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游園驚夢短篇小說

游園驚夢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14 14:07:49

㈠ 有沒有虐得你久久不能恢復的短篇小說

之前看過一篇關於將軍與公主的古風短篇小說,很虐。

《游園驚夢》原本是湯顯祖《牡丹亭》里著名的一折,千百年來為人傳唱,講述了一個悲情柔婉的愛情故事。而白先勇的《游園驚夢》同樣寫了一場“夢”,一場興衰榮辱,家國天下的夢。故事的女主人公錢夫人從當年的梨園魁首成為如今的沒落將軍遺孀,在昔日不如她如今風光無限的姐妹的觥籌交錯中,在“游園驚夢”的戲文中,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唱戲、孽緣、親妹妹月月紅、丈夫錢將軍,還有大陸的一切風光。看著眼前台灣的新起高樓,往日的青春與繁華終究是煙消雲散了。這篇短小說很有現實意味,讓人不禁跟著主人公一起感嘆美好與繁華的時光易逝,青春短暫如朝露;人生無常,興衰榮辱必定要一一經歷。這份真實的難以逃脫的現實感是最虐我的地方。

㈡ 是不是有本小說叫《游園驚夢》它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啊

這本書是作家白先勇寫的。
白先勇 (1937,7,11~)
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

錢夫人,藝名藍田玉,便是本作品的主角。她是清唱出身,最擅長唱崑曲。有一次錢鵬志大將軍在南京得月台聽到她唱《游園驚夢》,動了心,便把她娶回去做填房夫人。當時錢將軍已經六十靠邊,她才冒二十歲,錢將軍把她當女兒一般疼愛,讓她享盡榮華富貴,但兩人歲數的懸殊,使她痴戀上錢將軍的參謀鄭彥青。可是不久,在她替故友請三十歲生日酒的宴會里,錢夫人知道了自己的親妹妹月月紅,把鄭彥青搶奪了去,錢夫人因此而心碎。

