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鴨窠圍的夜短篇小說

鴨窠圍的夜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10-06 03:31:21

❶ 名家析名著叢書·沈從文名作欣賞目錄

【名家析名著叢書】沈從文名作欣賞目錄,精心呈現了他的文學世界。序言部分,趙園以獨特視角開啟篇章,引領我們走進沈從文的內心世界。

傳記部分,(6)章節是凌宇的精心解讀,(32)《柏子》被何立偉深入剖析,(42)《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則由蔡測海帶來別樣解讀,(55)《菜園》孫郁的評析獨具匠心。

短篇小說中,(67)《蕭蕭》王安憶的鑒賞,(84)《燈》陳思和的解析,(106)《丈夫》吳福輝的剖析,(128)《黔小景》王曉明的評點,(142)《靜》唐敏的解讀,(155)《八駿圖》吳福輝再展才華,(183)《新與舊》錢理群的視角下,經典煥新。

散文篇目同樣精彩紛呈,(198)趙園深情解讀《鴨窠圍的夜》,(209)樓肇明的《箱子岩》獨樹一幟,(220)溫儒敏的《鳳凰》如詩如畫,(237)汪暉的《生命》深沉而動人。

長篇小說中,(244)《邊城》節選由汪曾祺深入剖析,(266)《長河》凌宇的評點則帶我們領略沈從文的宏大敘事。附錄一匯集了多位學者的深度解讀,(284)吳曉東的《超越深度模式》開啟新視角,(288)凌宇的《想起了堂。吉訶德》引人深思,(301)姜泓冰的《愛情場景與女性理想》揭示情感真諦。

最後,(309)附錄二列出沈從文作品的詳細目錄,完整呈現了這位大師的文學遺產。這部名作欣賞目錄,是對沈從文作品的一次全方位解讀,值得每一位文學愛好者珍藏和品讀。

❷ 沈從文 老伴 賞析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zzydxxb200302009
沈從文(1902—1988),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土司書.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隻身來到北京,升學未成,在郁達夫、徐志摩等人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載於《晨報副刊》,接著又在《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志。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作品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引起人們的注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遇記》顯示了他早期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志著他的小說的成熟。

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北京大學教書。同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78年調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汪曾祺筆下的沈從文

汪先生在他的《自報家門——汪曾祺自傳》中,寫到了沈從文,讀來既覺真實生動,又令人油然心生可親可敬之情。茲錄如下:

不能說我在報考志願書上填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是沖著沈從文去的,我當時有點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強烈的意志。但是「沈從文」是對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過的。沈先生一共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我都選了。沈先生很欣賞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說是得意高足。

沈先生實在不大會講課。講話聲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講課沒有講義,不成系統,只是即興的漫談。他教創作,反反復復,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學生都不大理解這是什麼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說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貼近,富同情,共哀樂。什麼時候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假。寫景,是製造人物生活的環境。寫景處即是寫人,景和人不能游離。常見有的小說寫景極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與人物無關。這樣有時會使人物疏遠。即作者的敘述語言也須和人物相協調,不能用知識分子的語言去寫農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對的。這也許不是寫小說惟一的原則(有的小說不著重寫人,也可以有的小說只是作者在那裡發議論),但是是重要的原則。至少在現實主義的小說里,這是重要原則。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似水姻緣

蘇州一個名叫張吉友的富商,除了擁有萬頃良田,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還因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而盡人皆知。後來,這個大戶人家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就在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後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沈從文來自風景秀美的湘西。玲瓏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鳳凰小城賦予他柔順多情的個性。這位傑出的小說家和歷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過三十多部短篇小說集和六部中長篇小說,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現代中國作家之一。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一封情書。

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著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沉默。後來學校里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

1932年夏天,張兆和大學畢業回到了蘇州的老家。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了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對站在太陽底下的沈從文說:你進來吧,有太陽。沈從文不進來,允和就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不在家,讓他進來等。沈從文聽完說了聲「我走吧」回頭就走了。沈從文回到了旅館,一個人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滿腦子盡是張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來後,允和把她罵了一頓:你假裝用功,明明曉得他今天要來。兆和說:我就是用功,哪曉得他這個時候來啊。允和讓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師請到家裡來,兆和終於鼓起勇氣回請了沈從文。心潮澎湃的沈從文回到青島後,立即給二姐允和寫信,托她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

他在信里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請兆和吃甜餅吧。張兆和的父親開明地答:兒女婚事,他們自理。

