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情景描寫短篇小說

情景描寫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11-15 15:15:36

⑴ 張潔短篇小說描寫中學生的片段

張潔短篇小說描寫中學生的片段如下:

1、在《花開的聲音》中,張潔描寫了一個叫做陳雲的女生,她是一個中學生,擁有一種特別的才能——她能夠聽到花開的聲音。通過這個故事,張潔展現了一個充滿想像力和才華橫溢的中學生形象。

2、在《白色的小船》中,張潔描寫了一個叫做小雪的中學生,她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女孩,每天都會在海邊吹著口琴,她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音樂家。小雪的夢想和努力,成為了這個故事中最具感染力的元素。

女性主義

張潔是新時期以來第一個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女作家,被認為是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的旗手。她用小說反映女性生存的艱難,走在探討女性婚姻問題的第一線。從《愛,是不能忘記的》到《方舟》再到《祖母綠》都在探討女性婚姻問題。

張潔小說從質疑無愛婚姻到提及女性離婚話題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當時女性離婚被認為是非常不恥的現象。小說談及離婚在當時社會都會引起激烈的討論。張潔在婚姻法修改前就提出了對婚姻制度的質疑。

張潔此時期的作品是真正紮根現實,緊隨或者說超前時代而反映現實問題,贏得關注,這是她當時受歡迎的原因。張潔這類反映現實婦女婚姻的作品期望解決婦女同胞依賴、柔弱的性格,企圖改變她們的擇偶觀,使她們「追求自己的獨立價值、合理協調家庭與事業的矛盾」。

⑵ 百合花茹志鵑 環境描寫

【摘 要】環境描寫在非寫景的作品中並不以主要內容出現,但是,卻往往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環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環境渲染、主旨深化等有很重要的作用。茹志鵑的短篇小說《百合花》曾得到茅盾的高度稱贊。故事發生在1946年中秋這一個特殊的戰爭環境下,作者在作品中先後7次進行了環境描寫,那麼,這些環境描寫在這部作品中起到了那些作用呢,

【關鍵詞】《百合花》;環境描寫;作用

茹志鵑在1958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百合花》描寫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小場景。作者用這一個小小的場景寫出了一首「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為當時的文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茅盾曾稱贊《百合花》「是我最近讀過的幾十個短篇中間最使我滿意,也最使我感動的一篇。」作者用細膩的筆墨寫出了在戰爭環境下「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

1

1/6頁

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個剎那裡,便能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最美好最純潔的感情。小說以1946年的中秋為時間段,以包紮所為主要地點,歌頌了在戰爭環境下發生在新媳婦與小通訊員之間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而在這篇作品中,作者有7處筆墨對這個特殊的環境進行了描寫,對情節的發展和主旨的表達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我從作用方面對作品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分析。

一、正反對比,烘托心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對環境的描寫往往不會無的放矢,或烘托心情,或為後文留下伏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百合花》中第一處環境描寫出現在故事開始不久,「我」和通訊員去包紮所的路上。下過小雨後的莊稼地,被「雨水沖洗的青翠水綠,珠爍晶瑩。」就連「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可見面對這種美景,「我」的心情是愉悅的,所以連空氣都是香的。但接下來的一句環境描寫完全破壞了這種氛圍。「要不是敵人的冷炮,在間歇地盲目地轟響著,我真以為我們是去趕集呢~」將炮火置於美麗的清晨,用前後反差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人物的心情。面對這種情況,「我」的心裡更多的是無奈,也表現出了討厭戰爭破壞美好事物的厭戰心理。

二、描寫環境,突出環境惡劣

小說的第二處環境描寫寫的是包紮所的情況。包紮所在一

2

2/6頁

個小學里,大小六間房子組成品字形,「中間一塊空地長了許多野草,顯然,小學已有多時不開課了。」這是包紮所的整體情況。有幾個衛生員在弄紗布棉花,「滿地上都是用磚頭墊起來的門板,算作病床。」就是這幾句話,就把故事的主要地點交代清楚了。廢棄的的小學,荒蕪的野草,簡陋的病床,忙碌的衛生員,無不體現了在戰爭環境下我軍條件的艱苦,環境的惡劣。而正是這樣艱苦的環境,才讓發生在這里的故事更加真實感人。「我」、新媳婦、小通訊員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完成了告別儀式。正是在這樣艱苦環境下的純潔的感情才更讓人感動和珍惜。這樣的環境描寫雖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必不可少的。