㈢ 《游園驚夢》的原文是什麼

【繞池游】〔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
煙,拋殘綉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旦〕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
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
鏡台衣服來。〔貼取鏡台衣服上〕「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台
衣服在此。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
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貼〕今日穿
插的好。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
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堤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
閉月花愁顫。〔貼〕早茶時了,請行。〔行介〕你看:「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
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綉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
如許!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緻,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卷,雲霞翠
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貼〕是花都放了,那牡
丹還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啊,牡丹雖好,
他春歸怎占的先!〔貼〕成對兒鶯燕啊。〔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
鶯歌溜的圓。〔旦〕去罷。〔貼〕這園子委是觀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
〔行介〕
【隔尾】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興盡回家閑過
遣。〔作到介〕〔貼〕「開我西閣門,展我東閣床。瓶插映山紫,爐添沉水香。」
小姐,你歇息片時,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嘆介〕「默地游春轉,小試宜
春面。」春啊,得和你兩留連,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氣,好睏人也。春香那
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
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
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昔日韓夫人得遇於郎,張生偶逢崔氏,曾有《題紅記》、
《崔徽傳》二書。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約偷期,後皆得成秦晉。〔長嘆介〕吾生
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
〔淚介〕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山坡羊】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
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想
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傳?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身子
睏乏了,且自隱幾而眠。〔睡介〕〔夢生介〕〔生持柳枝上〕「鶯逢日暖歌聲滑,
人遇風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小生順路兒跟著杜小姐
回來,怎生不見?〔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驚起介〕〔相見介〕〔生〕
小生那一處不尋訪小姐來,卻在這里!〔旦作斜視不語介〕〔生〕恰好花園內,
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枝乎?〔旦作驚喜,欲言
又止介〕〔背想〕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愛殺你哩!
【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
和你那答兒講話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那邊去?〔生〕
轉過這芍葯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旦低問〕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
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旦作羞〕
〔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
言?〔生強抱旦下〕〔末扮花神束發冠,紅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檢點
春工又一年。蘸客傷心紅雨下,勾人懸夢采雲邊。」吾乃掌管南安府後花園花神
是也。因杜知府小姐麗娘,與柳夢梅秀才,後日有姻緣之分。杜小姐游春感傷,
致使柳秀才入夢。咱花神專掌惜玉憐香,竟來保護他,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
【鮑老催】〔末〕單則是混陽蒸變,看他似蟲兒般蠢動把風情扇。一般兒嬌
凝翠綻魂兒顛。這是景上緣,想內成,因中見。呀,淫邪展污了花台殿。咱待拈
片落花兒驚醒他。〔向鬼門丟花介〕他夢酣春透了怎留連?拈花閃碎的紅如片。
秀才才到的半夢兒;夢畢之時,好送杜小姐仍歸香閣。吾神去也。〔下〕
【山桃紅】〔生、旦攜手上〕〔生〕這一霎天留人便,草借花眠。小姐可好?
〔旦低頭介〕〔生〕則把雲鬟點,紅松翠偏。小姐休忘了啊,見了你緊相偎,慢
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旦〕秀才,你可去啊?
〔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生〕姐姐,你身
子乏了,將息,將息。〔送旦依前作睡介〕〔輕抇旦介〕姐姐,俺去了。〔作
回顧介〕姐姐,你可十分將息,我再來瞧你那。「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
片雲。」〔下〕〔旦作驚醒,低叫介〕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又作痴睡介〕
〔老旦上〕「夫婿坐黃堂,嬌娃立綉窗。怪他裙衩上,花鳥綉雙雙。」孩兒,孩
兒,你為甚瞌睡在此?〔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老旦〕孩兒怎的來?〔旦
作驚起介〕奶奶到此!〔老旦〕我兒,何不做些針指,或觀玩書史,舒展情懷?
因何晝寢於此?〔旦〕孩兒適在花園中閑玩,忽值春暄惱人,故此回房。無可消
遣,不覺睏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親恕兒之罪。〔老旦〕孩兒,這後花園中冷
靜,少去閑行。〔旦〕領母親嚴命。〔老旦〕孩兒,學堂看書去。〔旦〕先生不
在,且自消停。〔老旦嘆介〕女孩兒長成,自有許多情態,且自由他。正是:
「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娘。」〔下〕〔旦長嘆介〕〔看老旦下介〕哎也,天那,
今日杜麗娘有些僥幸也。偶到後花園中,百花開遍,睹景傷情。沒興而回,晝眠
香閣。忽見一生,年可弱冠,豐姿俊妍。於園中折得柳絲一枝,笑對奴家說:
「姐姐既淹通書史,何不將柳枝題賞一篇?」那時待要應他一聲,心中自忖,素
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輕與交言。正如此想間,只見那生向前說了幾句傷心話
兒,將奴摟抱去牡丹亭畔,芍葯闌邊,共成雲雨之歡。兩情和合,真個是千般愛
惜,萬種溫存。歡畢之時,又送我睡眠,幾聲「將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門,忽
值母親來到,喚醒將來。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夢。忙身參禮母親,又被母親
絮了許多閑話。奴家口雖無言答應,心內思想夢中之事,何曾放懷。行坐不寧,
自覺如有所失。娘呵,你教我學堂看書去,知他看那一種書消悶也。〔作掩淚介〕
【綿搭絮】雨香雲片,才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冷
汗粘煎,閃的俺心悠步嚲,意軟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忺?則待去眠。
〔貼上〕「晚妝銷粉印,春潤費香篝。」小姐,薰了被窩睡罷。
【尾聲】〔旦〕困春心游賞倦,也不索香薰綉被眠。天呵,有心情那夢兒還
去不遠。
春望逍遙出畫堂,(張說) 間梅遮柳不勝芳。(羅隱)
可知劉阮逢人處?(許渾) 回首東風一斷腸。(韋庄)

㈣ 北京大學白先勇簡歷

1成長經歷編輯
作家白先勇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於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世),電台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
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於喇沙書院。不久之後在1952年移居台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台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
1958年,他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台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並在此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
於1961年大學畢業。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
白先勇
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
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
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崑曲如《牡丹亭》,對於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

