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短篇小說
㈠ 文學作品《羅生門》是誰的短篇小說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改編為電影《羅生門》)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
㈡ 羅生門 原文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以下是對短篇小說《羅生門》的解析以及它的作者芥川龍之介的相關資料:
首先是《羅生門》的解析
羅生門位於朱雀大道南端,可以說是京都的門戶了。芥川讓他的故事這兒上演,就等於扼住了日本國的咽喉,讓它翻翻白眼,讓它露出醜態。《羅生門》就是這樣一部簡短的強盜心史,芥川以細膩的筆法畫出了一個強盜的蛻變過程,我們由此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惡一點點上升,最終取代了最初的猶疑。
時間很短:某日傍晚。
地點很小:羅生門內。
人物很少:家將和老太婆。
情節很簡單:家將在羅生門「避雨」,發現一拔取死人頭發謀生的老太婆,便也來了「勇氣」,剝奪了她的衣服揚長而去。
「避雨」是整個故事的前提,也是整個故事的支點。
小說第一句就從「避雨」切入:
「某日傍晚,有一家將,在羅生門下避雨。」但是作者接著就說,羅生門雖為交通要道,卻因連年天災荒涼不堪,成了狐狸和強盜的窩點,甚至成了拋棄無主屍體的地方。「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里來了。」也就是說,即使下雨天,肯到羅生門來避雨的,也只有家將一個人。這家將穿的是洗舊了的寶藍襖,右頰還有一個大腫皰——這樣一個落破的人,坐在羅生門的台階上,「茫然地等雨停下來」。他為什麼「茫然」?擔心雨下得太大太久?顯然不是。
當時京城一片蕭條,家將已被多年老主人辭退了。作者解釋得很清楚:
「說是這家將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後,他也想不出要上哪裡去。」「所以家將的避雨,說正確一點,便是『被雨淋濕的家將,正無路可走』。」家將「無路可走」,並非被雨逼的,「明天的日子怎樣過」才是根本原因。所以,他要在「無辦法中求辦法」,而要「在無辦法中求辦法」,只有「不擇手段」。而「倘若不擇手段」應該怎麼辦?「家將反復想了多次,最後便跑到這兒來了。」直到這時,家將來羅生門「避雨」的目的才算明了:原來這廝要「走當強盜的路」。當然,這個時候,他的強盜之路還停留在「倘若」的階段——
「可是這『倘若』,想來想去結果還是一個『倘若』,原來家將既決定不抉手段,又加上了一個『倘若』,對於以後要乾的『走當強盜的路』,當然是提不起積極肯定的勇氣了。」家將已失業四五天,幾天下來,沉睡在內心的強盜意識漸漸蘇醒,而現在,雨正好給了他一個借口,使其可以跑到羅生門尋找機會。當然,這時的家將的還是消極的、猶豫的,至於他會「打了一個大噴嚏,大模大樣地站起來」,不過是刻意擺出的一副坦盪盪樣子,不過是裝腔作勢罷了——幾個「大」字其實正暴露他內心的卑瑣和怯意。有一種譯本在這里以「慵懶」取代了「大模大樣」,兩種譯法似乎相去甚遠,不知哪個更為確切。單從「慵懶」看,似乎只顯示了一種表面現象,難道家將來羅生門只是為了避避雨,只是為了安安靜靜地睡一覺?顯然不是。但是既來到羅生門,家將總還是不甘心,所以他作出在此過夜的打算,上樓了。
「樓上即使有人,也不過是些死人。」家將既然這樣判斷,為什麼還那麼留意腰間的刀,不讓它脫鞘出來?可見家將是害怕弄出動靜,否則,這個穿著草鞋的人,就不用「像貓兒似的縮著身體,憋著呼吸窺探上面的光景」。在另一譯本中,這句話譯為「像貓一般蜷縮著身子,摒息地窺視著樓上狀況」,比較起來,「蜷縮、摒息、窺視」顯然不如「縮著、憋著、窺探」具有動感,「縮著身子」與前文「大模大樣」對應,家將開始露出真正的「小」了,而「憋著呼吸」比「摒息」要傳神得多,想想那家將也憋得怪難受的,還得鬼鬼祟祟地往「窺探」。看來家將確實心懷鬼胎,否則他怎麼會這樣走近那些「死人」?在我看來,家將不過是在試探著尋找同類的氣味而已。
果然,家將上樓後,首先遭遇到的便是強烈的屍臭,這讓他本能地掩住了鼻子。緊接著,家將先後產生了三種心理/生理的交互感應:
家將發現屍首堆里會蹲著一個老婆子,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情感奪去了嗅覺,對他來說,腐屍的臭味暫時聞不到了,因為他全部注意力都投到老婆子身上了;看到老婆子在窺探一具女屍的臉,家將既恐怖又好奇,因此一陣激動,結果連呼吸也忘了;看著老婆子一根一根地拔下女屍的頭發,家將的恐怖又一點點消失,轉而怒氣一點點上升——對一切罪惡的反感愈來愈強烈,所謂「惡劣之心」(譯作「憎恨邪惡的感情」似更明確)如松明般烘烘地冒出火來。
這種情形使家將的正義感突然回光反照:
「此時如有人向這家將問起剛才他在門下想的是餓死還是當強盜那個問題,大概他將毫不猶豫地選擇餓死。」面對拔死人頭發這不可饒恕的罪惡,家將已忘記剛才自己還打算當強盜呢。當然,這里只是暫時的忘卻。這時家將扮演了一個大義凜然的小丑角色。可是讓家將感到意外的是,老婆子對他的威脅毫無反應,「像啞巴似的頑固地沉默著」。這倒讓家將冷卻了似火的「怒氣」,變得和氣了。
老婆子回答了:拔了頭發,是做假發用的。
這樣的答復「竟是意外的平凡」,使家將「一陣失望,剛才的怒氣又同冷酷的輕蔑一起兜上了心頭」。家將為什麼會「輕蔑」?也許老婆子的說法不是他所預期的大罪惡?老婆子的辯解更進一步消解了家將的「惡劣之心」,也徹底消解了他做人的底線。
於是,家將的怒氣化為勇氣。這是剛才在門下所缺乏的勇氣,是不同於剛才逮住老婆子的另外一種勇氣:
「他不但不再為著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問題煩惱,現在他已把餓死的念頭完全逐到意識之外去了。」所以老婆子的話剛說完,家將便「譏笑」,下定了決心,立刻跨前一步,搶走了老婆子的衣服。強盜就這樣產生了。
……A(女人)把蛇肉曬干當干魚賣→B(老婆子)拔A(女屍)的頭發做假發賣→C(家將)搶B(老婆子)的衣服……