三、前後照應,為後文做鋪墊

「我們走進老鄉的院子里,只見堂屋裡靜靜的,裡面一間房門上,垂著一塊藍布紅額的門簾,門框兩邊還貼著鮮紅的對聯。」這就是小說的第三次環境描寫,作者把這一次的環境描寫給了新媳婦的院子。這短短的一句環境描寫,特別是「紅額的門簾」和「鮮紅的對聯」是寓意頗深的,結合後文可知道,這裡面住的是一個過門才三天的新媳婦。這就不難理解這兩個「紅」字。在這里,環境描寫就為後面的情節做了鋪墊,前後照應。並且,「我」和小通訊員都沒有注意到這一層含義,「我」是在新媳婦拿出灑滿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時才明白,而小通訊員直到有人告訴他才知道。這也寫出了小通訊員涉世

3

3/6頁

不深、單純的性格特點,有助於人物性格的塑造。

四、渲染氣氛,營造環境

小說中的故事是發生在中秋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這本來就已經讓人無奈了,但偏偏這一天還有一輪滿月,以樂景襯哀情,這更加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氣氛。這一次的環境描寫正是敵我兩方發起總攻開始的情景,作者用墨也相對較多。「天黑了,天邊湧起一輪滿月。」「照明彈也一個接一個的升

http://www.wenku1.com/news/0CC72E4320669708.html起,好像在月亮下面點了無數盞的汽油燈,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了。」月亮如此圓的一個中秋夜,正應該是最美好的時候,而「我」也正好想起了家鄉的中秋節,可偏偏「連那一輪皎潔的月亮,也憎惡起來了。」一切都只是因為在這樣的「白夜」里進攻,要付出的代價太大。等到總攻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炮響了,天空劃過幾顆紅色的信號彈。」而當斷斷續續有傷員下來的時候,「包紮所的空氣立即緊張起來。」環境自然沒有自己的感情,所以自然也不會緊張,但是人類卻是有感情的,當人類把自己的感情加註到環境中去得時候,環境也就有了感情。很顯然,在這里不是空氣緊張了,而是包紮所里的同志們緊張了。戰爭本就是殘酷的、緊張的,而在戰爭前對環境的描寫進行藝術性的處理,可以將這種緊張與殘酷的氛圍渲染出來,有利於小說表現出一種跌宕起伏的

4

4/6頁

感覺。而《百合花》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五、揭示心理,深化主題

小說在前面的環境描寫中也有幾處揭示了作者的心理,但是都沒有最後一處環境描寫表現的強烈。作者最後一處環境描寫用字不多,用短短的40個字寫了三句話。第一句「前面的槍聲,已顯得稀落了。」用十一個字點出了現在的戰爭狀況,表示這一晚的戰事已經快要結束或是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了。「感覺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實還只是半夜。」這一句點出了現在的時間還是在半夜,但因為「我」的錯覺是這一句話意味無窮,為什麼我會感覺天快亮了,那是為了深化希望戰爭早點結束這一主題,「我」希望天亮了,這樣就不用打仗了,「我」內心所擔心的小通訊員也不會有危險了。而其實還是在半夜,說明事情並不會像「我」所想的一樣進行,是不是也暗示著小通訊員的命運與我所想的想違背呢,而第三句環境描寫「外邊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懸得高。」更是極盡升華,就是這樣一個比往常還要美麗的夜晚,見證了小通訊員絢爛的死亡,這是不是大自然送給他的禮物,這後兩句反常的描寫已經安排好了小通訊員的命運,也揭示了「我」對小通訊員特別的關心的心理,深化了「戰爭中純潔的感情」這一主題。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五處環境描寫外,茹志鵑在《百合花》中還有兩處對環境的描寫,這兩處環境描寫都是對家鄉的回憶,都出現了在竹海中拖著毛竹的小夥子。

⑶ 誰能幫我寫一篇超短篇小說(1000字)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 飲白乾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 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裡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 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 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 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後,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於脫盡。 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雲掃盡, 落葉滿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 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 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 很么? 我生長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 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於 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 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裡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 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 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後,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 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並 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 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 象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 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 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後, 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 並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裡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 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 得出。 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 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 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 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Spaziergang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 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 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罷,他用 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 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 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 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 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 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 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 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 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 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 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樹」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 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 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 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村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 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前樹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 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 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 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 美麗得多? 有幾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許會沒有雨沒有雪的過一個冬,到了春間 陰歷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點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 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節氣推算起來,大約太冷的日子, 將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盡頭,最多也總不過是七八天的樣子。象這樣的 冬天,鄉下人叫作旱冬,對於麥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卻要受到損傷; 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 南的冬景的人,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得到快活一點,因為晴和的日子多 了,上郊外去閑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 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 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 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⑷ 神態 語言 動作描寫好的短篇小說

