」有深刻、形象的挖掘。一般認為,小說中的兒子保羅就是勞倫斯的化身,而莫雷爾太太就是勞倫斯的母親莉蒂婭,保羅的女友米麗安就是勞倫斯的初戀情人傑茜。 《兒子與情人》的主線之一是以勞倫斯和傑茜的私情為藍本,而勞倫斯母親那強烈變態的母愛足以扼殺勞倫斯任何正常的愛情。勞倫斯曾對自己的情人說:「你知道我一直愛我的母親。我像情人一樣愛她,所以我總也無法愛你。」這些折磨人的日子在《兒子與情人》中有很詳盡的描述。
《兒子與情人》賞析
《兒子與情人》中,保羅母親對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 圖書《兒子與情人》
情、愛憐和精神寄託轉向了兒子,或者說,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於是一場靈與肉的沖撞又在母子之間展開。 母親的這種性變態使兒子心酸,惆悵,無所適從。有了母親,保羅就無法去愛別的女人。在母親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哀嘆「我從來沒有過一個丈夫」、一個「真正」的丈夫時,保羅禁不住深情地撫摸起母親的頭發,熱吻起母親的喉頸。這種「戀母情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固戀」,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諧,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間的平衡。因此,保羅的情感無法發展、升華,他的性心理性格無法完善、成熟,從而導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劇。 幼年時期的「戀母」情結,使保羅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兒」。他雖然愛戀著米莉安,但卻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軀,理直氣壯地去愛她。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給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羅見不到米莉安的時候會感到悶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卻要爭爭吵吵,因為米莉安總是顯得「超凡脫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羅覺得像跟母親在一起那樣不自在。 保羅只要跟別的女人在一起,靈魂就會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控制著,感到左右為難,無法獲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儼然像一對夫婦在親戚家生活的日子裡,保羅得到了米莉安的肉體,而在精神上,保羅仍然屬於自己的母親。米莉安只是帶著濃厚的宗教成分,為了心愛的人做出了「犧牲」。所以,在那段日子裡,他們也並沒有能夠享受青年男女之間本該享受到的愉悅。實際上,肉體間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們之間愛情悲劇的進程。 在這一次次靈與肉的沖撞後,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一個個傷痕累累,肉體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殘。保羅的父親在家裡、在親人面前永遠成為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保羅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的丈夫」,只能從兒子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而這種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敗,後來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雖然苦苦掙扎,忍辱負重,但並沒有得到保羅的心,保羅直到擺脫母親的精神羈絆,可以與她重歸於好,永結良緣時,最終還是狠下心來,拒絕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繼續做精神上的掙扎。 只沉迷於肉體慾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結束了與保羅的風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無所作為的丈夫身邊。可以說,在這些靈與肉的沖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系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斗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兒子與情人》是勞倫斯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洞察人類生命中最深層的領地—人的心理,生動描述人類諸如掙扎、痛苦、危機、歡娛等種種情感和感受。他致力於開啟人類心深處的「黑匣子」,穿透意識的表面,觸及隱藏的血的關聯「,從而揭示原型的自我。 在這部小說里,他對女性的心理進行了大膽、透徹的探索,其小說中的女性也因此體現出更為強烈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力,細膩准確地反映出勞倫斯的寫作主題。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兒子與情人》中的三種女性愛情心理模式進行描述,這三種模式將成為此論文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精神模式,,此模式對本能的慾望進行抵制和輕視。