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短篇小說特等獎
① 龔古爾文學獎詳細資料大全
龔古爾文學獎(Le Prix Goncourt)是法國文學獎,設立於1903年,每年頒發一次,面向當年在法國出版的法語小說,是法國久負盛名的文學大獎。1987年為了鼓勵年輕人讀書,又特別設立了「龔古爾中學生獎」(Prix Goncourt des Lycéens),由法國的中學生投票選出獲獎小說。
龔古爾兄弟是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弟弟茹爾·德·龔古爾(Jules de Goncourt)於1870年去世後,哥哥埃德蒙·德·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十分悲痛 ,在1874年7月14日立下遺囑 ,為了紀念他的弟弟,要用遺產作為基金,成立龔古爾學院(l'Académie Goncourt),即龔古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並指定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左拉(Emile Zola)、都德(Alphonse Daudet)等10名友好作家為第一屆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龔古爾文埋纖迅學獎
- 外文名 :Le Prix Goncourt
- 獎金 :5000法郎
- 頒獎時間 :12月21日
- 首次頒獎年 :1903年
- 類型 :法國文學獎
獎項介紹
由於埃德蒙到1896年才去世,這份名單後來有所變動。龔古爾學院於1902年成立 ,1903年1月11日獲得批准 ,當年2月26日舉行第一次會議 ,決定設立5000法郎的獎金,獎勵當年出版的最佳長篇小說、最佳短篇小說集、最佳想像性散文作品,這一年12月21日頒獎。為了保證院士們能不偏不倚地進行評選,遺囑規定每位院士可享有一棟住宅和一份保障生活的年金。後來獎金改為50法郎。歐元採用後,獎金額為10歐元。它僅僅是一種榮譽,但其重要性已超過法蘭西學士院彎此的小說大獎(Le grand prix roman de l'Académie fran&edil;aise)。自1903年開始,獲獎小說中有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在花枝招展的少女身旁》(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馬爾羅(André Malraux)的《人的狀況》(La condition humaine)、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名士風流》(Les Mandarins)和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情人》(L'Amant)等。 龔古爾獎目前的十位評審 除了龔古爾獎以外,龔古爾學院每年還會評選出其它的獎項。他們是: -- 龔古爾詩歌獎(Le Goncourt de la Poésie) -- 龔古爾首部小說獎(新人獎)(Le Goncourt Premier Roman ) -- 龔古爾中篇小說獎(Le Goncourt de la Nouvelle )每年9月在斯特拉斯豎枝堡頒發。 -- 龔古爾傳記獎(Le Goncourt de la Biographie )每年9月在南希頒發。歷屆情況
1903 - John Antoine Nau, Force ennemie 1904 - Léon Frapié, La Maternelle雷翁·弗拉皮埃 《幼稚園》 1905 - Claude Farrère, Les Civilisés 1906 - Jérôme et Jean Tharaud, Dingley, l'illustre écrivain 1907 - E. Moselly, Terres lorraines 1908 - Francis de Miomandre, Ecrit sur l'eau 1909 - Marius et Ary Leblond, En France 1910 - Louis Pergaud, De Goupil à Margot 1911 - Alphonse de Chateaubriant, Monsieur des Lourdines 1912 - André Savignon, Les Filles de la pluie 1913 - Marc Elder, Le peuple de la mer 1914 - Adrien Bertrand, l'Appel Sol 1915 - René Benjamin, Gaspard 1916 - Henri Barbusse, le Feu巴比塞 《火線》 1917 - Henri Malherbe, La Flamme au poing 1918 - Georges Duhamel, Civilisation 喬治·杜阿梅爾《文明》 1919 - Marcel Proust, 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 (volume 2 of - À la recherche temps per,) 馬塞爾·普魯斯特,《在少女們身旁》(《追憶似水年華》第二卷) 1920 - Ernest Pérochon, Nêne艾爾內斯特·佩羅雄 《奈納》 1921 - René Maran, Batouala 1922 - Henry Béraud, Le vitriol de la lune and Le martyre de l'obèse 1923 - L. Fabre, Rabevel ou Le mal des ardents 1924 - Thierry Sandre, Le Chèvrefeuille, le Purgatoire, le Chapitre XIII 1925 - Maurice Genevoix, Raboliot 1926 - H. Deberly, Le