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是散文還是短篇小說
⑴ 燈下漫筆是什麼文體
是一篇散文,屬於魯迅的雜文作品。
《燈下漫筆》出自魯迅的《朝花夕拾》。《燈下漫筆》是一篇散文,屬於魯迅的雜文作品。雜文是一種以散文形式表達觀點、批評社會現象、抒發思考的文體。以自由的、隨筆的方式展開,不拘泥於傳統的文學規范,有思想性、議論性和個人色彩較強的特點。魯迅的雜文作品以尖銳的觀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而著稱,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揭示。《燈下漫筆》也是其中之一,通過對生活瑣事的描述和思考,展示魯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⑵ 尋魯迅的小說,雜文,散文各一篇
祝福
《祝福》這篇小說敘述了鄉間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故事說,祥林嫂年輕守寡,婆婆在重債逼迫和衛老二的慫恿下,將她賣給山裡獵戶賀老六為妻。祥林嫂不願再婚,逃至魯四老爺家幫工,數月後被衛老二發現,搶至山中與賀老六成親。他們婚後生子阿毛,本來一家人過得不錯,可是,後來賀死於傷寒,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魯家幫佣。由於祥林嫂兩次守寡,被認為是不祥人,深為主人嫌惡,祝福時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許她沾手。在極度的精神恐懼中,祥林嫂畏懼死後受罪,便將積蓄兩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做替身,以贖『罪孽』。到冬至祭祀時,主人仍大聲呵斥,不許祥林嫂沾手。從此,她失魂落魄,猶如『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一樣,終於被魯家攆出去,淪為乞丐。在一個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聲中倒斃在雪地里。
魯迅的這部小說在1946年改編為越劇《祥林嫂》,由雪聲劇團演出,南薇編劇,袁雪芬領銜主演,被譽為40年代越劇改革的里程碑。1956年,小說由夏衍改編成電影,上演後在國內外反響熱烈。
吶喊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後收入《吶喊》中。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
魯迅的創作:
《人之歷史》(1907年在日本期間發表第一篇論文)
《域外小說集》(1909年,與周作人合譯)
《古小說鉤沉》(理論專著,1919,輯錄唐代以前的小說)
《中國小說史略》,1923、1924,北京新潮社出版
《懷舊》(1911,最早的作品,以辛亥革命為背景的文言小說)
(1)3部小說集:兩部現實題材作品集《吶喊》、《彷徨》,一部歷史題材作品集《故事新編》。
A、《吶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C.《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採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兩地書》。
A、《野草》:抒情散文詩集,共23篇。另有一組散文詩《自言自語》(1919,共7篇)發表於1919年,開「獨語體」散文開河。
《風箏》1925
《影的告別》
《過客》
《這樣的戰士》
《復仇》
《求乞者》
《死後》
《雪》
《秋夜》
《臘葉》
《頹敗線的顫動》
《一覺》
《好的故事》
B、《朝花夕拾》:敘事回憶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發表時題為《舊事重提》,創「閑話風」散文的傳統。
《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1926.9
《藤野先生》1926.10
《阿長和<山海經>》
《范愛農》
《無常》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狗·貓·鼠》
C、《兩地書》書信集,1933年上海青光書局出版,與許廣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雜文集。
《熱風》1925,北京北新書局,包括《隨感錄》
《華蓋集》1926,北京北新書局
《墳》1927,未名社出版,包括:
《文化偏至論》(1908年,《河南》月刊,理論專著)
《摩羅詩力說》(1908年,《河南》月刊,理論專著)
《我之節烈觀》(1918,《新青年》)
《我們現在怎樣作父親》(1919,《新青年》)
《春末閑談》(1925,《莽原》)
《燈下漫筆》(1925,《莽原》)
《論睜了眼看》(1925,《語絲》)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1926,《莽原》)
《華蓋集續編》1927,北京北新書局,包括:
《一點比喻》(1926,《莽原》)
《記念劉和珍君》(1926,《語絲》)
《而已集》1928,上海北新書局,包括: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1927)
《略論中國人的臉》(1927,《莽原》)
《三閑集》1932,上海北新書局
《二心集》1932,上海青光書局,包括:
《「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1930,《萌芽》)
《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1930,《萌芽》)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1930,《萌芽》)
《「友邦驚詫」論》(1931,《十字街頭》)
《偽自由書》1933,北新書局化名青光書局出版,包括:
《現代史》(1933,《申報·自由談》)
《文章與題目》(1933,《申報·自由談》)
《二丑藝術》(1933,《申報·自由談》)
《南腔北調集》1934,上海同文書店,原聯華書局出版,包括:
《為了忘卻的記念》(1933,《現代》)
《准風月談》1934,
《集外集》1935,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花邊文學》1936,上海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1937,包括:
《病後雜談》(1935,《文學》)
《弄堂生意古今談》(1935,《漫畫生活》)
《阿金》(1936,《海燕》)
《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
《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包括:
《死》(1936,《中流》)
《半夏小集》(1936,《作家》)
《女吊》(1936,《作家》)
《集外集拾遺》
未成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