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魯迅先生是短篇小說嗎
『壹』 生死場怎麼樣
生死場怎麼樣
最近讀了蕭紅的三部小說,短篇小說《小城三月》,中篇小說《生死場》,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一篇散文《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屬於「左翼」作家中的「東北作家群」的領軍人物,作品多為「抗日文學」。以上三部小說都與作者的故鄉呼蘭這個小城有關,帶有一點點的自傳的性質。作者短暫的一生,卻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本身就含有著很強的對封建的反抗和抗日的斗爭,戰爭年代作者漂泊的際遇和遭謹吵遇背叛的感情共同構成了她傳奇的人生經歷。作者的傳記是比較值得一讀的,現在名人傳記龐雜,應選一本與作者有較親密關數陪系且接近蕭紅生活年代的有質量的傳記一讀。 蕭紅小說的風格:以抒情筆調寫自我主觀感受;散文化的小說結構;重文化風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畫;無完整的故事情節,然而韻味深長。茅盾在《呼蘭河傳》的序中評價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魯迅在《生死場》的序中評價是:敘事和寫景,勝於人薯晌蠢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不少明麗和新鮮。批評家胡風在《生死場》的讀後記中指出三點弱點:第一,對於題材的組織力不夠,全篇現得的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著中心的發展,不能使讀者得到應該能夠得到的緊張的迫力。第二,在人物的描寫裡面,綜合的想像的加工非常不夠。個別的看來,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是一個人物的性格都不大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夠明確地跳躍在讀者的前面。第三,語句法太特別了,有的是由於作者所要表現的新鮮的意境,有的是由於被採用的方言,但多數卻只是因為對於修辭的錘煉不夠。前兩點正好的符合了日後總結的蕭紅小說的特色。就我個人看來,蕭紅的文學成就有三點:開創了小說的文體,散文化小說和詩體小說;痛訴了封建殘余,從側面揭露日本侵略對中國百姓的折磨;描寫了東北獨特的民俗風景畫。 先來談談對《小城三月》的看法,它主要描寫了翠姨的一個凄美的委婉的愛情故事,控訴了封建殘余對翠姨的愛情和生命的迫害。在封建婚姻逐漸迫近的情況下翠姨逐漸衰弱的身體,卻不能被她最親近的人包括她的母親和祖父,甚至是她愛戀的物件我的堂哥所理解。唯一理解她一點的她的姐姐(我的媽媽)卻也不能改變她在封建家庭的處境。人們對她所有的物質的需求都關心到了,卻唯獨沒有關心她的感情。文中處處顯露了她們所在環境的開放性和現代性,但最後卻發現封建殘余勢力頑固的依舊如此的龐大,依舊足夠把一個心向現代的善良的女孩子迫害致死。聯想蕭紅的自身,這篇小說不免有她自己的身影,可以說蕭紅的悲劇是從她不幸的封建婚姻開始的。文中的翠姨和蕭紅在對封建婚姻的抗爭上有著多麼驚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蕭紅活了下來,並對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行了更多的實現,尤其是在文學上。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可憐的翠姨,就是蕭紅沒有具有更強的反抗能力之前的身影,是多麼的招人愛憐的呀。近期讀的比較喜歡的短篇小說還有劉心武的《班主任》、宗璞的《紅豆》和冰心的《去國》,這四篇短篇小說一起改變了我一直以來對於短片小說的偏見,認為只有長篇小說才是具有價值的。 再來說說《生死場》,《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通過魯迅作序,胡風作讀後記,蕭紅在文壇上一下有了立足之地。《生死場》是魯迅多方努力作為「奴隸叢書」之一獻給日寇鐵騎下中國所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生死場》原名「麥場」,「生死場」是胡風起的名字。《生死場》這個名字是富有藝術感染力,把封建殘余迫害和日寇鐵騎下的中國農民生活的村莊比作一個生死的場所,農民痛苦麻木的生生死死躍然紙上。這不禁使我想起了梁鴻在《中國在梁庄》中描寫的現代中國的農村的一樁樁悲劇,我頓時覺得《中國在梁庄》是在《生死場》近七十年後對現在中國農村描寫的一個續篇。在這個生死場上多少人上演著生生死死的劇目,全村最漂亮的月英在患了癱病後不但無錢治病而且招受丈夫的百般冷眼最後埋在荒涼的荒山下,還在吃奶的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小金枝的小生命就輕然的結束在醉父在手中,剛剛成長起來的革命青年馮丫頭就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北村老婆婆因兒子在抗日中死亡也和女兒菱花雙雙上吊自殺,當然書中不只有死的劇目,還有生的到來,小金枝的短暫的生命,被比作刑罰的李二嬸子和麻面婆的分娩,還有更多的人孕育的不是希望與喜悅,而依舊是悲劇和苦難。