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題材短篇小說
❶ 以戰爭為題材寫一篇短篇小說
摘要:鍾晶晶是近十年來1996-2006活躍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一名滿族女作家在當代作家中,鍾晶晶十年的創作生涯並不算很長,她也不是位高產作家,但從整體上看,她的創作一直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水平,並始終堅持著遠離消費主義的敘述方式和審美取向,用凄美清秀的文字來書寫命運的沉重和苦難,表達著深厚的人文關懷鍾晶晶中短篇小說中流露的對生活的態度,對歷史的感覺,以及她奔放流動的思維,豐厚靈動的文字底蘊和對小說出色的駕馭能力,使她的作品在十年如一日的寫作中,面貌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這種不刻意迎合時代與大眾口味的寫作態度,也迎來了更多人的敬重本論文分三章對鍾晶晶的中短篇小說進行論述與研究 第一章主要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壇的現狀,以及阿根廷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對鍾晶晶的影響這兩個方面來論述鍾晶晶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背景在這一章中,主要運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將鍾晶晶的中短篇小說創作放到廣闊的世界背景之中,分析阿根廷文學大師博爾赫斯對鍾晶晶中短篇小說創作的影響第二章著重對鍾晶晶中短篇小說的題材與主題展開論述該章運用主題分析的研究方法,剖析了鍾晶晶中短篇小說與戰爭題材結下的不解之緣,對人類情感困境的揭示,以及小說中表述的苦難意識和人文關懷主題論文的第三章主要論述鍾晶晶中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本章就鍾晶晶中短篇小說中對夢幻的營造、獨特的敘述風格、語言特色和細節描寫加以具體地分析與論述,從而使其中短篇小說讓人反復閱讀的誘人品質得到解讀總的來看,鍾晶晶中短篇小說的題材和主題,以及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為鍾晶晶在當代文壇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與鍾晶晶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上取得的成就相比,鍾晶晶作品的相關研究工作稍顯薄弱本論文選取鍾晶晶的中短篇小說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希望能夠對鍾晶晶中短篇小說的獨特內容與藝術特色加以系統研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為其他作家的創作提供可以借鑒的理論與方法
❷ 有一個戰爭題材的小說叫什麼帝國
戰爭題材的小說叫決戰第三帝國。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小說」出自《莊子·外物》。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小小說)。
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
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當時是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
❸ 列舉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或戰役
<<美國士兵湯姆*弗蘭克斯>>這是一部美國前中央司令部中央司令、四星上將湯姆·弗蘭克斯的自傳。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親歷了六十年代的越戰、九十年代初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9.11」之後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弗蘭克斯,書中有不少真性情地描述。軍旅和日常生活片段的穿插,使人物立體而可感。作者的文筆機智、幽默、大氣,還涉及到不少軍中高層決策的內幕。作為最高軍事首腦,通過高科技屏幕觀測到的實戰視角,遠比美國大片更真實、更過癮——弗蘭克斯將軍為我們展示了這一切。
《亮劍》原版小說中有55年李雲龍授少將銜到文革時期去世的故事講述,電視劇沒有李雲龍原型是王近山中將,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
小說名稱:《亮劍》
作者名稱:都梁
軍事人物:李雲龍
小說名稱:《歷史的天空》
作者名稱:徐貴祥,筆名楚春秋
軍事人物:姜必達(姜大牙)
均被拍成過電視劇
名稱:全頻帶阻塞干擾
人物:虛構
戰役:虛構,中國VS美國
1959年面世的小說《紅日》,屬於「紅色經典」的文學范疇。如今被人們視為「紅色經典」的文本。
吳強的長篇小說《紅日》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這三次戰役中,解放軍有敗有勝,各具特點,作家的描寫也有略有詳,各有側重,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在小說結構上的匠心。
作品採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以漣水撤退來表現當時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和解放軍面臨的嚴峻形勢。發生於1946年底的漣水戰役,以國民黨軍隊攻佔漣水,人民解放軍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而結束。漣水撤退在整個國共軍事沖突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作家將它一開始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懸念和吸引力,使後面戰事的發展成為讀者共同關心的焦點。而且,作家通過解放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既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東戰場上力量的強弱對比,為解放軍的最終勝利造成強烈對比,以說明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為進一步刻劃國共雙方各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鋪墊。
