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短篇小說最高成就
① 明代短篇小說「三言兩拍」標志著中國什麼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明代短篇小說「三言兩拍」標志著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小說集的合稱,包括馮夢龍創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以及凌濛初創作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以一回一個世俗小故事成就了中國古典短篇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
「三言」、「二拍」是我國古代流傳頗廣的短篇小說集。「三言」是指明代馮夢龍所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白話短篇小說總集,也是白話短篇小說發展歷程上由民間藝人的口頭藝術轉為文人作家的案頭文學的第一座豐碑。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復雜,從各個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編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是作者根據野史筆記、文言小說和當時的社會傳聞創作的,主體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財富和享樂的社會風氣,同時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們渴望愛情和平等的自由主義思想。「三言二拍」總計四百多萬字,收錄故事盡200篇。《三言二拍》從中選取71篇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可讀性的故事,可以幫助讀者去粗取精、一管窺豹。
② 《聊齋志異》是如何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齋志異》人人皆知,也知道聊齋的作者是蒲松齡。他在屢屢落榜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計。在當時腐敗的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下寫出了這本著作。
盡管《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但它在清代,以至於現在,它的光輝都不曾有所減少,足可見蒲松齡的學識才華,以及他對於社會的洞察和自己心靈流露與整個世人的有著共通之處,從而使得大眾產生了共鳴。
老舍也評價過蒲松齡「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③ 蒲松齡的詳細資料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
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畢一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傷寒葯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
蒲松齡的一生較少到外地旅遊,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馬瑞芳教授在山東大學的演講
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毫無疑問,白話長篇小說《紅樓夢》。如果再問:哪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和《紅樓夢》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紅樓,一短一長,一文一白,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
《聊齋志異》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它還是世界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經常讓漢學家感到驚奇。
家徒四壁婦愁貧
蒲松齡一生,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葯,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清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對自己出生的描寫。我國古代作家很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么不得志,這么窮困,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世。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當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松齡三苦並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麼苦。蒲松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商,家裡是小康之家。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家了。為什麼分家?因為家庭矛盾。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松齡曾經在他的書裡面說過這樣的話:「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家的結果是蒲松齡分到農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只好借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只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松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於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村小學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家裡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里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蒲松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麼程度呢?「家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裡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裡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我怎麼樣養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松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麼親,你怎麼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家丁,我就是你護駕的將軍,你也得放我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鬆,好像是兩個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舉路漫漫
蒲松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三試第一後,蒲松齡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直到72歲,仍只是個貢生。這是為什麼?
