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傷痕
❶ 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的主要區別表現在:形成時間不同、特徵不同、代表作品不同。
1、形成時間不同
傷痕文學形成於文革結束初期,以1977年劉心武的小說《班主任》(1977年11月發表於《人民文學》)為開端,因盧新華的小說《傷痕》(1978年8月11日發表於《文匯報》)而得名。
反思文學是伴隨著1978年5月開始的「真理標准大討論」而形成,於1979年上半年開始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撥亂反正的政治需要。
2、特徵不同
傷痕文學:揭露與控訴文革期間的極左政治給人們帶來的肉體和精神創傷,具有強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緒化傾向。它的出現對於恢復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有著重要作用。
反思文學:突破了「傷痕文學」題材僅限於「文革」的界限,將思想的觸角伸向「反右」和「大躍進」等政治運動,以文學的樣式對影響黨和人民歷史命運的政治運動進行是非評判和深入思考。
3、代表作品不同
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作品有劉心武《班主任》、張賢亮《邢老漢和狗的故事》、從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莫應豐《將軍吟》、古華《芙蓉鎮》等。
反思文學: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和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
❷ 「念今生,風煙流年,執手紅塵,朝朝暮暮,凝字為愛」 什麼意思出處
意思是:想想這一生,時間如風如煙,虛幻飄渺。我與愛人攜手相伴,從早到晚,我們所說的每一個字里都包含著無盡的愛意。我們兩個人相互依偎,就像鮮花一樣,我的愛人是我願意一輩子守候的人,我決對不會背叛我們的愛,即使社會喧囂,繁華叨擾。
這句話並非是古文中的句子,應該上網上傷痕文學里非主流的文字。
原文是:念今生,風煙流年,執手紅塵,朝朝暮暮,凝字為愛。兩相依,如花眷戀,你是我獨守的暖,不相負,繁華唇語纏綿。那日,長空陰晦,如我的心情。踩著碎碎的感傷,閉上眼簾,記不起你完整的笑容,千年紅塵,就在這一刻泛起綿綿情愁,我的世界開始下雪。
這句話看似文藝,實際上前後邏輯並不是很連貫。可能是某位傷心了的情感人士,通過堆積細膩的文字所表達的一種文藝范的心情。
❸ 名詞解釋 傷痕小說
是指1977年開始出現的以"文革"時期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其主旨在於展示極左思潮對同一時期的中國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殘,是新時期文學浪潮的第一波,發端於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的《傷痕》,後相繼有一批文學作品問世。
❹ 請問短篇小說《傷痕》的作家 盧新華是男還是女。。
是男的啊,沒錯
盧新華,原籍江蘇如皋,1954年生人,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1989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傷痕》,中篇小說《魔》,長篇小說《森林之夢》、《細節》、《紫禁女》等。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為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常委,上海作協理事。
32年前,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盧新華發表小說《傷痕》,由此引發了一場「傷痕文學運動」。近日,沉寂文壇32年的作家盧新華又以一部新作《財富如水》,首倡「合天道、衡人慾」的財富觀。
這個報道上還有他的照片呢。。。。就是個老男人
❺ 傷痕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
傷痕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以下:
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張賢亮的《靈與肉》,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襲巧明的《思念你,樺林》,陳建功的《飄逝的花頭巾》,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宗璞的《我是誰》,馮驥才的《啊》,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
❻ 分析盧新華的<<傷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匯報發表青年作者盧新華寫的短篇小說《傷痕》。小說發表後,被全國二十多家省、市廣播電台先後播發。新華社、中新社先後播發新聞,法新社、美聯社的駐京記者對外報道說:「文匯報刊載《傷痕》這一小說,說明中國出現了揭露『文革』罪惡的『傷痕文學』。」
一篇短篇小說,為何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當時我是文匯報的總編輯,發表這篇小說的前前後後,勾起我許多回憶。
