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人物形象分析
㈠ 請談談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主人公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及小說要表現的主題。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夫姚納和他的小母馬。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嘩、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這部分是小說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說,小夥子卻蒙頭睡著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為展開。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系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系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這篇描寫小人物悲劇命運的憂憤深廣之作,讀來令人震顫而又耐人尋味。它的思想內含,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現了黑暗現實中的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車夫姚納身處社會的下層,軍人可以向他發脾氣,青年們隨意取笑漫罵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邊看門人和他的同行都對他的痛苦無動於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計也很艱難。午飯前出來到「黃昏的暗影籠罩金城」,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點鍾,竟然「連買燕麥的錢還沒掙到」。他的遭遇又極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託希望的兒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苦苦掙扎、命運悲慘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當社會壓迫的結果。然而,對姚納來說,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現實境遇,而是他的痛苦無處訴說,無人理解和同情,心靈的孤寂和折磨比現實生活的不幸更難以承受。作者寫出了他在浩大無邊的苦惱摧殘下的內心麻木;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為一個活人,他畢竟還有向人傾吐苦惱、與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會中,他卻找不到一個關心同情、能分擔他的苦惱的人,他只能在馬身上實現他那小小的可憐的心願。一個小人物孤單寂寞,壓抑滯重的心態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覺悟,既是生活的賜予,也是他無法通過斗爭改變自己命運的心靈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餘,也不無怒其不爭的意味。
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昏聵和人與人關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過馬車夫姚納一心想傾訴他的苦惱而結果卻處處碰壁的情節,寫出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人們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際關系被市儈意識支配,難以溝通感情、互相理解,從而顯示出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無情。軍人與追求享樂的青年對小人物的不幸漠不關心,這里有社會地位的隔膜。然而,與窮車夫處於同一階層的看門人和青年車夫也無動於衷,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關系中的冷漠無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終於把姚納推向小母馬,他在對馬的傾訴中得到了人間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現了人不如馬的昏聵現實。作者以深沉的感傷和強烈的憤慨,對此加以無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寫了作者自己的無處言說的苦惱心境。當時,契訶夫正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惱。他的這種心境,反映在《沒意思的故事》的情節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納這個形象的塑造上。在敘述馬車夫不幸遭遇和內心苦惱的過程中,尤其在姚納只得對小母馬傾吐悲苦的描寫中,作者本人的那種苦悶、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於言表的。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更具有一種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說寫道:「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的。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彿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么渺小的軀殼里,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這既是客觀寫實,也是主觀移情。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運、抨擊社會黑暗的描繪中,又表現出自己的那種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無可奈何的態度,那種還在黑暗中摸索而苦無出路的心境。
㈡ 概括《苦惱》文中約納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小說主人公約納·波塔波夫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窘迫貧困命運悲慘,孤寂凄涼,無處訴說苦悶。
《苦惱》一文借寫馬車夫姚納無法訴說自己內心苦惱而最終只有和小母馬訴說的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
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
(2)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苦惱》寫於1886年,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
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
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群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黑暗。
㈢ 契訶夫《苦惱》中老車夫姚納的苦惱是(
無處訴說喪子之痛。
答案解析:
《苦惱》主要是要體現出俄國社會里的人情冷漠,人甚至不如動物通人性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3)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人物形象分析擴展閱讀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㈣ 請談談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主人公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及小說要表現的主題。
以下答案我專門去看書的,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1、說明車夫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
姚納的苦惱是妻子、兒子都相繼去世,生活貧困、孤苦無助,他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
2、理解小說用以小見大手法反映社會現實的特色。
這是一件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藉此提示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特色。
3、說明小說是如何用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的。
小說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姚納與軍人、三個年輕人的對話,不僅簡潔生動,而且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徵,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地的內在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修改特點和很強的表現力。
4、把握小說將人與馬相類比的表現方法,聯系課文內容作簡要分析。
作者運用了將人與馬相對應、相類比的暗示手法,馬的處境、神態和遭遇,使人聯想到車夫姚納,暗示出社會下層人民的牛馬一般的生活境況,充分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㈤ 契可夫<<苦惱>>中姚納的性格特點
《大學語文》苦惱
契訶夫
1、作者簡介:
契訶夫:俄國傑出的小說家,優秀的戲劇家。生於小商人家庭。他反對沙皇專制制度,提倡民主主義思想,創作中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善於塑造「小人物」。作品有《變色龍》、《一個小官員的死》、《套中人》、《萬卡》、《草原》、《第六病室》等。在戲劇方面有《三姊妹》、《櫻桃園》、《萬尼亞舅舅》等。
契訶夫小說的言簡意賅,冷峻客觀,獨樹一幟。他與莫泊桑齊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2、說明車夫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
姚納的苦惱是妻子、兒子都相繼去世,生活貧困、孤苦無助,他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
3、理解小說用以小見大手法反映社會現實的特色。
這是一件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藉此提示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特色。
4、說明小說是如何用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的。
小說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姚納與軍人、三個年輕人的對話,不僅簡潔生動,而且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徵,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地的內在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修改特點和很強的表現力。
5、把握小說將人與馬相類比的表現方法,聯系課文內容作簡要分析。
作者運用了將人與馬相對應、相類比的暗示手法,馬的處境、神態和遭遇,使人聯想到車夫姚納,暗示出社會下層人民的牛馬一般的生活境況,充分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