《兒子與情人》中的米莉亞姆就是這個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部分——肉慾模式,這種心理會放縱她們自己個人的本能的慾望而又忽視了靈魂的交流。這部小說中的克拉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三部分——情節模式,這種模式對某個東西或某一種感情顯示出一種極端的態度。莫瑞爾太太就這樣的一個對家庭和兒子們有極端的佔有欲的女人。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通過對《兒子與情人》中的三種女性愛情心理模式的分析,闡述其局限性,揭示健康自然的女性愛情心理,對於成就完整的生命及追求中女性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E. 小說《兒子與情人》 內容
《兒子與情人》小說主人公保羅的父母莫瑞爾夫婦。他們兩人是在一次舞會上結識的,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婚後也過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兩人由於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異,在短暫的激情過後,之間便產生了無休止的唇槍舌劍,丈夫甚至動起手來,還把懷有身孕的妻子關在門外。小說中的夫婦之間只有肉體的結合,而沒有精神的溝通、靈魂的共鳴。父親是一位渾渾噩噩的煤礦工人,貪杯,粗俗,常常把家裡的事和孩子們的前程置之度外。母親出身於中產階級,受過教育,對嫁給一個平凡的礦工耿耿於懷,直到對丈夫完全絕望。於是,她把時間、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轉移、傾注到由於肉體結合而降生於人世間的大兒子威廉和二兒子保羅身上。她竭力阻止兒子步父親的後塵,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計敦促他們跳出下層人的圈子,出人頭地,實現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實現的精神追求。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間的距離,並最終使之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影響了子女,使他們與母親結成牢固的統一戰線,去共同對付那雖然肉體依舊光滑、健壯,而精神日漸衰敗、枯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們的統一戰線給孤立無援的父親帶來了痛苦和災難,也沒有給莫瑞爾家裡的任何其他一個人帶來好處。發生在父母身上那無休止的沖突,特別是無法和解的靈與肉的撞擊重演在母親和兒子的身上。相比之下,夫妻之間的不和對莫瑞爾太太來說並沒有帶來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為她對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來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而與兒子,尤其是與二兒子保羅之間的情結,那種撕肝裂肺的靈魂上的爭斗則給可憐的母親帶來了無法癒合的創傷,直到她鬱郁寡歡,無可奈何,離開人世。對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情、愛憐和精神寄託轉向了兒子,或者說,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於是一場靈與肉的沖撞又在母子之間展開。沒有讓母親揚眉吐氣的大兒子死後,二兒子保羅就逐漸成了母親惟一的精神港灣,也成了母親發泄無名之火和內心痛苦的一個渠道。她愛兒子,恨鐵不成鋼,一個勁兒地鼓勵、督促保羅成名成家,躋身於上流社會,為母親爭光爭氣;她也想方設法從精神上控制兒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別是別的女人,以便滿足自己婚姻的缺憾。這種強烈的帶佔有性質的愛使兒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機會就設法逃脫。而在短暫的逃離中,他又常常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牽引著,痛苦得不能自已。母親的這種性變態使兒子心酸,惆悵,無所適從。有了母親,保羅就無法去愛別的女人。在母親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哀嘆「我從來沒有過一個丈夫」、一個「真正」的丈夫時,保羅禁不住深情地撫摸起母親的頭發,熱吻起母親的喉頸。這種「戀母情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固戀」,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諧,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間的平衡。因此,保羅的情感無法發展、升華,他的性心理性格無法完善、成熟,從而導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劇。和女友米莉安的交往過程也是年輕的保羅經歷精神痛苦的過程。他們由於興趣相投,接觸日漸頻繁,產生了感情,成了一對應該說是十分相配的戀人。然而可悲的是,米莉安也過分追求精神滿足,非但缺乏激情,而且像保羅的母親一樣,企圖從精神上佔有保羅,從靈魂上吞噬保羅。這使她與保羅的母親成了針鋒相對的「情敵」,命里註定要敗在那佔有欲更強,又可依賴血緣關系輕易占上風的老太太手下。