當然生死場中不只有生生死死,還有更多的活著的人依舊上演著更多的悲劇,王婆喪子後服毒自殺未死,後來又喪女的一生不是比死去更痛苦嗎?或許死對於她倒是一種解脫,但是偉大的中國的農民她依舊在堅強的活著。生死場中不僅有人的生死,還有羊、馬這些可愛的活著的動物也同人類一起在生死場上上演著。 然後是《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是蕭紅後期的作品,是蕭紅的巔峰之作,也是她最長的一部作品。後期蕭紅的風格有些轉變,不再直接批判封建主義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些轉變立刻就遭到了當時的「左翼」作家的批評,但後來茅盾在序中也做了公平的評述。我覺得《呼蘭河傳》還是繼承了前期的部分創作風格的,後幾章中對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和他的老婆孩子的描寫,是延續了「生死場」上活著的人們的形象的。書中對人們和她家(地主)的關系的描寫,其實也是表現了封建殘余對百姓的迫害的,只是這種矛盾是緩和了的,不太激烈的。或許,蕭紅這時在進行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封建和侵略都是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內因是人們自身的愚昧。如果人們是明透的,那封建的壓迫和侵略的殘害換來的只是更加激烈的反抗,但人們是有妥協性的,這妥協性正是來源於自身的愚昧。這些呼蘭河城中在生死場上痛苦的生活的人,他的自身是愚昧的,所以他不懂得自己活的痛苦的原因。或許,這種思考,在反封建和反侵略勝利很長時間後,才是更有意義的。茅盾在序中說,此時的蕭紅是寂寞的,她是在回憶她寂寞的童年。但我不這么認為,在香港的蕭紅固然是寂寞的,但他的童年並不寂寞,回憶是會給人帶來寂寞感,但回憶也往往給人帶來歡心與欣慰。書中的第三章,以《後花園、爺爺和我》為題選入過小學的語文教材,這是書中直接描寫她的童年的部分,從本章中看到的更多的並不是寂寞,而是童趣。一個有爺爺,有後花園,有如此童趣的童年是可以欣慰的。當然,書中的其他章節的生活是寂寞的,從整本書來看,呼蘭河城的生活也是寂寞。 寫到這里,我還想說一下蕭紅的傳奇的人生,附上一篇: 《蕭紅小傳》 蕭紅短暫的一生是傳奇的,一段從呼蘭到香港的傳奇。 蕭紅,一九一一年出生於黑龍江的一個小城呼蘭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與中華民國同齡。 蕭紅的童年盡管生活在寂寞封閉的呼蘭,又父親不疼,母親早逝,但一個在後花園中有祖父陪伴的童年依舊是充滿童趣的,詳情見《呼蘭河傳》第三章。 在蕭紅的強烈要求下得以上中學,後來為了反對包辦婚姻,與一個愛國的富家少爺私奔到北京,這是蕭紅的初戀。但是這個少爺是有妥協性的,在被父親斷絕經濟來源後,竟把蕭紅一個人丟在哈爾濱,陷於旅店中,這時欠旅店大量的錢。這是蕭紅第一次陷入人生的困頓中。《小城三月》中描寫的翠姨對包辦婚姻反抗,不能說沒有蕭紅自己的影子,只是蕭紅比翠姨富有更強的反抗性,而蕭紅悲劇就是從包辦婚姻開始的。 而在困頓中,蕭紅寫信向哈爾濱當地的文學雜志社求救,就在此時遇上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蕭軍。也是蕭軍對蕭紅進行了文學啟蒙,兩人在哈爾濱商市街居住期間共同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兩人筆名取「小小紅軍」之意。但婚姻中的兩個並不成功,蕭軍性格暴躁,蕭紅極富小女子情懷。後來(在上海)生活中的不快和文學觀的不同導致了蕭軍背叛了他們的愛情,而蕭紅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並遠走日本養病。 「九一八」事變後,兩人為躲避戰爭輾轉經青島到達上海,在此時,蕭紅完成《生死場》的創作,並遇到文學路上重要的導師魯迅,在魯迅的努力下,《生死場》得以發表,並奠定蕭紅的文學地位,走入文壇中心,是蕭紅的第一個創作高峰。在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中表現了這一時期,他和魯迅的關系,文中那個拽蕭紅辮子的孩子就是魯迅的兒子周海嬰。也是在此時蕭軍背叛了他們的愛情,但是愛情中是沒有對與錯的,只有珍惜與否。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侵華的深入,蕭紅輾轉武漢、山西等地,從事文學界抗日救亡活動,並起草促成《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的聯合發表。也是在武漢與端木蕻良開始一段感情。 一九四零年,兩人同去香港。在港期間,蕭紅開始人生的第二個創作高峰,此時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後被評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第九名,又有短篇《小城三月》面世。但蕭紅的精神陷入寂寞的而身體陷入疾病,不久香港淪陷,蕭紅被困香港。最後極富才情的蕭紅以年輕如花的年齡病逝在香港,安葬在風景優美的淺水灣,不能不讓人生出許多的惋惜。 後來,戴望舒去香港淺水灣憑吊蕭紅,作詩一首: 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卧聽著海濤閑話。
