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如何寫短篇小說的書評

如何寫短篇小說的書評

發布時間: 2024-11-26 01:09:25

A. 老舍的<月牙兒>的書評

老舍的短篇小說《月牙兒》記敘了一對舊社會的母女為生活所迫淪為暗娼的悲劇故事。作者有著極其悲切的抒情基調,是一篇成功的散文詩型的小說。

文中的主人公沒有名字,因她常與「月牙兒」為伴。故稱其為月牙兒。「月牙兒」也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象徵,是文章的抒情線索。透過主人公那自言自語的「敘述」,我們埋藏於心中的同情、憐惜之感不由升起:這是一個悲慘的女性,一個悲慘的家,在那個充滿血和淚的社會。文章有著獨具的藝術魅力,筆者試淺析如下:

取材新穎、獨特。「月牙兒」迫於生計,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無奈的生活窘況中,她還不忘母親的生存,甚至於在獄中,她還時時惦念她的母親。這是一個極其普通、尋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國女人特有的隱忍、負重,有過微弱的抗爭,有過少女單純情意,有著面對無奈現實的頹廢、消沉,更有永不泯滅的「善」意。這和許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不相徑庭的:她不同於中國古時候那些才藝雙絕的妓女形象;沒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婦的善終;也沒有杜十娘的憤而投江之勇;她不同於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能不顧性命地捍衛最後一道防線,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無奈與獨有的抗爭;她不同於《子夜》中游戲風塵、自作聰明的陳白露;她也不同於《娜娜》里娜娜滿足於現狀,又放盪其生活,主動腐化不滿的現實社會。 「月牙兒」近似於一個沒有個性,隨意生活的逼迫,無怨無訴,奉行「這一切都是命」、「羞恥又不是我造出來的」的女性,但同時,她又是一個極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處處可見其性格。掩卷嘆息,讓人久久不能相忘。

形式出奇制勝:作者從一個男人的角度來自述一個暗娼的人生簡歷。用第一人稱的表述方式,在看似平和嫻靜的敘述中,主人公矛盾、奇異的內心體驗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因而其心理刻畫細膩、真實、生動。尤其是作者將人物性格的變異,情感的漣渏、認識的突變,命運的巨變等於無聲中自然演繹。彷彿一切都是自然的,無可選擇的,正確而合理的,但反過來一想,一切變化其實都是殘酷的,都是泯滅人性的,社會的罪惡是如此之深!

結局耐人尋味。故事的結局往往是作者人性的反映,我們常常喜歡說,善良的作家創作的喜劇故事多些,多情的作家總是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我要說,冷靜而理性的作家總是尊重現實、尊重客觀規律的自然演變,尊重人物因其外因與內因的作用而合理「成長」命運。

故事的結局,月牙兒沒有因性病而貧困潦倒,不是因年老色衰而舉步維艱,作者善意地把她放進了監獄,名為步入囹圄,實為暗娼生活的解脫,況且生活還無憂無慮。但「月牙兒」就是「月牙兒」,此時此景況,她還在想,母親的日子該如何呢?作者更為犀利的一筆是新官兒既然發誓要幹些政績,立志將暗娼掃盡,多英武豪邁正義之策!然而有營業執照的妓女都還可以照舊營業!維護市場秩序的決心可見,但體恤百姓,關乎人性的良知何在?所以,筆者認為,作者的結尾看似平淡,看似平和,其實犀利至極,他沒有魯迅所創設的祥林嫂在祥和聲中離去的濃濃的悲劇氣氛,但卻依然讓讀者在內心深處久久感慨,不能釋懷。

表述詩意含蓄。作者善於創作舊體詩,也寫了大量的新體詩。本文,是作者嘗試的散文詩的韻味創作小說的典範。文章含蓄、雅緻。沒有激越的論辯、吶喊,沒有憤怒的直叱,字里行間,冷靜極了。月牙兒從一個不諳塵事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單純而熱烈的少女,最後被迫從妓,這一切都在作者平靜的詞句中演繹。「裝了一身新的行頭,上了市」。這含蓄的表達,更能傾露作者對月牙兒的同情、憐惜。含蓄中蘊藉明朗,含蓄里同樣難掩沉痛和悲憤。

