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日本新星一優秀有曲折的短篇小說

日本新星一優秀有曲折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09-26 17:11:13

A. 請給出4位殘疾人作家的生平簡介及代表作~~~

張海迪(zhang hai di),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盲聾女作家和殘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她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次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借著她的導師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在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的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沙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她的相關作品】

《奇跡締造者》(台灣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師》
《我黑暗中的光明》

史鐵生:男,漢族,北京人。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生於1942年1月8日的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於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於英格蘭牛津。他父母原住在倫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牛津被認為是一個生 育孩子較安全的地方。他八歲時,他家搬到聖•愛爾本斯,倫敦北面20英里的一 個小鎮。十一歲時,史蒂芬到聖•愛爾本斯學校上學,然後上牛津的"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親上過的學院。雖然他父親想讓他學醫,但他卻想學數學。而大學學院沒開數學專業,所以他選擇了學物理。在大學學院學了 三年,沒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學甲等榮譽學位。 然後史蒂芬到康橋做宇宙學研究,那個時候在牛津還沒有一個人從事宇宙學研 究。他的導師是丹尼斯•西馬,雖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爾做他的導師的, 費雷德•霍依爾當時正在康橋工作。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剛維爾•塞斯學院先是做助研,後來便做職業研究工作。1973年斯蒂芬離開天文學院來到應用數學和理 論物理系。自1979年,斯蒂芬做"路克斯"數學教授。這個職位是1663年根據萊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遺囑以路克斯留下的錢作?基金創建的。路克斯曾經是 該大學的英國議員。第一個獲得"路克斯"數學教授職位的是依扎克•巴洛, 然後是依扎克•牛頓。 斯蒂芬•霍金一直從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與羅傑•彭羅斯一起,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暗示了空間和時間是從大爆炸奇點處開始而至黑洞結 束。這些結果顯示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結合起來是必要的,這是二十世紀前半世紀的另一個科學發展。他發現的這樣一個結合的一個後果是黑洞不應該是完全黑的,黑洞向外輻射,最終蒸發,消失。另一個推測是宇宙在想像的時間里沒 有邊緣,它是無限的。這將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學定律決定的。 他發表的著作包括:與G.F.R.艾利斯合著的《時空的大規模結構》,與W.以色 列合著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世紀眺望》和與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兩部暢銷書:他的最暢銷書--《時間簡史》,和後來的《黑 洞、嬰兒宇宙及其它》。 霍金教授有十二個榮譽學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獲榮譽夥伴稱號。 他獲得過許多獎勵,獎金,獎牌。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美國國家科學學會會員。 斯蒂芬•霍金繼續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子女和一個孫子女),他的理論物理研究與廣泛的旅行和演講結合起來。
《時間簡史》

B. 流浪地球三體還有什麼是三部曲

《流浪地球》和《三體》沒有直接關系。長篇小說《三體》有三部,分別是《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而《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的另一部中短篇小說。

劉慈欣簡介

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人 ,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 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委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陽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同時也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1985年10月參加工作,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

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不能共存的節日》 《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2017年6月25日,憑借《三體3:死神永生》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2018年11月8日,獲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