蕭紅的《生死場》為什麼要叫《生死場》
《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寫於1934年9月。是魯迅所編「奴隸叢書」之一。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字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問題而轉向了革命前途問題。魯迅在為《生死場》作的序中,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間描摹著中國人於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 為《生死場》創作的封面,蕭紅設計了半黑與半紅的圖案。在經典的男性批評家看來,觸目的紅色是人民的鮮血。而在女性批評家看來,那是女人生產時流的血。 在解讀《生死場》的近七十年歷史中,民族大義的話語佔到了長期的主導。 東北的淪陷使得幾乎所有的閱讀者都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抗日題材作品。但是,這樣的角度卻無法解釋年輕的蕭紅為什麼如此迷戀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當然,激進的女性主義為這一文字的解讀提供了一個角度。但是,這亦並不能解釋抗日題材在這里的比重。而話劇《生死場》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的版本:即民族國家的話語與女性身體的交結。即在民族國家話語的掩藏之下,關心的是女性身體本身。 對身體闡釋由成業與金枝之間的私會開始。在不名譽的男女關系中,女性的身體開始變化,同時連帶著羞恥、辱罵、焦慮以及恐懼。她的相好成業,在得知她有了身孕時是詛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爭氣!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們則是恥笑。在逃離的過程中,因為她的想念母親,成業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體。最終,當她在極度痛苦與屈辱中生下女嬰時,她的父親剝奪了這小生命的生存權。女性的身體在這里是被使用,被咒罵,被毀壞,以及被扼殺。原本屬於人與人之間最歡愉的關系――男女關系因這女性身體的變化及詛咒被籠罩上了巨大的陰影,而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則是身體的主人――金枝。 趙三,戲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揚言要殺掉二爺(壓迫者)、被公認為村裡最膽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嚴與膽氣的獲得是經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體。在他與王婆關於男人的對話中,既是性行為中丈夫與妻子的對話,亦是習慣觀念中的強勢男性與弱勢女性的一個對白。田沁鑫顯然別有深意。王婆對趙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與野心,一個原來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對女性的征服中獲得了力量。因而一個經典的頗有意味的場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女性)背起了強勢的趙三(男性)。女人的聲音也是那麼明亮而充滿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別意味強烈的讓人無法忘懷。而這之後,趙三面對更為強勢的「二爺」時那種懦弱、善變、奴性也與此場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監牢里的趙三對二爺感恩戴德,而充滿反抗意識的王婆則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並吞下毒葯。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換位後彰顯的是劇作的潛在用意――男人趙三的怯懦、苟且與女人王婆的堅韌與清醒。 於女性身體的關注之上,死亡是劇作的一個關鍵詞。每一次燈籠的點起就會喻示著有人死去。但死亡越來越變得有重量,當一片燈籠同時點起時,死亡開始變得悲壯。(在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佔到了大多數)。 