「月」是美好、純潔的象徵,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墨客,詠之嘆之。老舍卻取月缺之時,「月牙」之形,喚「月牙兒」之名,疼愛,希望之義溢於言表;喚「女」為「兒」,更顯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然而,愈見美好的東西,卻偏逢那世道,命運多舛。月牙兒的冰清玉潔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純潔善良,自愛自重;月牙兒懸浮在空中無依無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憐無助;月牙兒微弱的光時時被黑暗吞沒,正如她無力掙脫黑暗社會帶給她的惡運。作者以美好的、詩意的意象遭逢摧殘,從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更能從內心深處打動讀者,揭批罪惡。

另外,文章語言平白如話,極少刻意的形容之詞,修飾之語。在平白如話的表述里,描述了月牙兒不寧靜、不幸福的凄涼身世。顯然,作者在平淡中寫悲怨,在寧靜中寫悲憤,以詩意的意象托出人間罪惡之事,這與以動寫靜,以盛寫衰,以樂寫悲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有其獨見之處。

B. 如雪如山的書評是怎樣寫的

我最喜歡的是《紀 念 日》和《雪山》這兩篇。一篇講困在平凡婚姻之中,差點出軌的故事。一篇講當年同學因自己而喪生,多年後在參加別人婚禮的途中,偶遇同學母親的故事。讀完覺得作者實在太會寫了,文章中的很多比喻,讓同樣作為寫作的我,感到不如了。因此排在書單的第一位的,我肯定首選這本《如雪如山》。如雪如山這本我昨天才剛讀完,開始讀了第一句之後,就不想把它從手中放下,因為你太想知道故事後來怎麼樣,就像中學時期上課偷讀的課外 雜 志,或者剛開始接觸某位特別對我胃口的作者。

通常我讀短篇小說,很多故事讀完不久我就忘了,但這本書里的七個故事,現在回看題目,我還能清楚地描述出故事的內容,因為真的寫得太好。這些故事裡的女性,有的是你在逛街或是春 運途中能遇到的人。有的就是你同學或者同學的母親。對我來說,一個好的故事不光能讓我想到真實生活的場景和人物,還能讓我產生想創作的沖動,有種「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怎麼我就沒寫出來呢」的感覺。

C. 怎樣給小說評論

簡單地說,評論小說的人物、情節結構、修辭、主題、環境。

小說鑒賞方法
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學習和鑒賞小說,首先要學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當然要先明確小說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說(中國)發展階段等相關常識。

小說是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具體描寫,用以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對話、行動和心理等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細致描寫,表現復雜的矛盾沖突,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在情節的發展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三是描寫具體的社會環境,以表現人物和事件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用來烘託人物,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作者總是通過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來描繪所處的時代,寄寓他所領悟的生活真理。而讀者也只有通過人物形象的認識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質。

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由於它塑造了具體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藝術形象是指既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的某些本質、具有某種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們常說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如我們剛學過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藝術形象。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不會是單一的。既可正面描寫,又可側面烘托;既可進行語言、行動等直接描寫,也可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為是統一的,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注意人物的行動描寫。如「葛朗台與年齡不符的撲金器的行動」等,只有守財奴的他才做得出來。

語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因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語言習慣。我們從人物語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如葛朗台句句話不離金錢、佔有、交易,守財奴的個性特徵展示無遺。

心理活動是人物本性的再現,外貌描寫也可以反映人物內心,揭示人物性格,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小說是時、空的藝術,這里的空間主要指的是環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即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即時代特徵、社會風貌等。環境決定並影響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如別里科夫對全城的轄制。二者相互統一。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時令、氣候、地理風貌等。它常常是為製造氣氛、襯託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境的暗示。發《祝福》中年關祝福的景象,《母親》中車站氛圍的描寫等。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最後尚需提到的是環境所展示的世態風情不僅僅只為塑造人物服務,還有它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

