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敘事小說
❶ 有哪些雙線敘事結構的短篇小說
《紅樓夢》,雙線敘事,明線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線,暗線是賈家逐漸衰弱線,明暗兩線相互交織,使小說結構嚴謹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好的表現主題
老舍的《四世同堂》,主線描寫北平人家祁家等的生活經歷,暗線是國家陷入日本侵華危難
魯迅的《葯》,明線是華老栓夫婦為兒子治病,暗線是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構思精巧。
❷ 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歐·亨利(O. Henry)是美國20世紀初最傑出的短篇小說家之一,以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出人意料的結尾著稱。以下是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禮物的奇妙余乎運》(The Gift of the Magi):這是歐·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講述了一對貧窮但相愛的夫婦頃如在聖誕節前夕為了給對方買禮物而做出的犧牲。
《聲音之外》(The Voice of the City):一名流浪漢偶然聽到一位商人的秘密,為了得到賞金,他在一家報社發布尋人啟事,最終發現了商人隱藏的身份。
《風雨樓台》(The Last Leaf):講述了一位女藝術家生病後變得消沉,她住的公寓樓外的一棵樹上只剩下最後一片葉子,但這片葉子的存在為她帶來了勇氣和希望。
《聰明的紐約警察》(A Retrieved Reformation):一位剛剛出獄的盜賊薩姆發誓要改邪歸正,但他過去的罪行仍在追蹤著他,最終他在救助一名小女孩後被紐約警察放過。
《長達九年》(The Ransom of Red Chief):講述了兩名綁架者試圖綁架一名富有的男孩,但男孩的行為豎梁和反抗讓他們後悔不已。
《愛情的代價》(The Price of Love):一名醫生因為一場感情糾紛而丟掉了自己的事業和聲譽,最終他通過一次手術挽救了自己的名譽。
《鼠疫的城市》(The Plutonian Fire):一名年輕的作家在一場火災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和手稿,但他最終在鼠疫肆虐的城市裡找到了自己的靈感和使命。
這些作品展示了歐·亨利出色的敘事技巧和創意,值得一讀。
❸ 求名家短篇敘事散文
賈平凹散文《天上的星星》
「大人們快活了,對我們就親近,雖然那是為了使他們更快活,我們也樂意呢;但是,他們煩惱了,卻要隨意罵我們討厭,似乎一切煩惱都要我們負擔,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兒萬想兒,也不曾明白的。」
讀書總覺得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讀散文尤其要心境的。我想,讀散文可以使一顆本就平靜雅緻的心愈發地安寧、舒暢,讀罷也會有所得、有所悟;然,若是一顆急急噪噪的心去讀散文,心情弄不好是要越來越糟的。
賈平凹先生,用三毛的話講,是她一位「心極喜愛的大師」。
已不復記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去讀《天上的星星》的,反正這一路來,讀書都很泛泛,不管是散文,小說,傳記,更甭提哲思類的文章。可是,我分明記得開篇的這一席話,打動了我。它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眼球,通讀文章,真是一種享受。
我讀文章有一個惡習:不求甚解。讀過之後,遺忘的遺忘,如過眼雲煙,又沒有讀書札記之類的記錄,對文章當中一些格言警句美文也從不摘抄。因此,一直好象沒什麼長進,渾渾噩噩的讀書、寫作。可是,《天上的星星》縈繞在心頭,總也不能釋懷,走路有時想起,躺在床上有時也莫名想起,甚至上廁所暢快的時候,也會想起。可,我也只是一開始一口氣看了兩遍而已呀!再說,我的記憶力實在是不敢自誇,我甚至說過我是健忘的。看來好文章也不定是細嚼慢咽地品出來的。
關於《天上的星星》,是該寫點什麼的,算是為了忘卻吧!
文章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寫的,細膩,優美,真切。
散文本就直白,可《天上的星星》別有一番風味,有好幾個轉折點,讀來欲罷不能,有讀情節小說的味道。只嘆息文章太短!