幼年時期的「戀母」情結,使保羅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兒」。他雖然愛戀著米莉安,但卻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軀,理直氣壯地去愛她。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給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羅見不到米莉安的時候會感到悶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卻要爭爭吵吵,因為米莉安總是顯得「超凡脫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羅覺得像跟母親在一起那樣不自在。當然,保羅只要跟別的女人在一起,靈魂就會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控制著,感到左右為難,無法獲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儼然像一對夫婦在親戚家生活的日子裡,保羅得到了米莉安的肉體,而在精神上,保羅仍然屬於自己的母親。米莉安只是帶著濃厚的宗教成分,為了心愛的人做出了「犧牲」。所以,在那段日子裡,他們也並沒有能夠享受青年男女之間本該享受到的愉悅。實際上,肉體間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們之間愛情悲劇的進程。保羅身邊的另一個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同樣是一個靈與肉相分離的畸形人。她生活在社會下層,與丈夫分居,一段時間內與保羅打得火熱。保羅從這位「盪婦」身上得到肉體上的滿足。然而這種「狂歡式」的融合,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結合。由於從米莉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羅需要從心理上尋求自我平衡,需要從性上證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於從丈夫身上得不到滿足,克拉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從肉體上尋求自我平衡。在這一次次靈與肉的沖撞後,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一個個傷痕累累,肉體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殘。保羅的父親在家裡、在親人面前永遠成為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保羅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的丈夫」,只能從兒子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而這種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敗,後來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雖然苦苦掙扎,忍辱負重,但並沒有得到保羅的心,保羅直到擺脫母親的精神羈絆,可以與她重歸於好,永結良緣時,最終還是狠下心來,拒絕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繼續做精神上的掙扎。只沉迷於肉體慾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結束了與保羅的風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無所作為的丈夫身邊。可以說,在這些靈與肉的沖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系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斗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兒子與情人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英國〕
《兒子與情人》這部書很大程度上取材於勞倫斯的個人生活經驗。後來的評論家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作品。
書中的第一代是瓦爾特·莫萊爾和葛楚德夫婦。瓦爾特原本充滿了活力,樂觀、討人喜歡;但是後來卻脾氣變壞,酗酒打人,成為行屍走肉。妻子葛楚德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她在資產階級的教育下希望丈夫成為一位有教養的人;但實際情況是「有三個月她完全快活滿意,有六個月她很幸福」,然而這幸福感逐漸消失。
對丈夫的失望使葛楚德在精神上受到壓抑,她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起初她鍾愛威廉,不幸威廉早夭,於是她對保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保羅則在幼年時崇拜母親,長大後,他的戀愛生活受到了母親極大的影響。
保羅的女朋友米麗安崇拜精神生活,對肉慾反感,即便是她決定與保羅成為情侶的時候,她也是向上帝祈禱:「讓我光榮地愛他吧,因為他也是你的兒子。」
而母親葛楚德和保羅談到米麗安時,保羅說:「你老了,媽媽,可是我們卻年輕。」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葛楚德,她絕望地回答道:「是的,我非常知道——我老了。所以我得站開——我不再和你有什麼關系了。你只要我侍候你,剩下的都是米麗安的。」最後葛楚德把頭放在保羅的肩上,哭哭啼啼地說:「我可以容忍任何人,就是不能容忍她。」同樣的一句話,勞倫斯的母親也這樣對他說過。
