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奧伊卡薩雷斯短篇小說集
① 博爾赫斯短篇小說:《吉訶徳》的作者皮埃爾·梅納爾
這篇小說選自上海譯文版博爾赫斯全集之分冊《小徑交叉的花園》,位於《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之後,排在第二篇。
最初抽出這本書,看完目錄之後,我的想法是,名家就是名家,七個短篇就能成一冊,這么薄薄一本,一上午不就讀完了?
事實是,已經三天了,我只讀完這兩篇,各讀了兩遍,還查閱了很多解讀,成果是……一知半解。好尷尬呀!
殘雪女士曾經寫過一部關於博爾赫斯作品的解讀:《解讀博爾赫斯》。我在多看閱讀上找到了這本書,沒辦法,只能對照著來讀了,對於博爾赫斯來說,讀完他的這兩篇小說之後,我徹底信服了一點:他是作家中的作家!
順便插一嘴,這篇小說題目之下有一行小字:獻給西爾維娜·奧坎波。我查了一下,發現此人乃阿根廷當代著名女作家,博爾赫斯曾在1940年與西爾維娜·奧坎波和比奧伊·卡薩雷斯合作,出版《幻想文學作品選》,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發現了這樣一段有趣的話:
言歸正傳。殘雪女士在《解讀博爾赫斯》的第一章中解讀了《皮埃爾·梅納爾》,她在一開始就說,「博爾赫斯藉助古代傳說或經典著作來講述 心靈故事 的高超技巧在《皮》一文中得到了生動的描繪」,這句話讓我頓感無地自容,我是壓根兒就沒看出來這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心靈故事」啊!
也罷,就著殘雪女士的解讀,再慢慢品味!
「毫無疑問,梅納爾就是博爾赫斯這種類型的藝術家的化身。」這句話醍醐灌頂,我回到原文,把文中所有的「皮埃爾·梅納爾「都換成」博爾赫斯或者我「,頓時覺得好多了。
這篇小說由這樣一件事兒引起:梅納爾過世,一位叫亨利·巴舍利耶的夫人隨意增刪作家的書目並且在一份報紙中刊登了這份書目,梅納爾真正的朋友們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昨天還聚集在他的墓碑前為他誌哀,現在謬誤已經試圖玷污他的遺念了……必須堅決加以糾正」,於是文中的「我」查閱了作家的檔案後,列舉出了可考的所有篇目,進而引出了「他的另一部尚未面世、富有雄心壯志、無與倫比的作品」,「那部作品也許是當代最有影響的」,即《吉訶徳》。
我們都知道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著有《堂吉訶德》,而皮埃爾·梅納爾先生那部沒有完成尚未面世的作品,也叫《吉訶徳》。他並不想寫一位現代的吉訶徳,即創造另一個吉訶徳,而是想「寫出一些同米格爾·德·塞萬提斯逐字逐句不謀而合的篇章」。既不要做現代的翻版游戲,更不想模仿,是創造,「藝術真諦相通」的創造。
梅納爾認為,他的這部小說中蘊含著終極真理,這種真理是哲學家們曾經論證過的、出版過的,而他並不想出版他的小說,「而我決心使它們消失」。我們能看出,梅納爾寫《吉訶徳》,不是模仿,不是抄襲,不是翻譯,他不怕別人議論,甚至並不想讓他流傳,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這是一種自我追求、心靈追求,不必對外人證明。
這么一想,真是偉大!偉大的梅納爾,偉大的博爾赫斯!喜歡的人著迷,不喜歡的——這寫了個啥?這個叫小說?——不懂沒關系啊,不懂不要讀么,我就是寫給自己看的,我就是為了完成一下自己,僅此而已!
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不管是在學生時代的語文課上,還是在之後因為興趣進行閱讀的書房裡,得出的結論中總是難免被很多人質疑有過度解讀的嫌疑,被質疑多了,在面對一個文本的時候,戰戰兢兢,有了某個想法之後,甚至會先進行自我批評,自我否定,其實,什麼叫「過度解讀」?不過是讀者讀出了不一樣的東西而已,這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喜歡讀書,很多時候也是為了完成自我,不去探尋,不敢在文本的基礎上往前走,如何完成呢?況且,「在十七世紀初期撰寫《吉訶徳》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甚至不可避免的工作,在二十世紀初期撰寫卻幾乎是不可能的。三百年不是白白過去的,這期間發生了許多十分復雜的事情。只要提其中的一件就夠了:《吉訶徳》本身」。很多東西會變,時間不是白白過去的。
當然,重要的是,過度解讀不應該變成「調戲」,不應該變成「胡言亂語」,不應該動搖藝術創作的基礎和規律——這正是梅納爾和博爾赫斯堅持的,梅納爾重寫《吉訶徳》堅持的其中之一條就是拒絕偶然性和草率性,「要逐字逐句地重寫他的任性的作品」。
博爾赫斯總是站在「權威」的對立面,不斷質疑。他說「歷史的真實不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認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吉訶徳》最早是一部討人喜歡的書,現在卻成了表現愛國主義、語法權威和出版豪華版的口實,光榮是不能理解的東西,也許是最壞的東西」,「思考、分析、發明不是違反常規的行為,而是智力的正常呼吸。頌揚那些功能的偶然成就,珍惜故人和他人的思想,以出乎意料的驚訝記錄那位』萬能博士』的想法,就是承認我們的無力和不開化。所有的人都應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思考,我認為將來一定會做到」。
我想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銘記這一段話。
寫到這里,我想這一千多個文字寫出的不過是《<吉訶徳>的作者皮埃爾·梅納爾》這篇小說的十不足一而已,但實在是我能讀出來的所有了!還有那麼多問題,慢慢再讀吧!