本文用了「興」的手法,很是貼切,真真佩服先生怎麼就能把孩童的心描繪得如此生動,彷彿那星星就是那孩童,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苦楚的;那月亮呢,似乎就是大人們,是威嚴的,不通人情的。
文章一開篇便墊下了一絲絲清談的憂愁的格調,就表出了文章的大旨。果然,「天擦黑」「我們做孩子的」接下來就承擔了「大人們」的「煩惱」。父母呵斥這群玩得興起,正在捉迷藏的孩子。孩子們便躡手躡腳地走出房子,到門前樹下納涼去了,四周的又無甚可看,「本來就不新奇」,正「閑得實在無聊極了」呢。我分明看到了天真爛漫的孩童是多麼的無辜、委屈、寂寞,獃獃地坐在黝黑的天空下,「不知道這夜該如何過去」。
可是,文鋒一轉。「我」的妹妹突然叫了一聲:「星星!」
於是,「我」和妹妹便好奇起來,頭頂上出現了一顆顆閃亮閃亮的星星。「我們」便歡快地數著星星:「呵,兩顆,三顆不對,十顆,十五顆。」「我們」是多麼興奮啊,一時間看到漫天滿空的星星迅速地出現,再數亦不可數了。「我們」盡情地欣賞著天空下閃爍的星星。星星是多麼美麗,可愛,調皮,它們是多麼地鬼靈精怪啊,燦燦的,灼灼的。
「它們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現就要玩一個調皮的謎兒啊!」這么一句話,既表明了星星的可愛,調皮;也看出了孩子們此刻的心情是多麼輕快。星星像是一群孩子,更為文章的深入埋下了伏筆。妙不可言!
於是,「夜空再也不是荒涼的了,星星們都在那裡熱鬧,有裝熊的,有學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擔的,也有的高興極了,提了燈籠一陣風似的跑」,「我們都快活起來了」。『我』和妹妹一起站在樹下,向星星揚起小手,星星呢,似乎也很得意,向「我們」擠眉弄眼的,還鬼鬼地笑。這是怎樣一幅歡樂的畫面,「我們」和星星是多麼的愜意,這是無比美妙的時刻。
可是,好景不長。月亮出來了。月亮的出現「使我們大吃一驚」。
夜空里籠罩著白極白極的月色,星星一下子無端地就少了許多。「我們都不知道這月亮是怎麼啦,卻發現那些星星怎麼就少了許多,留下的也淡了許多,原是燦燦的亮,變成了弱弱的光。」
妹妹很是無措,慌慌地問:「這是怎麼啦?」接著又說:「月亮出來為什麼星星就少了呢?」就這樣兩個孩童面面相覷,不得其解,又開始了悶悶不樂,很是茫然,迷惑。我們很容易知道,月明,所以星稀。而對於兩個天真的孩子來說,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呢?坐下來想了「一會兒」,「我」終於是有所悟:著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屬於月亮的。一定是生氣星星們的不安分,在嚇唬它們哩。
妹妹一語破的:「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於是,「我們」「深深可憐起這些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時候,它們是多麼有精光靈氣,月亮出現了,就變得這般猥瑣了。」而文章當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可憐的呢?因為大人的煩惱,我們卻又跟著受罪,無辜受些氣來,這就是大人的威嚴。大人們卻不懂得疼惜孩子,反而把煩惱無故傳染給孩子。「這便是我們做孩子的,千思兒萬想兒,也不曾明白的。」
父母大人們就是那霸道的月亮,而「我們」便是那「猥瑣」的星星。這影射是如此貼切,毫無牽強附會之感。
文章到這里,真叫人拍案叫絕。
可是,作者還閑不夠。
接下來,「我們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我們」到小溪邊洗手臉,小小的「我」不竟感嘆著做孩子的不幸:是我們太小了,太多了嗎?純潔無暇脆弱的心靈遭到了莫名其妙地傷害。「我」和妹妹都不言語,都想著那可憐的星星。星星的消逝帶給了他們陰霾,那短暫的快樂也了無蹤影,反卻平添了許多憂愁。美好的東西,我們情願不要有,怕就怕我們擁有之後卻有丟失了。那悵然若失的情結豈是兩顆幼小的心所能承受和化解開的。「我們」甚至都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苦楚,「我們」只有「不言語」「默默」地承受,縱使承受不了也如此。