作家一開始就把解放軍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之中,這樣的結構布局在當時習慣於描寫解放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文學作品中顯得獨特而又真實,體現出這位戰爭小說作家在當時的時代共名下對表現現代戰爭的獨到眼光。然後,作品再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為過渡,最後以集中描寫孟良崮戰役殲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達到高潮,三次戰役雖有主有次,卻渾然一體,作家在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對時代共名的印證和闡述: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現代革命戰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曲折,經過了無數的犧牲,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❹ 有哪些戰爭題材的小說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 保爾·柯察金,出生於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兒他受盡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壓窮人的店老闆,厭惡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錢人。 「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別托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紅軍解放了謝別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希維克朱赫萊在鎮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爾家住了幾天,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許多道理,朱赫來是保爾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領導人。 在一次釣魚的時候,保爾結識了林務官的女兒冬妮婭。 一天,朱赫來被白匪軍抓走了。保爾到處打聽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來的途中,保爾猛撲過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溝里,與朱赫來一起逃走了。由於波蘭貴族李斯真斯基的兒子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抓進了監獄。在獄中,保爾經受住了拷打,堅強不屈,為迎接白匪頭子彼得留拉來小城視察,一個二級軍官錯把保爾當作普通犯人放了出來。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來到了冬妮婭的花園門前,縱身跳進了花園。由於上次釣魚時,保爾解救過冬妮婭,加上她又喜歡他「熱情和倔強」的性格,他的到來讓她很高興。保爾也覺得冬妮婭跟別的富家女孩不一樣,他們都感受到了朦朧的愛情。為了避難,他答應了冬妮婭的請求,住了下來。幾天後,冬妮婭找到了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參加了紅軍。 保爾參軍後當過偵察兵,後來又當了騎兵。他在戰場上是個敢於沖鋒陷陣的干將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宣傳員。他特別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作品,經常給戰友們朗讀或講故事。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他的身體狀況使他不能再回前線,於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忘我地投入到艱苦的體力勞動中去。特別是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風餐露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攏和疾病的威脅。 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和冬妮婭的愛情產生了危機,冬妮婭那庸俗的個人主義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築鐵路時又見到她的時候,她已和一個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保爾在鐵路工廠任團委書記時,與團委委員麗達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倆人逐漸產生了感情。但他又錯把麗達的哥哥當成了她的戀人,因而失去了與她相愛的機會。 在築路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並引發了肺炎,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半路上誤傳出保爾已經死去的消息,但保爾是第四次戰勝死亡回到了人間。病癒後,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並且入了黨。由於種種傷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勞動,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喪失了工作能力,黨組織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讓他長期住院治療。在海濱療養時,他認識了達雅並相愛。保爾一邊不斷地幫助達雅進步,一邊開始頑強地學習,增強寫作的本領。1927年,保爾已全身癱瘓,接著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斗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了。保爾也曾一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很快從低谷中走了出來。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並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後來是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終於出版了!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❺ 與戰爭有關的小說
《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的經典小說。
【小說】--引言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作者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 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小說】--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式愛情」的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節、重典型、重寫實、重批判的文學時代,在他筆下達到巔峰。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百年來,他的作品被譯為各國文字,銷售量累積超過5億冊,是大師中的大師。
