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為什麼早逝
1. 契科夫簡介
契科夫簡介
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和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之一
詳細信息:
生平經歷
早期
巔峰時期
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
契訶(hē)夫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是契訶夫創作的全盛時期。當時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在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契訶夫也漸漸克服了不問政治的傾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
1892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省和沃羅涅什省賑濟飢荒;
1892至1893年間在謝爾普霍夫縣參加撲滅霍亂的工作;
1897年參與人口普查工作;
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動,並因此疏遠同蘇沃林的關系;
1902年為了抗議沙皇當局取消瑪克西姆·瑪克西姆·高爾基的科學院名譽院士資格的決定,他和柯羅連科一起放棄在1900年獲得的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1903年他資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他的民主主義立場日益堅定,對社會生活的底層的觀察更為深刻,對醞釀中的革命的預感也日益明朗,從漆黑的現實中漸漸看到隱約的「火光」。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人生謝幕
隨著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意識到一場強大的、盪滌一切的「暴風雨」即將降臨,社會中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等惡習將被一掃而光。他歌頌勞動,希望每個人以自己的工作為美好的未來做准備(《三姊妹》,1900~1901)。
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寫成的《新娘》(1903)表達了要「把生活翻一個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劇本《櫻桃園》(1903~1904)展示了貴族的無可避免的沒落和由新興資產階級所代替的歷史過程,同時表現了毅然同過去告別和嚮往幸福未來的樂觀情緒:櫻桃園伐木的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
然而由於契訶夫的思想立場從未超越民主主義的范疇,他筆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創建嶄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們渴望的「新生活」始終只是一種朦朧的憧憬。
2. 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是哪三位
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是哪三位
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分別是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學大師。
契訶夫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20世紀世界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現代文學中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歐·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3. 莫泊桑是怎麼死的
一、死亡原因:
莫泊桑犯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蔽褲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在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二、作品:
三、莫泊桑簡介: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批判含基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品有《項鏈》、《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且此經歷成為談並謹他日後創作的重要主題。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4.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分別是居伊·德·莫泊桑、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和歐·亨利。
1、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是一位法國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早就有神經痛的徵兆,他長期頑強的與病魔斗爭,堅持寫作,巨大的勞動強度與未曾收斂的放盪生活,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終於在1893年7月6日逝世,享年僅43歲。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
歐·亨利的人物評價:
他享有大量的、長久的讀者,他的名聲幾乎等於短篇小說這種文體,雖然他說不上是這種文體的創造人之一,或者說是主要的創新人之一。他的喜劇天賦相當突出,盡管有局限性滲此穗;他細膩的自然主義筆法幾乎總是受到他的前輩弗蘭克·諾里斯光環的影響。
5. 世界三大小說巨匠分別是誰
世界三大小說巨匠指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學大師。
1、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1880年發表第一個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等,中篇小說《羊脂球》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朋友》等。
他寫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被選入2001年、2009年、2010年和2013年七年級下冊的語文書。
他寫的《我的叔叔於勒》被選入 九年級上冊的語文書。
2、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
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凡卡》《套中人》《假面》《牡蠣》《必要的前奏》《脖子上的安娜》《乞丐》《彩票》《小公務員之死》《名貴的狗》等,中篇小說《六號病房》《草原》,劇本《萬尼亞舅舅》等。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
3、歐·亨利
真實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最後的常春藤葉》等。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式結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6. 名人故事:體弱多病的契訶夫
名人故事:體弱多病的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可惜的是,契訶夫的生命不僅短暫,而且體弱多病,他只活了44歲。對於這么一個成就很高的藝術大師,人們在為他短暫的生命而惋惜的同時,又不免要問:契訶夫為何體弱多病?是什麼原因讓他英年早逝?是有人謀害,還是病死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專注於寫作,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要解開這些疑問,我們首先要去看看契訶夫的人生經歷。契訶夫於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一個小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雜貨鋪主。契訶夫的父親破產後,契訶夫便斷了生活來源,於是他只得靠打工來讀完中學。他干過很多臟活累活,很有可能在此期間,他便染上了疾病,因為沒錢醫治,而積勞成疾。
1890年4月至12月,體弱的契訶夫不辭長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庫頁島游歷,對那裡的居民、將近一萬個囚徒和移民,逐一進行調查。庫頁島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和創作意境。但是,他的身體竟然一天不如一天,他的朋友們都勸他歇息一下,別那麼辛苦地工作,但是他不肯罷休,繼續自己的調查與寫作。這里雖然也提到了他患病的情況,但更多的是他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勞累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那時,據說他還曾暈倒過幾次,最嚴重的一次,甚至還休克了。
而在另一段介紹中,卻說他曾經是一名醫生,難道作為醫生的他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嗎?以至於一拖再拖,最終變成惡疾?那是1879年,契訶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進入當地一家醫院從醫,當醫生的同時,他又開始了文學創作。在他的一些作品,甚至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病情的了解是透徹的,甚至還結合自己對醫學方面的知識,給自己進行過治療。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了很大的震動。這部中篇小說,控訴了監獄一般的沙皇俄國的陰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他覺得,只有用武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
《帶閣樓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他的作品不僅給他帶來的很好的聲譽,還為他帶來的巨大的災難,因為政府下令將限制他的自由。1904年6月,契訶夫染上肺炎,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後病情惡化,於7月15日逝世。關於契訶夫染病去世的事,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人曾提出異議,懷疑他是被人謀害的。
在關於契訶夫的總體評價中是這樣寫的: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訶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正是他那顆熱愛和平的心,給他帶來了災難,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是個不公的社會。他的作品曾一度被政府封殺,由此,他遭人謀殺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大的。
1892年,在契訶夫出版的作品《在流放中》,人們又發現了新的疑點,因為那部作品就是根據契訶夫的真實經歷寫成的。也就是說,契訶夫曾遭遇流放。在流放中,他不幸染上了肺病,後來又沒有經歷及時的治療,所以病情惡化。也有人說,其實,他本來就體弱多病,而那時對他的流放,就是變相的謀殺。
一代藝術大師、小說巨匠,雖然給後人留下了不朽之作,但卻英年早逝,並且在生時身體還飽受疾病折磨,令人嘆息。同時,他留下的這些謎團,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學者的關注、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