在「A→B→C」這一鏈條中,罪惡總被諒解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由:「不這樣干(做惡)就得餓死,沒有法子嘛。」而以惡對待惡往往又使後惡者心安理得,甚至有一種成偽正義的快感。《羅生門》揭示了人性中隱藏的兇相怎樣一點點顯露的,同時還表明:強盜不會承認自己的罪惡,強盜總能為罪惡找到借口,要麼掩蓋,要麼否認,要麼耍賴。因為天災,因為人禍,因為信仰喪失,因為餓著肚子——這樣他就不必為自己的惡行承擔罪過,甚至可以大大咧咧地指責受害者。
芥川龍之介在小說結尾說:「誰也不知道這家將跑到哪裡去了。」從倭寇到日本鬼子,其強盜行徑當然不是一個羅生門所能遮蔽的了,不過,日本還有一個靖國神社,這個供奉著甲級戰犯的地方,成了日本人消解罪惡、滋養罪惡的「羅生門」。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說過,日本人自1945年以來很少做出努力,使鄰國減少對他們的怨恨,日本人缺乏認罪感。比如,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就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他雖承認日本過去對中國有過侵略行為,但堅持「上次世界大戰及戰前日本的所有行為不能都斷定為『侵略』」。
早在八十五年,芥川龍之介就看透了日本人的這幅德行,所以他寫《羅生門》,讓日本強盜在自己的國門現身說法。
以下則是芥川龍之介的生平簡介以及主要作品的相關資料:
《羅生門》作者 芥川龍之介(日本)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是一個送奶工人的兒子。他剛出生媽媽即患上精神病,他被舅舅撫養大。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通過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羅生門》。夏目漱石讀到後,非常贊賞,對他多方關懷。在夏目的關懷下,1916年他發表了《鼻子》。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他發表《地獄變》,講述了一個戰國時期的殘酷故事,通過畫師,畫師女兒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純粹的藝術和無辜的底層人民受邪惡的統治者的摧殘。
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報社的記者前往中國四個月,這次任務非常繁重。在任務的壓力和自身壓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種疾病,並終生不愈。回到日本後。1922年他發表了《竹林中》。作品與柯林斯的《月亮寶石》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採集的各方的證詞與說法。不同的是《月亮寶石》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合卻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圓其說。整個作品彌漫著壓抑,彷徨,不定向的氣氛。這反應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後,由於病情惡化,芥川龍之介常出現幻覺,當時的社會形式也右轉,沒有言論自由。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壓抑,如《河童》。1927年芥川龍之介繼續寫作隨想集《侏儒的話》,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兩句話,但意味深長。7月24日作家自殺身亡。
1935年芥川龍之介自殺去世8年後,他的畢生好友菊池寛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獎「芥川獎」(芥川賞),現已成為日本最重要文學獎之一,與「直木獎」(直木賞)齊名。
1950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將芥川的作品《竹林中》與《羅生門》合而為一,改編為電影《羅生門》,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使日本電影走向世界。此後,「羅生門」更成為對於撲朔迷離的、各方說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詞。
主要著作
老年 1914年
羅生門 1915年
鼻子 1916年
山葯粥(芋粥) 1916年
煙草和魔鬼(煙草と悪魔) 1916年
戱作三昧 1917年
蜘蛛之絲(蜘蛛の糸) 1918年
地獄変 1918年
邪宗門 1918年
魔術 1919年
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1920年
杜子春 1920年
火神(アグニの神) 1920年
竹林中(藪の中) 1921年
軌道列車(トロッコ) 1922年
玄鶴山房 1927年
侏儒的話(侏儒の言葉) 1927年
河童 1927年
齒輪(歯車) 1927年
西方人(西方の人) 1927年
㈢ 羅生門的作品賞析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於是,樂得狐狸來棲,盜賊入住,最後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屍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
這便是文章標題羅生門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著烏鴉死屍,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著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這種筆法就像艾倫·坡那種無故產生裂縫的牆壁一樣,給情節的發展作了一個危險的預兆。
