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孫犁的短篇小說集布衣百年

孫犁的短篇小說集布衣百年

發布時間: 2024-05-23 18:01:53

㈠ 作者孫犁的簡介及作品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又先後擔任過《平原雜志》《天津日報》文藝副刊、《文藝通訊》等報刊的編輯,並著有關於編輯的作品。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

代表作品:《荷花澱》、《蘆花盪》。

(1)孫犁的短篇小說集布衣百年擴展閱讀:

孫犁個人榮譽

孫犁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作為《天津日報》的創始人之一,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持青年作者的傳統,培養了劉紹棠等大批知名作家和業余文學創作骨幹,被譽為「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散文選》榮獲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遠道集》《談作家的素質》《耕堂序跋》連續3次獲魯迅文藝獎。20世紀80年代獲全國老編輯榮譽獎。

㈡ 孫梨代表作有

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㈢ 孫犁的小說散文結集

孫犁(1913.4.6-2002.7.11)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省安平縣孫遙城村人。當代著名文學家,中共黨員,抗日老戰士,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等職業,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孫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孫犁紀念館」座落在河北省安新縣「華北明珠——白洋淀」畔。

目錄

人物生平
成就及榮譽
代表作品
評價
著作
散文
風格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孫犁
孫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12歲在安平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孫犁全集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 風雲初記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 白洋淀紀事
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寫的文章清新而雋永,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嚮往,而晚年的文章則老辣紛披,對社會和世事有較多的鞭撻和批評。他既寫出了象《荷花澱》那樣優美、抒情的小說,又寫出了象「不自修飾不自哀,不信人間有蓬萊。陰晴冷暖隨日過,此生只待化塵埃。」這樣消沉、悲觀的詩句。孫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於讀他前後不同時期的文章對他產生判若兩人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一個真實的孫犁到底又是什麼樣子呢? 孫犁是熱愛生活的,否則無法想像他筆下所描繪出來的那麼多美麗風景和人物形象,盡管他出生在國家和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段里。偉大的抗日戰爭,曾召喚無數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孫犁也不例外。異常殘酷的烽火歲月,卻使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民族勤勞勇敢的優秀傳統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孫犁為之而感動,創作了象《荷花澱》、《蘆花盪》、《光榮》、《囑咐》、《風雲初記》等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他的小說,「把紛涌的戰爭風雲映襯在白洋淀的月光葦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紅襖明眸之中,從而發現那些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視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並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純朴的農村婦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吳召兒、春兒、妞兒……孫犁不僅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他在文學的世界裡構築他理想的王國。孫犁曾經說過:「文藝雖小道,一旦出版發行,就也是接受天視民視,天聽民聽的對象,應該嚴肅地從事這一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孫犁的文章,都是他親身經歷,他說:「我迴避我沒有參加過的事情」,「我寫到的都是我見到的東西,但是經過思考,經過選擇」。可以說孫犁筆下 的那些美麗可愛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現實和理想永遠充滿著矛盾。作為一名解放區作家,孫犁曾一度受到廣泛地閱讀和推崇,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立人,與趙樹理的「山葯蛋派」構成解放區文學的雙璧。但正當孫犁在小說中對生活寄予滿腔熱情時,現實處境卻使他越來越感到困惑和緊張。1942年整風運動帶來的精神沖擊,1946年因發表小說受到的公開批評,土改時因《一別十年同口鎮》、《新安游記》等文章被定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後對知識分子的一連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風運動對知識界造成的大規模振盪,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體素質不好並且時刻耽心自己在寫文章中犯錯誤的孫犁長期綳緊的神經終於在1956年春天崩潰。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 象所有現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作家的命運也和時代緊緊相聯。當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並逐漸收縮知識分子言說的空間時,有的作家積極投身其間,有的作家在參與和退避之間猶豫徘徊,有的則保持沉默。沈從文、孫犁當屬後者。如果說沈從文的沉默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和無奈,那麼孫犁的沉默則是以一種主動退縮的方式來守護自己的道德操守,盡管此中也有較多的無奈和被迫。 和沈從文的後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孫犁「文革」以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不僅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而且一反過去唯美的創作傾向,對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險惡有較多的揭露批評。比如他在《後富的人》一文中,對社會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貧富懸殊曾有辛辣的諷刺和批評。他通過一高級住宅處川流不息的揀破爛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繪,特別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時遇見一個剛從一幢樓房的垃圾間出來,滿身滿臉是黑灰的外地來的小姑娘所帶給他的心靈震撼,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國家已經有不少人,先富了起來。這些從農村來城市覓生活的,可以說是後富起來的人吧。」在《芸齋書簡——致韓映山》的信中,他列舉了一次因簡單的答話,使人家認為受了挖苦,以至懷恨在心,結果當這個人後來成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頭頭時,並極盡報復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幾乎使我喪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險惡。 對於他一生視為神聖的文壇,對其「商賈化」的現象加以了尖銳的批評,並多次指出:「因為文壇文風不正,致使一些本來很有前途的作者,經不住誘惑,走入歧途」。對流行的以「研討」、「慶祝」等形式「花錢買名聲」的做法,孫犁不屑一顧:「『花錢買名聲』,尤其是『花別人的錢,替自己造聲勢』,我極不願為,而恥為之。」 對於文壇的官場化現象,孫犁指出:「文藝團體變成官場,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場氣越大,卻令人不解。」「文藝界變為官場,實在是一大悲劇。」進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實際上現在文壇宦途已經難分),急功近利,邀譽躁進,總是沒有好結果的。」他對一些所謂新潮作家的淺薄和無知提出批評和忠告:「當代一些所謂新潮作家,他的處女成名作,也是適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紅。這本來無可厚非,繼續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當躋身官場(文藝團體也是官場),便得意忘形,無知妄作。政治多變,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潑耍賴。這不只有失政治風度,也有損作家風采。」對於文壇上一些丑惡現象,他不無悲憤地感嘆:「嗚呼!文壇乃人民之文壇,國家之文壇,非一人一家、一夥人之文壇。為什麼不允許人注視它,這能禁得住嗎?可憐的是,近年來,文壇上的一些人物。不自愛重,胡作非為,人民已經不願意再關心和愛護這個壇口了。」 孫犁的文學生涯肇始於抗日戰爭風雲初起之時,延續了近70年。