supplice de Phèdre 1927 - Maurice Bedel, Jérôme 60° latitude nord 1928 - Maurice Constantin Weyer, Un Homme se penche sur son passé 1929 - Marcel Arland, L'Ordre 1930 - H. Fauconnier, Malaisie 1931 - Jean Fayard, Mal d'amour 1932 - Guy Mazeline, Les Loups居伊·瑪茲里納 《狼》 1933 - André Malraux, La Condition humaine安德烈·馬爾羅 《人類的命運》 1934 - Roger Vercel, Capitaine Conan 1935 - Joseph Peyre, Sang et Lumières 1936 - Maxence Van Der Meersch, L'Empreinte de Dieu 1937 - Charles Plisnier, Faux Passeports 1938 - Henri Troyat, L'Araignée 亨利·特洛亞《蜘蛛》 1939 - Philippe Hériat, Les enfants gâtés 1940 - Francis Ambrière, Les grandes vacances 1941 - Henri Pourrat, Le vent de mars 1942 - Bernard Marc, Pareil à des enfants 1943 - Marius Grout, Passage de l'Homme 1944 - Elsa Triolet, Le premier aroc coûte 200 Francs 埃爾薩·特里奧萊《第一個窟窿賠償二白法郎》 1945 - Jean-Louis Bory, Mon village à l'heure allemande 1946 - Jean-Jacques Gautier, Histoire d'un Fait divers 1947 - Jean-Louis Curtis, Les Forêts de la Nuit 讓-路易 居爾蒂斯《夜深沉》 1948 - Maurice Druon, Les grandes familles 1949 - Robert Merle, Week-end à Zuydcoote 1950 - Paul Colin, Les jeux sauvages 1951 - Julien Gracq, Le Rivage des Syrtes (Refused the prize)朱利安·格拉克《流沙海岸》 1952 - Béatrix Beck, Léon Morin, prêtre 1953 - Pierre Gascar, Les Bêtes 1954 - Simone de Beauvoir, Les Mandarins西蒙娜・德・波伏瓦 《名士風流》 1955 - Roger Ikor, Les eaux mêlées 1956 - Romain Gary, Les racines ciel羅曼·加里 《根深蒂固的天性》 1957 - Roger Vailland, La Loi 羅歇·瓦揚《律令》 1958 - Francis Walder, Saint Germain ou la Négociation 1959 - André Schwarz-Bart, Le dernier des Justes 1960 - Vintilă Horia, Dieu est né en exil 1961 - Jean Cau, La pitié de Dieu 1962 - Anna Langfus, Les bagages de sable 1963 - Armand Lanoux, Quand la mer se retire 1964 - Georges Conchon, L'Etat sauvage 1965 - J. Borel, L'Adoration 1966 - Edmonde Charles-Roux, Oublier Palerme艾德蒙德 《忘卻巴勒莫》 1967 - André Pieyre de Mandiargues, La Marge 芒迪亞格《閑暇》 1968 - Bernard Clavel, Les fruits de l'hiver 貝爾納·克拉韋爾《冬天的果實》 1969 - Félicien Marceau, Creezy 1970 - Michel Tournier , Le Roi des Aulnes米歇爾·圖尼埃 《榿木王》 1971 - Jacques Laurent, Les Bêtises雅克洛朗 《蠢事》 1972 - Jean Carrière, L'Epervier de Maheux讓·卡里埃爾 《瑪厄的鷹》(或《馬鄂的雀鷹》) 1973 - Jacques Chessex, L'Ogre 1974 - Pascal Lainé, La Dentellière帕斯卡爾·萊內《花邊女工》 1975 - Emile Ajar (Romain Gary), La vie devant soi埃米爾·阿雅爾(羅曼·加里的化名) 《如此人生》 1976 - Patrick Grainville, Les Flamboyants派屈克·格蘭維爾 《金鳳花》(又譯為《火焰樹》) 1977 - Didier Decoin, John l'enfer德庫安 《約翰魔鬼》(或《約翰·地獄》) 1978 - Patrick Modiano,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莫迪亞諾《暗鋪街》(又譯為《尋我記》) 1979 - Antonine Maillet, Pélagie la Charette 1980 - Yves Navarre, Le Jardin d'alimatation 1981 - Lucien Bodard, Anne Marie 1982 - Dominique Fernandez, dans la main de l'Ange 1983 - Frédérick Tristan, Les égarés 