「啊,它們藏在這兒了。」妹妹好象發現了寶藏一樣驚喜,大叫起來。原來她是看見了躺在清澈小溪里的星星。「我們」又高興起來,「趕忙」地下溪去撈星星,可是撈不上來呀。但,只要看著他們「我們」也無比開心,那嘩啦啦的流水幸好也不能沖走它們。「我們」興奮得手足舞蹈,嘻嘻哈哈地歡笑。突然,「我們就再不聲張」了,因為怕月亮發現躲藏在這里的星星,「讓它們靜靜地躲在那裡好了」。
「我們」回屋睡覺,可是興奮得睡不著,也害怕那些躲藏起來的星星會被月亮發現!也遺憾「在水底的星星太少」。這個時候,大人們卻又罵「我們」不安生睡覺。「我們」就等大人們睡著了,「趕忙爬起來,悄悄溜到門外,將臉盆兒、碗盆兒、碟缸兒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讓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邊吧。」
因為,「它們雖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沒有它們,那會是多麼寂寞啊!」
文章到此,渾然天成,堪稱完美了。
川端康成 《花未眠》
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勞頓,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彷彿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凄慘啊。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這是他臨終的話。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裡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不僅限於花。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麼認真觀察自然。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這畫的美,不亞於真花的當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麼真花就更加顯得美。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不僅限於花。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迎然不同的。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且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隻小狗的小形象,我嚇了一跳。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隻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麼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場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人我的心。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卜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由於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 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夏河的早晨
作者:賈平凹