兆和的電報則是:沈從文鄉下人請我吃甜餅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

帶著這份喜悅,兩姐妹便一同去了郵局,給沈從文發電報。允和擬好的電報是:允。很簡單,一語雙關。兆和的則是:沈從文鄉下人請我吃甜餅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但郵局沒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與沈從文訂婚之後,張兆和為了和心愛的人靠得更緊,隻身來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專心於寫作的沈從文在生活上一塌糊塗,一次洗衣服時,兆和發現了一張揉碎了的當票。原來沈從文把兆和的一隻戒指當了,卻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婚,但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新居是北平西城達子營的一個小院子,這個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從文一看見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沈從文。一次又一次來勢洶涌的打擊,使憂郁過度的沈從文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葯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這些難忘的經歷使他的心靈產生了對苦難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發蒼蒼的妻子,就如同留給了人間無限柔美的湘西。

附沈從文創作目錄
沈從文文學作品全集:

--------------------------------------------------------------------------------

邊城 [沈從文] 神巫之愛 [沈從文] 山鬼 [沈從文]
一個女劇員的生活[沈從文] 看虹錄 [沈從文] 長河 [沈從文]
大山裡的人生 [沈從文] 阿麗思中國游記 [沈從文] 一個母親 [沈從文]
阿黑小史 [沈從文] 十四夜間 [沈從文] 篁君日記 [沈從文]
創作雜談 [沈從文] 水雲集 [沈從文] 非夢集 [沈從文]
鳳子 [沈從文] 丈夫 [沈從文] 新摘星錄 [沈從文]

燈 [沈從文] 夫婦 [沈從文] 藝術教育 [沈從文]
新燭虛 [沈從文] 冬的空間 [沈從文] 好管閑事的人 [沈從文]
龍朱 [沈從文] 芸廬紀事 [沈從文] 石子船 [沈從文]
或人的家庭 [沈從文] 新景與舊誼 [沈從文] 入伍後 [沈從文]
自傳編零 [沈從文] 雨 [沈從文] 文學運動雜談 [沈從文]
往事 [沈從文] 玫瑰與九妹 [沈從文] 月下小景 [沈從文]

新與舊 [沈從文] 湘西 [沈從文] 怯步集 [沈從文]
雨後及其他 [沈從文] 老實人 [沈從文] 怯步者筆記 [沈從文]
狂人書簡 [沈從文] 致唯剛先生 [沈從文] 到北海去 [沈從文]
綠魘 [沈從文] 黑魘 [沈從文] 白魘 [沈從文]
勸人讀經 [沈從文] 窮與愚 [沈從文] 中國人的病 [沈從文]
禁書問題 [沈從文] 一點回憶一點感想 [沈從文]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

友情 [沈從文] 悼勒以 [沈從文] 無從馴服的斑馬 [沈從文]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 蜜柑 [沈從文]
旅店及其他 [小說集] 湘西民族的藝術 [沈從文] 小草與浮萍 [沈從文]
新湘行記 [沈從文] 雪晴 [沈從文] 福生 [沈從文]
在別一個國度里 [沈從文] 采蕨 [沈從文] 苗民問題 [沈從文]
鴨子 [沈從文] 生之記錄 [沈從文] 老伴 [沈從文]

一個傳奇的故事 [沈從文] 街 [沈從文] 鳳凰 [沈從文]
沅陵的人 [沈從文] 桃源與沅州 [沈從文] 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
市集 [沈從文] 沈從文子集 [沈從文] 過節和觀燈 [沈從文]
虎雛 [小說集] 都市一婦人 [小說集] 鴨窠圍的夜 [沈從文]
常德的船 [沈從文] 白河流域幾個碼頭 [沈從文] 瀘溪·浦市·箱子岩
如蕤集 [小說集] 游目集 [小說集] 八駿圖 [小說集]

鳳凰集 [沈從文] 柏子集 [沈從文] 主婦集 [沈從文]
辰溪的煤 [沈從文] 沅水上游幾個縣份 [沈從文] 水車 [沈從文]
流光 [沈從文] 遙夜 [沈從文] 一天 [沈從文]
新廢郵存底 [沈從文] 沉默 [沈從文] 逃的前一天 [沈從文]
一封未曾付郵的信 時間 [沈從文] 水雲 [沈從文]
水雲集 [沈從文] 人生石板路 [沈從文] 人生的夢幻 [沈從文]