《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
【小說】--內容簡要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 侖,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且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很經典的蘇聯作家的作品。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就在尚未習慣這野戰生活的當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她們本可以放過這些鬼子,守住陣地設施就可以了。然而正義和敏感要她們既守住了陣地設施,又以五個姑娘——戰士加指揮員的力量與敵人周旋,進行殊死的戰斗……
作者以真實而生動的畫面,亦庄亦諧的文筆,活潑風趣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那些才從和平歲月里走出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一旦迫使他們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為保衛國土,可犧牲愛情,可別家離子,可以生命為代價的浪漫主義情懷和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作者風采
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受到部隊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級時,衛國戰爭爆發,他志願奔赴前線。1943年負傷,傷愈後進裝甲兵軍事學院學習。1948年畢業,任工程師。1956年結束軍人生涯,進了著名劇作家包戈廷的電影劇本寫作講習班,從此開始專職創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寫過劇本、電影腳本和小說。作品題材廣泛,主要是衛國戰爭題材、當代生活題材、歷史題材等,其中以衛國戰爭題材的作品成就最為顯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小說發表後被譯成多種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話劇、歌劇、芭蕾舞,受到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喜愛。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伊萬諾夫快艇》、《最後的一天》、《遭遇戰》、《他們可能同我一起去偵察》、《後來發生了戰爭》,長篇小說《不要向白天鵝開槍》、《未列入名冊》,長篇歷史題材小說《虛實往事》,劇本《軍官》、《我的祖國,俄羅斯》,電影腳本《例行的航程》、《漫長的一天》以及與K·拉波波爾特合著的《軍士們》和《軍官們》,自傳體中篇小說《我的駿馬賓士》等。
瓦西里耶夫是從創作劇本、電影腳本開始寫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帶有戲劇和電影的特色,結構嚴謹,情節緊張,語言簡潔。由於作者立意高,創作手法獨辟蹊徑,故而他的作品總能以高昂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激情動人心魄。
熒屏再現
影片以回憶對比的手法描述了戰爭帶給一代人的災難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帶領一部分女高射擊槍手守衛一個偏僻的火車站。戰爭爆發後,為了掩護大部隊而迷惑、牽扯德軍主力,瓦斯柯夫上尉與五個女戰士把德軍吸引過來,迂迴在荒原、沼澤地、野草叢中,在生死線上頑強搏鬥……突然一個女兵被沼澤吞沒……突然又一個女兵被冷槍擊中,突然……她們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想念著自己的戀人,回憶著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們都先後倒在戰爭中的血泊里……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喪鍾為誰而鳴
海明威的作品。
《喪鍾為誰而鳴》是海明威流傳最廣的長篇小說之一,憑借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內容簡介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內戰早已成為歷史陳跡,今天已不大為人們所提及。然而它實際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洲戰線的序幕,是全世界進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權之間的第一次較量。由於種種復雜的歷史原因,進步力量在這場斗爭中失敗了。以文學形式來反映這一頁歷史的作品為數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學閱讀的恐怕就只有這一部《喪鍾為誰而鳴》了。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但全書情局限於三天之內(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那時候,由於三月中政府在首都東北瓜達拉哈拉城附近大敗義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為安。戈爾茲將軍這時正准備在首都西北向瓜達拉馬山區叛軍山上防線發動進攻,為了切斷敵人的援路線,派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到敵後深山中和游擊隊接上關系,等戰斗一打響,炸毀一座鐵橋。本書即從老向導安塞爾莫帶喬丹到橋頭哨所偵察寫起,接著兩人就向游擊隊的營地進發。老人喚來了小組頭頭巴勃羅,喬丹和他立刻進行了交鋒,矛盾就一步步展開了。巴勃羅當年原是馬販子,給部隊和鬥牛場供應馬匹,後在鬥牛場做幫手時結識了和鬥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爾,菲尼托被牛挑傷死去後,她跟巴勃羅待在一起。革命爆發時,巴羅率眾在家鄉小鎮包圍了民防暈的兵營,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們都處死了。三天後,遭到反動軍隊的反攻倒算,至深山中打游擊,一年來,襲擊了幾次敵人的據點,炸了一次火車,弄到了幾匹馬,開始酗酒,意氣消沉,只求能在這山區混下去。他得悉了喬丹的來意,當場提出他所謂的狐狸的原則:要在一個地區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別的地區去活動,不然會被敵人趕走。