從解讀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手段決定了讀者在鑒賞小說作品時要遵循獨特的鑒賞規律和鑒賞方法。作為敘事性文學文體,小說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物形象、一個一個的情節事件、一個一個的環境景物有機有序地組合而成。作為藉助語言作塑造形象的媒體的文學文體,小說的這些系列形象是在鑒賞者的腦海里通過想像間接生成的。小說作家用一個一個的詞語、一句一句的有序化、個性化的語言來描述小說形象。小說讀者將通過讀懂這一個一個的詞語、理解這一句一句的語言,在自己腦海里再現小說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進行小說鑒賞的第一個前提是鑒賞者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他起碼能認識2000以上的漢字,能根據詞意和句意,通過形象思維在自己的大腦里復現小說描述的系列形象,並把小說系列形象聯接為一個完整的有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是一種在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綜合作用下的對小說故事的總體直覺感受。中西小說發展的歷史證明,小說"寓教於樂"的審美功能常常是通過可讀性很強、藝術感染力較大的故事來實現。具備了小說鑒賞能力的讀者在進入小說鑒賞過程的第一環節,就是通過總體地閱讀小說的文字語言,迅速把握這篇小說的故事的基本輪廓和情節的基本類型。
小說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由小說人物的性格、言行生發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組合。有什麼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小說就會生發什麼樣的事情和情節。小說鑒賞者在了解了故事輪廓和故事類型的基礎上就要進一步把握小說人物、理解小說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在小說故事中顯現的小說人物均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鮮明地表現出某一個性格側面的特徵,小說作家寫進故事中的事情經過了嚴格的選擇和提煉,這些材料能生動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個性。相當多的短篇小說、微型小說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寫人的。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裡表現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復雜人物性格現象。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個復雜的性格系統。一般的中長篇小說塑造的小說人物常常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
在小說故事中描述的小說人物命運也有各種各樣的遭遇。有的小說人物從順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災難。有的小說人物從逆境走入順境,概括著生活中的美最終要戰勝丑。有的小說人物象張至璋的《路》中寫到的獅仔那樣,在短暫的故事時空里發生"靈魂搏鬥",他從決定殺人到決定不殺人,生命意識在短短20多分鍾里產生了相反的劇變。有的小說人物象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中的珊珊一樣,15年來由清純的美變為粗俗的丑,在一個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人物的外貌與性格出現了"質的漸變"。
無論是人物性格特徵還是人物的歷史命運,小說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對生活的審美理解和審美評價。小說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鑒賞是在鑒賞故事的同時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
小說鑒賞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總體閱讀後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局部解剖"了。當小說讀者開始對小說作品進行第二輪閱讀時,他的審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區分小說的情節單元上。在對每一個情節單元進行細致品味和分析時,他的藝術感受力可以著重放在每個情節單元的寫人細節上。從小說創作方面講,作家生動、鮮活地刻劃一個小說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現手段就是要選擇和提煉一批高質量的寫人細節。小說人物產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沒有掌握和提煉出若干個生動而典型的寫人細節。人們一說起小說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典型人物時,往往就能想起若干個體現他的性格特徵的細節。小說文體感的產生、小說與其它文學文體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小說細節的敘述與描寫上,所以小說鑒賞在進入到"局部解剖"時,就應該欣賞作品精採的寫人細節,體味寫人細節的高質量與生動性,並為作家提煉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細節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藝術表達方法來再現細節而拍案稱奇。
如何欣賞小說的寫人細節呢?小說讀者可以根據這個寫人細節的動作內容和外在形態迅速了解這個細節體現人物的"行為內容"。但小說讀者鑒賞細節絕不能停留在這膚淺的第一層面上。高質量的寫人細節一般會在人物的"行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徵。同樣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作法。小說讀者要從這一個寫人細節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為方式",並由此把握人物獨特的性格特徵。