但就象徵意義而言,兩者卻又是截然不同的。艾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種植恐懼的種子,而芥川這樣做,因為他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來寫小說的。《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
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後「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後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於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於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
對於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稜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這種處理,無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將思想由此及彼的變化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陰森。那麼結局中家將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則將這種恐懼推向了頂點。
(3)羅生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羅生門》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發表於大正4年(1915)的《帝國文學》上,之後芥川龍之介將其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也取名為《羅生門》。
在其後的作品中芥川再也沒有用過柳川窿之介這一筆名,而且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中除了《羅生門》外,所有以柳川隆之介發表的作品都沒有收錄。從這一點上,讀者就可以看出小說《羅生門》在芥川文學中的重要位置。
㈣ 羅生門這本書講的什麼
作品講述了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
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該作情節簡單,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場面。時間、地點、人物、結局全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作品雖以舊題材創作的歷史小說,卻被賦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寫了社會最底層頑強掙扎著繼續生存的民眾,而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4)羅生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羅生門》的創作背景:
《羅生門》發表於1915年11月1日,而在當年的1月發生了一件對芥川而言改變了他一生的大事。這件事完全改變的他的人生觀與文學觀。這件事就是他與初戀女友吉田彌生的戀情失敗了。
芥川龍之介以極其認真地態度對待這場戀情,並且有了結婚的想法。但是養母的強烈反對使得這場戀情無疾而終。失戀,養父母的反對,使得芥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至此開始他通過自己的作品將這種醜陋的人性表達出來。而且這醜陋的人性多是通過老人的形象來表達的。
芥川常用癩蛤蟆、鷙鳥、烏鴉、猴子等這些外表醜陋的動物來形容老人。從《羅生門》開始這種描述開始急劇增加。這主要是因為芥川在寫書期間失戀了,他開始認為世間一切都是醜陋的,包括自己也是,並且懷疑是否真的存在「無私的愛」。
㈤ 哪位兄弟有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短篇小說集
《羅生門》短篇小說集已經給你發過去了,希望及時採納~~~ 發信人:搜問互助五團
㈥ 羅生門是短篇小說合集嗎
《羅生門》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不過,因為該作名聲較高,所以芥川龍之介的部分小說合集以《羅生門》作為提名
㈦ 小說《羅生門》中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之下
《羅生門》可以算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作為一篇短篇小說,它並不像我所熟悉的歐亨利等的短篇小說那樣,通常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尾。羅生門樓里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片段,沒有過多的雕琢痕跡,卻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我認為日本作家多是比較喜歡而且善於描寫人的內心的細微變化的,這在《羅生門》中也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作為主人公的家將,本是被老主人辭退出來的。他本身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物,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邪惡」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這個念頭催他出門,來到這羅生門之下。此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他其實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產生了懷疑。