其實,米麗安的性格與保羅是水火不容的,把他們的分手歸罪於葛楚德同樣是不公平的。
保羅的另外一個女朋友叫克拉拉,她是一個注重感官生活的人,身上有風塵人物的氣息,她給保羅以男歡女愛的歡樂。克拉拉向保羅揭示了男女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幫他打碎了他母親加在他身上的枷鎖。但克拉拉缺乏的是精神的一面,也不是保羅的理想伴侶,她的縱情給了保羅以壓抑。
葛楚德早就看出來克拉拉與保羅勢必分手,她對保羅說:「是的,我喜歡她。不過你會對她厭倦的,你知道你會的。」
與克拉拉分手後,保羅意識到並對母親說:「只要你活著,我就找不到合適的人。」
葛楚德去世後,保羅決定離開家鄉,到城市去。以後怎樣呢?勞倫斯沒有告訴我們。
「他急轉身,向著城市的金色的磷光走去,他緊攥著拳頭,閉著嘴。他不想追隨他母親,向那個方向走。他快步走向那發出聽不清楚的嗡聲的光亮的城市。」
保羅並沒有找到答案。他到城市裡做什麼,怎樣生活,要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都還是個未知數。而這樣模糊不清的結尾正反映了勞倫斯同樣迷惘的心態:他的作品中,除了《彩虹》在末尾勾勒出一幅有希望的天空形象之外,他所探索的兩性之間的相處,進而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迷惘的。
此外,《兒子與情人》一書中,人物之間的關系與弗羅伊德所講述的對母親的固戀(mother fixation)的相符程度可稱為是對弗羅伊德的普遍原則的一種贊美。
http://www.hongen.com/e/shfz/shlp/sd041201.htm
F. 關於俄狄浦斯情結的文學著作
古典文學作品如《孔雀東南飛》
現當代作家作品,如、柔石《怪母親》、張愛玲《金鎖記》、巴金《寒夜》、曹禺《雷雨》、許欽文《津威途中的伴侶》
外國除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之外,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小鎮畸人》(The Book of the Grotesque)里的母親這篇短文寫得很很有代表性。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l,1876—194),美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他最傑出的短篇小說——《小城畸人》的發表,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說《母親》是其中較有分量的一篇,小說描寫了一位母親內心的失敗感。母親早年當演員的理想終成泡影,婚姻又變成了一種生活負擔。她希望兒子有所作為,但又不願他按照丈夫的指點發展。她深愛著兒子,卻又無法和他交流,想殺了丈夫,卻又下不了手,最後只能在病態中等待生命的終點。本文從「母親」病態心理的表現及其形成原因出發,對「母親」的病態心理進行了分析。二、「母親」病態心理的表現1.對兒子的「戀子情結」借用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我們可以稱小說中母親對兒子畸形的愛稱為「戀子情結」。她對兒子關愛有加,但這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出自於深沉、自然的母愛。
G. 弗蘭克戀母情結人物分析
弗蘭克憎恨父親,一直視父親為敵人,他對父親是一種頑強的無理取鬧的反抗與厭煩,也就是「戀母情結」讓他心裡仇視父親。
由「俄狄浦斯情結」進行的思考
弗洛伊德認為,隨著兒童成長,其性愛對象會發生轉移,由最初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如口、肛門等轉移向別人身上。而母親由於承擔了哺育孩子的責任,能夠為幼兒提供生理上的需要和滿足,因而成為兒童最初的性愛對象。在一定的成長階段,特別是在男孩的潛意識里,總是想要獨自擁有母親的愛,而父親則成為和自己爭奪母親的一個最強大的對手。因此男孩便會對父親產生敵意,這樣戀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結便形成了。
實際上「戀母情結」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常常不被人們所承認和發現罷了。其實不止戀母情結、戀父情結、戀子情結等都包含一切與人的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有關的行為及情感當中,並非只指性的本身,而是一切發生在潛意識內的情感傾向。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由於人們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
比如《荊棘鳥》中菲奧娜對弗蘭克的過分偏愛。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容易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把母親當作自己特有的所屬物,而把父親看成是與自己爭得此所屬物的敵人,一直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這在文中弗蘭克與其繼父身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同樣道理,女孩也認為母親妨礙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奪走了她應占的地位。這些無意識的本能情感,除非在極端的情況下,否則人們是完全覺察不到的,同時也更是不願承認的。但是只要我們對此能夠有充分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正確對待這種情感,從而建立正常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就不會讓小說中的悲劇重演了。