2創作經歷編輯
貫通中西
白先勇
白先勇從小就喜愛中國的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說唐》、《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巴金的《家》、《春》、《秋》;《三國》、《水滸》、《西遊記》,特別是《紅樓夢》,都是他所喜愛熟讀的作品。在大學時代,由於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白先勇開始閱讀和介紹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創作上也開始模仿西方文學。但是畢業後入美國愛荷華創作班學習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使他具有比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學的素養,這就是為什麼自先勇長期生活在台灣和美國,沐浴在歐風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的原因。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
巴蜀情結
作者少年時代曾在天府之國的重慶生活,當他回憶起幼年時見到的巴山蜀水時,至今還非常神往。高中畢業時,由於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白先勇放棄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條件,入了台灣水利學院。後因發現自己對水利沒有興趣,才轉入台大外文系。他對祖國大陸的印象極其深刻。非常懷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謂總合性的「家」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正是這種對民族和祖國的深沉感情,使這位遠離祖國的遊子在作品中散發出漠漠的「鄉愁」。
同情勞動者
白先勇
白先勇雖然生長於官宦之家,生活條件比一般人優越,但他從小對他所接觸到的下層勞動者,卻頗為同情。作者在《孤戀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充滿同情地描寫出了娟娟、朱鳳、王華這一類下層人物的形象和他們的悲慘命運,當然不是偶然的。他對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頗多。據作者自己說,1963年出國前夕,母親去世,等到學成歸來,「父親先已歸真」。這件事情對他的心靈震撼較大。作者曾寫道:「別人出國留學,大概不免滿懷興奮,我卻沒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亂,四顧茫然。頭一年在美國,心境是蒼涼的」,「我到美國後,第一次深深感到國破家亡的彷徨。」這些思想情緒都是相當消極的,後來作者寫的《芝加哥之死》、《謫仙記》中的吳漢魂、李彤等一個個投水自殺,大概與作者這一時期的悲涼心境不無關系。白先勇於50年代末期開始從事創作活動。從1958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藝叢刊發表《夜曲》為止,共發表了30多個短篇小說。1960年,他在台灣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這個雜志發表,然後陸續匯編成《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謫仙記》等幾個短篇小說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孽子》,從1977年開始在《現代文學》上連載,已由台灣遠景出版社結集出版。這些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台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台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

3人物軼事編輯
評同性戀
白先勇及其家人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者,但在台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白先勇曾說,他相信父親知道他的同性戀傾向,但並沒有真正和他談論過此事。
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台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乃父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的視角,講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而作者對於父子親情的描寫,亦為本書之主題。2003年,台灣公共電視台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引起社會上各種關於同性戀議題的談論。在2002年的《揚起彩虹旗》新書發表會上,台灣同性戀權益運動者陳俊志指責白先勇與舞蹈家林懷民對台灣同志運動沒有盡心盡力。
個人信仰
白先勇,接受《鳳凰周刊》采訪。
您的作品受回教影響多,還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統的影響,但我對伊斯蘭教在宗教教義上面不是很近。我念過天主教學校,在香港念初中時我是背聖經的,但慢慢的年紀大一點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國回教協會是我父親創立的。但是對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會失望,但是也不會干涉。呵呵,我常說他是「開明君主制」。 」
桂林情結
白先勇不建黨的經歷和不同於常人的情感世界,鑄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國當代文學概況的人,一定會懂得白先勇在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對台灣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學作品,白先勇的興趣愛好,甚至白先勇的語言和思維,都離不開桂林這塊生他養他的山水寶地,離不開勤勞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情緒:那便是對桂林故土的眷戀。
其實,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歲時去了台灣,25歲遠赴美國,但一口桂林話卻說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說中,運用了許多桂林方言。例如「螞撈車」、「雞貓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懷舊小說中靈活而恰到好處的運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層獨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許會有一個感覺,"金大奶奶"這個題目,本身就極富桂林味。當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聽來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
白先勇不僅能說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話,還酷愛桂林米粉。據白先勇說,他父親白崇禧以前打仗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嬸娘過來熬鹵水做冒熱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還常常請人做桂林米粉吃,後來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懷念這種特殊的地方風味。在他的名篇《花橋榮記》中,就津津有味地講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時住在榕湖飯店,見餐廳服務員就問「有沒有桂林冒熱米粉?」當服務員回答有時,他便嘖嘖嘴,大喊「先來兩碗」。白先勇對筆者說,桂林米粉可謂「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
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時,與上次回桂林一樣,白先勇一進飯店便問「有沒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後又連來兩碗,還直說,多來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動作也是"訓之有素"的。盡管米粉堆得高,那雙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讓佐料掉出來。這大概是桂林人的飲食本事。除了桂話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歡桂林的傳統藝術桂劇。在7歲離開桂林前的日子裡,白先勇常在母親的懷里抱著看桂劇,所以即使是57歲回桂林時,白先勇仍然對桂劇如此鍾情神往。[3]

