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愛好者短篇小說
㈠ 米蘭·昆德拉一生主要寫了哪些作品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在法國定居。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是以作者母語捷克文寫成。而他的長篇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則是以法文寫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戲劇代表作。
米蘭·昆德拉小說非常注重故事視角和時間視角的選擇。傳統敘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稱語式的敘述,也只不過是前兩種人稱敘述的變異而已。米蘭·昆德拉在敘述人稱選擇上與人別無二致。但是,米蘭·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稱講述故事時,卻能營造一種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發生與作者的寫作、讀者的閱讀同步進行,二者之間構成一種共時狀態,從而使作品獲得一種前所末有的真實感,有種切膚的「現場直播」式的「在場」感。
米蘭·昆德拉是陀氏「復調小說」的忠實信徒,也是「復調」理論的堅定實踐者。「復調」式敘事或者「多聲部」敘事是米蘭·昆德拉十分迷戀,應用得十分得心應手的敘事技巧。
米蘭·昆德拉常常將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順手拈來,揉進自己的小說中,同時講述兩種甚至幾種故事。在其作品中,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構雜揉在一起,既可隨意拆開,也可隨意拼裝。拆開來是各自獨立的故事,組裝起來就是一部詩意的「復調式」小說。
對於米蘭·昆德拉而言,小說敘述形式的選擇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帶給他創造的歡欣。應該說,他的這種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為小說敘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實驗。他的共時性敘述方式和復調敘述方式,分別從敘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話語角度,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個時序和邏輯框架。敘述語態和語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獲得了一種形式和內容上的真實感。米蘭·昆德拉夢幻敘述的靈感源於卡夫卡、喬伊斯和普魯斯特等小說大師。但米蘭·昆德拉對它的迷戀和熟悉絲毫不比他的老師們遜色。對它的機巧運用,使得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獲得了一種朦朧的美學意境,也使他帶有存在主義色彩的小說找到了一條接近小說主題的捷徑。因為似花非花既是一種含混的美學意境,又是一種存在主義者們眼中生存狀態的模擬寫真。
作品主題
1、自媚(Kitsch)。kitsch是對無價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圖取悅大眾。kitsch更准確的意義是「矯情」,隨時要賦予自己的情緒以正當合法性。哭不是因為悲慟,是為了應當表達悲慟;笑不是因為快樂,是為了應該感到快樂,這是人類究極無聊的一種表現。
2、古典音樂。昆德拉喜歡用一種譜曲的方式寫作小說,為了將哲學、敘事和理想譜進同一支曲,他的小說格外講求內容和主題之間的旋律配合。用欣賞古典音樂的方式讀他的小說,你會發現他達到了不同要素間的平等和整體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賦格曲。
3、心理現實主義。昆德拉運用心理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使讀者對人物的思維過程的關心程度超過了他們對人物外貌的關心,因為昆德拉不僅將自己置身於小說之中,與創作進行互動,他也邀請讀者參與其中,請讀者與他筆下的人物建立起聯系,他堅信讀者的想像力能夠自動補完作者的想像力。
㈡ 巴爾扎克的代表作
1、《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法語:laComédieHumaine),法國小說,作者為奧諾雷·德·巴爾扎克,一共有91部,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人間喜劇》的命名是受但丁長詩《神聖喜劇》,也就是《神曲》的啟發。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2、《歐也妮·葛朗台》