從小說創作的角度說,把一系列的細節聯接起來就構成了一條有機的情節鏈,小說情節的實質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種細節連貫有序的藝術組合。小說情節有客觀的內容因素,也有主觀的形式因素。說它是客觀的,是因為小說情節的各個細節的內容來源於現實生活;說它又具有主觀的形式因素,是因為小說作家並不按照現實生活的原有形態來排列組合,它根據小說作家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加以重新結構。小說情節的藝術時空相對於生活本來的時空來說已做了新的重建與改造。小說情節與現實生活的這種既聯系又區別的特點深刻地影響了小說作家對情節的構造和小說讀者對情節的鑒賞。
因為小說情節來源於現實生活,它要求小說作家設計的情節要真實,這種真實像亞里斯多德所說,它是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的事情能夠概括生活中許多同類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這個事件雖未發生,但其本質和規律決定了它可能會發生。如果小說情節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雖然發生過,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體現生活中的全局和整體的真實狀況,讀者就會覺得這種情節不真實;如果小說情節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它超越現實生活太遠,不能激發讀者聯想自己的生活,那讀者也會覺得這種情節是虛假的。
因為小說情節還來源於作家的主觀創造,小說情節時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態來超越現實生活,形成對讀者強烈的審美刺激。小說情節中的巧合、誤會、懸念、對比、重復……等情節技法的出現,都是為了把讀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態來表現,實現小說情節"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審美境界。
如何鑒賞小說情節?如何鑒賞小說情節"既真實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節境界呢?首先看小說情節事件的典型性。小說情節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內容,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本質內容和人性深層的心理內容,以這種相關性與概括性來激發小說讀者的審美注意和審美聯想。其次看小說情節組合形式的機智性。要特別留意體味小說作家在組合小說事件和小說細節時有哪些機智的構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態和策略。
要形成對小說情節鑒賞的敏感性和准確性,可以在大量的鑒賞小說情節現象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一些小說情節理論,在腦海里建立一些情節模型。小說情節因小說種類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模型。故事小說、人物小說、心理小說……有自己特殊的敘述模型;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破小說……也有自己富有個性的結構模型;微型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更有自己穩定的文體模型。
譬如我們分別鑒賞微型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的情節時,就可以從它們最富有文體特徵的情節模型入手進行拆解和組合。微型小說體微式短,它比較講究在情節的尾部製造意外結局來給讀者一種閱讀震驚。為產生這種情節效果,小說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種把誤會和懸念疊加使用的"釋懸曲轉"模型。短篇小說的藝術時空比微型小說要闊大,但短篇小說又沒有長篇小說那種全方位反映生活縱斷面的優勢,短篇小說的構思常常要通過重建新的藝術時空來機智地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於是短篇小說的"時空交錯模型"便應運而生。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寫男主人公李鑫想去會見15年沒見面的初戀女友,作品只寫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車上的一個事件的片斷,但在這個"橫斷面"的敘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靈為線索,不斷切入一些李鑫對15年前生活的記憶,待形成了"現實—往事—現實—往事—現實……"的時空交錯模型後,作家突然讓公交車上那個粗俗作做、令人生厭的婦女與十幾年來讓李鑫魂牽夢繞的清純女孩珊珊重疊。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結局令我們感受到了生活對人無情的重塑,體驗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滅。用新形態的、陌生化的藝術時空,機智地表達小說作家的立意和審美情趣,這是"時空交錯"等短篇小說情節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長篇小說有以《唐·吉訶德》為代表的"單線式情節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為樣板的"雙線式情節模型";有以劉心武的《鍾鼓樓》為試驗文本的"橘瓣式情節模型"……長篇小說要真實、全面地並富有藝術感染力地反映縱斷面生活,它的情節模型的構建主要是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體式的縱斷面生活。為實現這個藝術目標,傳統的長篇小說和當代的長篇小說都在探討一個有藝術生命力的長篇情節模型——綜合立體與線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寫了108 將的故事,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曲折、動人以至是驚險的傳奇。作品用若干回寫足、寫透一個人,在這幾個回書中,橫斷的、縱斷的、現實的、歷史的生活全面鋪開,形成了以這個人物為核心的獨立故事。每個人物獨立的故事就像一顆完整的珠子。然後這許多珠子用一條藝術線索將它們連接組合。全篇的敘述按線性鋪開,但每一顆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體的。這就是綜合立體與線性的"串珠模型"。這種長篇情節模型因其特殊的藝術優勢和藝術功能直到今天還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如果我們從這些情節模型來鑒賞小說,就會發現中外小說藝術發展過程中帶規律性的現象,會對不同題材、不同類別的小說作品有更敏銳的鑒賞意識,有效地提高對小說文體的鑒賞水平。