4主要著作編輯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聯合報》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裡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〇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等》
《謫仙怨》--收錄於《紐約客》。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tea for two》──收錄於《紐約客》
小說分期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5出版履歷編輯
2012年,《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說卷)》,作家出版社。《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紐約客》在台灣出版。
2004年,《說崑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2004年,《奼紫嫣紅牡丹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2002年,《樹猶如此》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紀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說集。
1968年,出版《游園驚夢》短篇小說集。《台北人》小說集。
1967年,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文星叢刊。

6與崑曲編輯
一種集合歌、舞、詩、戲的精緻優美表演形式,一種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藝術,一出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悲喜劇,白先勇先生集合兩岸三地一流的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後在台灣、香港和蘇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場場爆滿,而且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調優雅,唱腔悠揚,唱詞華麗,四百年來一直是崑曲傳統經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熱,使久已低迷的崑曲舞台驟然升溫,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稱自己是崑曲義工的白先勇,為了崑曲的發展,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崑曲的魅力,不惜暫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精心打造《牡丹亭》,並在校園進行公益演出,為崑曲爭取了更多的年輕觀眾,這是崑曲藝術存續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說,"希望看過這些(崑曲)的年輕人,在他們心中播下那麼一個種子,有一天他們可能也來製作崑曲,也成為崑曲的推廣人,或者是至少成為崑曲的忠實觀眾"。
自小與昆劇結下不解緣,其小說《游園驚夢》即受昆劇《牡丹亭》啟發。他對昆劇藝術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廣昆劇的'義工'。更熱心向年輕一代介紹昆劇,經常在港、台地區與昆劇藝術家合作,做公開演講。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夢想,這個夢想終於在2004年得以實現。
推廣崑曲
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崑曲《游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崑曲,自詡為崑曲義工。

7人物評價編輯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
白先勇
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評
「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游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台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徵』(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旅美作家歐陽子評

㈤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賞析

小說《游園驚夢》的成功在於將意識流手法的完美應用,在今昔的交錯與對比之中突出往昔的可戀,現在的悲涼,從而將人生的無可奈何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藍田玉在眾人的勸說下臉紅心跳地坐上了主位時,她不禁回想到了錢鵬志當年對她的照顧,為她擺的大場面,那時確是享盡榮華富貴和氣派尊嚴,而如今風華已逝,自己無力鎮住場面,確是今非昔比,失落和惆悵已成必然。

當藍田玉目睹著蔣碧月蠻橫耍潑的姿態飲下一杯花雕時,由一句似曾相識的「到底是不賞妹子的臉」勾起,意識流入桂枝香生日酒的時空,那時妹妹月月紅明艷動人,仗著年輕氣盛,也是說著這般話為難著她。而昔日的情人鄭彥秋竟也順勢胡鬧,彎著身敬酒,柔柔地叫夫人,全然無所顧忌。