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點或者八點,從未有過的巨大的安靜,使我醒來感到了一種恐慌,我想製造些聲音,但×還在睡著,不該驚擾,悄然地去淋室洗臉,水涼得淋不到臉上去,裹了毛氈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這邊。想,夏河這么個縣城,真活該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聖地之一,空曠的峽谷里人的孤單的靈魂必須有一個可以交談的神啊!
昨晚竟然下了小雨,什麼時候下的,什麼時候又住的,一概不知道。玻璃上還未生出白
霧,看得見那水泥街石上斑斑駁駁的白色和黑色,如日光下飄過的雲影。街店板門都還未開,但已經有稀稀落落的人走過,那是一隻腳,大概是右腳,我注意著的時候,鞋尖已走出玻璃,鞋後跟磨損得一邊高一邊低。
知道是個丁字路口,但現在只是個三角處,路燈桿下蹲著一個婦女。她的衣褲鞋襪一個顏色的黑,卻是白帽,身邊放著一個矮凳,矮凳上的筐里沒有覆蓋,是白的蒸饃。已經蹲得很久了,沒有買主,她也不吆喝,甚至動也不動。
一輛三輪車從左往右騎,往左可以下坡到河邊,這三輪車就蹬得十分費勁。騎車人是拉卜楞寺的喇嘛,或者是拉卜楞寺里的佛學院的學生,光了頭,穿著紅袍。昨日中午在集市上見到許多這樣裝束的年輕人,但都是雙手藏在肩上披裹著的紅衣里。這一個雙手持了車把,精赤赤的半個胳膊露出來,胳膊上沒毛,也不粗壯。他的胸前始終有一團熱氣,白乳色的,像一個不即不離的球。
終於對面的雜貨鋪開門了,鋪主蓬頭垢面地往台階上搬瓷罐,搬掃帚,搬一筐紅棗,搬衛生紙,搬草繩,草繩捆上有一個用各色玉石裝飾了臉面的盤角羊頭,掛在了牆上,又進屋去搬……一個長身女人,是鋪主的老婆吧,頭上插著一柄紅塑料梳子,領袖未扣,一邊用牙刷在口裡搓洗,一邊扭了頭看搬出的價格牌,想說什麼,沒有說,過去用腳揩掉了「紅糖每斤四元」的「四」字,鋪主發了一會呆,結果還是進屋取了粉筆,補寫下「五」,寫得太細,又改寫了一遍。
從上往下走來的是三個洋人。洋人短袖短褲,肉色赤紅,有醉酒的顏色,藍眼睛四處張望。一張軟不耷耷白塑料袋兒在路溝沿上潮著,那個女洋人彎下腰看袋兒上的什麼字,樣子很像一匹馬。三個洋人站在了雜貨鋪前往裡看,鋪主在微笑著,拿一個依然鑲著玉石的人頭骨做成的碗比畫,洋人擺著手。
一個婦女匆匆從賣蒸饃人後邊的胡同閃出來,轉過三角,走到了洋人身後。婦女是藏民,穿一件厚墩墩袍,戴銀灰呢絨帽,身子很粗,前袍一角撩起,露出紅的里子,袍的下擺壓有綠布邊兒,半個肩頭露出來,里邊是白襯衣,袍子似乎隨時要溜下去。緊跟著是她的孩子,孩子老攆不上,踩了母親穿著的運動鞋帶兒,母子節奏就不協調了。孩子看了母親一下,繼續走,又踩了帶兒,步伐又亂了,母親咕噥著什麼,彎腰系帶兒,這時身子就出了玻璃,後腰處系著紅腰帶結就拖拉在地上。
沒有更高的樓,屋頂有煙囪,不冒煙,煙囪過去就目光一直到城外的山上。山上長著一棵樹,冠成圓狀,看不出葉子。有三塊田,一塊是麥田,一塊是菜花園,一塊土才翻了,呈鐵紅色。在鐵紅色的田邊支著兩個帳篷,一個帳篷大而白,印有黑色花飾,一個帳篷小,白里透灰。到夏河來的峽谷里和拉卜楞寺過去的草地上,昨天見到這樣的帳篷很多,都是成雙成對的鴛鴦狀,後來進去過一家,大的帳篷是住處,小的帳篷是廚房。這么高的山樑上,撐了帳篷,是游牧民的住家嗎?還是供旅遊者享用的?可那裡太冷,誰去睡的?
「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這里的人間。」 「看人間?你是上帝啊?!」
我回答著,自然而然地張了嘴說話,說完了,卻終於聽到了這個夏河的早晨的聲音。我回過頭來,?菖已經醒,是她支著身與我製造了聲音。我離開了窗口的玻璃,對?菖說:這里沒有上帝,這里是甘南藏區,信奉的是佛教。
商州初錄(2)
作者:賈平凹
眾說不一,說者或者親身經歷,或者推測猜度,聽者卻要是非不能分辨了,反更加對商州神秘起來了。用什麼語言可以說清商州是個什麼地方呢?這是我七八年來遲遲不能寫出這本書的原因。我雖然土生土長在那裡,那裡的一叢柏樹下還有我的祖墳,還有雙親高堂,還有眾親廣戚,我雖然塗抹了不少文章.但真正要寫出這個地方,似乎中國的三千個方塊字拼成的形容詞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這么說:這個地方是多麼好阿!