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
小說鑒賞在進行到第二環節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內容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時,還是要啟動一項這樣的解讀、分析工作: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領悟和體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主題,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後的藝術底蘊。文學的主題是文學作者在創作題材中提煉出來的對生活的理性認識,是從作品描寫的具體內容中概括出來的思想意義。小說的主題則是小說作家在描寫、敘述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時顯示出的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小說作家組合細節和情節是有意的、機智的,他把哪些細節有序地組合為情節鏈,他將哪些沒有時空聯系的事情連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創作意圖和在作品中表達的主題的制約。小說作家這種有意的、機智的組合,使得細節與細節、事件與事件之間建立了一種因果關系。小說讀者在把握有著因果關系的細節和事件時,看出了小說作家對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在鑒賞沈宏的獲獎小說《走出沙漠》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贊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沒有出場。作品實際上寫了一明一暗兩件事,表面是敘述主人公"我"與迷路的三個考察隊員堅決不動用最後一壺水,一直堅持到黃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綠洲。另一件是沒有正面敘述的事,通過"我"兩次的插敘讀者才知道,考察隊迷路時,最先倒下的是年紀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臨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沒有的真相告訴了"我",他要"我"把這壺沙當作水的假相一直堅持到最後才告訴大家。這明寫的和暗含的兩件事一經組合連接起來,讀者就發現了兩件事的因果關系—— 肇教授臨死前把沙當作水的計謀,使整個考察隊得救了。這一細節也用人物的犧牲作代價有力地刻劃了肇教授先人後己的博大心胸和機智沉著的性格特徵。這個有因果關系的故事實際上也概括了人類生活一個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沒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戰勝絕望。從這樣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讀出這樣的主題才算是真正的小說鑒賞。
小說的主題隱含在小說的因果情節和人物描寫里,這種對生活事件和人物命運的理性認識和小說作家的主觀思想意圖有直接聯系,作家的思想認識和創作時的主觀意圖深刻地影響著小說主題的形成。但是,小說的主題又不直接等同於作家的創作意圖。這兩者有著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復雜關系。有時,小說主題藝術地傳達了作家的主觀意圖,就使得這兩者基本相同。有時,小說主題並沒有藝術地或者說是完全傳達作家的主觀意圖,就可以說,是"小說主題小於主觀意圖"。有時,小說作品因寫活了人物,寫透了事件,小說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邏輯發展,他們有了自己的藝術生命,顯露了一些連作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內涵底蘊,那麼可以說這是"小說主題大於主觀意圖"。小說主題與作家的創作意圖之間的既聯系又有區別的關系證明,小說主題包含著"形象客觀"和"作家主觀"兩種成分;小說作家在表達主觀意圖時有參差不齊的藝術水平,這使得小說讀者在鑒賞小說主題時會出現種種復雜的情形。
當小說讀者的鑒賞能力不強,而優秀的小說作品的主題比較豐富、多義時,小說讀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說主題,達不到高層次的鑒賞境界。有時甚至出現不能正確理解小說主題,導致完全錯誤的解讀。當小說讀者的鑒賞能力比較強,而優秀的小說作品的主題內涵比較豐富、多義時,可能會出現小說主題鑒賞的超越和提升。小說讀者不但領會了小說作家在小說人物形象和情節故事裡寄寓的主觀意圖,而且還發現和感受出了小說作家沒有意識到、小說形象獲得了藝術生命時滋生的客觀內涵,小說人物、情節包孕的主客觀思想都被小說讀者領會和把握。在這種情況下,高明的、懂得小說鑒賞規律的作家會充分理解和高度評價小說讀者這種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新發現、新領悟。
鑒賞小說主題的高級境界是把握"小說母題"。某一小說作家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同一主題,就形成文藝學中提及的"小說母題"。這是對小說主題進行類型化分析和鑒賞的結果。發現和品鑒某一小說作家或某一時代的小說創作共同出現的"小說母題",並進一步將歸納到的"小說母題"與國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說進行比較鑒賞、比較分析,就會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來欣賞小說主題了。
當我們完成了對一部小說作品的"總體閱讀"和"局部解剖"兩個環節的鑒賞後,還需要從頭至尾對小說作品再做一次"總體閱讀"。這一次總體閱讀,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確立的人物形象,印證自己對作品的主題感受和認識,對細節和情節作深化理解,在這些鑒賞閱讀中,小說鑒賞的深化是要進一步體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藝術技巧。這種對小說的藝術性體察很可能在第一次總體閱讀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時就有感覺、有認識了,但是,作為對小說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鑒賞,需要在印證解讀了小說的思想內容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對小說作品藝術性的體驗和認識。所以,小說鑒賞的第三個環節 —— 第二次總體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味和欣賞優秀小說的藝術技巧。小說的藝術技巧指的是小說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構建情節模型、提煉敘述語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復熟練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種技能。藝術技巧是為表達小說內容(人物、情節、環境)服務的。小說的藝術技巧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在這里著重討論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的幾個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與側面襯托的寫人技巧。在小說里塑造人物有兩個最基本的技巧 ——讓人物出場和不讓人物出場。小說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說作家就要集中藝術力量去寫活人物。但是小說的篇幅永遠是有限的,而刻劃小說人物性格的材料卻是無限的。要在小說創作中藝術地解決這一對矛盾,小說作家的技巧就在於:第一、他首先確定作品要表現的人物特徵(個性、行為、語言、思想等),然後選擇和提煉若干個材料(細節)去反復展示人物的這一個特徵。這些材料可以是時空不同但內涵相同的"同質異形"的細節。一個人物特徵用兩個以上同質異形的材料去反復表現,便構成了敘述延宕(或叫敘述重復)的藝術效果。
有時作家要正面表現的人物不讓他出場,小說騰出的篇幅主要用於寫與他有關聯的次要人物或有關聯的物品細節,寫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為影響下產生的心靈震盪和命運轉折,寫在物品細節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響和效果。這就是側寫和虛寫的寫人技巧。於德北的獲獎作品《杭州路十號》主要寫一個待業青年"我"因無所事事而開了一個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絕望寫下來寄給一個想像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號袁小雪。 誰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號袁小雪鼓勵他勇敢地面對生活、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命運的信。並且,他每一個月都會收到類似的信和書。待他思想發生了轉變去找袁小雪時,才知道,"袁小雪"原來是著名的病殘心理學專家駱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兩個多月了,他在去世前還留下了一疊信囑老伴每個月都給那個待業青年寄一封。駱教授作為一個作品要著力刻劃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點燃別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沒有出場。作品正面描寫的是駱教授的人品、胸懷對一個待業青年的影響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運、性格的轉變動力來自未出場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這裡面蘊含的審美信息足以激活讀者的藝術想像。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人物側寫技巧。
多重突轉與反跌對比的情節技巧。在小說情節的有序組合和進行線性敘述時,小說作家為了實現小說情節的傳奇性,他總想讓小說讀者猜不到他下一個情節內容和故事的結局,因此有意製造小說的兩個情節之間發生相反突變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說作家的青睞。小說作家在使用這種情節模型和技法時,他不僅是讓小說情節作一次突轉,而是讓情節連續突轉幾次,使小說情節方向在突轉了180度後,又突轉180度,有時甚至是突轉幾次。陳建功的獲獎小說《飄逝的花頭巾》男主人公"我"本來對生活感到無聊和絕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勵和示範下,他的生活發生了轉變,開始向上和發奮;等到"我"考上了大學,去尋找"我"一年來一直夢牽魂繞著的沈萍時,情節卻再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轉——沈萍自己卻走進了"我"千方百計要擺脫的墮落生活。情節再次突轉,深刻地啟迪著他們性格突變里包蘊的哲理。
敘述對比本來也是小說設計情節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說作家卻把它熟練地用成一種反跌對比的技巧。小說作家在小說中不是設置一重對比的情節,而是設置兩重以上的對比,讓人物與人物、事件與事件發生交織錯落的變化。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的閱讀震驚就來自於這兩重的反跌對比。主人公故意違規想讓警察把他關進監獄以便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但他連續幾次違規都未獲得成功,待他最後聽見教堂鍾聲和歌聲心理產生了懺悔、准備重新做人時,警察卻把他抓進了監獄。想進監獄而屢不成功,而不想進監獄准備重新做人時,卻把他抓進監獄——這就是情節的反跌對比。設置雙重以上的對比技巧,使情節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擴增,情節的可讀性與傳奇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強化。