我們再看蒲松齡的科舉考試之苦。蒲松齡一生不得志,他這個不得志恰好從少年得志開始。蒲松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才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才。錄取蒲松齡的是山東學政施閏章。施閏章是個大詩人,清初號稱詩壇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閏章,「北宋」是山東人宋琬。施閏章給山東秀才考試出的第一道考題叫《蚤起》,這個題目是從《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來的。科舉考試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聖賢語氣,代聖賢立言。既然題目叫《蚤起》,顧名思義,你就要闡述孟子在《蚤起》裡面所講的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齡怎麼寫的呢,他用文言文,我們用白話文把它說出來。蒲松齡說:「我曾經觀察過那些追逐富貴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題名,小人追求蠅頭小利。至於那些本身並不富貴、但是經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貴人家門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對功名不感興趣的,只有那些深閨的女子,她們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個懶覺,不去追名逐利」。蒲松齡的描寫非常生動,像是一篇描寫人情世態的小品文。接下來,蒲松齡走得更遠,乾脆虛構起來,他寫齊人之婦如何夜裡輾轉反側,琢磨著跟蹤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寫,也有人物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很像小說。這樣的寫法,當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齡遇到的考官是愛才如命的大文學家施閏章,他非常欣賞蒲松齡的文章,拿起筆來就寫批語,說蒲松齡的文章「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於二字之上」,把人們那種追名逐利的丑態通過《蚤起》這兩個字寫絕了,寫活了,接著又寫了八個字的評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觀書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徹徹;「運筆如風」,就是寫起文章來輕松愉快,非常流暢。施閏章大筆一揮,蒲松齡山東秀才第一名。縣、府、道三試第一以後,蒲松齡名氣很大。他躊躇滿志,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舉人了。
史料記載,蒲松齡三試第一後,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蒲松齡文章寫得這么好,為什麼他還會四次落榜?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施閏章錄取蒲松齡根本就是一種誤導和誤判,因為蒲松齡並沒有按照八股文那種嚴格的要求來寫文章,施閏章因為愛才而把他錄取為第一名。蒲松齡因此以為,這樣寫就能夠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齡沒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麼樣的人。這些考官是拿著那種刻板的、腐朽的、毫無文采、繩捆索綁的八股文,當個敲門磚,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會寫這樣的文章,他喜歡的也是這樣的文章。像蒲松齡那種寫法的文章,他怎麼會欣賞呢?所以蒲松齡從考秀才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
蒲松齡做了多長時間秀才?半個多世紀。秀才是科舉考試當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試。根據朝廷制度,一個省的學政任期三年,學政一到,先把秀才組織起來考試,這叫歲試。歲試成績分成幾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為廩生。廩生是個什麼概念?廩生還是秀才,但朝廷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錢,補助你的生活。那麼,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個廩生呢?也不是。因為廩生是有名額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額,才可以補廩。所以蒲松齡考中秀才之後,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為廩生,朝廷才給他那點補助。秀才歲試以後第二年,要進行科考。科考就是給舉人考試做准備。科考把秀才的成績分成六等,考前兩等可以參加舉人考試,考後兩等就得降成青衣。蒲松齡參加鄉試,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專家說十幾次。這樣一來,蒲松齡有三十年的時間年年都考。他48歲那年,又參加考試。他覺得自己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也很快,拿到考題「唰唰」就寫下來了。但是寫完後,回頭一看,壞了壞了,越幅了。「越幅」是一個科舉名詞,就是違反了書寫規則。科舉考試對文字形式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一頁只能寫12行,一行只能寫25個字,而且得寫完第一頁寫第二頁,寫完第二頁寫第三頁。蒲松齡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一翻,把第二頁翻過去了,寫到第三頁上了,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僅要取消資格,還得張榜公布。我們現在看,簡直太可笑了,文章寫得好,隔了一頁,就要取消資格!這次「越幅」,蒲松齡自己是什麼感受呢?他在詞中說:「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嚇呆了。
蒲松齡在科舉這條路上拼搏到50歲之後,他的妻子勸他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連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裡住著,不也挺好嗎?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著板子催老百姓繳稅的聲音呢?蒲松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也有些專家考證,就在他妻子勸了他之後,他還參加過考試,仍然失敗了。
蒲松齡19歲成為秀才,到72歲,成為貢生。貢生是什麼概念?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麼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相當於現在一個中學副校長了。但是蒲松齡這個儒學訓導前還加了兩個字「候補」。就是你雖然有這個資格,但是還得看山東省除了淄川縣以外,其他縣有沒有空出名額來。對於72歲的蒲松齡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了,貢生只是給他帶來一點安慰,一點很實際的利益:朝廷要給貢生四兩銀子。而縣官偏偏既不去給蒲松齡樹匾、樹旗,也不發給他銀子。蒲松齡不得不一次一次寫呈文、打報告去要。這就是蒲松齡在科舉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我們現在看覺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憐。但是在當時他只能求這么一條出路。因為科舉制度是蒲松齡這樣的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唯一的出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窮其一生寫聊齋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蒲松齡為什麼總考不上?這和他一直在艱苦地寫《聊齋志異》有關系。