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托馬斯曼短篇小說

托馬斯曼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13 23:15:00

A.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敘述了怎麼歷史以及怎樣的人物形象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在19世紀德國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背景下,通過布登勃洛克家族祖孫四代由盛而衰的變化,描繪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當時德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

B. 托馬斯·曼寫的散文都有哪些

托馬斯·曼還寫了許多散文,大體可歸成3類:①作家專著,②文藝評論,③自傳性文章和政論。第1類結集為《高貴的精神》,第2類收入《新舊集》中,第3類收入《時代和作品》文集中。《高貴的精神》於1945年在瑞典出版,其中論述了萊辛、沙米索、普拉滕、施托姆、馮塔納、弗洛伊德、塞萬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席勒等16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新舊集》收入作者近50年來寫的有關文藝的短論、講稿、書評等78篇文章,《時代和作品》收集了有關他的自傳性文章、日記以及重要的政論文章,共88篇,是研究托馬斯·曼的思想和創作的重要文獻。

C. 求一篇描寫二戰後德國的短篇小說的名字

《展望》 《墮落》 《對幸福的願望》 《失望》 《死》 《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 《小丑》 《圖比亞斯·敏得尼克》 《小衣櫃》 《復仇》 《小路易斯》《通往墳墓之路》 《神的光輝》 《托尼奧·克律格》 《特里斯坦》 《飢餓者們》 《神童》
這是托馬斯的短片小說 希望有你需要的那篇 因為我沒有讀過 只能給你這些幫助了

D. 托馬斯·曼的故事、作品

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國作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托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於德國北部港市呂貝克。他的父親是經營穀物的巨商,母親出生於巴西,有葡萄牙血統。托馬斯.曼是五個孩子中的老二,長他四歲的亨利希·曼後來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作為成功的商人,托馬斯.曼的父親作風實際,在呂貝克很有影響;而他從母親那裡則得到音樂、文學和藝術的熏陶。父親的實用主義與母親的藝術氣質所代表的二元性,成為托馬斯·曼後來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 盡管青少年時代的托馬斯·曼並非是一個缺乏天賦的孩子,但是,他對於學校的課程表現地毫無興趣。他更願意致力於發展其由來已久的對於寫作的愛好,並以散文隨筆和作文的形式參與其與他人共同編輯出版的雜志《春天風暴》。在一封保存下來的1889年的信中,當時只有14歲的托馬斯·曼在信的末尾屬名「托馬斯·曼,抒情戲劇詩人」。這反映了托馬斯·曼對於自己將來當作家這件事是很認真的。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不登布魯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敗》(Buddenbrooks - Verfall einer Familie),1901年,奠定了作家在文壇的地位。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國王的神聖》(Königliche Hoheit),1909年 《魔山》(Der Zauberberg)1924。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 《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四部曲(Joseph und seine Bruder Tetralogie),1933-1943年 《亞克伯的故事》(Die Geschichten Jaakobs),1933年 《年輕的約瑟夫》(Der junge Joseph),1934年 《約瑟夫在埃及》(Joseph in Ägypten),1936年 《贍養者約瑟夫》(Joseph der Ernährer),1943年 《綠蒂在魏瑪》(Lotte in Weimar),1939。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us),1947年 《被挑選者》(Der Erwählte),1951年 《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Bekenntnisse des Hochstaplers Felix Krull),1954年。譯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記敘類文章,短篇小說,中篇小說』
《展望》(Vision),Prosa-Skizze,1893年 《墮落》(Gefallen),1894年 ,處女作。 《對幸福的願望》(Der Wille zum Gluck),1896年 《失望》(Enttäuschung),1896年 《死》(Der Tod),1897年 《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Der kleine Herr Friedemann),1897年 《小丑》(Der Bajazzo),1897年 《圖比亞斯·敏得尼克》(Tobias Mindernickel),1898年 《小衣櫃》(Der Kleiderschrank),1899年 《復仇》(Gerächt),Novellistische Studie,1899年 《小路易斯》(Luischen),1900年 《通往墳墓之路》(Der Weg zum Friedhof),1900年 《神的光輝》(Gladius Dei),Novelle,1902年 《托尼奧·克律格》(Tonio Kröger),Novelle,1903年 《特里斯坦》(Tristan),Novelle,1903年 《飢餓者們》(Die Hungernden),1903年 《神童》(Das Wunderkind),1903年 《幸運》(Ein Gluck),1904年 《在先知那裡》(Beim Propheten),1904年 《艱難的時刻》(Schwere Stunde),1905年 《一則軼事》(Anekdote),1908年 《鐵路事故》(Das Eisenbahnungluck),1909年 《Jappe和Do Escobar是如何打架的》(Wie Jappe und Do Escobar sich prugelten),1911年 《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1912年 《主人與狗》(Herr und Hund),Ein Idyll,1918年 《兒童的歌唱》(Gesang vom Kindchen),Ein Idyll,1919年 《Wälsungen的血》(Wälsungenblut),1921年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923年 《無秩序和早先的痛苦》(Unordnung und fruhes Leid),1926年 《馬里奧和魔術師》(Mario und der Zauberer),1930年 《被換錯了的腦袋--一則印度傳奇》(Die vertauschten Köpfe - Eine indische Legende),1940年 《法律》(Das Gesetz),1944年 《被騙的女人》(Die Betrogene),1953年 譯本有:托馬斯·曼中短篇小說全編,灕江出版社,2002年
『戲劇』
《佛羅倫薩》(Fiorenza) 『 雜文』 《一個不關心政治者的觀察》(Betrachtungen eines Unpolitischen),1918年 《自由的問題》(Das Problem der Freiheit),1937年 《試分析席勒》(Versuch uber Schiller),1955年 《關於歌德》(Über Goethe)