比拉爾是個直爽熱情婦人,和幾個苦出身的鬥牛士生活過來,多少嘗到了些人間的歡樂,因巴勃羅當初富有男人氣概而傾心於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墮落成個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膽小鬼,心裡非常懊惱,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擊戰士一樣,正於無法為他們所熱愛的共和國作出貢獻。在這節骨眼上,共和國派來了爆破手。當晚大家聚集在山洞裡,比拉爾帶頭對巴勃羅,贊成炸橋,大家一致表態支持她,她豁出來說:「這兒我作主。」在這劍拔弩張的關頭,喬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槍上,巴勃羅屈服了,但後來出爾反爾,處處只從他個人的安危出發,喬丹不得不在比拉爾和大家的幫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壞活動以敵機敵騎兵的干擾所帶來的困難,於星期二早晨及時完成了炸橋任務,但不幸以身殉職。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敘事藝術,以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著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後到我國和歐洲當戰地記者,在歐洲時屢次親身參加戰斗。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觀景庄」聲稱正在寫一部關於「陸地、海洋和天空」的長篇小說,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殺身亡,沒來得及定稿。在他晚年發表的兩部小說及由他妻子發表的兩部遺作中,只有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評,並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1954年)。從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羅伯特·喬丹說自己不是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反法西斯主義義者,這實際上正表達了者本人的立場。但是,從《永別了,武器》中在不正義戰爭中幻滅的美國青年軍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喪鍾為誰而鳴》中為人民的事業獻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再到《老人與海》中在墨西哥灣一葉扁舟上單身和大自然搏鬥的古巴老漁民聖地亞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經歷了一個從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靈探索過程,而《喪鍾為誰而鳴》作為作者本人投身有關人類前途的大搏鬥的見證,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慚愧。
❻ 戰爭題材小說
像類似於樓主所說的經典戰爭題材的小說,一般在我們國內少有經典大作,當代的紅色題材大都是影視劇本。在國外,文學戰爭題材小說很多,而且意境深遠。這里有些:《安妮日記》、《希特勒名單》、《戰爭與回憶》、《紅色火箭》、《戰爭畫師》、《日日夜夜》、《戰爭與和平》、《戰爭新娘》、《無聲的戰爭》、《鄧尼茨元帥戰爭回憶錄》、
❼ 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
戰爭作品:
《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描寫美國南北戰爭的小說《飄》;
還有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個人的遭遇》、《解放》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描寫中國革命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
馮德英的《苦菜花》、
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
吳強的《紅日》、
馮志的《敵後武工隊》
1.孫犁的《蘆花盪》、《荷花澱》
《蘆花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隻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這篇小說很有點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荷花澱》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 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
作家簡介:
孫犁(1913~2002年7月11日),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 ,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2.列夫·托爾斯泰 的《戰爭與和平》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人物眾多,場面宏大,事件繁雜,結構嚴重,具有恢弘的氣勢。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與氛圍中加以描寫,時而是豪華優雅的貴族沙龍,時而又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既有青年男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又有慘不忍睹的戰斗場面。托爾斯泰注重描寫人物的復雜性,並從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發展。所以書中幾百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獨具神韻,富有感染力。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鴻篇巨制,全書共四冊,近一百二十萬字。現根據原著,並參照同名電影,將原書業華提練出來,濃縮為十萬字,供青少年學生閱讀。相信廣大讀者從這濃縮的少年版《戰爭與和平》中,也能體味到這部偉大作品的些許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級 8-28 21:09
《戰爭與和平》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長達130 多萬字,歷經7 年艱辛創作,受到列寧很高稱贊。
