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約翰蘇珊
1.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作家有哪些
美國國家圖書獎是由美國出版商協會、美國書商協會和圖書製造商協會於1950年3月16日聯合設立的,至今已成功舉辦了55屆,其宗旨在於提升大眾對優秀美國文學作品的認識,並在整體上促進閱讀風氣。它是美國文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也是出版界的盛典。
1950年就有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因此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獲獎作家有很多很多。
哈金,美國國家圖書獎唯一華人得主,1999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榮·切爾諾的首部作品《摩根家庭》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奇塔·蒂娃卡魯尼,還有很多具體可以看看:http://hi..com/willowfloating/blog/item/750c73fa848b0addb48f319d.html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及其作品)不過是英文的
2. 薦書丨巴黎評論(套裝共5冊)-【享書社】
巴黎評論(套裝共5冊)
(含作家訪談1-4和短篇小說課堂)(「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志《巴黎評論》(Paris Review)的特色欄目。作家們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困惑……內容妙趣橫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青年作家、業余寫手、文學小說愛好者、文字工作者......都能從中找到靈感、啟發和快樂!
【內容簡介 】
「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志《巴黎評論》(Paris Review)*持久、*著名的特色欄目。自一九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訪談已然成為《拍跡巴黎評論》的招牌,同時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範。
一次訪談從准備到實際進行,往往歷時數月甚至跨年,且並非為配合作家某本新書的出版而作,因此毫無商業宣傳的氣息。作家們自然而然地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困惑的時刻、文壇秘辛……內容妙趣橫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加之圍繞訪談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令這一欄目本身即成為傳奇,足可謂「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
經《巴黎評論》授權,我們從「作家訪談」欄目中挑選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六十餘位受訪作家的訪談,分四卷陸續出版。
《巴黎評論·短篇小說課堂》是一部短篇小說選評集,其中的所有作品都來自緩姿美國著名的文學雜志《巴黎評論》。
目錄
1
杜魯門·卡波蒂(1957) 黃昱寧/譯
歐內斯特·海明威(1958) 苗煒/譯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譯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67) 丁駿/譯
傑克·凱魯亞克(1968) 菊子/譯
約翰·厄普代克(1968) 盛韻/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81) 許志強/譯
雷蒙德·卡佛(1983) 小二/譯
米蘭·昆德拉(1984) 葉子/譯
阿蘭·羅伯-格里耶(1986) 林盛/譯
君特·格拉斯(1991) 吳筠/譯
保羅·奧斯特(2003) BTR/譯
村上春樹(2004) 比目魚/譯
奧爾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譯
斯蒂芬·金(2006) 張坤/譯
翁貝托·埃科(2008) 張芸/譯
2
序/奧爾罕·帕慕克仲召明/譯
E.M.福斯特(1953) 郭旻天/譯
弗朗索瓦絲·薩岡(1956) 朱艷亮/譯
奧爾德斯·赫胥黎(1960) 姚向輝/譯
哈羅德·品特(1966) 李亦男/譯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967) 楊凌峰/譯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68) 菊子/譯
E.B.懷特(1969) 丁駿/譯
巴勃羅·聶魯達(1971) 俞冰夏/譯