1984 - Marguerite Duras, L'Amant 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 1985 - Yann Queffelec, Les Noces barbares蓋菲雷克 《野蠻的婚禮》 1986 - Michel Host , Valet de nuit 1987 - Tahar ben Jelloun, La Nuit sacrée (摩洛哥)塔哈爾·本·傑倫 《神聖的夜晚——一個男裝少女的奇遇》 1988 - Erik Orsenna, L'Exposition coloniale 1989 - Jean Vautrin, Un grand pas vers le Bon Dieu 1990 - Jean Rouaud, Les Champs d'honneur 1991 - Pierre Combescot, Les Filles Calvaire孔貝斯科 《骷髏地的女孩們》 1992 - Patrick Chamoiseau, Texaco夏莫瓦佐 《德士古》 1993 - Amin Maalouf, Le Rocher de Tanios阿敏·馬盧夫,《塔尼歐斯巨岩》 1994 - Didier Van Cauwelaert, Un Aller simple考韋拉爾特 《一趟去程》 1995 - Andreï Makine, Le Testament fran&edil;ais (俄羅斯裔)安德烈·馬奇諾(又譯名馬金尼) 《法蘭西遺囑》 1996 - Pascale Roze, Le Chasseur Zéro羅澤 《零號獵戶》 1997 - Patrick Rambaud, La Bataille朗博 《戰役》 1998 - Paule Constant, Confidence pour confidence波勒·康斯坦 《心心相訴》(又譯《以心比心》) 1999 - Jean Echenoz, Je m'en vais艾什諾茲 《我走了》 2000 - Jean-Jacques Schuhl, Ingrid Caven讓-雅克·舒爾 《英格麗·卡文》 2001 - Jean-Chrishe Rufin, Rouge Brésil讓-克里斯托夫·魯番 《紅色的巴西》 2002 - Pascal Quignard, Les Ombres errantes帕斯卡爾·吉納爾 《漂泊的影子》(又譯《幻影游離》)(三部曲《最後的帝國》中的第一部) 2003 - Jacques-Pierre Amette, La maîtresse de Brecht雅克 皮埃爾·阿梅特 《布萊希特的情婦》 2004 - Laurent Gaudé, Le Soleil des Scorta洛朗·戈德,《斯科爾塔的太陽》 2005 – Fran&edil;ois Weyergans, 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弗朗索瓦·韋耶爾岡斯,《母親家的三日》 2006 - Jonathan Littell, Les Bienveillantes 39歲的美國作家喬納森·利特爾憑借處女作《仁人善事》》(一譯《仁慈者》《善良者》)成為該獎設立以來第11位獲此殊榮的非法國籍作家 2007 - 吉萊斯·勒華(Gilles Leroy)《阿拉巴馬之歌》 2008 - 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堅韌的石頭》(Syngué Sabour) 2009 - 瑪麗·恩迪亞耶 Marie NDiaye 《三個女強人》«Trois Femmes puissantes» 2010 - 米歇爾·維勒貝克 (Michel Houellebecq) 《地圖與疆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 2013年龔古爾獎獲得者Pierre Lemaitre 2011 - 阿萊克西·熱尼(Alexis Jenni)《法國兵法》(L'Art francais de la Guerre) 2012 - 作為法語文學最高獎的龔古爾獎昨天頒給了一位高中哲學老師傑羅姆·法拉利(Jrome Ferrari),獲獎作品是《羅馬衰落的教訓》(Le sermon sur la chute de Rome),而這部小說具有相當法國現實性,反映了具有分離傾向的科西嘉島嚴重的社會暴力和罪惡問題,作者之前曾在科西嘉任教一段時間。 2013- 皮耶爾·勒邁特《天上再見》 2014-莉迪·薩爾維爾(女,66歲)及其作品《不要哭泣》 2015-法國小說家馬迪亞斯·埃納爾聚焦中東文化的作品《指南針》獲龔古爾獎 2016年度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在巴黎德魯昂飯店揭曉,35歲的女作家萊拉·斯利馬尼以小說《溫柔之歌》獲獎。 2017年艾瑞克·維亞爾德(Éric Vuillard)憑借小說《日程》(L』Ordre jour)獲得龔古爾獎。 巴黎時間2018年11月7日12時40分,2018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正式公布。法國偵探小說家尼古拉斯·馬修(Nicolas Mathieu)憑借小說《追隨他們的孩子們》(英譯名為The Children Who Came After Them)獲得該獎項。 巴黎時間2018年11月7日12時40分,2018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正式公布。法國偵探小說家尼古拉斯·馬修(Nicolas Mathieu)憑借小說《追隨他們的孩子們》(英譯名為The Children Who Came After Them)獲得該獎項。 2018年第一屆「龔古爾文學獎中國評選」的結果在武漢和北京兩地同揭曉,大衛·迪歐的《靈魂兄弟》獲獎。
② 諾貝爾文學獎近十年來的獲獎名單
1.露易絲·格麗克(2020年,美國)
獲獎理由:以帶有樸素美感、准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
