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說選
1.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的介紹
本書所選的作品來自契訶夫創作的前後兩個時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具有一定現實批判色彩的《變色龍》之外,還有一些輕松詼諧的純幽默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所選的契訶夫後期小主,以《套中人》最為著名。這篇小說表現了沉悶壓抑的時代氛圍,諷刺了俄國社會普遍的僵化、禁錮的精神狀態。
2.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有哪些主要內容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內容概述:契訶夫早期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些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面上寫俄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笑話,實際上卻是在無情的譏刺專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一個文官的死》(《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普里希別葉夫中士》等;另一類是反映勞動人民的貧困和痛苦生活的,如《苦惱》、《萬卡》、《哀傷》等。
《一個文官的死》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在看戲時打了個噴嚏,把唾沫星濺在前座的一位將軍的禿頭上,他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但是卻唯恐將軍大人不肯原諒他並怪罪於他,從此心神不寧,戰戰兢兢,不久便撒手西去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正是大官們的飛揚跋扈造成了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懼和奴性心裡。作家早期創作的另一個短篇《苦惱》寫一個孤苦伶仃的老馬車夫,在兒子死後整整一個星期幾次想找人傾吐內心的痛苦,但是誰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馬訴說。這篇小說是對當時冷漠無情的社會的控訴。
到了19世紀90年代,契訶夫的小說創作走向了繁榮和成熟,許多優秀名篇都產生於這個時期,如《第六病室》、《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帶閣樓的房子》、《醋栗》、《套中人》等。
《帶閣樓的房子》批判了錯誤的社會思潮「小事論」。在作者看來,要緊的不是熱衷於「小事」的改革,而是要解決「好幾百年」以來不斷「重演的那套舊故事」。然而由於思想的局限,作家還指不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這一時期的作品還對知識分子的空虛無為和小市民的庸俗丑惡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如作品《跳來跳去的女人》、《文學教師》、《約內奇》等。
在契訶夫90年代的創作中,農民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對農民問題很關心,特別是在1892年遷居離莫斯科不遠的農庄之後,他同農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對農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創作了一組描寫俄國農村和農民的作品。如《農民》就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農民的貧困生活,《峽谷里》則描寫了90年代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村發展的情景。
3. 契科夫短篇小說選 的經典片段(100字)及賞析(50字)
●01、巴爾扎克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
風雨過後,眼前會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
在這個世界上,
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燦爛,
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
人生要盡全力度過每一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可輕言放棄。《直面苦難》
●02、站在歷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歷史溝渠: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採菊……他們選擇了永恆,縱然諂媚誣蔑視聽,也不隨其流揚其波,這是執著的選擇;縱然馬革裹屍,魂歸狼煙,只是豪壯的選擇;縱然一身清苦,終日難飽,也願怡然自樂,躬耕隴畝,這是高雅的選擇。在一番選擇中,帝王將相成其蓋世偉業,賢士遷客成其千古文章。
4.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的創作背景
1.創作背景: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2.主要作品: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3.作品風格: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5.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好詞摘抄
冬天總算過去了,四月的白天變得暖和起來,夜裡卻依然寒冷。冬天還不甘心退讓,但暖和的春日畢竟還是來臨了。
6.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變色龍的梗概
1、故事梗概
《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沙皇專制時代,警官奧楚蔑洛夫接到舉報,稱被野狗咬傷。一開始奧楚蔑洛夫不知道這是誰家的狗,於是想把狗弄死。可是隨後圍觀的人當中有人說這是將軍家的狗,奧楚蔑洛夫的態度立刻發生了轉變。之後隨著圍繞著狗是否是將軍家裡的寵物,奧楚蔑洛夫借著穿上脫下外套的時間不斷發生著「變色」。最終確定這是將軍哥哥家裡的狗,奧楚蔑洛夫不但沒有懲罰狗,還把被咬的人威脅了一番。
2、作品簡析
《變色龍》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奧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行動物,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3、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hē)夫( 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7. 契科夫短片小說選的套中人賞析