我覺得要把動態神態描寫好,其實根本不用查,如果家裡有長襪子,皮皮這本書的話,可以在上面找到動態和神態

⑸ 求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或邊城的人物動作描寫

羊脂球:

女人呢,所謂尤物之一,她是以妙年發胖著名的,
得了個和實際相符的諢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滿身各部分全是滾圓的,胖得像是肥
膘,手指頭兒全是豐滿之至的,豐滿得在每一節小骨和另一節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個圈,
簡直像是一串短短兒的香腸似的:皮膚是光潤而且綳緊了的,胸脯豐滿得在裙袍里突出來,
然而她始終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鮮潤氣色教人看了多麼順眼。她的臉蛋兒像一個發紅
的蘋果,一朵將要開花的芍葯;臉蛋兒上半段,睜著一雙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
毛向內部映出一圈陰影;下半段,一張嫵媚的嘴,窄窄兒的和潤澤得使人想去親吻,內部露
出一排閃光而且非常纖細的牙齒。

邊城: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的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翠翠大吃一驚,同小獸物見到獵人一樣,回頭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眉毛長,眼睛大,皮膚紅紅的。也乖得使人憐愛。起眼動眉毛,機靈懂事,使家中長輩快樂。」

⑹ 人物細節描寫片段(300-400左右字)

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於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是的。」「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採的眼睛忽然發光了。我萬料不到她卻說出這樣的話來,詫異地站著。

該片段節選自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祝福》,主要描寫的是祥林嫂的外貌及行為細節。

(6)情景描寫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祝福》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於衷和不知所措。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⑺ 朱自清寫景散文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á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賞析
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求靜→得靜→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像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蒙,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准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⑻ 急求敘事抒情的美文一篇及其賞析!!!