男性趙三、成業以至二里半的覺醒與怒吼,是在金枝被殺害的那一刻。她是他們的女兒、相好,她的身體是他們的。但這身體要被外力所毀壞了。這外力如此蠻不講理,於是,他們不得不起來。換言之,他們――這些村民們的起來,不是因為要亡國、亡村,而在於他們連活下去的最起碼的條件都被剝奪了――他們女人與女兒被搶了。亡國奴的吼聲更意識形態了些,或者是知識分子的一廂情願。真正能讓象螞蟻一樣生活的人們站起來、重新要求獲得男性尊嚴的理由,是因為這女性身體的被殺害以及他們自我身體的死亡將至。 年輕而美麗的女性身體再一次成為符號。她剛烈,沒有受到外族男人 *** ,以及最後死在日本人(侵略者)的槍下的結局。在此基礎上,劇中人喊出了死也要有死的法子,要看是怎麼死的話。女人的死在這里被賦予神聖的意義:不當亡國奴。女性身體在此刻,亦即在民族大義之下獲得了完滿。這樣的結局,是一個討好大眾的結局。大眾樂見這樣的結局並為此付出眼淚,因為這樣的處理顯然是他們所能接受的層面。 但是,在小說中,蕭紅的金枝是活著。日本鬼子來之前,她為自己日益膨脹的身體與男人無休止的慾望困擾,而日本鬼子來之後,她的處境依然未變,依然要面對需要逃離男 *** 望、騷擾以及侵害。無論是日本鬼子,還是成業,在民族國家之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男人。蕭紅從女性身體的角度表達了對生死、對男性以及民族國家的理解,同時也表達了對民眾真正覺醒的質疑。 在民族國家的話語中,田沁鑫在最後一刻讓金枝――那年輕的、痛苦的、焦慮的、不安的身體在敵人的刺刀下倒下,高昂且悲壯的情緒使整部話劇獲得完滿――台下唏噓、掌聲四起。煽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響應。劇中各種人物的復雜性在結局處戛然而止。這只屬於公眾意義的理解。換言之是對公眾理解的一種妥協,為民族情緒提供了一個宣洩。雖然戲劇不同於小說,但我依然對這樣的處理方式表示不解。雖然在劇作中田一直表達自己的質疑,但最後她又濃墨眾彩地把這種質疑自我消解,說實話,這樣的消解,與蕭紅原作的本義有著不小的距離。 還好,田沁鑫又有意識地讓劇作充滿多個聲音。在金枝死之前,她又言說了另一個女人――二里半老婆的死亡。這個被認為缺心眼,受到眾人嘲笑的女人,臨死前指著兩個日本兵對二里半說他們兩個 *** 一個,之後便屈辱得倒下。但意料之外的是,她死亡的身體因為失貞又挨了二里半――她活著的丈夫的一記耳光。不被認為是男人的男人二里半,在倒下的這個女性身體前面獲得了一種權力,耳光使他更象個男人。而倒下的女性身體,其屈辱則是雙重的:被兩個男人 *** (個人的),被兩個日本男人 *** (民族的)。同樣死在日本人的刀下,一個因為身體純潔受到褒揚,一個因為被 *** 而受村民詛咒。――並不是所有女性身體的被殺害都能象金枝一樣完成民族話語的解釋。二里半老婆之死其實是田沁鑫對這所謂民族尊嚴與男性尊嚴的的別一種註解。甚至不由不想到這里的處理是對蕭紅的一次遙遙響應:女性身體――生死場。「它」存在、孕育、死亡,不進入國家話語,也具有意義。 看話劇的感受是復雜的。一方面驚訝於文字在這舞台上的復現。而另一方面是感染力――這是電影院、碟片所無法給予的。在最後的十幾分鍾里,愈到後來愈會落淚。在不當亡國奴的雄性吼聲中無法不感動。 但是,必須坦言,真正讓我動容的是王婆死而復生後對著受人詬病的女兒金枝說:「你生下孩子,我來養。」而當趙三把襁褓的之中的女嬰摔死時,讓我淚水奪眶而出的不只是那被摔下的嬰兒,還有那舞台正中的金枝。剛剛生產後的金枝柔腸寸斷地親眼看著她自己的父親――趙三把孩子摔死。而她在生產中被捂住了嘴,失聲失語而陷入死寂的場景更是觸目驚心。這樣的震動,猶如柔軟而又堅韌的力量,疼痛地直擊你內心深處。
生死場用英語怎麼說
《生死場》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中篇小說。在《生死場》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生死場》英文譯本的書名是 Life and Death Fair。fair 的含義是 「農貿商品交易會」,象徵故事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天諭聖堂生死場怎麼打 聖堂生死場玩法攻略視訊
天諭聖堂武器:重器 盾聖堂,忠於信仰的鐵血守護者。自五帝紀元起,聖堂弟子便向黃帝起誓,甘願以雷霆煉體,以自身的鮮血與勇氣守護文明。聖堂永遠不懂「獨善其身」,只會盡一切努力懲惡扶弱。正因如此,在數百年後的今日,聖堂仍然是夏大陸人民最信任的忠毅之師。職業特徵:近戰物理輸出。銅牆鐵壁,身先士卒。具有強大的防禦力,唯一能與強大敵人正面對抗的職業。但必須與敵人近身戰斗,爆發力較弱。
生死場作者
蕭紅
《生死場》簡介
《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都使《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字。
生死場分篇梗概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本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創作歷程...
【生死場】是誰寫的?