代表作:《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等。
2.彼得·漢德克(2019年,奧地利)
獲獎理由: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
個人簡介:彼得·漢德克(1942-),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無欲的悲歌》《罵觀眾》。
3.奧爾加·托卡爾丘克(2018年,波蘭)
獲獎理由: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網路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
個人簡介:奧爾加·納沃雅·托卡爾丘克(1962-),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是當代最受人矚目,也是最暢銷的波蘭作家之一,特別以神話、民間傳說、史詩、與當代波蘭生活景緻風格著稱。
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4.石黑一雄(2017年,英國)
獲獎理由:在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露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錯覺底下的深淵。
個人簡介:石黑一雄(1954-),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1989年的一次采訪中,石黑一雄在談及日本文化對其影響時談到,「我不完全像一個英國人,畢竟我是在一個父母是日本人且說日本語的環境里長大的。」
代表作:《長日將盡》《莫失莫忘》等。
5.鮑勃·迪倫(2016年,美國)
獲獎理由: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
個人簡介:鮑勃·迪倫(1941-),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響已超過50年。
代表作:《鮑勃·迪倫詩歌集》。
6.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2015年,白俄羅斯)
獲獎理由:她那復述寫作法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英勇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個人簡介: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出生於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斯坦尼斯拉夫,父親為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父母二人都是鄉村教師,後來舉家遷往白俄羅斯。
代表作:《鋅皮娃娃兵》《戰爭中沒有女性》等。
7.帕特里克·莫迪亞諾(2014年,法國)
獲獎理由:用出色的「回憶藝術」喚醒了最難以道明的人類命運。
個人簡介:帕特里克·莫迪亞諾(1945-),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迪亞諾孩提時代的家庭氣氛是:父親經常不在家,他常聽到關於大人講父親遇到了什麼麻煩;而母親又常常需要出門旅行。他必需靠政府資助讀完中學。
代表作:《暗店街》《青春咖啡館》等。
8.艾麗絲·門羅(2013年,加拿大)
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個人簡介:艾麗絲·門羅(1931-),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的小說寫的都是渥太華郊區小鎮平民中的愛情、家庭日常生活,涉及的卻都是和生老病死相關的主題。門羅筆觸簡單樸素卻細膩地刻畫出生活平淡真實的面貌,給讀者帶來真摯深沉的情感」。
代表作:《快樂影子之舞》《傳家之物》等。
9.莫言(2012年,中國)
獲獎理由:用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個人簡介:莫言(1955-),本名管謨業。1985年起,莫言受到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創作出了一批帶有先鋒色彩的獨特作品。莫言的文學作品,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像狂放、敘事磅礴。
代表作:《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等。
10.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瑞典)
獲獎理由:因為經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得以用嶄新的方式來體驗現實世界。
個人簡介:托馬斯·約斯塔·特朗斯特羅默(1931-2015),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的詩非常緊密,他使用很少的字來表達非常強烈的感情。他使用許多聯想的手段。由於他用詞非常少,他在5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
代表作:《沉石與火舌:特朗斯特羅默詩全集》。
③ 2015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籍格非《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內容推薦:
《人面桃花》——“江南三部曲”第一部。晚清末年、民國初年,一個女子的命運與近代中國歷史的悲情交織。格非以他一貫的優雅和從容,通過簡單寫出了復雜,通過清晰描述了混亂,通過寫實達到了寓言的高度。
