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是短篇小說
1. 魯迅的<<故鄉>>屬於哪一類的書
《故鄉》是魯迅先生較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且是解放以後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
2. 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
許欽文許欽文(1897.7.14-1984.11.10),原名許繩堯,生於浙江山陰。1917年畢業於杭州省立第五師范學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師。1920年赴北京工讀,在北京大學旁聽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課程,並因鄉誼與魯迅先生過從甚密,自稱是先生的「私淑弟子」。 1922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暈》,此後經常在《晨報》副刊發表小說和雜文,受到魯迅的扶植與指導。 1926年由魯迅選校,資助的短篇小說集《故鄉》出版,描寫的多是浙江家鄉的人情世故態,頗受好評,魯迅先生將其列入「鄉土作家」之列。1927年離開北京到杭州,抗戰爆發輾轉福建各地,勝利後復回杭州,前後20餘年,一面教書,一面寫作。
歷任杭州高級中學、成都美術學校、福建師范、福州協和大學教師,杭州第一中學、浙江師范學院教師。1955年起先後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協浙江分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進中央執行委員,民進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員。其間從事魯迅著作的研究。
著作:
《短篇小說叄篇》(短篇小說集)1925,北新
《故鄉》(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毛線襪及其它》(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回家》(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趙先生的煩惱》(長篇小說)1927,北新
《鼻涕阿二》(中篇小說)1927,北新
《彷彿如此》(短篇小說集)1928,北新
《幻象的殘象》(短篇小說集)1928,北新
《若有其事》(短篇小說集) 1928,北新
《蝴蝶》(短篇小說集)1928,北新
《西湖雲月》(長篇小說)1929,北新
《一壇酒》(短篇小說集)1930,北新
《創作叄步法》(理論)1933,開明
《兩條裙子》(長篇小說)1934,北新
《文學概論》(理論)1936,北新
《許欽文創作選》(小說、散文合集)1936,仿古
《欽文自傳》(傳記)1936,時代
《無妻之累》(散文集)1937、宇宙風
《風箏》(散文)1948,懷正
《許欽文小說選集》(短篇小說集)1956,作家
《許欽文小說集》 1984,浙江文藝
《許欽文散文集》 1984,浙江文藝
3. 魯迅的《故鄉》中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故鄉》原文
作品名稱:故鄉、創作年代:1921年、作品出處:《吶喊》。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作者:魯迅。
故鄉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
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
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具,此外須將家裡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是的。」「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
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
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
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
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賊嗎?」「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
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去……」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
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這好極!他,怎樣?……「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
(3)魯迅故鄉是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小說寫「我」「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通過自己在故鄉的所見所聞表達了離鄉多年後重新回鄉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小說一開始所極力渲染的那種悲涼的氣氛,是為後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鋪墊:「時候既然是深冬……沒有一些活氣。」
這也正是「我」此次回鄉的悲涼心境的反映。作者忍不住懷疑「這可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旋即轉入對故鄉的回憶:「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又恍然意識到,「故鄉本也如此」,只不過是「我」的心境變化而已,「因為我這次回鄉,本來就沒什麼好心緒」。
這「心境的變化」表明了「我」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離本鄉、「走異路,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人們」這一段隱藏在小說背後的曲折經歷之後,卻仍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的失落和悲哀,而這一切正是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普遍困惑和迷茫。
帶著這樣的心緒,「我」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心中自然感到了無限的凄涼。在這個意義上,「回鄉」也正是「尋夢」,從而帶有了一層形而上的人生況昧,表達了一個出走異鄉的現代文明人對於故鄉的眷戀,一種難以割捨的鄉土情懷。
4. 魯迅作品故鄉
魯迅作品《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魯迅先生的《故鄉》寫的就是美好破碎的事情而已,記錄的是一個中年人從近鄉情更怯的迷茫,到撕碎記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慘烈的,尤其是對主角——訊哥兒來說。
可是這么想要見到的故鄉,見到之後"我"開心嗎?並不,"我"很難過,因為故鄉回不去了才有意義,回憶中的食物總是美好的。在見到故鄉後,"我"的第一印象卻是"冷",天氣的陰冷,風的寒冷,景象的"蕭索之冷",以及"我"心中的"凄冷"。與故鄉的重逢,魯迅先生又是用一句話就表達出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5. 故鄉是一篇什麼文章
《故鄉》是一篇由文學家魯迅寫的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故鄉》是一篇由文學家魯迅寫的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鍵枝皮說,創作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新青年》9卷1號。
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稿差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6. 魯迅的故鄉是小說還是散文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