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離齊國故都臨淄數十里,有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蒲松齡5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借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現在琢磨一下,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閑空優哉游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聽到什麼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里邊找素材。《聊齋志異》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說,就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里,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里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我們再看蒲松齡的感情經歷是個什麼樣。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賢惠到什麼程度呢?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這么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蒲松齡文集里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大家就要問了,那他為什麼能夠寫這么多這么優美的愛情故事?台灣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推測過。我也推測過,我是這樣推測的:蒲松齡白天教完了學生,晚上自己坐在那個荒涼的書齋里,外面是月色朦朧,樹葉在那兒嘩啦嘩啦響,遠處傳來狐狸的叫聲,那個時候狐狸很多。這時候蒲松齡就很容易產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一個書生,就和他一樣,是一個很窮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華,情感很豐富的書生,坐在一個荒齋裡面,這個時候有個美女推門而入。你在這兒讀書嗎?我和你一塊讀書,我和你一塊寫詩、填詞,我跟你下圍棋,我安慰你這個貧困、寂寞當中的書生,你需要功名嗎?我幫助你金榜題名。你家裡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嗎?我給你生個傳宗接代的孩子,而且這個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這個書生的金錢,甚至還倒過來給你錢。在蒲松齡生活的那個社會,男女結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這個什麼都不要的,對男人無條件奉獻的女人有嗎?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腦子里想出來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她是從天上下來的,她是從海底出來的,她是從深山洞府過來的,她甚至是陰曹地府出來的;她可能是小鳥變的,她可能是鮮花變的,甚至可以是書本里的。書生不是在那兒看書嗎?從書架上搬下一本《漢書》擺在這兒,翻開第八卷,里邊夾著一個小美人,紗帛剪的,背後寫了四個小字,「天上織女」。突然,這個紗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飄然而下,來給書生當妻子,長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書生自我介紹,我叫顏如玉,《漢書》出來的顏如玉,這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西方理論家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聊齋志異》裡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才蒲松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窮秀才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蒲松齡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志,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像,《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就這樣苦了一輩子,就這樣在貧困線上掙扎了一輩子,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落魄了一輩子,在寫小說的路上奮鬥了一輩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時,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齋的窗前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蒲松齡窮秀才出將入相飛黃騰達這個夢想終於成為泡影,而用中國優秀的文化哺育起來的,又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齋志異》光芒四射。歷史是公正的。
著作
聊齋志異
醒世姻緣傳
晴雲山房詩文集
紅椒山房筆記
雜說
片雲詩話
省身錄
懷刑錄
日用俗字
歷字文
聊齋詞
聊齋白話韻文
故事
作家和作品
蒲松齡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做幕客外,都在家鄉當塾師,終身鬱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聊齋·自志》
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①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魍魎見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發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托曠懷,痴且不諱。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然五父衢②頭,或涉濫聽;而三生石③上,頗悟前因。放縱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廢者。松懸弧時,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④,偏袒入室,葯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長命不猶。門庭之凄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每搔頭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蓋有漏根因,未結人天之果;而隨風盪墮,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⑤,何可謂無其理哉!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⑥間乎!
注釋:①〔長爪郎〕指唐代詩人李賀。杜牧為他的詩集作序,有「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的評語。 ②〔五父衢〕古道路名,在今山東曲阜。③〔三生石〕相傳在杭州天竺寺後山。唐李源與圓觀和尚的後身曾相會於此。④〔瞿曇(tán)〕釋迦牟尼的姓,這里指僧人。⑤〔六道〕佛教名詞。佛教將眾生世界分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類,輪回相續。⑥〔青林黑塞〕語出杜甫《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這里是以李、杜的友誼比喻知交。
蒲松齡罵官司
