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短篇小說選
⑴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集。
【作品列表】
名稱 寫作年代 英譯者, 年代
仮面の告白(Confessions of a Mask,假面的告白) 1948 Meredith Weatherby, 1958
愛の渇き(Thirst for Love,愛的渴望) 1950 Alfred H. Marks, 1969
禁色(Forbidden Colors,禁色) 1954 Alfred H. Marks, 1951-1953
潮騒(The Sound of Waves,潮騷) 1954 Meredith Weatherby, 1956
金閣寺(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金閣寺) 1956 Ivan Morris, 1959
鏡子の家(Kyoko's House,鏡子之家) 1959
宴のあと(After the Banquet) 1960 Donald Keene, 1963
午後の曳航(The Sailor Who Fell from Grace with the Sea,午後的曳航) 1963 John Nathan, 1965
サド侯爵夫人(Madame de Sade) 1965 Donald Keene, 1967
真夏の死(Death in Midsummer and other stories) 1966
わが友ヒットラー(My Friend Hitler and other plays) 1966 HiroakiSato,2002
太陽と鉄(Sun and Steel,太陽和鐵) 1970 John Bester
豊穣の海:(The Sea of Fertility tetralogy,豐饒之海) 1964-1970
之一: 春の雪(Spring Snow,春雪) 1966 Michael Gallagher, 1972
之二: 奔馬(Runaway Horses,奔馬) 1969 Michael Gallagher, 1973
之三: 暁の寺(The Temple of Dawn,曉寺) 1970 E. Dale Saunders and Cecilia S. Seigle, 1973
之四: 天人五衰(The Decay of the Angel,天人五衰) 1970 Edward Seidensticker, 1974
葉隠入門(The Way of the Samurai,葉隱入門) 1970 Kathryn Sparling, 1977
三熊野詣(Mode Acts of Worship) 1970 John Bester, 1995
絹と明察(Silk and Insight) 1970 Hiroaki Sato, 1998
⑵ 三島由紀夫的主要作品
中文名日文名發表時間體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1937年7月散文酸模酸模1938年短篇小說山梔くちなし1940年彩繪玻璃彩絵硝子1940年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1944年短篇小說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1949年7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1950年長篇小說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戲劇劇本火宅1948年11月戲劇劇本燈台1949年5月戲劇劇本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1951年長篇系列《禁色》第一部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1952年游記秘樂秘楽1953年長篇系列《禁色》第二部日本制にっぽん制1953年長篇小說潮騷1954年6月長篇小說金閣寺金閣寺1956年長篇小說鹿鳴館鹿鳴館1956年戲曲劇本豐饒之海1965年、1967年、1968年、1970年超長篇小說
⑶ 《鮮花盛開的森林》三島由紀夫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志》的主編,開始創作《鮮花盛開的森林》,這也便是他的處女作,該文出版後,三島也便正式出道。
這篇文章的構思細致巧妙,讀起來深感充斥著的美藝,我認為應該是一篇意識流小說,文中著重的塑造「憧憬」一詞,如叔母認知中的美好婚姻,因此即便前夫逝去,也能坦然接受貧窮的新婚。
三島這篇文章泛濫著某種不言自明的哀戚之情,他曾在編選自己的小說集時這樣說過(其中便有該篇作品):「我少年時代專念於詩和短篇小說,這其中籠罩著我的哀歡……這些作品坦誠地選取了我自己感到滿意的篇章。」在文中,「我」出生時便如先明一般,接受世間傳遞的冷暖與聲音。待我尋來先祖熙明夫人的日記,熙明夫人在日記中有一篇的記述,內容光怪陸離,好似夢中漶化出來,幻覺似的,這給我內心身處帶來緩和的紛擾。熙明夫人對大海很是恐懼,而從記述中可以明白她對大海是憧憬著的,在文中我又憶起祖母的叔母是個對大海格外嚮往著的人,因此當前夫去世後,她坦盪的和一位窮漁人結婚,試圖追尋自己嚮往的大海。激烈又極致的描述,好像在說這都是與「我」息息相關的事情,事實上,在我初讀三島的作品之時,便能看出某種身處周遭的局內之感,試圖被作者激烈盪漾著的心所吸收,好像悟到了作者留於文字里的靡靡之音。
這篇文章著重於生和死,對於生命中一切的反復無常,和作為人的價值觀念上,同生活矛盾的辯駁,以及對於寧可醉心虛幻的描述,也難以謀得貼切現實的筆觸,在不斷的現實與虛幻的掙扎中,明白了生的目的,和死的因緣,又因無法擺脫的現實而醉生夢死,令我感到一絲對主人公的惋惜,和體悟三島由紀夫少年時代的哀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