我的學習 [沈從文] 我所見到的司徒喬先生 我為什幺始終不離開歷史博物館
記丁玲 [沈從文] 西山的月 [沈從文] 湘人對於新文學運動的貢獻
湘行書簡 [沈從文] 新詩的舊賬 [沈從文] 新文人與新文學 [沈從文]
血 [沈從文] 一個女人 [沈從文] 一張大字報稿 [沈從文]
憶翔鶴 [沈從文] 貴生集 [沈從文] 游二閘 [沈從文]
雲南看雲 [沈從文] 在昆明的時候 [沈從文] 躁 [沈從文]

怎樣辦好一份報紙 戰爭到某市以後 芷江縣的熊公館
致王際真 [沈從文] 顧問官 [別集] 鳳凰集 [別集]
抽象的抒情 [沈從文] 長河集 [沈從文別集] 邊城集 [沈從文別集]
柏子集 [別集] 湘行集 [沈從文別集] 友情集 [沈從文別集]
蕭蕭集 [沈從文] 蜜柑小說集 [沈從文] 生命 [沈從文]
雪晴集 [沈從文別集] 蕭蕭 [沈從文] 湘女蕭蕭 [沈從文]

❸ 沈從文代表作的目錄

邊城
中篇小說
邊城
長河
散文
湘行散記(節選)
鴨窠圍的夜
箱子岩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湘西(節選)
《湘西》題記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鳳凰
昆明冬景
家書
由達園致張兆和
小船上的信
夜泊鴨窠圍
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
致張兆和
評論
論中國創作小說
情緒的體操
《邊城》題記
《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
給某教授
潛淵
《長河》題記
明日的文學作家
水雲
綠魘
湘人對於新文學運動的貢獻
《沈從文小說選集》題記
抽象的抒情
沈從文主要著作書目
阿麗思中國游記
沈從文小傳
短篇小說
柏子
雨後
有學問的人
媚金·豹子·與那羊

會明
龍朱
神巫之愛
菜園
蕭蕭
丈夫

紳士的太太
三三
虎雛
八駿圖
新和舊
顧問官
貴生
中篇小說
阿麗思中國游記(第一卷)

❹ 沈從文的《鴨窠圍的夜》如何賞析

沈從文《鴨窠圍的夜》賞析

《鴨窠圍的夜》是《湘行散記》中的一個名篇,是沈從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從文回鄉看望病重的母親。他和張兆和商定寫信報告旅途的情況,這些書信後來結集為《湘行書簡》,沈從文的《湘行散記》正是根據這些書簡寫成的。

《湘行散記》表面看來是回鄉的游記,但作家著重表現了湘西的歷史與未來,以及當前現實的湘西與作家創作中構築的審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經帶上文化反思的意味,沈從文藉散文自由、靈活地抒發心曲。而《鴨窠圍的夜》是作家在夜泊鴨窠圍這個靜謐的夜晚把心曲吐露的更為真摯、優美、感人,是整個散文集中最為動人的篇章。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個篇章,我們必須首先弄清這篇文章的時態和沈從文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的態度,這是理解這篇文章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發現羊叫和湘西世界內在的聯系,才能進一步刺探到作家隱秘的感情和心理。

一、沈從文對「過去」的眷戀

沈從文最好的文章都是寫水上的文字,《鴨窠圍的夜》亦不例外。他自己說:「故事中我所最滿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為背景」,「我文字風格,假若還有些值得注意處,那隻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言語太多了。」[1](P44)沈從文正是通過對他熟悉的辰河流域的出色描寫,為現代文學開拓出了一片神奇的湘西世界。

為了深入理解這篇文章,我們必須弄明白文章的時態。文章主要寫作者夜泊鴨窠圍的所見所感,這是「現在」時態。夜本是寂靜的、黑暗的、單調的,然而作家筆下的鴨窠圍的夜卻是燈火輝映、充滿了人物活動、有著音樂般和諧豐富多彩的夜,這是憑「現在」時態根本沒法完成的,所以作家運用了想像,運用了自己過去的經驗甚至親身經歷。文章中沈從文明白地寫下:「我如今只用想像去領味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態,卻用過去一分經驗,接觸著了這種人的靈魂。」[2](P450)所以在《鴨窠圍的夜》中,與其說沈從文描寫的是「現在」,不如說描寫的是「過去」,寫的是活在十多年前十幾歲的沈從文記憶中的「鴨窠圍的夜」。沈從文14歲廁身行伍,浪跡於湘川黔邊境地區,可以說對辰河流域的人和物了如指掌,這些經歷成為他以後創作的基本素材、用之不盡的寶藏。