生死場是蕭紅寫的
他的資料是;蕭紅中國常見名。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援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使用筆名蕭紅)。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有同名者。
簫紅生死場簡介
- 簡介:
《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寫於1934年9月。是魯迅所編「奴隸叢書」之一。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字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問題而轉向了革命前途問題。魯迅在為《生死場》作的序中,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間描摹著中國人於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
-
內容簡介:
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於哈爾濱時期,前半部的片斷曾於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里,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黑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
創作背景: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場》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迅在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稱贊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
《生死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奠定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生死場》 內容簡介
《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間描摹著中國人於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
舊中國東北農村的風俗畫,畫面中,貧苦無靠的農民背向藍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艱難.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拋棄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內去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趙三.可在她老年的時候,兒子因為反抗官府,被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就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她又活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歲,夢想著青春和幸福.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落和嘲諷.嫁過去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 *** 月英,本來是村裡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後來死了。
全書共有十七節,其中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里,作者蕭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蕭紅用女性作者細致的觀察,生動地寫出了幾個農婦的悲慘命運。
『貳』 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
《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文章敘述了蕭紅、魯迅先生以及許先生和海嬰的家中瑣事,是以記敘的形式寫的,她將她對魯迅先生的影響到魯迅先生逝世之間的事。其中「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覺之的。」
這句話說明「對下一代青少年接班人的負責與培養青少年寫信不能草率的習慣。」也看出了魯迅先生是一個不喜歡對文學草率的人。
還有一件事就是在文章開頭,蕭紅寫了魯迅先生的日常習慣與外貌,也拖出了一件「魯迅先生當蕭紅的美學師」的古樹,魯迅先生幫蕭紅指出她穿的衣服與裙子、短靴不搭,這件事使讀者讀了十分有興致、十分有趣。
文章結尾用了很委婉的方式寫出並告訴讀者魯迅先生已與世長辭,這樣不會用過激的語言去形容去形容,當文章越往後時,蕭紅漸漸將日期寫得明顯,她把日期後的話變成了描寫魯迅先生的病情。
讓讀者已慢慢進入這個境界,或已經料到魯迅先生快要與世長辭,讓先生逝世這件事來的不會顯得太突然。從中最多的是體現出蕭紅對魯迅先生的尊重。
(2)回憶魯迅先生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魯迅人物經歷——文壇先聲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叄』 魯迅一生的作品有哪些
魯迅(1881.9.25—1936.10.19) 生平簡介 主要作品
原名周樟濤,後改名周樹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81年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魯迅全集》中所收最早的短文《戛劍生雜記》寫於這一年。
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1903年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
1906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寫了第一篇用文言寫的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於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