《山河入夢》——“江南三部曲”第二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梅城縣長譚功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夢想與下放命運、坎坷愛情的尷尬錯位。小說以飽滿的筆墨、沉靜的思索,呈現了個體在時代劇變中的曲折與求索。
《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第三部。作者的筆力收歸現實,直指當下。通過譚端午、李秀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精神衍變,格非深度切中這個時代精神疼痛的症結。
從《人面桃花》到《山河入夢》再到《春盡江南》,格非的筆觸復歸現實,復歸他熟識的知識分子群體。
2015茅盾文學獎 格非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作者簡介:
格非,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
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轉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
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敵人》、《邊緣》、《慾望的旗幟》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中短篇小說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另有論著和散文隨筆《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等多部。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准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第三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第一名、《新京報》“2011年度文學類致敬圖書”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④ 中國科幻文學銀河獎 劉慈欣 獲獎多少次
劉慈欣是中國科幻文學領域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多次獲得重要獎項。2000年,他的《流浪地球》榮獲第十二屆銀河獎特等獎,2001年《全頻帶阻塞干擾》和《鄉村教師》分別獲得銀河獎和讀者提名獎,2002年《吞食者》《中國太陽》《朝聞道》等作品均獲讀者提名獎,《地球大炮》《鏡子》同樣獲得了銀河獎,2003年《詩雲》《思想者》也榮獲讀者提名獎。2004年《圓圓的肥皂泡》獲得讀者提名獎,同年《三體》獲得了第二十三屆銀河獎特別獎。2005年,《贍養人類》再次獲獎。2010年,《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第二十二屆銀河獎特別獎,2015年,劉慈欣則獲得了第二十六屆銀河獎特別功勛獎。
2011年,劉慈欣的《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第二屆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金獎,同年,他還榮獲最佳科幻作家獎金獎,2015年,他的《三體》獲得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第六屆最高成就獎。2012年,他的《贍養上帝》獲得了柔石小說獎第一屆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他的《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科幻文學獎。2011年,他的《三體》獲得了《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五佳。
劉慈欣的作品不僅在國內獲得了廣泛認可,在國際上也備受好評。2015年,他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也是中國科幻文學首次獲得這一榮譽。同年,他的《三體1》還獲得了坎貝爾獎最佳小說提名,這是對劉慈欣科幻創作的高度肯定。
劉慈欣的獲獎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三體》系列。該系列不僅在國內獲得了多項重要獎項,還走向了世界舞台,贏得了國際讀者的喜愛。《三體》通過宏大的敘事視角,探討了人類文明的命運和宇宙的奧秘,展現了作者對於科學與哲學的深刻思考,成為科幻文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
除此之外,劉慈欣還創作了許多其他優秀作品,如《超新星紀元》《帶上她的眼睛》《地球大炮》等,這些作品同樣在國內外科幻文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為科幻文學開辟了新的道路,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
劉慈欣的獲獎經歷和作品成就,不僅證明了他在科幻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也為後輩科幻作家樹立了榜樣。他的作品和精神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幻愛好者,推動中國科幻文學向著更加繁榮的未來邁進。
⑤ 遼寧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文章標題:遼寧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第一屆(1997年-1999年)