一日,聊齋先生蒲松齡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還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員、正當妙齡的賣花女、身背鋸斧的木匠和衣衫襤褸的拾糞老農。
船到河心,官員自恃滿腹才學,便對大家說:「恕工冒昧地請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頭、三字同旁,對一首七絕,首尾相融貫連鎖。」說著,他先開了腔:「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綾緞紗。若非朝廷官宦家,誰人能穿綾緞紗?」
木匠師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頭廟廊庫,三字同旁檁椽柱。如若要建廟廊庫,怎能離了檁椽柱?」
賣花女一亮雙眸,快言快語:「三字同頭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齡姑娘娃,哪個敢講戴芙蓉花?」
船夫手不停篙,笑著吟出一詩:「三個同頭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識江海湖?」
蒲松齡憎恨世首黑暗,同情百姓疾苦,隨口吟道:「三字同頭哭罵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聲聲哭罵咒,只因世道狼狐狗!」
輪到拾糞老農了,只見他不慌不忙,從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頭屎尿屁。牲畜吃了稻秫稷,當路排出屎尿屁。」
官員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職與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幾位看似卑微,卻均非等閑之輩。於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語了。
蒲松齡在不得志的時候,寫過文學史上著名的《自勉聯》,全文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 卧薪嘗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他用這《自勉聯》勉勵自己,不要灰心,也勉勵了我們。
④ "金針刺破桃花蕊"出自李白的哪首詩
不是李白的詩。
出自《三言兩拍》,作者明代馮夢龍
原文
攜手攬腕入羅幃,含羞帶笑把燈吹。金針刺破桃花蕊,不敢高聲暗皺眉。
譯文
是說做刺綉或者針線活的時候不小心扎破手指,但又不敢大聲叫出來,所以就暗皺眉頭。
賞析
攜手攬腕入羅帷,含羞帶笑把燈吹。
這句沒什麼吧,就是描寫夫妻二人手拉著手,進入裝飾喜慶的洞房,二人都很害羞,古代人不像現代人那麼開放,一般的講,兩位新人之前未曾見過,害羞理所當然。「吹燈」更是把那種樸素的害羞勁兒寫的順理成章。
金針刺破桃花蕊,不敢高聲暗皺眉
很明白嘛!在古代一般都是新娘子有紅色的蓋頭,「金針」就是挑蓋頭的挑桿,「桃花蕊」就是蓋頭。新郎用挑桿揭起蓋頭,二人四目相對,都有一點害羞和激動,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4)白話短篇小說最高成就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三言二拍是明代著名的擬話本系列,其在文學界的地位堪與《金瓶梅》相媲美,而且它和《金瓶梅》 一樣,由於其中的色情描寫,長期被統治者列為禁書。《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合稱「三言」,其作者為明朝馮夢龍。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其作者為明朝凌濛初。由於「三言」和「二拍」編著年代相近,內容形式類似,後人將其合稱為《三言二拍》,成為我國古代短篇小說集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學界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反映明代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它的語言通 俗易懂,故事曲折生動。
描寫准確有力,是思想性和藝術性最完美結合,在古今中外備受矚目。三言二拍"中許多故事都廣為人知,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包公斷奇案》、《錯配鴛鴦》、《羅衫恩仇記》等。
作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一個高峰,《警世通言》構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與早期的「話本」相較,《警世通言》在語言、文體和結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語言,改變了過去書面語與口頭語分離的狀況,完全採用通俗、曉暢的白話,力避文白間雜,風格趨於統一。
《醒世恆言》所收錄的多是成熟的話本小說,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和先前同類作品相比,在寫作技 巧方面有顯著的提高。
話本小說原是說書的底本,故事性強,以情節取勝。《醒世恆言》繼承話本小說的這種傳統,並且又有新的發展。作品的多數故事不是直線展開,而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其曲折多變而引人入勝。
⑤ 明代短篇小說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三言二拍,三言二拍指何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凌濛初。
⑥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有哪些
宋元小說話本憑借其通俗流暢的特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話本小說的影響由此更為擴大。進入明朝,明代的一些文人對流行於民間的宋元話本進行搜集、整理、加工出版,刊行於世。
此外,還有不少文人模擬話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創造出許多新的話本小說,時稱「擬話本」。各類「擬話本」的不斷涌現,使白話短篇小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在眾多的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當屬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特別是「三言」的藝術成績最
高,達到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三言」是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總稱,每集收錄短篇小說40篇,共120篇。其中多數是經過作者潤色的宋元明話本和明代文人的擬話本,而作者自己創作的作品較少。
「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初刻拍案驚奇》共40卷40個短篇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也是40卷。與「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
「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字猶龍,江蘇省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哥哥夢桂擅長畫畫。他的弟弟夢熊,太學生,擅長寫詩,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與馮夢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凌濛初,字玄房,號初成,浙江吳興人。18歲補廩膳生,後科場一直不如意。55歲時,以優貢授上海縣丞。凌濛初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三言」題材眾多,內容廣泛,其內容主題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痛斥腐敗官吏的,還有譴責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還有描寫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總之,形形色色,包羅萬象。