月月紅正如今日的蔣碧月,都搶了姐姐的男人,還要在姐姐面前耍盡威風,要足面子。她們也都喜歡穿的那樣鮮艷,洋溢著光華,想要吸走眾人的目光。竇夫人今日的宴會和當年她的生日宴又構成了一組對比。

小說以第三人稱藍田玉的人物視角敘事,彷彿在積蓄力量,當酒力上來,錢夫人的感情也蘊積到相當程度時,完全中斷竇公館宴請賓客唱崑曲的現實線索。

在錢夫人意識流動中回到當年在南京酒席清唱會的情境中去:時而是錢將軍充滿憐愛的話語,時而是鄭彥青的柔聲低喚,時而是瞎子師娘的無限嘆息,時而是妹妹的肆意嘲弄,時而是自己與情人的縱情交歡,時而是妹妹與情人的輕柔淺語。

由於聽到《游園驚夢》,觸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經歷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經驗……以往經驗和眼前情境所形成的合力喚起並且推動了錢夫人的意識流動。

錢夫人意識流動使眼前的竇公館故事和當年錢夫人在南京酒筵清唱會上故事的重疊。兩個時間橫斷面上的兩個故事,在錢夫人意識流中重疊在一起。

錢夫人的意識流將情緒引向高潮,在文本中自然地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效應,一個圓熟、和諧並且具有波瀾之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臻於完成了。蒙太奇、時空跳躍、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技巧的交替使用,使現實與幻覺相互交織,構成一個時空錯亂、斑駁離奇的世界。

(5)游園驚夢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牡丹亭》是我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扮演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悲喜劇。大家閨秀杜麗娘背父游園,看到「奼紫嫣紅開遍」的美景,發出「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感嘆,激發了自身人性意識的覺醒。

南柯一夢,與柳夢梅相愛,夢醒後苦苦思念情人,抑鬱而亡。三年後復生,杜麗娘與柳夢梅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游園》是《牡丹亭》全劇的第十齣《驚夢》的前半部分。這部分由六支曲子組成,生動地唱出了顧影自憐的少女的懷春心情,把抒情、寫景和刻畫心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游園》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斷,但它喊出了封建社會中被壓抑女子的心聲,在那世間只有情難訴的裡面,游園的主題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意義了。也正因如此,才在那些呻吟於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廣大青年女性的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共鳴。

《驚夢》這一出戲通過長期幽居深閨的杜麗娘對美好春色的觀賞,以及對春光短暫的感嘆,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青春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誤的不滿。

反映了在宋明理學等封建禮教桎梏下青年女子的苦悶,揭露了扼殺人性的封建禮教對青年人的摧殘和造成的不幸,表現了鮮明的反封建精神。

㈥ 游園驚夢的作者簡介

白先勇(1937.7.11~)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上世紀80年代其作品《謫仙記》被導演謝晉改編為電影《最後的貴族》。他是女作家三毛的啟蒙老師,上世紀60年代與張愛玲有一面之緣。將湯顯祖的《牡丹亭》精編為「四百年青春之夢,奼紫嫣紅《牡丹亭》」。
白先勇一九三七年生於廣西南寧,未滿一歲遷居桂林。父親白崇禧為國民黨名將,曾任首任國防部長,母親馬佩璋出身於廣西富商家庭。白先勇在桂林度過他的美好童年,直至湘桂大撤退,桂林陷於火海之中,白先勇童年亦隨這片火海消逝。五十多年後重訪山尾村祖居,白先勇不勝唏噓,「少小離家老大回」,故居已殘破不堪。故鄉親友依稀還是熟悉的臉孔,但生活水平仍停留在五十多年前的水平,令白更感世變更,人各有不同命運。桂林的山山水水,童年生活的細節,亦成為他日後創作的泉源。
一九四四年,白家離開桂林遷到重慶,白不幸染上肺病,要受到隔離。四五年抗戰勝利,白家亦於四六年遷回南京。南京為歷史名城,對白先勇創作亦有深遠影響。小說《游園驚夢》便以南京秦淮河崑曲藝人為題材。在南京白先勇看到在家中出入的軍政要人,這批人後來也遷到台灣,白從中體會到歷史變化,今昔之比。短篇小說集《台北人》,主題詩《烏衣巷》便道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喟。
有人形容白先勇「背負五千年回憶的重擔」,作品具歷史感,筆下人物的悲歡離合總與家國歷史有一定關系。白先勇曾說:「寫作是希望將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苦轉化成文字」白先勇對筆下人物總充滿悲憫情懷,其小說結合中國古典文學與西方現代小說技巧,並滲透中國文化與西方哲學思想,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白先勇的創作成就集中體現在他的短篇小說上,分為《台北人》、《寂寞十七歲》和《紐約客》三部分,其中又以14篇《台北人》影響最著。關於這一部分,白先勇的評論知己歐陽子,對每一篇都做了分析,歸總為《王謝堂前的燕子》,她認為《台北人》的主題命意主要有三:「今昔之比」,「靈肉之爭」和「生死之謎」。

