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作家短篇小說
『壹』 《農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誰
《農村三部曲》的作者是茅盾,《農村三部曲》是他創作的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三個帶有連續性的短篇小說。作於1932年11月至1933年6月。
三篇小說描寫了老通寶一家一年四季的生活遭遇:春蠶豐收,因繭價狂跌而帶來空前災難;夏種糧食,秋收時再次蒙受「谷賤傷農」的慘痛悲劇;至殘冬,已是生計無著,只能鋌而走險,走上了反抗斗爭之路。
內涵價值
小說由此勾畫出一幅30年代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圖景,揭示了造成這種災難的社會原因,寫出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反映了農民在經濟壓迫面前的自發反抗斗爭。
作品塑造了兩代農民的典型形象。老通寶是老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勤勞、刻苦、朴實,但逆來順受、安分守己,而又迷信保守,不思抗爭。多多頭是年青一代的農民典型,他爽朗樂觀,敢於反抗,在後兩部中性格逐漸發展,反映了新一代農民逐步覺醒而走上斗爭道路的歷史趨勢。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是五四以來的優秀短篇小說。
『貳』 不能走那條路原著小說
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封面,講述的是一部根據中國農民作家李準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作品。該書深入觸及了土地改革後農村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路線斗爭的問題,強調了「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主題。
這部短篇小說於1953年發表在《河南日報》上。因其對農村社會主義革命重大課題的尖銳揭示,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小說出版後,被改編為電影、話劇、梆子、墜子、閩劇、豫劇、眉戶劇、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能走那條路》不僅是文學創作的佳作,更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們,社會主義道路才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本書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在不斷被挖掘和傳承。它不僅成為文學研究的重要文獻,更是教育後代、啟發思考的寶貴資源。通過《不能走那條路》,人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歷史背景,思考社會變革的重要性,以及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堅持正確道路的必要性。
總之,《不能走那條路》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歷史的見證。它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題,為讀者提供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激發了人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和對國家未來的無限期待。
(2)農民作家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電影《不能走那條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4年攝制,由應雲衛執導。主要劇情是:農民張栓因為做小買賣欠下了賬,想賣掉土改時分的土地;而村裡的另一個農民宋老定想買下這塊地為後代置業;後來在他的兒子東山的勸說下,放棄了買地的念頭,而將自己的錢拿出來幫助張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