「三言」中的一些愛情小說,敢於大膽沖破封建禮教的樊籬,表現出新的觀點。它不僅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更提倡愛情專一,一夫一妻,極度痛斥那些喜新厭舊、嫌貧愛富的人。
「二拍」是「三言」之後最有代表性的白話短篇小說,主要是根據「古今雜碎事」加工創作而成,故事大都有來源,但在原書中僅是舊聞片斷,凌濛初則對這些素材進行生發改造,寫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的故事。
「二拍」裡面也有眾多反映愛情婚姻主題的內容,也提出了和「三言」類似的新的愛情觀念,如對封建婚姻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提出異議,要求男女平等,另外,還高度贊揚了為爭取人格的尊嚴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三言」、「二拍」對土豪劣紳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小說的結尾往往是罪惡之人得到了懲處,善良得到了彰
顯,這表明了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三言」、「二拍」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直接發展而來,因此在藝術上保留了不少小說話本的特色,如敘述方式、結構體制、語言的運用和提煉等,都繼承了小說話本的優良傳統。
「三言」、「二拍」在藝術上又有很多新的發展,如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進步。在突顯人物性格時,善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設計故事沖突。
同時,在細節描寫上,一針一線、一絲一毫都不鬆懈,可謂細致入微,使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豐滿,有血有肉。「三言」和「二拍」比起話本,篇幅大大加長了,主題思想更為集中鮮明,作品結構更為嚴謹,故事情節更為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在語言方面,「三言」和「二拍」的語言更加通俗流暢,含蓄生>動。「二拍」中的作品,多是由凌濛初加工、潤色、改變、擴大,由數十字而變成了數千字的結構完整的小說的,所以「二拍」的語言獨創色彩較濃厚。
「三言」和「二拍」還善於通過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宋元白話小說也有著較為到位的心理描寫,但動態有餘而靜態不足,「三言」和「二拍」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人物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質感。
除了「三言」和「二拍」之外,明代還有許多白話短篇小說,它們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對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全面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寫出白話短篇小說的輝煌篇章。
⑦ 《警世通言》作品簡介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白話短篇小說集。該書完成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民間宗教寶卷和小說。故事描述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該作品集中許多作品取材於下層人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其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佔有很大比例,歌頌了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和對真誠愛情的專一、忠誠,以及他們對封建禮教的反抗斗爭。另外,也有一些作品表現了下層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警世通言》與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後完成的《醒世恆言》一起,合稱「三言」,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
內容簡介
《警世通言》內容豐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詔生死冤家》,反映婦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錢贈年少》《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反映愛情生活的《樂小舍拼生覓偶》等作品。
總體而言,《警世通言》的題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其二,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其三,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的社會百態。
創作背景
在《警世通言》的內容里,宋元舊作佔了將近一半,如《陳可常端陽仙化》《崔待詔生死冤家》等,但它們都或多或少地經過馮夢龍的整理、加工。
在《警世通言·緒言》中,馮夢龍自言將前代、今世的傳說、野史,搜集整理。他表示,收集的多是野史之類,至於是事實還是虛構,都無需要去深究,也沒必要「去贗存真」,因此書中人物、內容等是實事存在還是故事傳說,其實無須理會,「其真者」可以作為經典、正史、經書等的補充,「贗者」,則是取它的「激揚勸誘、悲歌感慨」的意義。無論是事實、還是虛構,只要道理不悖,即「事贗而理亦真」;只要「不害於風化,不謬於聖賢,不戾於詩書經史」,便是善的,真的。這也是馮夢龍纂輯此書的目的。
至於書名定為《警世通言》,在《警世通言·緒言》中,馮夢龍稱:「大抵如僧家因果說法度世之語,譬如村醪市脯,所濟者眾。」所以「遂名之曰《警世通言》」。
作品鑒賞
《警世通言》中的優秀作品,描寫了市民生活,表現了他們在封建黑暗勢力統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們的反抗斗爭。愛情描寫在《警世通言》作品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婦女的不幸遭遇。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最高成就。
《警世通言》還有一些宣揚義氣的作品,如《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強調臨財不苟得,《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突出無私助他人。另如《桂員外途窮懺悔》,從反面批判了忘恩負義的行為,都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道德觀念。但《警世通言》中有不少作品如《老門生三世報恩》《陳可常端陽坐化》等,是鼓吹封建道德和宣揚宗教迷信的。這表明,即使是一些優秀作品之中,也往往夾雜某些落後的思想成份,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
整體來說,《警世通言》作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高峰之一,《警世通言》構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是在「說話」、「話本」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加工、提高而來的。「說話人」的故事底本稱為「話本」,現代學者稱「三言」「二拍」為「擬話本」。與早期的「話本」相比較,《警世通言》在語言、文體和結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語言,改變了過去書面語與口頭語分離的狀況,完全採用通俗、曉暢的白話,力避文白間雜,風格趨於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