我對薺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小的時候,我是那麼饞!剛抽出嫩條還沒打花苞的薔薇枝,把皮一剝,我就能吃下去;剛割下來的蜂蜜,我會連蜂房一起放進嘴巴里;更別說什麼青玉米棒子、青棗、青豌豆啰。所以,只要我一出門兒,碰上財主家的胖兒子,他就總要跟在我身後,拍著手、跳著腳地叫著:「饞丫頭!饞丫頭!」羞得我連頭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惱,又冤屈!七八歲的姑娘家,誰願意落下這么個名聲?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我餓啊!我真不記得什麼時候,那種飢餓的感覺曾經離開過我,就是現在,每當我回憶起那個時候的情景,留在我記憶里最鮮明的感覺,也還是一片飢餓…… 吃那些沒收進主人家倉房裡的東西,我還一次也沒有被人家抓到過。倒不是因為我的運氣格外好,而是人們多半並不想認真地懲罰一個飢餓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財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發現了,他立刻拿著一根又粗又直的木頭棒子,毫不留情地緊緊向我追來。我沒命地逃著。我想我一定跑得飛快,因為風在我的耳朵旁邊呼呼直響。不知是我被嚇昏了,還是平時很熟悉的那些田間小路有意捉弄我,為什麼面前偏偏橫著一條小河?追趕我的人越來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極點,便不顧一切地縱身跳進那條河。 河水並不很深,但是足以沒過我那矮小的身子。我一聲不響地掙扎著,撲騰著,身子失去了平衡。冰涼的河水嗆得我好難受,我幾乎背過氣去,而河水卻依舊在我身邊不停地流著,流著……在由於恐怖而變得混亂的意識里,卻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個追趕我的人的殘酷笑聲。 我簡直不知道我是怎麼樣才爬上對岸的。更使我喪氣的是腳上的鞋子不知什麼時候掉了一隻。我實在沒有勇氣重新回頭去找那隻丟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媽媽知道。不,我並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見她那雙被貧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雙眼睛,會因為我丟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獨自一人游盪在田野里。太陽落山了,城用色的晚霞漸漸地從天邊退去。遠處,廟里的鍾聲在薄幕中響起來。羊兒咩咩地叫著,由放羊的孩子趕著迴圈了;烏鴉也嘎嘎地叫著回巢去了。夜色越來越濃了,村落啦,樹林子啦,坑窪啦,溝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進了神秘的沉寂里。我聽見媽媽在村口焦急地呼喚著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應。一種比飢餓更可怕的東西平生頭一次潛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說過了這些,人們也許會理解我為什麼對薺菜有著那麼特殊的感情。 經過一個沒有什麼吃食可以尋覓、因而顯得更加飢餓的冬天,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日子重新來臨了!田野里長滿了各種野菜:雪蒿、馬齒莧、灰灰菜、野蔥……最好吃的是薺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點鹽花,真是無上的美味啊!而挖薺菜時的那種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提著籃子,邁著輕捷的步子,向廣闊無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薺菜,在微風中揮動它們綠色的手掌,招呼我,歡迎我。我再也不必擔心有誰會拿著大棒子凶神惡煞似地追趕我,我甚至可以不時地抬頭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飛過去的小鳥,樹上綻開的花兒和藍天上白色的雲朵。那時,我的心裡便會不由地升起一個熱切的願望:巴不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薺菜一樣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 解放以後,我進了城。偶然,在大菜場里,也可以看到人工培植的薺菜出售。長得肥肥大大的,總有半尺來長,洗得乾乾凈凈,水靈靈的。一小扎,一小扎,碼得整整齊齊地擺在菜攤子上,價錢也不貴。可我,總還是懷念那長在野地里的薺菜,就像懷念那些與自己共過患難的老朋友一樣。 多少年來,每到春天,我總要挑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帶上孩子們到郊區的野地里去挖薺菜。我明白,孩子們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著,跑著,尖聲地打著唿哨,多半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有趣的游戲——和煦的陽光,綠色的田野,就像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似的展現在他們面前,使他們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們長大一些之後,陪同我去挖薺菜,似乎就變成了對我的一種遷就了,正像那些恭順的年輕人,遷就他們那些因為上了年紀而變得有點怪癖的長輩一樣。這時,我深感遺憾:他們多半不能體會我當年挖薺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盤用精鹽、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調配好的薺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時候(小的時候,我可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我那可愛的薺菜會享受到今天這樣的「榮華富貴」),他們也還是帶著那種遷就的微笑,漫不經心地用筷子挑上幾根薺菜…… 看著他們那雙懶洋洋的筷子,我的心裡就像翻倒了的五味瓶,什麼滋味都有。因為我知道,這種賞光似的遷就,並不只是表現在對挖薺菜這一樁事情上,它還表現在對我們這一代人的一些見解和行為上。在他們看來,我們的有些見解和行為,都像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出土文物——離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不頂用了。自然,我也並不認為我們的見解和行為就完全正確。只要他們不覺得厭煩,我甚至願意跟他們談談我們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經走過的彎路,以便他們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價。我真希望我們之間不要成為隔膜很深的兩代人,而是心靈相通的朋友。 孩子,讓我們多談談心吧,讓媽媽多講講當「饞丫頭」時的故事給你們聽吧。想想你們媽媽當年挖薺萊的情景,你們就會珍愛薺菜,珍愛生活。你們就會懂得什麼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1]