《套中人》賞析
契訶夫的小說之所以深刻,就在於他用誇張和諷刺的手法冷靜地將社會中的醜陋一點點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我們有一種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套中人》無疑也做到了這一點。
我認為別里科夫這個人物是個扁平人物,因為我覺得他的性格特點比較單一,他整個的內心世界也沒有很大的變化。這並不能說這個人物塑造得不夠豐滿,相反我覺得這個人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以他的單一刻板是一種當時的一種典型性格。
這篇小說的時代背景是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當時擔任宗教院檢察總長的波貝多諾斯采夫給沙皇的奏章中說:「在當前這個艱苦的時代,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平息那種頭腦不清、瀕於瘋狂的社會輿論;必須禁止那種人人饒舌的不可名狀的街頭巷議,以期盡量減少流言蜚語??」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別里科夫就是這樣一個維護沙皇舊制度的人。而他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迂腐落後的人,還是由於它的性格造成的。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里」這些描寫都可以表現別里科夫是一個封閉的人,或者說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所以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由於這種封閉也造成了他的另一個性格特點,那就是駐足不前,無法積極的向前看,總是沉溺在對過去的空想中。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的恐懼、抗拒。」他對現實以及未來都沒有希望,所以他才會選擇躲進套子里避免受到傷害,一味的守舊。不斷的逃避也使他越來越膽小。這表現在「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可笑之外又讓人覺得可憐。這樣的一個人,與其說它是舊制度的維護中,不如說它也是在舊制度下的一個受害者。他被這種中的規定製度所壓迫著,所以他鑽進了套子里,甚至將自己的思想裝進了套子里。因為膽小多疑懦弱,他在被壓迫後的反應不是站起來反抗,相反,別里科夫只是一味的妥協,所以它成為維護這種舊制度的一份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準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況且這樣的想法還轄制了整個學校整個小城十多年,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套中人妥協,甚至有的人也因為這樣而進到套子中去了。在這個問題上,作者進一步批判了這種舊制度舊思想的維護者,更實質的目的是批判了這種社會風氣,一種被如此骯臟的政治空氣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的社會現象。文中還有一處很引人深思的細節,那就是別里科夫的結婚。可以說,他的結婚時他的一次嘗試,使他第一次嘗試從套子裡面出來,可是他還是失敗了。這失敗的原因還在於他自己思想的腐朽以及人格上的缺失。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別里科夫認為這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他還去找她的哥哥談話,但這期間又暴露了他卑鄙的一面——告密,或者說是他在逃避中慢慢走向了墮落。作者寫這一筆也是由寓意的,因為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而當別里科夫被別人戳穿看清,暴露在他的「套子」之外後,他的生命也道里盡頭。這個可憐的人已經無法從套子種出來了,他簡直成為了他套子的寄生蟲。課文是節選,沒有把我認為最有諷刺意味的一段加上,那就是最後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只有棺材,才是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別里科夫的形象不僅可笑,而且是一種極可怕的力量,他千方百計地扼殺一切新生事物和自由思想,代表了社會上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體現著沙皇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 全城的人,包括那些思想正派的人,居然也忍氣吞聲,聽從別里科夫的擺布,像蝸牛一樣縮進自己的殼里,過著渾渾噩噩、苟且偷安的生活,不敢起來與頑固保守勢力進行斗爭。這種窒悶、停滯、死氣沉沉的套子式的生活,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特徵,所以這導致一個別里科夫死了,還會出現另一些別里科夫。
然而這又是不可避免的。在改革的道路中就會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我覺得做這些製片小說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揭示有這樣一種人,而是呼籲要大家樹立一種新的思想,只有拆除了孕育別里科夫這類人的土壤,從思想上改變,改革才會進行下去。
8. 《契科夫短篇小說選》人物有哪些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人物:
——「萬卡」(《萬卡》)
——「姚納」(《苦惱》)
——「別里科夫」(《套中人》)
——「奧楚蔑洛夫」(《變色龍》)
——「切爾維亞科夫」(《一個文官的死》)
9.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背景:1861年,沙皇被迫自上而下地廢除了農奴制,但封建勢力仍很強大,解放運動轉入平民知識分子革命時期。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沙皇政府更加強了對進步力量的鎮壓,剛剛形成不久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又受西方自然主義等潮流的影響而逐漸衰退。到了九十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開展,終於被無產階級文學所取代。但就在俄國這些作品衰落的八、九十年代,卻由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作家,把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推上了世界文學的高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和解放運動緊密聯系,批判矛頭一直指向專制的農奴制度及其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