趙園也發現了沈從文創作的時態問題,她在《沈從文構築的「湘西世界」》一文中尖銳地指出,沈從文的湘西諸作一般不強調時態,「即使敘述中指明了『現時態』,這『現在』也像一種凝固的時間,它把『過去』包含在自己之中,卻拒絕接納『未來』。」[1](P522)為什麼拒絕接納未來?沈從文在《〈長河〉題記》中給出了答案:「民國二十三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經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經被常識所摧毀,然而做人時的義利取捨是非辨別也隨同泯沒了。」[1](P56) 「民國二十三年」是1934年,也就是沈從文這次回鄉探親真實的所見所感。

但是在《鴨窠圍的夜》中作家著重表現的不是這種「墮落」,而是蘊蓄了「抒情詩氣分」的美,這種美是存活在作家的記憶里——甚至還可以說並非真的是記憶,而是想像和創造,是沈從文虛構出來的一個世外桃源、一曲鄉村牧歌,一首愛與美的贊美詩。文章中有大量的動詞可以為證,如「想像」、「彷彿看到」、「估計」、「明白」等,這些詞表明了作家所寫的夜有很多是推測、想像和演繹的。

正因為現實是一種「墮落」的趨勢,所以沈從文拒絕接納「未來」,拒絕現代文明帶給湘西的負面影響。但作家為了表現湘西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所以不得不去記憶的寶庫挖掘「過去」的礦藏,因而鴨窠圍的夜是沈從文用想像和過去的經驗虛構出來的。

二、沈從文對水手和妓女的三重態度

沈從文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的態度不同於一般的作家,而理解沈從文對他們的態度又是理解這篇散文的關鍵。概括說來,沈從文對他們的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發生在辰河邊「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婦人」之間不過是原始的嫖客與妓女的錢色交易,在常人看來應該是進行批判的丑惡,然而在沈從文的筆下卻是一種值得贊美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因為他們光明正大,平常自然,就像常人飲水吃飯。婦人和水手的對話猶在耳邊:「一個晃著火炬停頓在大石間,一個便憑立在窗口,『大老你記著,船下行時又來!』『好,我來的,我記著的。』『你見了順順就說:會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腳膝骨好了。細粉帶三斤,冰糖或片糖帶三斤。』『記得到,記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見了順順大爺就說:會呢,完了。大牛呢,好了。細粉來三斤,冰糖來三斤。』」[2](P448)這場對話真是充滿了人間煙火,平常男女的瑣言碎語,經沈從文天才的捕捉,便充滿了詩意。他的弟子汪曾祺評論道:「真是如聞其聲。這樣的河上、河下喊叫著的對話,我好像在別一處也曾聽到過。這是一些多麼平常瑣碎的話呀,然而這就是人世的生活。」[3](P186)認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平常自然的,這是沈從文的第一重態度。

與五四時期的啟蒙作家不同,沈從文不是以啟蒙者自居來審視或同情他筆下的人物,而是把自己置身於底層弱勢群體之中。「婦人手指上說不定還戴了水手特別為從常德府捎來的鍍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隻手理著鬢角,多動人的一幅畫圖!我認識他們的哀樂,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們在那裡把每個日子打發下去,也是眼淚也是笑,離我雖那麼遠,同時又與我那麼相近。這正同讀一篇描寫西伯利亞的農人生活動人作品一樣,使人掩卷引起無言的哀戚。」[2](P450)所以,沈從文在描寫他們的悲哀與歡樂時身同感受,平等是沈從文對待他們的第二重態度。

沈從文說:「關於一個女人身體上的交易,由於民情的淳樸,身當其事的不覺得如何下流可恥,旁觀者也就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摘與輕視。這些人重義輕利,守信自約,即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為可信。」[4](P13)沈從文甚至贊美水手和吊腳樓婦人,認為「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 [2](P466)。沈從文對於社會寶塔底層掙扎而生命頑強一類人物懷著「近於基督的悲憫」,他就像一縷和煦的陽光照在這些人物的身上,同時也照亮了這些人物身上所蘊涵的詩意。贊美是沈從文對待他們的第三重態度。