㈦ 白先勇 游園驚夢

不知道她有沒有後悔過,當她一個人坐著竇夫人給她叫的計程車時,她有沒有後悔過,她不該出席這樣的宴會,讓自己處於這樣的尷尬地位。或許她沒有後悔過吧!當年她嫁給錢軍長時,她那瞎子師娘就告訴她,榮華富貴你是享定了,藍田玉,只可惜你長錯了一根骨頭,也是你前世的冤孽!不是冤孽還是甚麼?

是冤孽能怎樣?不是冤孽又將如何?人生就是如此,當你得到時,就意味著失去,失去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換也的東西也未必是人世最好的東西。可是在那個時候,她又何選擇。她只是一個戲子,在舞台上踩著碎步,用極其傷感的聲音唱道,原來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她沒有理由去怪任何,也既不能那個將她娶回家的錢鵬志,錢將軍,也不能去怪自己的妹妹,月月紅十七,自然她更不應該去怪鄭彥青,這一切都是她的命,如同她長錯的那根骨頭一樣,長在她的身上,令她難受,令她日日夜夜難受,可是她卻不能舍棄它,更不能將它成自己的身體里驅逐出去。她只能接受它,像接受自己的命一樣。

瞎子師娘說,她們這種人只能嫁給年紀大的人,當女兒來疼,年輕的人哪裡靠得住。可是為什麼她那瞎子眼還要說她有生有反骨呢?其實早就認命了,在這個世界上,哪有人比錢鵬志對她的人了。除了天上的月亮,他不能摘給她,其餘什麼都給了她。而且她還是他明媚正娶過來的。在那個世道,其實她們這種人,哪一個人能夠比得上她,哪一個人能夠比她更風光。

可她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真正活著的,她就像戲中的杜麗娘一樣,一直生活在夢中,一直生活在錢鵬志給他設計的夢中。只是當她遇到他時,才明白自己的夢是醒的。她只有那一次她才覺得自己是真正活著的,他其實就是她的冤孽。可是她不能說出來,也只有在醉的時候,她只有入戲的時候,她才能想像出那時候的情景。可是那隻是一個夢呀!也只有在游園的時候,才能驚醒。

其實驚醒的何止是夢,其實還有別的部分,蘇醒的也許不僅僅是生命,其實還有現實。這一次她又來游園了,當她穿著在舊時的旗袍,原以為自己還是那時的錢夫人,還以為自己還是那時候的風光。可是她的夢還是驚醒了。

這便是人生吧!當從夢中驚醒時,這才發現自己其實是一無所有的。原來所有的,無非是夢一樣。其實當竇夫人問她對台北有什麼印象時,她只能喃喃地道,這里變的我都快不認識了--起了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人有一天總是會從夢中驚醒的,也會從夢中看到自己的一切。這或許就是人生吧!當驚醒了,夢也就完了。為什麼人世間總會有那麼一個園子,為什麼我們總是會不經意間會光顧那個園子,為什麼當我們看到那園子的一切時,我們都會從夢中醒來。