它沒有關中的大片平原,也沒有陝南的�峻山峰,像關中一樣也產小麥,畝產可收六百斤,像陝南一樣也產大米,畝產可收八百斤。五穀雜糧都長,但五穀雜糧不多。氣候沒關中乾燥,卻也沒陝南沉悶。也長青桐,但都不高,因木質不硬,懶得栽培,自生自滅。橘子樹有的是,卻結的不是橘子,鄉里稱苟蛋子,其味生臭,滿身是刺,多成了庄戶圍牆的籬笆。所產的蓮菜,不是七個眼,八個眼,出奇地十一個眼,味道是別處的不能類比。核桃樹到處都長,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殼,手握之即破。要是到了秋末,到深山去,栗樹無家無主,栗落滿地,一個時辰便撿得一袋。但是,這里沒有羊,吃羊肉的人必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是坐了月子的婆娘,再就是得了重病,才能享受這上等滋養。外面世界號稱「天上龍肉,地上魚肉」,但這里滿河是魚,卻沒人去吃。有好事頑童去河裡捕魚,多是為了玩耍,再是為過往司機。偶爾用柳條穿一串回來,大人是不肯讓在鍋里煎做,嫌其腥味,孩子便以荷葉包了,青泥塗了,在灶火口烘烤。如今慢慢有動口的人家,但都不大會做,如熬南瓜一樣,炒得一塌糊塗。螃蟹也多,隨便將河邊石頭一掀,便見拳大的惡物橫行而走,就免不了視如蛇蠍,驚呼而散。鱉是更多,常見夏日中午,有爬上河岸來曬蓋的,大者如小碗盤,小者如墨盒,捉回來在腿上縛繩,如擒到松鼠一樣,成為玩物。那南瓜卻何其之多,門前屋後,坎頭澗畔,凡有一�黃土之地,皆都生長,煮也吃,熬也吃,炒也吃,若有至賓上客,以南瓜和綠豆做成「攬飯」,吃後便三天不知肉味。請注意,狼蟲虎豹是常見到的,冬日夜晚,也會光臨村中,所以家家豬圈必在牆上用白灰畫有圓圈,據說野蟲看見就畏而卻步,否則小者被叼走,大者會被咬住尾巴,以其毛尾作鞭趕走,而豬卻嚇得不吱一聲。當然,養狗就是必不可少的營生了,狗的忠誠,在這里最為突出,只是情愛時令人討厭,常交結一起,用棍不能打開。
可是,有一點說出來臉上無光,這就是這里不產煤。金銀銅鐵錫樣樣都有,就是偏偏沒煤!以前總笑話銅關煤區黑天黑地,姑娘嫁過去要尿三年黑水,到後來說起銅關,就眼紅不已。深山裡,燒飯、燒炕,烤火,全是木塊木料,三尺長的大板斧,三下兩下將一根木椽劈開,這使城裡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連聲遺憾。川道人燒光了山上樹木,又刨完了粗樁細根,就一年四季,夏燒麥秸,秋燒稻草,不夏不秋,掃樹葉,割荊棘。現在開始興沼氣池,或出山去拉煤,這當然是那些掙大錢的人家,和那些門道稠的庄戶。
山坡上的路多是沿畔,雖一邊靠崖,崖卻不貼身,一邊臨溝,望之便要頭暈,毛道上車輛不能通,交通工具就只有扁擔、背簍。常見背柴人遠遠走來,背上如小山,不見頭,不見身,只有兩條細腿在極快移動。沿路因為沒有更多的歇身處,故一條路上設有若干個固定歇處,不論背百兒八十,還是擔百兒八十,再苦再累,必得到了固定歇處方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卻忍耐性罕見,肩頭都有拳頭大的死肉疙瘩。也因此這里人一般出外,多不為人顯眼,以為身單好欺,但到了忍無可忍了,則反抗必要結果,動起手腳來,三五壯漢不可近身。歷代官府有言:山民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給他們滴水好處,便會得以湧泉之報,若欲是高壓,便水中葫蘆壓下浮上。地方誌上就寫有:李自成在商州,手下善攻能守者,多為商州本地人;民國年代,常有暴動。就是在「文化革命」中,每縣都有榔頭隊,拳頭隊,石頭隊,縣縣聯合,死人無數,單是山陽縣一次武鬥,一派用石頭在河灘砸死十名俘虜,另一派又將十五名俘虜用鐵絲捆了,從岸上「下餃子」投下河潭。男人是這么強悍,但女人卻是那麼多情,溫順而善良。女大十八變,雖不是苗條婀娜,卻健美異常,眼都雙層皮,睫毛長而黑,常使外地人吃驚不已。走遍丹江、洛河、乾佑河、金錢河,四河流域,村村都有百歲婦女,但極少有九十男人。七個縣中的劇團,女演員台架、身段、容貌,唱、念、說、打,出色者成批,男主角卻善武功,乏唱聲,只好在關中聘請。
陝北人講穿不求吃,關中人好吃不愛穿,這里人皆傳為笑料,或譏之為「窮穿」,或罵之為「瞎吃」,他們是量家當而行,以自然為本,里外如一。大凡逢年過節,或走親串門,趕集過會,就從頭到腳,花花綠綠,嶄然一新。有了,七碟子八碗地吃,色是色,形是形,味是味,富而不奢;沒了,一樣的紅薯面,蒸饃也好,壓��也好,做漏魚也好,油鹽醬醋,調料要重,窮而不酸。有了錢,吃得像樣了,穿得像樣了,頂講究的倒有兩樣:一是自行車,一是門樓。車子上用紅線纏,用藍布包,還要剪各種花環套在軸上,一看車子,就能看出主人的家景,心性。門樓更是必不可少,蓋五間房的有門樓,蓋兩間房的也有門樓,頂上做飛禽走獸,壁上雕花鳥蟲魚,不論幹部家,農夫家,識字家,文盲家,上都有字匾,舊時一村沒有念書人,那字就以碗按印畫成圓圈,如今全寫上「山青水秀」,或「源遠流長」。
賈平凹的散文,地平線
小的時侯,我才從奏嶺來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歡騎上自行車在路上無拘無束地賓士。莊稼收割了,又沒有多少行人,空曠的原野的稀落著一些樹叢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頭,就看見遠遠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經不再平行,形成個三角形,在交叉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進而伏著。