從鑽進去到跳出來
文藝鑒賞的特徵與規律告訴我們,鑒賞主體與鑒賞客體之間產生審美情感交流,鑒賞主體設身處地地想像自己在鑒賞客體中的情形,將自己的感情投射於鑒賞客體,並結合著自己的經歷、知識、修養去想像鑒賞客體,與作者共同完成文藝作品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鑒賞。
小說作品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使小說讀者首先對小說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產生"可信賴的真實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覺得小說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發生過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如果小說讀者在閱讀中覺得小說作品既無生活真實也無藝術真實,裡面全是虛假的、歪曲的生活,那麼可以斷定,這種鑒賞主體與鑒賞客體之間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賴與交流的關系,那麼小說鑒賞活動就不可能啟動。
當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的"真實性認可"產生以後,小說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就會對小說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閱讀的審美注意,他將留意小說故事如何發展,設身處地地想像小說人物的各種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小說人物同悲同喜,為人物命運感喟概嘆。他可能會在小說人物的性格、命運里發現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會聯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為人物尋找解釋和預測,並為小說人物的命運印證了自己的解釋和預測而產生由衷的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這種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的產生又反轉來使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進行反復地玩味,反復地體驗,反復的欣賞。如果小說讀者在鑒賞過程中沒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說鑒賞只能停留在理解詞義和語句的階段,讀者積極的想像活動無法激活,小說鑒賞活動就不算真正開始。
在小說鑒賞活動中,鑒賞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難以和鑒賞對象產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鳴,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沒有節制和任意泛濫的地步,這樣的小說鑒賞就會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鑒賞客體中,投入感情以至與鑒賞對象產生共鳴,同時又能清醒地從鑒賞情感中跳出來對鑒賞的過程和結果作理性分析。這才是完整的符合鑒賞規律的小說鑒賞。
"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說讀者在對小說作品作了"真實性認可"後進行"總體閱讀",接下來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這個完整的富有藝術生命的小說世界是作家虛構的,是作家對客觀生活作了主觀改造的結果,需要小說讀者脫離共鳴的情境冷靜地分析下列內容:小說作家塑造了一個什麼類型、什麼特徵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概括了一個什麼樣的哲理和生活底蘊?他在現實生活和小說歷史中有沒有典型意義?小說作家採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劃這個人物?這種手段和技巧有無新意?和傳統的手段和技巧聯系及區別在哪裡?同樣的內容還可以追問情節和細節、故事與環境。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將出現真正的小說鑒賞,在冷靜的分析和比較中,讀者便可以准確地把握小說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格。