《荊棘鳥》中的弗蘭克由於自己特殊的身份,從小缺少父親的關愛,而母親卻又把從情人那裡得不到的愛傾注到他們的兒子身上,而繼父又對他心存厭惡,所以弗蘭克從小就針扎在壓抑與仇恨當中。這種不健全的家庭之愛又缺乏正確的疏導,因而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但在正常的童年環境中,俄狄浦斯情結會被人類的社會文化逐步抑制與克服,最終發展成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的人格之中,雖然俄狄浦斯情結還會不同程度地潛存於子女的心靈深處,也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表現,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況了。
H. 兩篇中短篇小說的文學評論
《心經》 張愛玲的短篇
人物分析: 但是有點長。。
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而她的短篇小說《心經》更是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或者說從心態上無法接受。甚至有部分人說根本不明白張愛玲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小說,一點兒都看不懂。其實,作品與讀者之間是有互相選擇的特性的,《心經》尤其體現了這一點。讀《心經》,先要明白張愛玲那種不落俗套、天馬行空、甚至帶點兒偏執狂的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心態。這一點上如果能通達了,那《心經》也就不難讀了。就像題目暗示的,在這場畸形的愛戀中,每個人物心裡都有一本經,人人有異,本本不同。
很明顯,許小寒是一個非常聰明、早熟的女性。在文中可以看出來,小寒的身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男孩子喜歡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龔海立。龔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學習、前途,樣樣都好,也有女生喜歡他。但是,在許小寒和龔海立二者的關系中,很明顯,龔海立根本不是小寒的對手。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一向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聰慧、有自我意識的年輕女性身上都不為過。因為一般來說,在年輕的時候,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發育的要早,也更加敏感,所以,一個20歲的男性的心理成熟度有可能只是是跟一個15、16歲左右的女性差不多。像小寒這樣聰慧的女性不喜歡自己身邊年齡差不多的男孩子是可以理解的。許小寒那麼清靈、敏感、驕傲,而龔海立在相比之下那麼遲鈍、俗氣、笨重。
而她周圍的環境又為她的「畸戀」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就是時代的轉變。在中國古代,一般的家庭里是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在張愛玲的時代就不一樣了。這篇小說是1943年寫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接觸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許峰儀無疑也是。父親不再是僅僅代表「嚴厲、父權、家長、尊敬」的符號。他可以以相對平等的姿態與女兒一起生活、玩樂。許小寒從小接觸到的父親是疼愛她的,親近的,平等的,而不是像以前的父親一樣:嚴厲的,高高在上的、需要去敬重的。這其實就是瓦解了中國傳統的「父」的形象。對傳統父權的反叛在作者張愛玲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張愛玲其實扮演了一個反叛者的形象,父親在她心裡沒有任何權威可言。既然父親不再是「不可觸及的權威」,那「愛」也就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張愛玲的父親是傳統型的父親,擁有不可動搖的「父權」,那張愛玲有可能寫出這樣的文本嗎?如果許小寒的父親也是傳統「父權」的代表,那小寒還有可能愛上他嗎?其實,許峰儀在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經下降了,不是一個「父親」,而只是一位「男性」,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父性」。跟一個沒有「父性」的、很優秀(文中說許峰儀有錢有權,且從字里行間可以推斷出他應該很優秀)的男性一起生活那麼久,有感情是符合情理的。
作為「父親」,許峰儀無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兒對他的感情,但還一直配合、縱容,這是許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另外,作為一個純粹的「男性」,他也是不合格的。從他對待三位女性的方式就可以看出。
第一是許太太。很多讀者非常疼惜許太太,說她是偉大的母親。但是對待這樣一個很好的女性,他是怎麼做的呢?隨著許小寒漸漸長大,她把許太太比下去了,她更年輕、更漂亮、更聰明。所以,許峰儀漸漸的把愛移到了許小寒身上。文中許太太提到:「我三十歲以後,偶然穿件美麗點的衣裳,或是對他稍微露一點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著笑……我怎麼能恨你呢?你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所以,應該怪的是許峰儀。作為人夫,這種時候,這種行為,是他應該有的嗎?