E. 托馬斯·曼的作品有哪些特點

托馬斯·曼是現實主義作家,進步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創作主要是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與衰敗為主題的中、長篇小說。他的小說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種種無法醫治的病症,意味著必將滅亡,作者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現實,因此他把自己的小說稱為「盡頭的書」。他深受叔本華和尼采哲學以及瓦格納的創作思想的影響,但他的藝術和思想主要來源於德國18、19世紀進步的人道主義,因而他的創作始終保持現實主義精神。他在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到盡頭的同時,也感到一個新的世界(社會主義)正在出現,但他對這個新世界又持保留態度。

托馬斯·曼所著小說的結構,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情節和人物都作了細致的安排。他從不拘泥於一種寫作方法和技巧,常常以使用不同的寫法描述不同的情節,使作品的情調和氣氛也不盡相同。他講究遣詞造句,語多諷喻。他被認為是德國20世紀的語言大師。

F. 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講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的一生》描寫了什麼

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講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的一生》(1947),是托馬斯·曼寫的第3部重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寫藝術家的悲劇的「藝術家小說」,也是一部描寫德國走向法西斯、走向戰爭和毀滅的歷史悲劇的「時代小說」。藝術家的悲劇與民族悲劇具有內在的聯系:脫離生活、脫離人民的藝術必將走向野蠻,違背人道主義。這部小說是作者根據親身經歷的痛苦寫成的,因而作者稱它為「痛苦的書」。小說中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為了得到魔鬼提供的創新靈感,改變當代音樂的墨守成規,而以放棄人間的愛為條件與魔鬼訂約。25年後魔鬼佔有了他的靈魂。訂約後,萊弗金果然取得成功,寫出了許多反傳統的「新穎作品」,其中《浮士德博士的哀歌》一曲是他創作的高峰,宣揚人類已失去一切得救的希望。取得成功的萊弗金並沒有泯滅人性,他違約兩次向旁人表示愛的感情,因此受到了魔鬼的懲罰。他的愛人因此遭到了不幸,他十分懊悔,並把與魔鬼訂約的秘密公開。最後他認識到藝術不能單純追求形式,應該有益於人類。但他覺悟得太晚,他的靈魂已歸魔鬼所有,他已變成痴呆。