沈從文之所以為他們披上神聖的光輝,這是源於作家獨特的歷史觀照。在他寫給張兆和的書信中認為,我們平常所讀到的歷史是帝王將相爭權奪利相互殺戮的歷史,這是一部「最笨的人相斫相殺」的歷史,它忽略了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大眾的喜怒哀樂。而在這些人的身上也存在著可敬的庄嚴、掙扎的努力和生命的高貴,是值得贊美的。[5](P62)

水手和吊腳樓妓女之關系當然存在丑惡的一面,但沈從文卻把目光聚焦在美好的一面,這是他獨特的選擇。沈從文說:「我不明白一切同人類生活相聯結時的美惡,換句話說,就是我不大能領會倫理的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卻不是所謂道德君子的感情。」[6](P77)沈從文在看待這些男女時正是用的「藝術家的感情」,所以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眼光選擇。他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P54)其目的是「從一個鄉下人(筆者註:沈從文經常以鄉下人自稱、自居)的作品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永遠的傾心,健康誠實的贊頌,以及對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這種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們,引起你們對人生向上的憧憬,對當前一切的懷疑。」[1](P55)

自鴉片戰爭以來,有識之士一直在尋找中華民族自強自新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多數的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文明,激烈地批判封建主義,比如魯迅。但來自「鄉下」的沈從文卻與眾不同,他往往對現代文明持批判的態度,比如他的都市小說,他把目光投向了未受現代文明污染的湘西世界,企圖在那些青年男女身上發現保存在中華民族肌體中健康的因子。他對優美、健康、自然人性的描寫,目的是「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P58),從而振奮起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知莫如其弟子汪曾祺,他在《沈從文的寂寞》一文中說:「沈先生常在水邊,逝者如斯,他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是『歷史』。他想的是這塊土地,這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他的散文不是晉人的山水詩,不是要引人消沉出世,而是要人振作進取。」[3](P179)汪曾祺抓住了他老師作品的三昧。而這也是沈從文創作湘西諸作的良苦用心。只有明白了這些,我們才不會對沈從文對水手和妓女的贊美態度感到奇怪。

三、羊叫的象徵

《鴨窠圍的夜》中的羊叫,一直回響在耳邊:「固執而且柔和的聲音,使人聽來覺得憂郁。」這匹羊的叫聲愈是固執柔和,愈使人憂郁,彷彿一個擊中了讀者心靈的音符,在心頭縈繞不已。「此後固執而又柔和的聲音,將在我耳邊永遠不會消失。」這真是沈從文的一個神來之筆。更為要命的是「這小畜生是為了過年而趕來應在這個地方死去的」[2](P448),最多還能活十天八天。這匹小羊這樣叫著,而它的母親因尋不見孩子一定也這樣「固執而又柔和」地叫著。沈從文先生真是有一種「近於基督的悲憫」,對於一匹羊尚且如此,何況對於蘊涵著「鄉土抒情詩」的青年男女。

羊叫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是夜曲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音符,化成了全篇的象徵。沈從文在八十年代初為戴乃迭翻譯他的英文作品集《湘西散記》的序言中寫道:「這個小冊子表面上雖只像是涉筆成趣不加剪裁的一般性游記,其實每個篇章都於諧趣中有深一層感慨和寓意,一個細心的讀者,當很容易理會到。內中寫的盡管只是沅水流域各個水碼頭及一隻小船上纖夫水手等等瑣細平凡人事得失哀樂,其實對於他們的過去和當前,都懷著不易行諸筆墨的沉痛和隱憂,預感到他們明天的命運——即這么一種平凡卑微生活,也不容易維持下去,終將受一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所摧毀。生命似異實同,結束於無可奈何情形中。」[1](P145—146)這匹羊的生命即將結束,平凡男女這種卑微的生活也難維持下去,這正是沈從文觸到的「一點東西」——美之生命的消逝,所以「心裡軟和得很」。

青年男女平凡卑微的生活難以維持下去,宣告了湘西世界的終結。而湘西投注了沈從文幾乎一生的熱誠、感情和藝術才能,已經從一個現實存在變成了藝術世界,甚至成為愛與美的理想。所以湘西世界的破滅,代表這沈從文理想的破滅,他有一種幻滅感。這種情感在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中也出現過,汪曾祺在《又讀〈邊城〉》中說:「《邊城》所寫的那種生活確實存在過,但到《邊城》寫作時(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已經幾乎不復存在。《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著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3](P217)但在《鴨窠圍的夜》中還沒有正面表現,只是一種沉痛的隱憂,而到了長篇小說《長河》才有正面的表現,這時的沈從文已是沉痛的哀號了。