特別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從早年作品的清新、優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時弊,不平則鳴和悲憫情懷,他完成了從孫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孫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顧平生,孫犁曾感慨萬千:「我不知道,我現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時所夢想的,所追求的。……」曾經懷筆從戎的孫犁,晚年獨居陋室,體弱多病,著書不輟,時常思念那些逝去的歲月,在孤獨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況味,有時不免熱淚盈眶。他曾在一篇題記中喟然長嘆:「今晉察冀故人凋謝殆盡,山川草木,已非舊顏,回首當年,不禁老淚之縱橫矣。」行文至此,我腦際忽然幻化出清人嚴遂成《三垂岡》中的詩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這詩句的意象倒是孫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於是,索性將它用作了本文的題目。 孫犁以90歲高齡終其一生,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大富大貴。他留給世人的唯有那樸素的文字,以及隱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誠的人性和火熱的心腸,令後來者為之唏噓不已……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 、《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編輯本段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圖畫。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 孫犁紀念館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結合。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
編輯本段著作
《荷花澱》(小說、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書屋;1959,人文(高中語文課本) 荷花澱
《蘆花盪》(短篇小說集)1949,群益(人教版課文)報紙的故事(北師大版第十一冊) 《囑咐》(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出版社 《村歌》(中篇小說)1949,天下出版社 《農村速寫》(散文、小說集)1950,讀者出版社 《采蒲台》(短篇小說集)1950,三聯出版社 《山海關紅續歌》(詩集)1951,知識書店出版社 《風雲初記》(長篇小說)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紀事》(小說、散文集)1958,中青出版社 《鐵木前傳》(中篇小說)1959,天津人民出版社 《津門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出版社 《白洋淀之曲》(詩集)1964,百花出版社 耕堂讀書記
《晚華集》(散文集)1979,百花出版社 《秀露集》(散文、小說集)1981,百花出版社 《耕堂雜錄》(雜文集)1981,河北人民出版社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出版社 《琴和簫》(小說、散文集)1982,花山出版社 《孫犁小說選》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孫犁文集》(l一5冊)1981一1982,百花出版社 《耕堂散文》1982,花城出版社 《尺澤集》(散文集)1982,百花出版社 《孫犁文論集》1983,人文出版社 孫犁散文
《書林秋草》(雜文集)1983,三聯出版社 《孫犁散文選》1984,人文出版社 《遠道集》(散文)1984,百花出版社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出版社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出版社 《無為集》(散文)1989,人文出版社 《芸齋小說》1990,人民日報出版社 《孫犁文集》正編5卷,續編3卷,共8卷,2002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孫犁全集》共11卷,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編輯本段散文
《相片》《識字班》 《第一個洞》 《游擊區生活一星期 》《三烈士事略並後記 》《塔記 》《王鳳崗坑殺抗屬》 《采蒲台的葦》 《安新看賣席記 》 書的夢
《張秋閣 》《光復唐官屯之戰》 《學習》 《宿舍》《節約》 《小劉庄》 《掛甲寺渡口 》《廠景 》《訪舊 》《婚俗》 《一天日記》 《回憶沙可夫同志》 《黃鸝 》《石子 》《善暗室紀年》序《夥伴的回憶》《服裝的故事《悼畫家馬達》《刪去的文字》《童年漫憶》《談趙樹理》《談柳宗元》《吃粥有感》《紅樓夢》雜說《方紀散文集》序《書的夢》《畫的夢》《戲的夢》《夜思》《悼念李季同志》《鄉里舊聞》《同口舊事》《新年懸舊照》《報紙的故事》《亡人逸《芸齋瑣談》《母親的記憶》《青春余夢》《芸齋夢余》《貓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
編輯本段風格
讀孫犁的作品,最早是從小說開始的。給我強烈的印象是風格別致。同是戰爭題材,卻很少描繪血與火,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復雜的戰爭描寫,而是更多地展示戰爭中人物心靈的美,卻自有一種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筆下的白洋淀風光,清新疏朗,散發著潮潤潤的水氣,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著濃郁的詩意。那時最愛讀的是《蘆花盪》和《荷花澱》,至今一閉眼,便浮現出朦朧迷離的月光下,聽水生說明天要到大部隊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多細膩、傳神的細節喲! 也許是年齡小、閱歷淺吧,那時不怎麼愛讀孫犁的散文,覺得太平淡,沒有奇崛的句子,詞藻也不花哨,寫人敘事,多是白描。那時更喜歡濃妝艷抹,詞藻華麗,熱烈奔放,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隨著年齡地增長,閱歷地加深,才感到孫犁的散文講究情感的節制,含蓄蘊藉,樸素潔凈,像在水中淘洗過似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美」,才領悟到濃妝艷抹易,平淡自然難,做到「朴實無華、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就更難。這時,愛其散文勝愛小說,對其新時期的散文更是鍾情不已。《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無論懷人記事,思及故鄉,追憶童年和戰爭歲月,還是詠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孫犁先生不喜歡官場,遠離熱鬧,自甘寂寞,正因有了這種難得的品性,才能長期以寧靜沉潛的心態,進入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藝術境界。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家,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著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著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著深沉的人生情致,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裡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家:「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朴,不慕榮華,他對頭年冬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里,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獲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麵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里,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游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餅子和炒扁豆。灶上還烤了一片綠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裡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著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系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朴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在十七年間,孫犁的小說從書名來看視乎是未完成之作,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其中的甘苦體驗。孫犁先生的風格與日本川端康成類似,但二人的源頭卻迥然不同:孫犁源於對故土的愛,而後者卻因其生世。孫犁對「小說散文化」孜孜以求,善於刻畫形形色色的村姑形象: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並賦予其革命色彩;另一方面又在關於革命的敘事中,突出鄉村日常生活的清新與陰柔意味,從而在實際上展示一個為人低調、襟懷淡薄、情感陰柔的作家在革命年代對於人生的某些獨到發現。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低調為人,愛憎分明。作家謝大光在《孫犁印象記》中說得好:「孫犁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賴的。這里可以借用他在紀念俄國作家契訶夫時所說的一段話:『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認識他。……對於像這樣一個真誠的作家,我們只要認真地閱讀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㈣ 孫犁的代表作