創作背景
《挖薺菜》作於1978年。當時,國內撥亂反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走上了正軌,人民生活有了明顯的好轉,高等學校恢復了招生考試。舊社會的痛苦,新社會的傷痕,永遠銘刻在父母一輩的心裡。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苦難,要珍惜現在,要開創未來,有一個他們未曾生活過的新的生活。 但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孩子們,雖然也多少趕上了「十年浩劫」,而生活總是美好的,使他們身心都感到愉快。他們看到父母一輩一生的艱難困苦、坎坷曲折,他們不願意走父母走過的道路,不願再過父母辛苦恣睢的生活,他們甚至嗔怪父母為什麼要這樣生活。父母對孩子們的期望,孩子們對父母的不理解,構成了所謂的「代溝」。對於怎樣填平這個「代溝」,有人主張不要填平,「代溝」越深越好,不深不足以大踏步的前進。有人「望溝興漢」,無可奈何,責緊孩子們「奶毛未退」,「乳臭未乾」,不諳世事。這些主張和想法,其實失之偏頗。作者認為,在這時代轉換的時刻,兩輩人不是對立的,互相之間也不是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父母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誘,促膝談心,讓孩子們借鑒過去,少走彎路。孩子們要尊重父母,要正確理解父母的見解和行為,從父母走過的道路上汲取經驗教訓。這樣,就可以消除兩代人的隔膜,使兩代人成為知心朋友,從而團結奮進,創造美好的未來。[2]
作品賞析
段落大意
全文共分六部分: 一、(第1自然段)總領全文,點出題目,寫作者對薺菜有著特殊感情。 二、(第2-3自然段)寫作者小時候因餓而饞被誣為饞丫頭而受屈的心情。 三、(第4-8自然段)寫作者因掰財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趕落水險些喪生的經過。 四、(第9-10自然段)寫在那樣的社會,只有冬去春來,田野里長滿薺菜時作者才感到了生的歡樂與自由。 五、(第11-13自然段)寫解放後作者和孩子們對挖薺菜、吃薺菜的不同態度和心情以及作者由此而產生的感慨和希望。 六、(第14自然段)發表議論,點明主旨,希望青年要懂得什麼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
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把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融為一體。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以深刻感人的筆觸記敘了一個「饞丫頭」童年時代悲慘的故事。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著意描寫了人物的心理。透過人物的心理,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夜色越來越濃的畫卷,村落、樹林子、坑窪、溝渠,一下子全都掉進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用巧妙的筆法將這一切寫得有聲有色,而且把她當時的那種孤獨、寂寞、焦急、悲傷、有家難歸的復雜心情完全和景物融注在一起。 夾敘夾議,表達作者的感情和觀點。 作者長於小說的創作,所以這篇散文也具有小說的某些特色。文中很好地運用了夾敘夾議的寫法,恰當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觀點。前半部分以記敘為主,生動具體地記敘了一個「饞丫頭」的故事,字里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憎,富有感染力。最後用「一個熱切的願望」發表一點議論,揭示了窮人受窮的原因。孩子們「漫不經心」的種種神態之後,作者的感受就更深了,於是情不自禁地發表了一段議論。這些議論深刻、細致、委婉、動人,給讀者以很大的教育和啟發。這樣敘議結合的寫法,既又利於突出中心思想,又易於為青年讀者所接受。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採取夾敘夾議的手法,敘一段議一段。寫每年春天帶上孩子們到郊區的野地里去挖薺菜的時候,作者又分兩層:一層寫孩子們小的時候,一層寫孩子們長大一些以後。在每層敘事之後,作者都有一層議論。特別是在敘述吃薺菜的時候,敘事具體感人,議論鞭辟入裡。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彷彿是和讀者促膝談心,娓娓動聽。作者力求通過藝術手段感染和教育讀者,而不是板起面孔進行枯燥無味的說教。 運用對比寫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用對比手法寫出兩代人對「薺菜」的不同感情,從中看出兩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兩代人的隔膜。通過對比敘述把如何看待過去和現在,如何看待苦和樂,怎樣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問題提到讀者面前,讓人們思考,這也正是表達中心思想的基礎。在文中,作者處處對比,寓意深刻。如:今昔對比,兩個社會,兩重天;舊社會和大自然對比,舊社會是如此黑暗,大自然是那樣美麗自由;新老對比,兩代人兩種思想;「饞丫頭」和財主兒子對比,一個挨餓受欺,一個飽食無憂,等等。
主題思想
這篇文章通過對兩代人在挖薺菜、吃薺菜中所反映出來的隔膜的展示,表達了作者要青年一代珍愛「薺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2]
作者簡介
張潔,我國當代女作家,1937年生於北京。現任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北京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中篇小說《祖母綠》和散文《愛,是不能忘記的》等及一些文藝短論。

熱點內容
二戰穿越蘇聯經典軍事小說 發布:2024-11-15 17:15:05 瀏覽:912
都市買下諸天萬界小說 發布:2024-11-15 17:15:05 瀏覽:324
言情肉師生戀小說 發布:2024-11-15 17:10:08 瀏覽:623
古代言情種田小說 發布:2024-11-15 17:00:28 瀏覽:57
短篇小說作家史蒂芬 發布:2024-11-15 17:00:23 瀏覽:632
關於絕世美女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4-11-15 17:00:13 瀏覽:881
為師與爾解道袍小說結局 發布:2024-11-15 16:59:24 瀏覽:28
貓鼠游戲原著小說下載 發布:2024-11-15 16:57:52 瀏覽:817
經典戀愛唯美小說 發布:2024-11-15 16:57:50 瀏覽:536
小說交鋒免費觀看 發布:2024-11-15 16:51:58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