這其實就是白先勇的小說《游園驚夢》的故事,也是一篇讓人讀出來有種悲涼在裡面的小說。像《孤戀花》一樣,白先勇在描寫女人時,依然讓你看不出這是出自一個男人的手筆。他是那些的諳熟女人,就像他本身就是一個女人一樣。《孤戀戀》里的"女司令",那樣的深知世間的一切,活的是那樣的清醒且理智。

白先勇的短篇小說,總是像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總是會一下子涌來好多人,他們往往不需要刻意地表白自己,也不需要更多的筆墨交待。只是在一投手一投足之間,就已經將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切都交待清楚了。這或許要歸於白先勇的意識流寫法。也只有這樣的寫法,才能在讓所有的故事講述的有條有理,看似凌亂的人物,卻有不凌亂的故事情節。

小說總是在寫之前要找到切割點的,就是像洋蔥那樣,能夠一刀下去,看到每一個層面的紋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練成的。也不是一刀下去就能夠找准地方的。其實寫小說真的不容易,其實寫什麼東西都不容易。文字有時候就像一座華麗的宮殿,而每一個寫字的人,都需要將自己腦海里最美麗的東西用文字將其搭建起來,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能夠為其美而吸引,那時候才處劃功得圓滿。

可是這又談何容易?畢竟這是腦海里最美好的東西,是抽象的東西,像借用文字建造,那還是需要學習與磨練的。

㈧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讀後感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是一篇讓人讀出來有種悲涼在裡面的小說。像《孤戀花》一樣,白先勇在描寫女人時,依然讓你看不出這是出自一個男人的手筆。他是那些的諳熟女人,就像他本身就是一個女人一樣。《孤戀戀》里的"女司令",那樣的深知世間的一切,活的是那樣的清醒且理智。

白先勇的短篇小說,總是像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總是會一下子涌來好多人,他們往往不需要刻意地表白自己,也不需要更多的筆墨交待。只是在一投手一投足之間,就已經將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切都交待清楚了。這或許要歸於白先勇的意識流寫法。也只有這樣的寫法,才能在讓所有的故事講述的有條有理,看似凌亂的人物,卻有不凌亂的故事情節。

其實驚醒的何止是夢,其實還有別的部分,蘇醒的也許不僅僅是生命,其實還有現實。這一次她又來游園了,當她穿著在舊時的旗袍,原以為自己還是那時的錢夫人,還以為自己還是那時候的風光。可是她的夢還是驚醒了。
這便是人生吧!當從夢中驚醒時,這才發現自己其實是一無所有的。原來所有的,無非是夢一樣。其實當竇夫人問她對台北有什麼印象時,她只能喃喃地道,這里變的我都快不認識了--起了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小說總是在寫之前要找到切割點的,就是像洋蔥那樣,能夠一刀下去,看到每一個層面的紋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練成的。也不是一刀下去就能夠找准地方的。其實寫小說真的不容易,其實寫什麼東西都不容易。文字有時候就像一座華麗的宮殿,而每一個寫字的人,都需要將自己腦海里最美麗的東西用文字將其搭建起來,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能夠為其美而吸引,那時候才處劃功得圓滿。

可是這又談何容易?畢竟這是腦海里最美好的東西,是抽象的東西,像借用文字建造,那還是需要學習與磨練的

熱點內容
女主重生裴姓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29 07:34:12 瀏覽:12
不嫁負心總裁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4-29 07:33:32 瀏覽:694
有關重生的高甜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29 07:18:26 瀏覽:584
網路小說內容如何創作 發布:2025-04-29 06:42:40 瀏覽:162
見明月蟹老闆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4-29 06:41:06 瀏覽:709
泰國小說閱讀免費 發布:2025-04-29 06:38:56 瀏覽:606
輕小說和小說區別 發布:2025-04-29 06:37:49 瀏覽:565
超甜的總裁長篇小說 發布:2025-04-29 06:27:36 瀏覽:615
大主宰小說鶴妖結局 發布:2025-04-29 06:26:05 瀏覽:246
2019年最火的古典言情小說 發布:2025-04-29 06:24:22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