一、孫犁的代表作:
代表作品:《荷花澱》《蘆花盪》《白洋淀紀事》《度春荒》

二、人物簡介:
孫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內從事宣傳工作,曾任《晉察冀日報》編輯。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往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說《荷花澱》運用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開創了荷花澱派。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散文有《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等。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

三、人物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圖畫。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富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結合。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FHJF 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

㈤ 孫犁的代表作

一、孫犁的代表作:
代表作品:《荷花澱》《蘆花盪》《白洋淀紀事》《度春荒》

二、人物簡介:
孫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內從事宣傳工作,曾任《晉察冀日報》編輯。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往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說《荷花澱》運用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開創了荷花澱派。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散文有《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等。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

三、人物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圖畫。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富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結合。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FHJF 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

熱點內容
主角叫逸塵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4-06-26 07:27:24 瀏覽:666
日本短篇小說之王 發布:2024-06-26 07:25:24 瀏覽:982
末世游戲小說排行榜女 發布:2024-06-26 06:52:13 瀏覽:33
愛豆小說短篇 發布:2024-06-26 06:40:36 瀏覽:377
都市小說爆笑 發布:2024-06-26 06:38:48 瀏覽:920
小說騙婚總裁老婆很迷人免費 發布:2024-06-26 06:38:05 瀏覽:694
莫伯桑短篇小說項鏈啟示 發布:2024-06-26 06:23:57 瀏覽:884
牽心網路小說 發布:2024-06-26 05:44:58 瀏覽:300
最新經典重生小說2018推薦 發布:2024-06-26 05:26:27 瀏覽:263
急診病人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06-26 05:12:10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