《歐也妮·葛朗台》(EugénieGrandet),創作於1833年,作者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是巨著《人間喜劇》小說集中的一部代表作品,獲譽為「最出色的人物描寫之一」。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像《歐葉妮·格朗台》這樣結構簡潔、主題完整的作品,並不多見。
內容
小說描寫守財奴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借著葛朗台的貪婪與吝嗇,揭露了金錢所造成的人性毀滅、家庭破裂等悲劇。
法國大革命期間致富的守財奴葛朗台自私冷酷,他為了省錢,家裡整年不買蔬菜和肉,樓梯壞了也不修理,為斂財把女兒當成誘餌,引誘那些向女兒求婚的男子,以便從中牟利,毫不理會獨生女兒歐也妮·葛朗台的幸福。
歐也妮溫柔善良,為了愛情而反抗父親的苛刻控制,葛朗台發現女兒把金幣送給破產落魄的堂弟查理,大發雷霆,氣得把她監禁起來,冬天沒有火取暖,只給冷水和劣質麵包。嚇得賢淑的母親從此一病不起。
1827年吝嗇鬼葛朗台在金錢追逐的狂欲中死去,留下1800萬法郎的遺產,歐也妮成了當地首富,人人向她求婚,卻痴心等待查理,然而卻被她的堂弟查理拋棄,只因為查理要去攀附豪門姻親。
歐也妮得到查理負心的消息之後,一氣之下答應蓬風先生的求婚,她很慷慨,不僅幫查理的父親還了負債,還捐贈了許多錢給教會和學校,查理知道歐也妮有如此多金錢時追悔莫及。歐也妮在33歲上就成了寡婦,城裡人又開始追求這位有錢寡婦。
3、《驢皮記》
《驢皮記》(LaPeaudechagrin),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巨著《人間喜劇》系列作品,1831年發表,是「哲理研究」中最有世界影響的一篇,甫出版就引起了德國文豪歌德的強烈興趣,他說「生命里有二種悲劇,一是得不到任何的悲劇;一是得到一切後的悲劇。」並斷言「這是一部新型的小說」。
小說敘述一名貴族出身的青年瓦朗坦破產後投身到社交場所,落得窮途未路,准備投水自殺時,一個古董商給了他一張印有天竺文字的驢皮,這張驢皮能為主人實現任何願望,但願望一經實現,驢皮會立刻縮小,自己的壽命也隨之縮短。
瓦朗坦開始從擄獲金錢的快感,去填壑無盡的慾望,另一方面象徵他生命的驢皮也逐步的縮小,將他帶往死亡,瓦朗坦猛然驚覺,死神已臨近身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末日來臨。
4、《高老頭》
《高老頭》(法語:LePèreGoriot)是法國小說家、編劇家奧諾雷·德·巴爾扎克於1835年所著的小說,收錄於《人間喜劇》系列小說中的《私人生活場景》章節。故事背景設於1819年的巴黎。這本書是巴爾札克對拜金主義最深刻的描述及抨擊,亦為《人間喜劇》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高老頭》最初是以連載的方式刊登,時間在1834年冬至1835年,被廣泛認為是巴爾扎克最重要的作品。[2]巴爾扎克使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段,即將另一部小說中的角色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小說也因它現實主義的風格而著名,使用微小的細節來進行人物或潛台詞的描述。
小說的背景是波旁王朝復辟,復辟對法國社會影響深遠;個人在社會上取得更高的地位時小說的主題。巴黎城也有自己的特色_特別是年輕的拉斯蒂涅,他來自法國南部省份。巴爾扎克用過高老頭和其他人來對家庭和婚姻進行了分析,並對此表現出了悲觀的態度。小說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的評論家對作者刻畫人物和細節做出了褒獎;另一些作家則對腐敗和貪婪的描述反唇相譏。不管怎樣,巴爾扎克的小說被大眾接受,常常被改編為戲劇或電影。它創造出了一個法語詞「Rastignac」(拉斯蒂涅),即巴結權貴、不擇手段地攀高枝的傢伙。
5、《夏倍上校》
《夏倍上校》(LeColonelChabert)是巴爾扎克的一部小說,現在的版本完成於1844年,初版寫成於1832年(以《和解》為題發表在《藝術家》雜志上),1847年在《立憲主義者報》文學增刊再度連載。
後來該小說被列入《人間喜劇》的「巴黎生活場景」之中,再版時列入「私人生活場景」。它是對拿破崙時代老兵的一曲頌歌。
夏倍上校在《人間喜劇》的其他小說中未出場,只是在《攪水女人》中PhilippeBridau提到上校在埃洛戰役中的光榮事跡。其他的人物在之前和之後的小說中均有出現,尤其是包括但維爾先生在內的律師們。
㈢ 請推薦幾部法語國家文學名著或小說。
如果你只要名字 那比如 薩特的《牆》,加繆的《鼠疫》《局外人》,梅里美的《卡門》,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短篇,還有巴爾扎克的大塊頭《人間喜劇》,左拉的大塊頭《盧貢馬卡爾家族》,還有比如新小說派的一些 比如 《橡皮》《情人》
如果你要是讀的話,建議你到 當當 或者 卓越 搜下 「柳鳴九」。目前 覺得 法語文學的翻譯,柳老先生翻譯的最有味道。
如果是法語原文 額 那就幫不上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