第二個便是許小寒。毫無疑問,許峰儀是愛過許小寒的。小寒真的很優秀。在這種關系毫無威脅的時候,他可以安然的享受。但是,許小寒是要長大的。一方面,他不能再欺騙自己了,許小寒在漸漸的脫離「孩子」這個概念,走向一個成熟的女性。文中有提到許峰儀意識到了:「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 、「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彷彿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許峰儀還沒有開放到可以與自己的女兒有什麼結果的地步,許小寒也到了該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的年紀,所以,他必須得放棄,為了她,更為了自己。小寒的愛那麼狂烈,如果在這樣下去,指不定會造成什麼後果。他也想要健康、正常的生活。這種愛如此自私,必須要停留在不傷害他的利益的范圍內。沒有許小寒他照樣可以過的很好。所以,放棄小寒的時候他沒什麼太大的痛苦。因為他找到了替身。
就是第三個:段綾卿。他對這個女性的傷害不言而喻。他自己也知道,綾卿是放棄了更合適的龔海立、出於對自己的愛而跟著他的。他對綾卿的需要就是對小寒的補充。綾卿與小寒長的很像,但,她不是許峰儀的女兒。所以,許峰儀想要怎樣都可以。而補償,就是金錢、物質。
這就是許小寒愛的人。那麼不值。符合了張愛玲一貫的寫作路子,世俗。
其實就像許峰儀在文中說小寒的一句話:「天下的天真的女孩子,大約都跟你差不多罷!」這是一句反諷的話,但很好的概括了許小寒的特色:天真又卑鄙。天真體現在她愛的純粹以及對愛的堅持。她的愛是不摻雜任何別的成分的。比起許峰儀的自私、段綾卿的世故,她的愛無疑是最真誠的。她堅信許峰儀只會從許太太和許小寒中做選擇,她以為她控制了許峰儀,但她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許峰儀的對手。所以,當她得知許峰儀和段綾卿的關系時才會反應那麼劇烈。從這一點來看,許小寒雖然比白流蘇就更天真一些。但同時,她是那麼自私、卑鄙。為了保住許峰儀的愛,她把自己的媽媽當做情敵,傷害了自己的朋友波蘭(當然,波蘭又報復回來了,這就是張愛玲的真實與世故),利用了龔海立,不惜撒謊、撒潑……這是張愛玲筆下又一個略帶畸形的女性形象,與同年發表的《沉香屑》、《金鎖記》、《傾城之戀》等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樣,可憐又可恨。
但在我看來許小寒的某些特質是受到作者的肯定的,從文章開頭就可以看出來。許小寒出場時的氣質其實跟張愛玲本人的氣質很像,文中說她:「有一種奇異的令人不安的美」。她的價值在於她愛,她追求,她反抗。她有積極地熱烈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囂張跋扈,就像張愛玲本人。「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相比之下,許太太就像是一個反面。她以前不阻止許小寒與許峰儀之間的感情,因為她不敢相信;後來,段綾卿出現了,她也不去反抗,因為在她看來,愛就那麼幾年,愛過去了就沒了。她和許峰儀也是因為愛而結婚的,最後還不是淪落到這樣一種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個能過得下去的生活,一個表面上還完整的家。就像許峰儀走之前她說的關於葯的那番話,她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等待著許峰儀愛完了之後回到她的平凡的生活中來。這也是一個悲劇女性的形象。
可以節選嘛
《邊城》 沈從文的短篇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I. 俄狄浦斯情結 作者
是指一種戀母情結。
西方的小說中有個王子叫俄狄浦斯,他好像是從小與父母分離,後來回到國家,殺死自己的父王,做了國王,還霸娶了原來國王的王後,也就是自己的母親。後來就像這個故事來說戀母情結,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有關於這方面的分析。
J. 求戀母情節的小說
《兒子與情人》是一個經典愛情故事,主人公為莫瑞爾和保羅。主要內容:莫瑞爾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動的激情,傾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自己也從兒子的身上,獲取從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愛情感覺。對於這位莫瑞爾太太來說,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兒子當作自己理想中的愛人,她照顧他,撫養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親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兒子當作了自己愛的對象,這種愛,不是單純的親情之愛,更大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而保羅,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親當作了自己的愛人,以至於他覺得,只要他母親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愛人。因為這個愛人就在他身邊,那就是他的母親。
結論,最有人倫的不倫之愛,這是一種愛情,最起碼也要算是愛情之樹上的一個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