D. 書評‖《今夜有暴風雪》

 

   對於讀書這件事情,我就像是一個拾荒者,路上遇到一個空塑料瓶都覺得寶貝。因為腹水貧乏,沒一次經歷每一個文字對我來說都是如甘霖澆灌。最近我嘗試拿起不同類型的書籍,仔細研讀,從中獲得內心的富足。《今夜有暴風雪》是我完整讀下來的第一本關於知青的書,它以歷史理性主義的態度,毫無諱飾的書寫了一代知青在艱苦荒誕歲月里的坎坷命運。充滿激情的描繪了他們善良的情懷、正義的品格,書寫了他們的理想與追求、痛苦與幸福;堅韌與樂觀、熱情的謳歌了人性之美。我喜歡梁珊珊不為世俗所羈絆的為愛痴狂,喜歡李曉燕開墾「滿蓋荒原」的豪邁力量,喜歡肖淑雲作戰「出血熱」的無私奉獻,喜歡「白姑娘」和「蘇聯戰士」的無國界精神,喜歡鄒心萍紮根「北大荒」的崇高信念,也喜歡裴曉芸在生活中的屈辱地位和不斷產生的對母愛的渴望和不斷放大的自卑心理……在文字中感受到這些邪惡的社會關系中放射出純凈光芒的人性美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總想報之以歌。