「啊,天到盡頭了!」
我拚命兒向那樹叢奔去。騎了好長時間,趕到樹下,但天依然平行;在遠遠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現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
一個老頭迎面走來,鬍子飄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爺子,你是天邊來的嗎?」我問。
「天邊?」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線的地方。去那兒還遠嗎?」
「孩子,那是永遠走不到的地平線呢。」
「地平線是什麼?」
「是個謎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為他是騙我,就又對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線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敗了:矮屋那裡天地平行,又在遠遠的地方出現了那一道地平線。
我坐在地上。咀嚼著老頭的話,想這地平線,真是個謎了。正因為是個謎,我才要去解,跑了這么一程。它為了永遠吸引著我和與我有一樣興趣的人去解,才永遠是個謎嗎?
從那以後,我一天天大起來,踏上社會,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卻記住了這個地平線,沒有生活中沉淪下去,雖然時有艱辛、若楚、寂寞。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侯,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
看來,我是忘卻不了的。
❹ 經典的短篇小說推薦
經典短篇小說推薦
一、《圍城》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諷刺意味的經典短篇小說。這部小說細膩描繪了主人公的情感糾葛與社會困境,展示了人性在圍城中的掙扎與困惑。小說以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深刻的社會洞察,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阿Q正傳》
魯迅的《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小說通過阿Q這一形象,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弊端和人們的無知。小說以其幽默與諷刺的筆觸,讓我們在笑聲中反思社會的現實。
三、《羊脂球》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是一部描寫人性與社會現實的經典短篇小說。故事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不同人物的描繪,展現了人性在困境中的真實面目。這部小說以其緊湊的情節和深刻的社會意義,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贊譽。
四、《變色蜥蜴》
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變色蜥蜴》是一部充滿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經典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豐富的想像力,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愛情與命運的故事。小說以其奇幻的情節和深刻的主題,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目光。
以上推薦的經典短篇小說,無論是《圍城》的錢鍾書、《阿Q正傳》的魯迅、《羊脂球》的莫泊桑,還是《變色蜥蜴》的馬爾克斯,都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傑出作家。他們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風格、深刻的社會洞察和對人性的深刻描繪,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值得一讀。
❺ 敘事類著名小說
推薦:路遙:平凡的世界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張愛玲:十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