約翰·斯坦貝克(1975) 章樂天/譯
庫爾特·馮內古特(1977) 貝小戎/譯
胡里奧·科塔薩爾(1984) 唐江/譯
唐·德里羅(1993) 但漢松/譯
蘇珊·桑塔格(1995) 吳嘉茜/譯
伊恩·麥克尤恩(2002) 馮濤/譯
諾曼·梅勒(2007) 晏向陽/譯
大江健三郎(2007) 許志強/譯
3
威廉·斯泰倫(1954) 楊向榮/譯
T.S.艾略特(1959) 劉雅瓊/譯
埃茲拉·龐德(1962) 周瓚/譯
艾倫·金斯堡(1966) 趙霞/譯
索爾·貝婁(1966) 楊向榮/譯
約瑟夫·海勒(1974) 楊向榮/譯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溫峰寧/譯
菲利普·羅斯(1984) 陳以侃/譯
約翰·歐文(1986) 唐江/譯
多麗絲·萊辛(1988) 鄧中良 華菁/譯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90) 仲召明/譯
托妮·莫里森(1993) 許襲哪並志強/譯
阿摩司·奧茲(1996) 鍾志清/譯
V.S.奈保爾(1998) 陶澤慧/譯
石黑一雄(2008) 陶立夏/譯
4
格雷厄姆•格林(1953) 陳焱/譯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1960) 溫哲仙/譯
W.H.奧登(1974) 馬鳴謙/譯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1978) 朱傑/譯
E.L.多克托羅(1986) 柏櫟/譯
威廉•特雷弗(1989) 管舒寧/譯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90) 魏然/譯
艾麗絲•門羅(1994) 梁彥/譯
若澤•薩拉馬戈(1998) 王淵/譯
薩爾曼•魯西迪(2005) 林曉筱/譯
哈維爾•馬里亞斯(2006) 蔡學娣/譯
大衛•格羅斯曼(2007) 唐江/譯
大衛•米切爾(2010) 唐江/譯
米歇爾•維勒貝克(2010) 丁駿/譯
短篇小說課堂
喬伊·威廉姆斯《微光漸暗》/丹尼爾·阿拉爾孔 評
克雷格·諾瓦《一個醉賭鬼而已》/安·比蒂 評
倫納德·邁克爾斯《城市男孩》/大衛·貝澤摩吉斯 評
簡·鮑爾斯《艾米·摩爾的日記》/莉迪亞·戴維斯 評
詹姆斯·索特《曼谷》/戴夫·艾格斯 評
丹尼斯·約翰遜《搭車遇禍》/傑弗里·尤金尼德斯 評
瑪麗-貝絲·休斯《鵜鶘之歌》/瑪麗·蓋茨基爾 評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博聞強記的富內斯》/亞歷山大·黑蒙 評
伯納德·庫珀《老鳥》/艾米·亨佩爾 評
托馬斯·格林《除了有病我現在相當健康,沒騙你》/喬納森·勒瑟姆 評
瑪麗·羅比森《萊克利湖》/山姆·利普斯特 評
唐納德·巴塞爾姆《鬧著玩的幾個小故事》/本·馬庫斯 評
雷蒙德·卡佛《要不你們跳個舞?》/大衛·米恩斯 評
伊森·卡寧《竊國賊》/洛麗·摩爾 評
斯蒂芬·米爾豪瑟《飛毯》/丹尼爾·奧羅斯科 評
居伊·達文波特《英格蘭銀行里的晚餐》/諾曼·拉什 評
諾曼·拉什《謊言堆砌的存在》/莫娜·辛普森 評
莉迪亞·戴維斯《福樓拜的十個故事》/阿莉·史密斯 評
伊凡·S. 康奈爾《闊太布里奇的浮華生活》/威爾士·陶爾 評
達拉斯·韋伯《飛向斯德哥爾摩的夜航》/喬伊·威廉姆斯 評
留言「求書」免費獲取電子書
享書社丨讓時間變得優雅
3. 護身符的作者簡介
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於智利,父親是卡車司機和業余拳擊手,母親在學校教授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奧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回墨西哥後他和好友推動了融合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實以下主義」(Infra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1977 年他前往歐洲,最後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結婚定居。2003 年因為肝臟功能損壞,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五十歲。
波拉尼奧四十歲才開始寫小說,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1998 年出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於三十年前《百年孤獨》出版時的盛況。而其身後出版的《2666》更是引發歐美輿論壓倒性好評,均致以傑作、偉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贊譽。蘇珊·桑塔格、約翰·班維爾、科爾姆·托賓、斯蒂芬·金等眾多作家對波拉尼奧贊賞有加,更有評論認為此書的出版自此將作者帶至塞萬提斯、斯特恩、梅爾維爾、普魯斯特、穆齊爾與品欽的同一隊列。
羅貝托·波拉尼奧 其他作品:《2666》,《地球上最後的夜晚》,《荒野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