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讀魯迅短篇小說

讀魯迅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10-21 06:35:23

⑴ 魯迅短篇小說《故鄉》讀後感5篇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故鄉》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故鄉》讀後感【一】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頓時覺得有些失落。魯迅的兒時好朋友閏土,經過漫長的時間不見,竟與魯迅存在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剛要與閏土再見面時,魯迅是多麼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記憶又從新浮起。可見到閏土後,卻發現閏土與他疏遠了,魯迅感到非常難過,也為這個間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閏土也並沒忘記和魯迅兒時的快樂時光,只是他覺得不能像兒時那樣「不懂事」,他們有著階級的差異,在那時,他們有著大人們所沒有的天真。仔細品味他們的話,小時候的「閏土哥」「迅哥兒」以及長大後的「閏土哥」「老爺」這其中有著多麼微妙的變化啊!變的是閏土,他忘記了童年的真誠的友誼,這樣,他就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在我的抽屜里,有一張全家福,是在我五歲時候在家鄉照的,在這張照片里全家都站著台階上,唯有我一人坐在最前面坐著哭,這是多麼戲劇的一幕!這裡面還有個故事:小時候我在家鄉,沒幾天就和一個小孩混熟了,當我們要去照全家福時,我想帶他一起去,大人們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他和我不是親戚。但是我偏要帶他去,最後我被大人們硬拉到那裡,而我的夥伴也被他的父母留在家裡,在照相的時候我坐著大哭,偏不站起來。於是,這一幕就被留在了相片里。後來聽大人們說起這個故事,我暗自冷笑,沒想到那時的我竟會這么「仗義」。

有一次,爸爸想帶我去見這個兒時的夥伴,我提不起興致,更不想去見他。過去這么久了,現在的我對於這個兒時的夥伴,早已不認得了,雖然這在我的腦海有留下幾個殘碎的模糊的畫面,但我們也好像有一道看不見的牆給擋住了。這比起魯迅來,我真感到慚愧。我就如後來的閏土,但我可以猜出,就算現在見面,他也不認得我了,兩人見面,還能像小時後那無話不談嗎?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魯迅那時的階級差別,但是我依然也忘卻了一個兒時的夥伴,因為我不能像魯迅一樣對朋友念念不忘?還是我變得冷漠了?後來我才明白,我在心中沒有一個美好的回憶,我就只記得曾經有個玩伴。但魯迅在心中對閏土有著一段美好的回憶,這個回憶使他時時記得自己的這位朋友。

我們也在心中有著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也是我們的希望。只要我們在心中有個希望,不放棄它,這便是我們向前的動力。讓我們牢牢記住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故鄉》讀後感【二】

《故鄉》這篇小說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寫。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但是從魯迅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魯迅的心裡,閏土一直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說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但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准來說,閏土是應該叫魯迅老爺,但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裡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裡還是想和魯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系。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只有閏土知道了。

另一個人物楊二嫂,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曾經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後,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子,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為現在這副「丑模樣」也是因為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具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說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銳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說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著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故鄉》讀後感【三】

放下書,抬起頭,望著窗外唧唧喳喳叫著的鳥雀,落在電線桿上,心中也為魯迅惋惜那段友誼。想著:我會和我的朋友像這樣疏遠嗎?淡淡的,心中一松,不會的,現在可不是那墮落時代,連故鄉也不會離我遠去,朋友我更會永遠記住。

「和我一起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只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現在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回盪。

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著覺。在他的家裡,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么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系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在篇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著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我們也會嗎?不,不會的,我們有最好的朋友,永遠都是朋友。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關系不會有隔膜。

《故鄉》讀後感【四】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麼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麼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學生們都沒有考慢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著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裡一陣悲涼,特別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為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裡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子。他一見到魯迅,馬上就跪著說:「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群眾過著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里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系,那就是主僕關系,否則,閏土怎麼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現在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群眾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現在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讀後感【五】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大作家魯迅寫的短篇小說《故鄉》,學完以後我一直深有體會,所以趁這個假期我就又再讀了一遍。而這次我又別有一番感受。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和我一起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只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現在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回盪。

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著覺。在他的家裡,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么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系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著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准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⑵ 魯迅短篇小說有那些

魯迅有三本短篇小說集:
1.《吶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採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熱點內容
經典小說100篇 發布:2024-10-21 09:59:40 瀏覽:131
重生小說女主聞眠 發布:2024-10-21 09:50:17 瀏覽:126
嫡女雲卿重生小說 發布:2024-10-21 09:48:55 瀏覽:541
言情小說古代邪 發布:2024-10-21 09:48:48 瀏覽:288
老公是殘疾的總裁小說下載 發布:2024-10-21 09:47:57 瀏覽:461
總裁大叔潛寵妻有聲小說 發布:2024-10-21 09:42:02 瀏覽:344
林錦重生逆襲小說名 發布:2024-10-21 09:41:55 瀏覽:751
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言情 發布:2024-10-21 09:30:40 瀏覽:418
很正常點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4-10-21 09:30:31 瀏覽:610
小說免費看總裁強寵軟萌妻 發布:2024-10-21 09:28:24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