小說中作曲家的悲慘遭遇是由他的朋友塞雷努斯·蔡特布洛姆轉述的。塞雷努斯把不同時期的萊弗金的悲劇和民族悲劇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他既是個轉述者,又是小說中的一個角色。他信仰理性,與主宰著萊弗金的那種神秘的魔怪精神格格不入。他代表納粹統治下德國的所謂「正派市民」,他們不同意納粹政權,但又無力反抗。托馬斯·曼在1948年發表的日記《〈浮士德博士〉一書的產生——一部小說的小說》中表明,萊弗金的思想、氣質、經歷以及他變成痴獃等的細節取材於尼採的實事,小說中對現代音樂的看法出自阿多爾諾的音樂哲學,與魔鬼的談話出之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一些插曲直接取材於民間故事《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作者只是用「蒙太奇」手法把這些材料「裝配」成為一個整體。

G. 如何評價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家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德國文豪,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死於威尼斯》,是他的代表作。

托馬斯·曼家境富裕,二十多歲成名,54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篇小說《在威尼斯之死》還被搬上銀幕之後,可謂作家中少有的幸運兒。《布登勃洛克一家》被中國人譽為德國版的《紅樓夢》,那麼托馬斯曼就是德國的曹雪芹了(可曹雪芹比托馬斯曼可潦倒多了)。可惜我沒有看過,我只看過《死於威尼斯》,語言的優美、情緒的控制堪稱大家。

《布登勃洛克家族》基本上是托馬斯?6?曼本人的寫照,這和《死於威尼斯》相似。作家豐富的閱歷和高深的學問功底,奠定了他創作的作品每一步都富有深度和廣度。這部史書巨著中,人物多達400多個,書信、票號,宴會的情景,甚至是窗簾的材料都做了嚴謹地描寫,與《紅樓夢》異曲同工。

死於威尼斯

我主要想說一說《死於威尼斯》:中年作家去威尼斯休養,在那裡遇到一個俊美的波蘭男孩。作家觀察他,尾隨他,和男孩保持著較遠的距離。盡管是不倫之愛,可這份愛,愛得痴狂愛得虛幻,作家唯恐過於靠近而打碎這份純粹的愛。瘟疫來臨,作家不肯離去,在海灘邊的躺椅上,凝望著心中的美的化身死去。

整部小說里作家阿申巴赫一個人,關於愛、慾望和死亡,其哲思的深度也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魔山》則被評論界稱為「德國現代小說的里程碑」、「劃時代的交響樂性質的傑作」。我雖然沒有看過,但基於對《死於威尼斯》的高超藝術手法和美學價值的初淺認識,有理由相信這本重量級的巨著也不會浪得虛名。