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不遷往北京,任部員和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員。後任僉事和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公餘校錄古籍,研究佛學和金石拓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封建禮教的「吃人」罪惡。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說《吶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說《彷徨》出版。這些作品是我國新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對後來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
除了小說,又開始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多篇《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最初的雜文集《熱風》出版於1925年。此後機會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這些雜文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解剖社會和人性深刻遒勁,文風犀利活潑,有極強的戰鬥力和感染力,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特有的樣式。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未名社,終其一生培養文學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
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4月因看穿了國民黨反革命的真面目憤而辭職。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並開始研究馬列主義文藝理論。193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在國民黨政府的文化為剿中與「民族主義」等派別開展論戰,也批評了內部的「做」傾思潮,有力的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他留下約一千萬字的文化遺產,許多著作譯成多種文字,充實了世界文學寶庫。他把一生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安葬時,上海民眾代表敬獻一面白地黑字的旗幟覆於棺上,上面寫著「民族魂。」
[著作書目]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1924,新潮社;修訂本,1931,北新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1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散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 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 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編《二心集》時被審查機關刪存之雜文)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 楊霽雲編,魯迅校頂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來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未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選集(1—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 唐弢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 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 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唐弢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 吳元坎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10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黑跡(1—2冊)1958——1959,文物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詩歌注 周振甫注,1962,浙江人民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社)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迭文集 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1980,文物
魯迅手稿全集十卷集注釋索引 1980,四川人民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 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中國礦產志 與顧琅合編,1906,上海普及書局
石喻經 僧伽斯那著,魯迅輯錄,191,金陵刻經處
會嵇郡故書雜集 1915,會嵇周氏版
小說舊聞鈔 編,1926,北京北新;重訂本,1935,上海聯華書局
唐宋傳奇集(上下冊)編,1927—1928,北新
近代木刻選集(1—2冊)編選,1929,朝花社
一?谷虹兒畫選 編選,1929朝花社
畢亞茲萊畫選 編選,1929,朝花社
新俄畫選 編選,1930,光華
梅斐爾的木刻士敏土之圖 編,1931,三閑書屋
高爾基文集 編,1932,光華
肖伯納在上海 編,1933,上海野草書屋
北平箋譜 與鄭振合譯,1933,北平版畫叢刊會
木刻紀程 編選,1934,上海鐵木藝術社
引玉集(蘇聯版畫集)編選,1934,三閑書屋
十竹齋箋譜 與鄭振鐸合編,1934,北平版畫叢刊會
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 編選,1935,良友
凱綏?珂勤惠支版畫選集 編選,1936,文生
海上述林(瞿秋白譯文集)編,1936,上海諸夏杯霜社
古小說鉤沉 輯錄,1939,魯迅全集出版社
嵇康集 編校,1956,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翻譯書目]