小說以1805年開始的爭奪歐洲戰爭和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主線,揭露俄國首都彼得堡的宮廷顯貴和官僚貴族伐西里為代表的貪婪與卑劣。作品描寫的年代跨度長達十多年,人物500 多個,歌頌了民族的英雄品質和堅強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國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中各階級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戰爭與和平故事梗概(簡介)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 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劇化的208分鍾長片。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故事,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
作家介紹: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 參考資料:選自藝達的新浪博客喔! 回答者: 九月_流落榮生 | 二級 | 2011-9-17 18:09
《飄》《星際屠夫》《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如果說人性中有殘忍,那隻是政治格局激發出來的。政治路線使人變成非人,失去了親情和溫情。如果你讀《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你會發現人在戰爭中真的很渺小,從來都不是人左右戰爭,而是戰爭在左右人《生者與死者》、《日日夜夜》、《丹娘》、《獨臂長空》……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最後一個夏天》 回答者: 山本一江 | 七級 | 2011-9-17 18:36
一部《三國演義》可以掃平天下 回答者: 武工隊大隊長 | 五級 | 2011-9-17 18:43
《亂世佳人》《戰爭與和平》 回答者: yuanwei0227 | 一級 | 2011-9-18 09:58
<<何花盪>>,<<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鐵道游擊隊>> 回答者: 熱心網友 | 2011-9-18 15:36
《三國演義》,《水滸傳》 回答者: 1440728467 | 一級 | 2011-9-21 20:03
戰爭作品:
《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描寫美國南北戰爭的小說《飄》;
還有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個人的遭遇》、《解放》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描寫中國革命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
馮德英的《苦菜花》、
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
吳強的《紅日》、
馮志的《敵後武工隊》
吳承恩的《三國演義》 回答者: 栗夢曈 | 二級 | 2011-9-25 11:11
抱歉,由於時間問題,只能給您列下這些書目,請您見諒
《西線無戰事》
《兄弟連》
《左傳》
《孫子兵法》
《戰國策》
《史記》
《資治通鑒》
《三國演義》
《水滸傳》
《東周列國志》
《地雷陣》
《李白成》
《東 方》
《烈火金剛》
《鐵道游擊隊》
《紅 日》
《保衛延安》
《林海雪原》
《呂梁英雄傳》
《敵後武工隊》
《野火春風斗古城》
《窪地上的「戰役」》
《高山下的花環》
《紅高梁》
《羅摩衍那》
《平家物語》
《潛伏珍珠港》
《伊戈爾遠征記》
《戰爭與和平》
《恰巴耶夫》
《鐵流》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靜靜的頓河》
《青年近衛軍》
《生者與死者》
《圍 困》
《艾凡赫》
《羅蘭之歌》
《柏林之圍》
❽ 隨著朝鮮的解放,黃鍵發表了哪些短篇小說
1945年朝鮮解放,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先後創作了《旗幟》,《礦脈》、《牧畜記》等短篇小說,在文壇引起轟動。朝鮮解放戰爭期間,他隨軍到前線,發表了朝鮮人民軍保衛祖國英勇事跡的短篇小說《燃燒的島》,被評為描寫戰爭題材的優秀短篇小說。
❾ 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
《幼獅》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歐文·肖的成名 作,1948年出版後,受到批評家和讀者的廣 泛關注,與《永別了,武器》、《西線無戰 事》一起,被公認為是西方描繪第二次世界大 戰最好的三部長篇小說。 本書以兩個美國士兵諾亞·艾克曼和邁克爾·惠 特克和一個奧籍德軍士兵克里斯琴·里斯特爾 的遭際為主要線索,從1937年除夕寫到1945 年法西斯德國覆亡的前夜。小說通過一系列的 事件的描述,揭露了戰爭對正常的人性的解 構。 內容簡介: 《幼獅》將戰爭機器碾碎人間美麗的悲涼現 實,恢弘而細密地展示出來,將小人物在硝煙 殺伐下的悲哀與裂變展示得淋漓盡致:美籍猶 太人諾亞,還未走上戰場就已在軍隊里備受凌 辱;導演邁克爾離開好萊塢,寧願做一名小兵 去戰爭泥濘里跋涉;奧地利籍德國士兵克里斯 汀,一個正常的滑雪教練,卻逐漸變成了一個 嗜血如狂的納粹……三條線索交叉行進,從 1937年年末到1945年法西斯覆亡,從美國東 西海岸到非洲荒漠、歐洲大陸,隨著最後一聲 槍響,絕望地交匯於克里斯汀的故鄉…… 作者簡介: 歐文·肖(1913-1984),美國著名作家,生於 紐約,俄裔猶太移民。其行文簡潔,敘事利 落,評論界將他與海明威相提並論。作品關注 社會現實,充滿激烈沖突,題材涉及政治、種 族、戰爭等人類重大問題,主要作品有《幼 獅》、《富人,窮人》、《埋葬死者》、《乞 丐,竊賊》等。 補充:28種文字震撼全球3000萬讀者。永遠的 良知與眼淚! 《幼獅》與《永別了,武器》《西線無戰事》 並稱「戰爭小說」三大經典。 將戰爭寫得如此深沉悲情,歐文·肖可謂古今 第一人。 ——《紐約時報》 《幼獅》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歐文·肖的成名 作,1948年出版後,受到批評家和讀者的廣 泛注意,成為當時最暢銷的戰爭小說之一,被 公認為是西方描繪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好的三部 長篇小說之一。小說以兩個美國士兵諾亞·艾 克曼和邁克爾·惠特克和一個奧籍德軍士兵克 里斯琴·里斯特爾的遭際為主要線索,從1937 年除夕寫到1945年法西斯德國覆亡的前夜。 小說通過一系列的事件的描述,揭露了戰爭對 正常的人性的解構。
❿ 名家的短篇小說關於戰爭
美國
上帝保佑美國
空中騎士
奇卡莫加入
英國
沒有被征服的女人
法國
羊脂球
蠻子大媽
最後一課
復仇
十字勛章
德國
我發瘋的弟弟
義大利
游擊隊的婚禮
俄蘇
俄羅斯性格
公社社員的煙斗
山中的故事
和平,驚嘆號
跟兒子會面
匈牙利
兩位未婚妻
南斯拉夫
孩子與老人
命運攸關的一匹馬
韋萊托沃人
捷克
六個孩子的故事
無名英雄
更高原則
一公升水
羅馬尼亞
夜行列車
日本
盤旋的鴉群
焚火
臉上的紅月亮
阿根廷
一隻黑手套
委內瑞拉
鼓的舞蹈
厄瓜多
軍紀
我的俘虜
獅子山
賓黛的禮物
瓜地馬拉
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