H. 托馬斯曼文集 中短篇小說選怎麼樣

托馬斯61曼於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薈萃了他18篇精彩的中、短篇小說。居首之篇《墮落》是曼的處女作,女演員和大學生戀愛後經不起物質誘惑而墮落,大學生從此憤世嫉俗,其中隱含的痛苦情緒已經初步可見托馬斯以後文學之路的基調了; 《幻滅》是一個人的獨白,「幻滅不是小事情和個別事情上的失利或失敗,而是指影響整個人生並且牽涉到各方面的全面性的失望。」 《路易斯姑娘》,《神童》,《火車事故》,《在預言家的屋子裡》都極盡嘲諷能事,人物性格刻畫得相當有個性; 《去墓地的路》和《飢餓的人們》的文字風格都很極端陰郁,都表現了情緒的幽深和不可探測; 《托尼奧*克勒格爾》有作者的影子在內,闡述了不少他自己的藝術觀點和創作觀,「厭惡陳腐平凡的東西,在待人和審美問題上異常敏感」 , 「知識給他帶來了折磨緩和自負,也帶來了孤獨」 , 「如果有個思想盤踞在你腦海里,你就會發現它到處都表現出來,甚至在空氣里也能聞見它」 中篇小說《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它以一座療養院為背景,通過對作家史平奈爾和一位溫柔美麗的富商太太之間的曖昧關系的描寫,反映德國當時上層社會的病態生活,這是一位脫離現實、逃避生活的藝術家,他只會龜縮在自己一方天地里無病呻吟,真正面臨風暴責難時,早就被嚇退,與其對立的富商則代表了蔑視藝術的粗俗人群; 《死於威尼斯》1971年由英國和義大利合作搬上銀幕,可以視作是托馬斯的內心自傳,文字極其優美動人,除去情節敘述之外,還夾雜了主人公大量的內心獨白,對於藝術與美有大段的夾敘夾議,用詞激烈,情感豐富,彷彿是浸泡在對美的光芒的追求中,有著德國人特有理性思考與沉重感; 《矮個兒弗里特曼先生》是篇令人心碎的佳作,他的愛永遠沒有回報的,初戀的幻滅讓他對自己痛苦地說「事情就到此結束吧」並自我封閉了許多年,就在他以為自己的心能承受得起任何折磨時,他又愛上了一個貴婦人,誤以為她也是愛他的,渴慕讓他感到「寧靜的春日傍晚所懷的甜蜜、痛苦和隱隱約約的憧憬和希望,怒是比夏日實現的宿願更使人心醉嗎?」然而他又一次遭到戲弄,「這種激情他從青年時起就一直在壓制,因為他感到這指示痛苦和毀滅,這種感情以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威力攫住他,使他趨向滅亡!」 ,最後「他的憤怒簡直達到瘋狂的程度,這種憤怒使他也不得不痛恨起自己來,也許正是對自己的這種憎惡,使他渴望毀滅自己,把自己毀得粉身碎骨,讓自己永遠消失」; 壓軸之篇《馬里奧和魔術師》是曼的巔峰之作,由於是一部頗為意味深長的政治小說,馬里奧代表被愚弄的人民,而魔術師則是蠱惑人心的當權者,無怪乎一出版就被法西斯當局列入禁書名單,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中簡直太敏感了。

I. 1933年以後托馬斯·曼完成的作品有哪些

1933~1938年托馬斯·曼在瑞士流亡期間完成長篇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4部曲中的前3部:《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的青年時代》(1934)和《約瑟在埃及》(1936)。1937~1938年期間他主編雜志《尺度和價值》,後在瑞士出版。1938年遷居美國,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39年發表小說《洛蒂王魏瑪》。1940~1945年直接參加反法西斯宣傳,發表55篇廣播演講題為《德國聽眾們!》。

J. 托馬斯·曼寫過哪些小說﹖

有<墮落>《布登勃洛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落》《特里斯坦》《托尼奧·克勒格爾》和《威尼斯之死》《馬里奧與魔術師》《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的前三部以及《綠蒂在魏瑪》《浮士德博士》《被挑選者》

熱點內容
經典言情小說墨寶非寶篇 發布:2025-04-29 00:12:22 瀏覽:788
網路小說熱榜 發布:2025-04-29 00:09:55 瀏覽:606
推薦晉江中的經典小說 發布:2025-04-29 00:09:44 瀏覽:727
冰冷總裁的極品兵王小說 發布:2025-04-28 23:58:36 瀏覽:117
首席馭靈師小說結局 發布:2025-04-28 23:51:59 瀏覽:612
都市鬼魂小說 發布:2025-04-28 23:50:41 瀏覽:375
經典穿越完結的小說 發布:2025-04-28 23:50:25 瀏覽:740
現代小說吃雞游戲 發布:2025-04-28 23:49:36 瀏覽:879
霸道總裁小說類 發布:2025-04-28 23:47:53 瀏覽:563
畢輕小說 發布:2025-04-28 23:32:57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