月界旅行(科幻小說)法國儒勒?凡爾納著,1903,日本東京進化社
地底旅行(科幻小說)法國儒勒?凡爾納著,南京啟新書局
域外小說集(上下冊)與周作人合譯,1909(自刊)
愛羅先珂童話集 俄國愛羅先珂住,與胡愈之等合譯,1922,商務
工人綏惠略夫(中篇小說)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1922,商務
現代小說譯叢,蘇聯安特萊夫等著,與周作人合譯,1922,商務
一個年輕的夢(劇本)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1922,商務
現代日本小說集 日本森歐外等著,與周作人合譯,1923,商務
桃色的雲(童話劇)俄國愛羅先珂著,1923,新朝社
苦悶的象徵(論文)日本廚川白村著,1924,未名社
出了象牙之塔(論文)日本廚川白村著
小約翰(童話荷蘭望?藹覃著,1928,未名社
思想?山水?人物(隨筆)日本鶴見輔著,1928,上海北新
壁下譯叢(論文)俄國開培爾等著,1929,上海北新
近代美術史潮論(論文)日本板坦鷹穗著,1929,上海北新
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論文)日本片上伸著,1929,大江書鋪
藝術論 蘇聯盧那察爾斯基著,1929,大江書鋪
文藝與批評 蘇聯盧那察爾司基著,1929,水沫書店
文藝政策(蘇聯文件匯編)日本藏原惟人等輯譯,1930,水沫書店
藝術論 蘇聯普列漢諾夫著,1930,光華
毀滅(長篇小說)蘇聯法捷耶夫著,1931,大江書鋪
豎琴(短篇小說集)蘇聯扎彌亞丁等著,與柔石等合譯,1933,良友
十月(長篇小說)蘇聯雅柯夫列夫著,1933,神州
一天的工作(短篇小說集)蘇聯綏拉菲摩維支等著,1933,良友
表(中篇小說)蘇聯班台萊耶夫著,1935,生活
俄羅斯的童話 蘇聯高爾基著,1935,文生
死靈魂(第1部,長篇小說)俄國果戈里著,1935,文生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短篇小說集)俄國契訶夫著,1936,聯華書局
蘇聯作家二十人集(《豎琴》與《一天的工作》二書合集)1936,良友
鼻子(短篇小說俄國果戈里著,1942,桂林文化合作事物所
惡魔(短篇小說)蘇聯高耳基著,1942,桂林文代會作事務所
魯迅譯文集(1—10卷)1958,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關於魯迅及其著作(許壽裳編)1926,開明
魯迅在廣東(鍾敬文編)1927,北新
魯迅論(李何林編)1930,北新
魯迅批判(李長之)1936,北新
魯迅紀念集(1—5輯,魯迅紀念匯編)1936,北新
魯迅研究(夏征農編)1937,生活
魯迅先生紀念集(魯迅紀念委員會編)1937,文生
漫畫阿Q正傳(豐子愷)1937,開明
魯迅新論(王明等)1938,新文出版社
思想家的魯迅(魯座)1938,上海譯報圖書部
魯迅的創作方法及其他(景宋、巴人等)1959,重慶讀書出版社
回憶錄迅及其他(郁達夫等)宇宙風社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1940,重慶婦女生活社;1949,三聯
論魯迅(茅盾、適宜編)1940,重慶生活
魯迅論及其他(馮雪峰)1940,充實社
論魯迅雜文(巴人)1940,上海遠東書店
阿Q—魯迅名著評論集(路沙編)1940,重慶新生圖書公司
論《阿Q正傳》(路沙編)1941,桂林草原書店;重版改名為《論阿Q》1949,耕耘出版社
論魯迅的思想(平心)1941,長風書店
魯迅研究叢刊(1、2輯,蕭軍編)1941,延安魯迅文藝出版社
中國人和中國人的鏡子(何干之)1942,桂林民范出版社
魯迅的書(歐陽凡海)1942,桂林文獻出版社
中國作家與魯迅(茅盾、景宋等)192,廣西學習出版社
魯迅正傳(鄭學稼)1942,重慶勝利出版社
民元前的魯迅先生(王冶秋)1943,重慶娥眉出版社;書名改為《辛亥革命前的魯迅先生》,1956,上海新文藝
魯迅傳(日本小田岳夫,單外文譯本)1943,長春藝文書房;任鶴鯉譯本,1945,上海星洲出版社;范泉譯本,1946,上海開明
魯迅先生二三事(孫伏園)1944,重慶書屋;1980,湖南人民
魯迅手冊(鄧珂雲編)196,上海群眾雜志社
魯迅回憶(荊有麟)1947,上雜
魯迅的思想與生活(許壽裳)1947,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
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1947,上海娥眉出版社;1953,人文
人民文豪魯迅(平心)1947,上海心生閣;1956,新文藝
魯迅傳(王士箐)1948,上海新知書店
魯迅事跡考(林辰)1948,開明;1955,新文藝
魯迅的道路(胡繩)1948,香港生活書店
魯迅的散論(雪葦)1948,大連光華店;1951,華東人民
魯迅思想研究(何干之)1949,哈爾濱東北店
魯迅全集校讀記(孫用)1950,作家書屋
魯迅作品及其他(胡今虛)1950,泥土社
欣慰的紀念(許廣平)1951,人文
魯迅小說講話(許傑)1951,泥土社
魯迅(王士箐)1951,三聯
魯迅—偉大的思想家與偉大的革命家(徐懋庸)1951,中南人民
魯迅與中國文學(王瑤)1952,平民
我所認識的魯迅(許壽裳)1952,人文
會議魯迅(馮雪峰)1952,人文
魯迅的故家(周壽壽)1953,上海出版公司
論魯迅(國外作家評論魯迅)1953,泥土社
魯迅思想的邏輯發展(華崗)1953,新文藝
魯迅作品的分析(1—3卷,朱彤)1953—1954,上海東方書店
向魯迅學習(唐弢)1953,平民
魯迅小說助讀(許欽文)1953,北新
魯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徐中玉)195,上海自由出版社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周遐壽)1954,上海出版公司
關於魯迅的生活(許廣平)1954,人文
魯迅《野草》探索(衛俊秀)1954,泥土社
《野草》探索(馮雪峰)1956,新文藝
魯迅小說論集(李桑牧)1956,長江
跟青年談魯迅(馮文炳)1956,中青
《吶喊》分析(許欽文)1956,中青
魯迅作品論集(陳涌等)1956,中青
憶魯迅(茅盾等)1956,人文
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1956,大會編輯出版
回憶魯迅先生(李霽野)1956,新文藝
魯迅先生的幼年時代(許欽文)1956,浙江人民
魯迅傳略(朱正)1956,作家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徵(唐弢)1957,新文藝
魯迅的青年時代(周豈明)1957,中青
魯迅在北京住過的地方(孫世愷)1957,北京
魯迅研究(劉涉溪等)1957,作家
關於魯迅的小說、雜文及其他(徐中玉)1957,新文藝
論阿Q和他的悲劇(王西彥)1957,新文藝
魯迅作品研究(吳奔星等)1957,江蘇人民
魯迅的文藝思想(以群)1957,新文藝
《故事新編》的思想意義和藝術風格(《文藝月報》編)1957,新文藝
魯迅在文學戰線上(唐弢)1957,中青