湘西受到一種巨大的勢能的摧毀以及社會變化中出現的一種「墮落趨勢」,辰河流域的這種「變」,是作者內心最大的「沉痛和隱憂」。「大約到午夜十二點,水面上卻起了另外一種聲音……像是一個有魔力的歌唱,單純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種固執的單調,以及單調的延長,使一個身臨其境的人,想用一組文字去捕捉那點聲音,以及捕捉在那長潭深夜一個人為那聲音所迷惑時節的心情,實近於一種徒勞無功的努力。」[2](P452)作者在這里突出聲音的一個關鍵詞——「單調」。

沈先生不得不走出船艙看個究竟,原來是漁人捕魚:「河面一片紅光,古怪聲音也就從紅光一面掠水而來。原來日里隱藏在大岩下的一些小漁船,在半夜前早已靜悄悄的下了攔江網。到了半夜,把一個從船頭伸出水面的鐵兜,盛上燃著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用木棒槌有節奏的敲著船舷各處漂去。身在水中見了火光而來與受了柝聲驚走四竄的魚類,便在這種情形中觸了網,成為漁人的俘虜。」這是沈從文繪聲繪色地為我們描寫的漁人捕魚的場景。沈從文弄明白了後,回到艙中,依然默聽著那個單調的聲音,展開了心中的感想:「我所看到的彷彿是一種原始人與自然戰爭的情景。那聲音,那火光,都近於原始人類的戰爭,把我帶回到四五千年那個『過去』時間里去。」[2](P452)這種單調、原始人與自然的戰爭,正是辰河流域的「常」,沈從文「用辰河流域一個小小的水碼頭作背景,就我所熟習的人事作題材,來寫寫這個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與『變』,以及在兩相乘除中所有的哀樂。」[1](P59)辰河流域的「常」與「變」是沈從文創作的基本模式與主題。

沈從文在《〈湘西散記〉序》中說:「(《湘行散記》)乍一看來,給人印象只是一份寫點山水花草瑣瑣人事的普通游記,事實上卻比我許多短篇小說接觸到更多復雜問題。」[1](P144)以我們所討論的《鴨窠圍的夜》來看,信然。

四、小結

沈從文在《習作選集代序》中說:「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1](P50)「人性」有善有惡,自古就有「性善論」和「性惡論」兩派哲學的斗爭。有的作家著重表現「性惡」,比如張愛玲,但沈從文在湘西諸作著重表現「性善」(而在都市諸作則著重表現「性惡」)。所以沈從文的「人性」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善良、熱情、誠實、樸素、雄強,這些都是美好的品質,當然不應該隨著現代文明而消失,因而它具有永恆的魅力,成為沈從文創作的永恆的主題。

沈從文《鴨窠圍的夜》正是通過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人性美的描寫,使這個夜晚更加美麗迷人。一個漫長、寂寥、寒冷的夜,經沈從文的描繪、渲染、想像、點化,火光與雜聲綜合,「交織了庄嚴與流動,一切真是個聖境」[2](P459),成為一首優美的小夜曲。「人性」之光的點點燈火永遠閃爍,溫暖著寒夜中人們的心房。《鴨窠圍的夜》是人類永恆的夜,它以不可言說的魅力將人們帶入一個神聖而高遠的境界。

熱點內容
蘇雪小說外賣免費全文 發布:2024-10-06 06:13:57 瀏覽:807
校園都市yy的小說 發布:2024-10-06 06:05:51 瀏覽:811
哪個網路小說家是蚌埠的 發布:2024-10-06 05:47:54 瀏覽:873
星芒小說游戲 發布:2024-10-06 05:23:03 瀏覽:361
找幾篇重生網游類小說 發布:2024-10-06 05:09:32 瀏覽:162
我和他的小秘密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4-10-06 04:41:47 瀏覽:475
經典小說與你共賞落日余輝 發布:2024-10-06 04:16:44 瀏覽:151
男人是潔癖小說都有哪些書名言情 發布:2024-10-06 04:07:59 瀏覽:221
重陽傳人在都市小說 發布:2024-10-06 04:07:58 瀏覽:421
邀歡小說全文免費 發布:2024-10-06 04:03:59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