2019年2月5日,劉慈欣作品改編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 ,8月,獲2019福布斯中國100名人榜榮譽 。2019年9月23日,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C. 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Аnton chekhov.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嚴格來說,契訶夫不是在「寫」小說,或者像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作家在編小說,他是在「吐」小說,「流」小說。他無需編故事,他甚至也不要構思,他的故事在空中四處盪漾。他能從任何角度開篇,又能從任何章節斷流,但都是天衣無縫,都是自然膠合。他的人物不請自來,他的情節隨手拈來。他彷彿只要拿起筆,就像擰開了自來水龍頭,小說便如水源源流出……
契訶夫之所以能隨意地「流」小說,在於它獨特的敘述方法。這種敘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處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尋,文字像畫筆的音符那樣流動。快節奏,簡捷,自然,質朴構成了清純的文風,單刀直入,不拖泥帶水,高度濃縮與深入淺出的表現,更增加了作品的韻味。
概述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游記三部。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
真實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
筆 名:歐·亨利(O.Henry)
生卒年代:1862.9.11-1910.6.5
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歐·亨利、莫泊桑、契訶夫)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葯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總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也稱作《賢人的禮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以及《二十年後》被編入上海初中八年級語文課本。《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被編入上海九年級語文課本。
名 句:「這時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歐·亨利短篇小說選》)
全名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 :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莫泊桑於1850年8月出生在法國西北[1]部諾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祖輩都是貴族,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沒落了,父親做了交易所的經紀人。他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愛好文學,經常對文學作品發表議論,見解獨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於經常鬧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親住在海邊的一個別墅里。幼年時的莫泊桑喜歡在蘋果園里遊玩,在草原觀看打獵,喜歡和農民、漁夫、船夫、獵人在一起聊天、幹活,這些經歷使莫泊桑從小就熟悉了農村生活。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培養他寫詩,到兒子成為著名作家時,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學顧問、批評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親是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師。另一位為莫泊桑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的是他13歲在盧昂中學學習時的文學教師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個著名的巴那派詩人,他經常指導莫泊桑進行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後到巴黎入大學學習法律。這一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在軍隊中,他親眼目睹了危難中的祖國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裡十分難過,他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1871年,戰爭結束後,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
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餘開始從事寫作。那時,他的舅舅的同窗好友,大文學家福樓拜成為莫泊桑文學上的導師,他們兩人結下了親如父子的師徒關系。福樓拜決心把自己創作的經驗傳授給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嚴師的教誨,每篇習作都要送給福樓拜審閱。福樓拜一絲不苟地為他修改習作,對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贊賞,但勸他不要急於發表。因此,在70年代裡,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發表的卻很少,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准備階段。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 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銳的觀察也是令人稱道的,自從他拜師福樓拜之後,每逢星期日就帶著新習作,從巴黎長途奔波到魯昂近郊的福樓拜的住處去,聆聽福樓拜對他前一周交上的習作的點評。福樓拜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求他敏銳透徹的觀察事物。莫泊桑遵從師教,逐漸善於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後來,當他在談到作家應該細致、敏銳的觀察事物時,說必須詳細的觀察你想要表達的一切東西,時間要長,而且要全神貫注,才能從其中發現迄今還沒有人看到與說過的那些方面。為了描寫燒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樹,我們就需要站在這堆火或這棵樹的面前,一直到我們覺得它們不再跟別的火焰和別的樹木一樣為止。」
一次,福樓拜還建議莫泊桑做這樣的鍛煉騎馬出去跑一圈,一兩個鍾頭之後回來,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記下來。莫泊桑按照這個辦法鍛煉自己的觀察力有一年之久。此外福樓拜還讓他聽街上的馬車聲來訓練觀察力。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發表了,它使莫泊桑一鳴驚人,讀者稱他是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從此,他一躍登上了法國文壇。莫泊桑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從這時到1890年的10年間創作的。此間,他寫成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還寫了3部游記、1部詩集及其它雜文。
莫泊桑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寶》、《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內的一大批膾炙人口、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托爾斯泰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鮮明的愛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因而「就能揭發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們愛那值得愛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他的作品「無限地豐富多彩,無不精彩絕妙,令人嘆為觀止」。恩格斯:「應該向莫泊桑脫帽致敬。」
因為他的短篇馳名中外,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的成就以至於因此被湮沒。其實,他不但是個短篇小說的高手,在長篇小說創作上也頗有建樹。他繼承了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心理描寫上又開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他的一部長篇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不滿足於短篇小說所取得的成就,在他聲譽鵲起後,他經常涉足上流社會,開闊了眼界,便想到從更廣闊的背景上去反映社會現實,長篇小說給他提供了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從第一部長篇《一生》到第二部長篇《漂亮朋友》,他的筆觸已經從個人生活投向新聞界和政界,具有豐富得多的內容,堪稱一部揭露深刻、諷刺犀利的社會小說。
他勤奮地創作了一生,由於過度勞累得了精神錯亂症,後來被送進巴黎的一家瘋人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僅43歲。
他雖然只活了43歲,卻留下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與6部長篇小說,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是帶病之軀進行寫作的,這已經是可令人驚嘆的了;何況,一兩個世紀以來,他的小說創作一直保持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他在短篇小說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他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名,他的長篇小說也擁有億萬讀者,並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風靡全球。

熱點內容
網遊仙俠游戲小說 發布:2024-09-27 07:09:35 瀏覽:547
秦雨萌林唯揚小說免費 發布:2024-09-27 06:47:13 瀏覽:716
狂探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09-27 06:26:40 瀏覽:330
皇女的生存法則小說結局 發布:2024-09-27 06:20:24 瀏覽:299
蘭蘭小說重生 發布:2024-09-27 06:17:22 瀏覽:879
重生歐洲中世紀小說bl 發布:2024-09-27 06:13:39 瀏覽:305
腹黑超虐霸道總裁小說 發布:2024-09-27 06:04:33 瀏覽:517
短篇小說你懂得 發布:2024-09-27 05:45:50 瀏覽:263
古代小說經典宅鬥文 發布:2024-09-27 05:45:17 瀏覽:560
都市魔神有聲小說 發布:2024-09-27 05:31:09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