   書中描寫的八個故事,都是用深刻的文字記錄著知青下鄉的生活,他們一方面是一批熱血沸騰的墾荒者,另一方面,是一些必須「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十年的青春經歷,應將這一代人造就成善於思想的「石頭」,鋪往通向中國之未來的路。有思想的「石頭」才不會再任憑上帝或巨神滾動,有思想的「石頭」只應服從時代和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運用。讀《今夜有暴風雪》時,總有一種異樣的情感,抑或是對那段沉重歷史的重溫,體味錘煉的陣痛和重鑄的艱難;抑或是為了超越磨難的苦痛,哀中奮起,尋覓一種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華;抑或是歷史再一次天降大任於斯,催促我們這一代人去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每讀完書中的一個故事,我總會身不由己地被引進作品所營造的悲壯、雄渾、蒼莽、壯闊的情境之中,去捕捉那游盪於遙遠過去又聯系著無限未來的「精靈」。特別是讀到第七個故事,也就是很書名一樣的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感觸頗深。帶著前面的故事體驗,我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把自己當做那個時代的旁觀者,看主人公和其他知青們一遍又一遍的燃燒著青春血液、揮灑著沸騰情懷、演義著愛國主義。在1979年初春東北松嫩平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40萬「知青」大返城的背景下,一夜暴風雪要來臨引起的返城颶風突發性事件,深刻地揭示了那場浩劫對我們這一代人慘烈的戕害和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英雄氣概。書中的暴風雪具有極其深刻的內涵,它表現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麼渺小,然而「自然之子」們並沒有屈服於大自然的威懾力,而是在暴風雪中沖刷著自身歷史的塵垢。「知青」在經歷了一個死而復生的心路歷程後,以突擊前進的雄心去猛烈沖擊一切不合理的現實。這個暴風雪比前者來得更加勢不可擋。故事塑造了曹鐵強、劉邁克等一批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典型,他們即使是傷痕累累,也依然閃耀著永不熄滅的理想和信念之火,歷史責任感和革命英雄主義在這些藝術典型身上得到了完整的顯現。他們尋找到了人生的價值。這種人生的價值集中體現在他們對自身精神本體的完全佔有之中,它騰躍出時空的局限。這種鼓勵人們向上的精神財富,正是我們今天和明天所需要的,我想我讀這本書的力量就是來自這里吧。讀完之後總是能讓我熱血沸騰,讓我重新審視人生。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從娘胎里出來就享受著革命先輩給我們用血汗保下來的祥和環境,原本不知道現在的來之不易。是《今夜有暴風雪》讓我明白了如何珍惜現有的生活,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如何自強不息的追逐夢想。歲月流逝,書中所記載的那一段歷史、那一段生活早已過去,但是,我想故事中的人物魅力卻不會失去,將會長久地激動著和我的同輩們。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僅僅是這么幾十年間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可是不管社會怎麼變化,人性總是相通的。正如《今夜有暴風雪》中男主角曹鐵強所說的:「我們付出和喪失了許許多多,可我們得到的,還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份量。」不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里,如果我們都能保持一顆知足常樂,樂觀向上的心,再艱苦的遭遇也會經過時間的洗禮後變得鮮活有朝氣。無論遇到了什麼情況,希望我的內心都能處於「路上春光真好,天上陽光正晴」的狀態,即使生命中真的出現了「暴風雪」,我也會歡快的報之以歌。

熱點內容
小說隱紅總裁夜夜來 發布:2025-01-12 01:31:06 瀏覽:929
十月蛇胎小說免費閱讀黑岩網 發布:2025-01-12 01:26:02 瀏覽:122
首次寫網路小說 發布:2025-01-12 01:25:14 瀏覽:193
sf輕小說vip簽到規則 發布:2025-01-12 01:03:51 瀏覽:854
女主是學校校長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1-12 00:26:52 瀏覽:658
網路小說主人翁陸原是什麼小說 發布:2025-01-12 00:25:06 瀏覽:696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在線 發布:2025-01-12 00:23:10 瀏覽:856
都市之游戲人間累小說 發布:2025-01-12 00:23:06 瀏覽:105
女性虛擬網游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2 00:21:00 瀏覽:176
逃亡游戲有黃渤和孫紅雷的小說 發布:2025-01-11 23:44:19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