魯迅講學在西安(單演義)1957,長江
魯迅研究概述(邵伯周)1957,湖北人民
魯迅的小說(巴人)1957,新文藝
魯迅研究札記(胡冰)1958,新文藝
回憶偉大的魯迅(沈尹默等)1958,新文藝
魯迅創作的藝術技巧(朱彤)1958,新文藝
魯迅親友談魯迅(張能耿)1958,浙江東海文藝
魯迅—他的生平和創作(王士箐)1958,中青;增訂本改名為《魯迅傳》,1959
《彷徨》分析(許欽文)1958,中青
和魯迅相處的日子(川島)1958,人文,1979,四川人民
魯迅研究資料編目(沈鵬年)1958,上海文藝
回憶魯迅房族和社會環境35年間的演變(觀魚)1959,人文
魯迅作品講話(何家槐)1959,長江
心靈的歷程(李桑牧)1959,長江
魯迅回憶錄(許廣平)1961,作家
論阿Q的典型問題(1922—1961),1961,華東師大中文系資料室編印
魯迅詩歌注(周振甫)1962,浙江人民
仰止集(林如稷)1962,四川人民
我論魯迅(蘇雪林)1967,文星
關於魯迅(梁實秋)1970,台北愛國眉出版社
魯迅《野草》注釋(李何林)1976,陝西人民
回憶魯迅(周建人)1976,上海人民
魯迅研究參考資料 1977,上海師大
魯迅回憶錄(第1、2集,宋慶齡等)1978—1979,上海文藝
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陳淑渝)1978,北京人民
魯迅早期五篇論文注釋(王士箐)1978,天津人民
魯迅前期思想發展史略(林非)1978,上海文藝
論魯迅的小說創作(吳中傑、高雲)1978,上海文藝
魯迅年譜(王觀泉)1979,黑龍江人民
魯迅年譜 1979,安徽人民
魯迅年譜(上下卷,鮑昌、邱文治)1979—1980,天津人民
魯迅小說論稿(林非)1979,天津人民
我心中的魯迅(周建人、茅盾等)1979,湖南人民
魯迅研究資料索引(上下冊,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合編)1980—1982,人文
魯迅回憶錄正誤(朱正)1979,湖南人民;修訂本,1986,人文
讀魯迅書信札記(馬蹄疾)1980,湖南人民
魯迅書簡追憶(黃源)1980,浙江人民
魯迅文學道路(馮雪峰)1980,湖南人民
《魯迅日記》札記(包子衍)1980,湖南人民
魯迅演講資料鉤沉(朱金順輯錄)1980,湖南人民
魯迅的印象(日本增田涉著,鍾敬文譯)1980,湖南人民
第一塊基石(王西彥)1980,上海文藝
魯迅筆名索解(李允經)1980,四川人民
《吶喊》《彷徨》的思想藝術(李希凡)1981,上海文藝
地獄邊沿的小花—魯迅散文詩初探(閔抗聲)1981,陝西人民
魯迅評傳(曾慶瑞)1981,四川人民
魯迅創作道路初探(王士箐)1981,社科
魯迅美學思想論稿(劉再復)1981,社科
《野草》銓釋(許傑)1981,百花
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蕭軍)1981,黑龍江人民
魯迅哲學思想研究(張琢)1981,湖北人民
魯迅手稿管窺(朱正)1981,湖南人民
魯迅思想探索(齊一)1981,上海人民
魯迅舊詩集解(張恩和)1981,天津人民
魯迅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戈寶權)1981,陝西人民
魯迅誕辰百年紀念集(魯博研究室編)1981,湖南人民
魯迅思想研究(馬良春)1981,社科
憶念魯迅先生(黃源)1981,人文
魯迅傳(林志浩)1981,北京
魯迅小說論稿(陳鳴樹)1981,上海文藝
魯迅著譯系年目錄(上海魯迅紀念館編)1981,上海文藝
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論文集(復旦大學魯迅研究室編)1981,復旦出版社
《阿Q正傳》在國外(戈寶權)1981,人文
編輯生涯憶魯迅(趙家壁)1981,人文
魯迅年譜(第1卷,魯博研究室編)1981,人文
魯迅誕辰百年紀念集 1981,湖南人民
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0,樂黛雲編)1981,北大出版社
魯迅研究百題 1981,湖南人民
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981,湖南人民
魯迅傳(林非、劉再復)1981,社科
魯迅與北京風土(鄧雲鄉)1982,文史資料出版社
北京大學紀念魯迅百年誕辰論文集(王瑤等)1982,北大
魯迅評傳(彭定安)1982,湖南人民
魯迅「國民性思想」討論集(鮑晶編)1982,天津人民
周作人回憶錄 1982,湖南人民
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下冊,李宗英、、張夢陽編)1982,社科
論阿Q精神勝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內涵(呂俊華)1982,陝西人民
《野草》研究(孫玉石)1982,社科
《兩地書》研究《王得後》1982,天津人民
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王富仁)1983,陝西人民
魯迅思想與雜文藝術(邵伯周)1983,陝西人民
魯迅年譜(1—4冊,李何林主編)1984,人文
魯迅故家的敗落(周建人口述,周嘩編寫)1984,湖南人民
魯迅先生與未名社(李霽野)1984,人文
魯迅論(陳涌)1984,人文
魯迅綜論(楊義)1984,陝西人民
論《故事新編》的思想藝術及歷史意義(林非)1984,天津人民
魯迅的美學思想(唐弢)1984,人文
魯迅作品論集(王瑤)1984,人文
魯迅與日本文學(劉柏青)1985,吉林大學出版社
STYLIST—魯迅研究的新課題(李國濤)1986,陝西人民
人間魯迅(第1卷,探索者;林賢治)1986,花城
魯迅文化思想探索(金宏達)1986,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論魯迅精神(正一)1986,新疆人民
魯迅研究(上冊,林志浩)198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宗論》(王富仁)1986,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魯迅雜文研究六十年(張夢陽)1986,浙江文藝
魯迅研究新論(廖子東)1987,廣西人民
魯迅研究史(上卷,袁良駿)1986,陝西人民
魯迅述林(林辰)1986,人文
魯迅的論辯藝術(李永壽)1988,陝西人民
心靈的探秘(錢理群)1988,上海文藝
『肆』 蕭紅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喊》、《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
『伍』 蕭紅寫的文章有哪些名字
主要作品有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小說《小城三月》、《呼蘭河傳》、《馬伯樂》、《橋》等。其中《橋》是她最喜愛的短篇小說,曾以此為名結集成短篇小說、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