中篇小說獎
孫春平《放飛的希望》
方明貴《木魚之聲》
刁斗《痛哭一晚》
謝友鄞《閑坐話邊地》
劉嘉陵《1984年8月5日黃昏》
馬曉麗《白樓》
短篇小說獎
於曉威《九月玉米地》
孫惠芬《台階》
李鐵《民間規則》
皮皮《想去中國》
白小易《魔鬼超市》
白天光《黑浮冰》
詩歌獎
閆月君《憂傷與造句》
林雪《在詩歌那邊》
華舒《厚土三部曲》
柳雲《牆》
巴音博羅《蒼黃九章》
魏勝吉《風的語言》
遼河散文獎
王充閭《面對歷史的蒼茫》
劉兆林《高窗聽雪》
丁宗皓《陽光照耀七奶》
原野《一臉陽光》
劉齊《給洋妞算命》
劉元舉《上帝廣場》
報告文學獎
李宏林《馬家軍風雲》
胡世宗《最後十九小時》
黃瑞《為了這一方土地》
石歌《金環路,銀環路》
李繼倫《在木為桐》
文學評論獎
高海濤《心靈的長城——反法西斯戰爭與現代人文精神》
彭雲《家族小說:歷史的輓歌與寓言》
洪兆惠《守護小說精神》
寶藏《布鼓集》
王曉峰《當代市民文化論綱》
馬石利《散文:邁入90年代》
文學翻譯獎
董廣才《風暴挑戰者》
馬玉鳳《波瑞里斯星球》
孫中元《女孩》
齊振增《抓狗者的自白》
趙忠德《聖誕樹》
鄒燕《重現》
第二屆(1999年-2001年)
中篇小說獎
方明貴《雪村》
劉嘉陵《清煙一縷》
短篇小說獎
孫春平《無奈親情》
白天光《宋朝的螞蟻洞》
津子圍《馬凱的鑰匙》
於曉威《關於狗的抒情方式》
詩歌獎
王鳴久《最後的執燈者》
王健《歲月的乳名》
啞地《隆起與沉降》
遼河散文獎
王充閭《滄桑無語》
謝子安《雨走青紗》
張敞《千年悖論》
文暢《國寶靈光》
報告文學獎
張毓茂《跋涉者——蕭軍》
劉元舉《爸爸的心就這么高》
李宏林《師表》
徐光榮《科技帥才蔣新松》
文學評論獎
特別獎——李作祥《論遼寧作家群》
一等獎——田志偉《焚膏集》
高海濤《文學在這里深思》
二等獎——劉樹元《藝術的審美闡釋》
劉嘉陵《紅皮膚莊稼漢》
三等獎—— 丁宗皓《沒有氛圍也沒有星星》
包泉萬《管窺集》
王曉峰《王曉峰之談》
於成全《潤物集》
姚一風《荒原創作軌跡析》
文學翻譯獎
汪榕培《牡丹亭》
胡光利《印度民間故事》
宋韻聲《漂泊的愛》
孟海霞《女王行動》
第三屆(2001年-2003年)
文學評論獎
王向峰《〈手稿〉的美學解讀》
張學昕《真實的分析》
白長青《遼海文壇鑒識錄》
古耜《史詩意識與20世紀中國長篇小說》
林雪飛《論魯迅雜文社會意象構造的思維特徵》
文學翻譯獎
汪榕培《邯鄲記》
廉運傑《霧都孤兒》
孫玉華等《興安嶺奏鳴曲》
楊俊峰等《美國文學概況》
張繼雲《獵人趣園》、《推嬰兒車的男人》
報告文學獎
李占恆的《萬名罪犯大轉移》
楊大群的《毛岸英》
薩仁圖婭的《尹湛納希》
康錦達、朱少凡的《焦點老人》
劉元舉的《鋼琴時代》
中篇小說獎
中夙的《利斧之刃》
李鐵的《鄉間路上的城市女人》
津子圍的《說是訛詐》
白天光的《雌月季》
於曉威的《陶瓊小姐的一九四四年夏》
短篇小說獎
皮皮的《老頭老太太之歌》
王伏焱的《像飛一樣》
周建新的《收獲》
謝競遠的《陽光燦燦照耀誰》
遼河散文獎
張大威的《時光之水》
素素的《獨語東北》
初國卿的《不素餐兮》
劉嘉陵的《記憶鮮紅》
馬秋芬的《老沈 盛京流雲》
⑥ 十大驚艷的短篇現代小說
1.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作為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王小波以其獨特的黑色幽默和犀利的語言風格著稱,其作品適合細細品味。
2. 魯迅的《故事新編》:魯迅先生不僅深刻批判社會,還能以幽默之筆讓人忍俊不禁。這本書以及他的《阿Q正傳》、《葯》等名篇,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它由幾篇以老題材為基礎的「新」故事組成,帶我們領略了一個全新視角下的歷史人物,如大禹、嫦娥、老子等。
3. 契訶夫的小說集《套中人》:本書收錄了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套中人》是最為人熟知的一篇。作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契訶夫的作品總是能深入人心。
4. 川端康成的《雪國》:川端康成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文字優雅,彌漫著淡淡的憂傷,令人沉醉。他的其他作品《古都》、《伊豆的舞女》同樣具有這種美學特質。
5. 村上春樹的《再襲麵包店》:這部作品由六篇結構精巧的短篇故事組成,其中《象的失蹤》是我個人尤為喜愛的一篇。它講述了美好事物的消逝和現代文明的侵襲,引發人們的深思。
6. 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雖然電影版廣受贊譽,但原著小說同樣精彩絕倫。斯蒂芬·金以其驚悚小說聞名於世,這部作品卻展現了其不同尋常的文學深度。
7. 杜拉斯的《情人》:開篇的「我已經老了……」已成為經典語句,深入人心。這部作品以獨特的視角探討愛情,引人深思。
8. 菲茨傑拉德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菲茨傑拉德以其對美國夢的批判而著名,《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他的傑作之一。這部作品同樣優秀,深刻揭示了愛情的復雜性。
9. 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是茨威格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以獨特的人物塑造手法展現了深刻的情感。這封信讓讀者感到困惑,卻同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10. 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不僅講述了青春的故事,對美國青年的影響深遠。塞林格本人也因其傳奇色彩而備受關注,這部作品是他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