作者盧新華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小說《傷痕》的主要內容是:女主人公王曉華,九年前對張春橋定她媽媽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為真,痛苦而無奈地和她媽媽「決裂」、「斷絕關系」,初中還沒有畢業就上山下鄉了。在農村生活和勞動中,和她建立了親密關系的男青年蘇小林,又由於小王的家庭成份問題不能上大學,一對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來。在漫長的九年裡,王曉華一直在孤獨、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幫」後,被嚴重摧殘而患了重病的媽媽,經上級領導部門甄別後,徹底平反了。她渴望著見上女兒一面,可當小王趕回家探望時,媽媽已離開了人間。
作者描寫王曉華母女生離死別和她與小蘇愛情生活悲歡離合的情節,有力地控訴了「四人幫」對老幹部和年輕一代的迫害,真實地反映了廣大幹部和人民在「四人幫」法西斯統治下的苦難。媽媽在臨死前給女兒的信中說:「雖然孩子身上沒有像我挨過那麼多『四人幫』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傷痕也許比我還深得多。」王曉華在痛苦地回憶這些年的不幸遭遇後,也默默地想:「親愛的媽媽,女兒永遠不會忘記您和我心上的傷痕是誰戳下的。」
作者在文匯報上談他寫這篇小說的體會時,說了這樣一段話:「魯迅在《祝福》中說,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封建禮教吃祥林嫂。這句話引起我的深思。我腦子里涌現起無數個受『四人幫』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幫』路線迫害致死的老幹部形象,逐漸凝結成『四人幫』給我們社會留下的最深的傷痕,還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靈上。當我構思到曉華離家九年,而回家見到母親已離開人間的時候,淚水打濕了我的被頭,我被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悲劇感動了。」(見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匯報)粉碎「四人幫」後,復旦校園的空氣開始活躍起來,盧新華的這篇習作,是張貼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級同學辦的《百花》牆報上。它是眾多作品中吸引讀者最多的一篇,轟動了全校。
❼ 什麼叫傷痕小說
【傷痕小說】是社會主義新時期小說創作的一種題材。20世紀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一度禁錮的小說創作和整個文壇出現了生機,涌現出一批揭露「文化大革命」「創傷」的小說作品,被稱為「傷痕小說」。如,盧新華的《傷痕》和劉心武的《班主任》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可結合傷痕文學理解,
十年文革期間,無數知識青年被捲入了上山下鄉運動中。「傷痕文學」的出現直接起因於上山下鄉,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官員及城鄉普通民眾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劇性的遭遇。
較早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傷痕文學」是北京作家劉心武刊發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這一短篇的主要價值是揭露了「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內傷」,有的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與當年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出的救救被封建禮教毒害的孩子的呼聲遙相呼應,使小說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歷史感,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啟蒙精神。
然而「傷痕文學」的名稱,則源自盧新華刊登於1978年8月11日《文匯報》的短篇小說《傷痕》。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隨後,揭露「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❽ 盧新華《傷痕》故事情節
《傷痕》短篇小說,發表於1978年《文匯報》,曾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小說寫除夕的夜裡,車窗外什麼也看不見,只有遠的近的,紅的白的,五彩繽紛的燈火,在窗外時隱時現。這已經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曉華將目光從窗前收回,低頭看了看錶,時針正指著零點一分。她理了理額前的散發,將長長的黑辮順到耳後,然後揉了揉有些發紅的微布著血絲的雙眼,轉身從掛在窗口的舊挎包里,掏出了一個小方鏡。她掉過頭來,讓面龐罩在車廂里談白的燈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鏡里。