② 博爾赫斯 作品,及簡介。謝謝
愛筆愛暢614朋友,你好。以下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相關資料: 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博爾赫斯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體干凈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我給你提供幾個地址,在這個地址都可以在線閱讀博爾赫斯的作品: http://www.17pk.cn/dir/literature/foreign_literature/novel/wenyi/borhis/ 另外在網路的博爾赫斯貼吧里有更多的關於博爾赫斯的資料,地址是: http://post..com/f?kw=%B2%A9%B6%FB%BA%D5%CB%B9 以下則是博爾赫斯的生平年表: 附一: 迷宮中的旅程--博爾赫斯生平 1899年8月24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具有古老英國和阿根廷血統的家庭。 1914年全家移民歐洲。在瑞士日內瓦上中學。 1919年參加西班牙的「極端主義」文學運動。 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度成為阿根廷「極端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1923年全家再次往歐洲。在西班牙最重要的雜志《西方評論》上發表文章,其詩作在馬德里的文學圈中深受好評。 1924年全家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雜志《船頭》。 1925年出版詩集《面前的月亮》。 1927年因患白內障而動手術。 1930年與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相識,從此開始了長期的友誼和合作。 1933年短篇小說《街角上的男人》發表。 193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世界性丑聞》。 1936年出版隨筆集《永恆的歷史》。協助比奧伊·卡薩雷斯創辦《不合時宜》。 1937年進入市立圖書館工作。定期寫作關於卡夫卡的專欄文章。 1946年因在一份反庇隆的宣言上簽字,被調出圖書館,「升任」國營市場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員。 1949年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阿萊夫》。 1950年當選為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同時擔任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 1951年出版第四本短篇小說集《死亡與羅盤》。 1956年庫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獲「國家文學獎」。 1957年受聘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的英美文學教授。 1961年與貝克特同獲「福門托獎」。應邀訪問美國。 1963年訪問歐洲,進行演講和接受各種榮譽。 1967年第二次訪問美國。與埃爾莎·阿斯泰特·米連結婚,三年後離異。 1969年首次訪問以色列。前往巴西接受「美洲國家文學獎2」。 1971年第三次到美國。 1975年出版《沙之書》、《永恆的玫瑰》、《序言集》。母親去世。 1986年4月24日與瑪麗亞·兒玉結婚。 6月14日在日內瓦去世。 附二:據博爾赫斯的小說拍攝的電影 《仇恨的日子》 根據《埃瑪·宗茲》改編,導演萊奧波爾多·托雷·尼爾松,1954(阿根廷); 《玫瑰角的漢子》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勒內·穆稀卡,1957(阿根廷); 《入侵》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創意拍攝,導演烏戈·聖地亞哥,1968(阿根廷); 《埃瑪·宗茲》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阿蘭·馬格魯,1969(法國); 《蜘蛛的謀略》 根據《叛徒與英雄的主題》改編,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1970(義大利); 《另一些人》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的腳本改編,導演烏戈· 聖地亞哥,1974(法國); 《死去的頭目班德拉》 根據《釜底游魚》改編,導演埃克托爾·奧利韋拉,1975(阿根廷); 《第三者》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卡洛斯·烏戈·克里斯蒂安森,1980(巴西);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埃德加多·科扎林斯基,1992(阿根廷)。 附三:博爾赫斯所獲獎項 博爾赫斯說:「獲獎只可用來滿足虛榮心;既然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不得諾貝爾獎也罷。」博爾赫斯未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損失和遺憾,不過,這缺憾並不屬於博爾赫斯,而屬於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 福門托獎,西班牙; 1962年 藝術與文學勛章獲得者,法國; 1963年 國家藝術基金大獎,阿根廷; 1965年 不列顛帝國高級勛位爵士,不列顛;第九屆詩歌獎,佛羅倫薩市,義大利;太陽勛章,秘魯; 1966年 第九屆國際聖母像章獎,義大利;英格拉姆·梅里爾基金會文學獎,紐約; 1968年 榮譽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義大利共和國勛章; 1970年 泛美文學獎,巴西; 1971年 耶路撒冷獎,以色列; 1973年 阿方索·雷耶斯獎,墨西哥; 1976年 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勛章,智利;「十三人俱樂部」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79年 金獎章,法蘭西科學院,巴黎;榮譽勛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鷹十字勛章,冰島;金舟獎,聖多明各共和國; 1980年 榮譽獎,阿根廷詩歌基金會,布宜諾斯艾利斯;塞萬提斯獎,西班牙;西拉文學獎,西班牙;西諾德爾杜卡獎,巴黎; 1981年 巴爾贊獎,義大利;法國精神與政治科學院院士,巴黎;奧林 ·約利齊獎,墨西哥; 1983年 法國三級榮譽勛位獲得者,巴黎;阿方索十世「哲人」大十字勛章獲得者,西班牙;T.S.艾略特獎,芝加哥; 1984年 義大利共和國大十字騎士勛位獲得者; 1986年 埃特魯里亞文學獎,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