而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發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發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她要給自己開脫,於是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發是為了做假發,及被她拔頭發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干過壞事的。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開脫,也給了正在躊躇的家將一個當強盜的正當理由。作者最終以家將搶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結尾,在這個羅生門里的一進一出,就像經歷了一次社會的洗腦。
㈧ 日本小說《羅生門》的寓意是什麼
日本小說《羅生門》的寓意如下:
描述了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驅使下墮落的整個過程。並通過對「小惡」、「惡」、「最惡」人物形象的描寫,慢慢地對讀者的心理產生影響。基於利己主義的影響,無論是違背道德還是損害他人利益,都是利己主義者實現自己理想的墊腳石。
然而,利己主義者在為自己的自尊做壞事的同時,也會將過錯歸咎於外部環境和他人。這篇文章描述了從善變到邪惡的轉變,展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價值觀的脆弱。
因此,如果他們被利己主義侵蝕,他們肯定會認為他人的利益只是滿足利己主義者物質和精神需求的踏腳石。從廣義上說,人類的大多數惡行可以說是自私的。通過短篇小說的形式,柳助給讀者帶來了生動的利己主義者。
羅生門位於首都的中心,它不僅是城市與城市、中心與周邊地區的空間劃分,也是秩序與混亂、善惡、生與死、正義與非正義的分界線。什麼道德,什麼底線,為了生存,揪出死者頭上的頭發,挑別人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是合理的,把人性的困惑轉化為人性的自我改變。
小說結尾處,老婦人的絕望、黑暗環境的設置以及家奴的離去,不僅是場景和意識的轉換。它必然會導致家奴題材跨越國界,即各種人類邊界的萌芽、靈魂本質的轉化。這種陰暗、潮濕、枯萎、殘酷的諸侯國滅亡景象,正是芥川龍之介的內心寫照。
這是他無法說出的痛苦的消息,是他內心的困惑和不安。在這樣一個嚴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思想怎麼能找到一個休息的地方呢。
一方面,這部小說肯定了人性的殘酷和殘酷;另一方面,揭示了對人性本質的質疑和對「道德與良知,生存與生存」等倫理問題的追問;另一方面,它也凸顯了人類本能良知對「善」的呼喚。
(8)羅生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羅生門》內容簡介:
在戰爭時期,一個被主人趕出家門的僕人,在做強盜和餓死之間掙扎。就在這時,他來到一個叫羅生門的地方,那裡到處都是死屍。相反,他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從一個年輕女人的死頭上扯下頭發。他沖上去對你說這是非人道的,甚至對死屍也是如此。
老婦人解釋說她只是想用它來謀生。他說:「這個女人以前把蛇肉當魚干賣。」我不認為這個女人錯了。這時,僕人才明白,既然是為了生存,又有什麼不能呢?然後他拿起老婦人的衣服跑掉了,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
《羅生門》創作背景:
他的創作生涯始於大正五年(1916年)左右,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這是一個天災人禍、社會動盪、經濟蕭條、人民生活貧困的世界,連京都都顯得那麼特別荒涼。
善與惡,虛擬到現實,等等。都是絕對的,孤立的,人與人之間也相互疏遠,陌生人,看不到任何人類的真誠,拋棄了女人的屍體「吃」官兵,老太太的屍體,「吃」的奴隸「吃」的女人,每個人都是「吃人」,每個人都在「吃」,完全跟狼講作為一個男人,生命和死亡之間的關系。
㈨ 羅生門的內容簡介
作品講述了藤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侯著雨停,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
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
(9)羅生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羅生門》作者介紹: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以及《秋》等。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
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
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
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
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游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游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
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毒自殺,享年35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