這是一張方正,白嫩,豐腴的面龐:端正的鼻樑,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適中的部位上;下巴額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對深潭般的幽靜的眸子,那間或的一滾,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閃光。
她從來沒有這樣細致地審視過自己青春美麗的容貌。可是,看著看著,她卻發現鏡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滾過了點點淚光。她神經質地一下子將小鏡抱貼在自己胸口,慌張地環顧身旁,見人們都在這霧氣騰騰的車廂里酣睡著,並沒有人注意到自己剛才的舉動,這才輕輕地舒出一口氣,將小鏡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舊睡不著。她伏在窗口的茶幾上還不到三分鍾,便又抬起頭來。
在她的對面,是一對回滬探親的未婚青年男女。一路上,他倆極興奮地談著學習和工作,談著抓綱治國一年來的形勢,可現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著睡了。車廂的另一側,一個三十多歲的城市婦女伏幾打著盹,在她的身旁甜卧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兒。忽然小女孩蹬了幾下腿,在夢中喊著:"媽媽!" 她的媽媽便一下子驚醒過來,低下頭來親著小女孩的臉問:"囡囡,怎麼啦?"小女孩沒有吱聲,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復又睡了。
一切重新歸為安靜。依舊只有列車在"鏗嚓鏗嚓"地有節奏地響著,搖晃著。——那響聲彷彿是母親嘴裡哼著的催眠曲,而列車則是母親手下的搖籃,全車的旅客便在這搖籃的晃動中,安然,舒適地踱入恍惚迷離的夢鄉。
她仍舊沒有睡意。看著身旁的那對青年,瞧著那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一股孤獨,凄涼的感覺又向她壓迫過來,特別是小女孩夢中"媽媽"的叫聲,彷彿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媽媽"這兩個字,對於她已是何等的陌生 ; 而"媽媽"這兩個字,卻又喚起她對生活多少熱切的期望! 她想像著媽媽已經花白的頭發和滿是皺紋的臉,她多麼想立刻撲到她的懷里,請求她的寬恕。可是,……她痛苦地搖搖頭,晶瑩的淚珠又在她略向里凹的眼窩里滾動,然而她終於沒有讓它流出來,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氣,兩只胳膊肘支在茶幾上,雙手捧起腮,托著微微向前突起的下巴,又重新將視線移向窗外。
❾ 傷痕小說的發展歷程
在當代文學史上,「傷痕小說」主要是指暴露「文革」十年災難、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現實給黨和國家造成危害、給人們心靈造成創痛的小說,其主題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揭露林彪「四人幫」,鞭撻丑惡靈魂,同情人民的遭遇,禮贊美好的情操。
開山之作是劉心武於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於的短篇小說《傷痕》,它包括:以知青題材為主的「傷痕小說」,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傳體小說《血色黃昏》等;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農村題材的「傷痕小說」;叢維熙所開創的「大牆文學」以及莫應豐的《將軍吟》等揭露「文革」專制的「傷痕小說」,以及張弦的愛情小說,張賢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蘇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樹街」為背景以青少年為寫作對象的作品,如《刺青時代》、《城北地帶》等。
以上作品只是從政治主題的角度而言的。如今,事過境遷,拋開時代因素,當我們再重新讀這些「傷痕小說」時,發現其還審視了「文革」中隱性的人性和親情、道德。而長期以來,我們看到的只是控訴揭批「文革」、「四人幫」的顯性的一元主題,而忽視了另一隱性主題,即鞭撻個體生命中的丑惡人性,歌頌優美人性,呼喚和宣揚社會主義人性和人道主義。通過《傷痕》等「傷痕小說」,我們可以透視出「文革」中存在的幾類人性:
❿ 《傷痕》主要講了什麼
盧新華,生於1954年,主要作品有小說《傷痕》、《紫禁女》等。短篇小說《傷痕》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文匯報》1978年8月11日。
作品寫「文革」時女生王曉華的母親被定為叛徒,她非常痛恨母親,和母親斷絕了關系,不打招呼,一個人跑到東北去插隊。8年後,曉華突然接到母親的來信,說她的冤案已經昭雪,盼望女兒回來讓她看上一眼。當曉華趕回上海時,她媽媽已經於當天早晨在醫院去世了。
小說通過王曉華母女的悲慘命運,控訴了極端主義的政治斗爭對於人情和倫理觀念的侵害和破壞,批判了反動的血統論,揭露了社會上的邪惡勢力和黑暗現實,讓人們看到美好的事物怎樣遭扼殺毀滅,從而激起人們對丑惡的無比憎恨,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同情。
王曉華形象的悲劇意義在於:她受到毒害,又去刺傷母親,卻以為自己是對的。充分表現了「極左」政治不但嚴重破壞了生產,迫害了老幹部,也傷害了青年的心靈,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作者在作品中提煉出「傷痕」這一發人深省、動人心弦的題旨,為後來的傷痕文學開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