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汪曾祺短篇小說有感

汪曾祺短篇小說有感

發布時間: 2025-01-28 09:06:44

㈠ 汪曾祺的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

汪曾祺的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1

讀《人間草木》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極其賦有情趣、文化,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增長見識的一本寶貴的書籍。其中還有許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麗動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花兒呢?更是艷麗奪目。有緬桂花,芳香撲鼻,香的像蘭花。夏天有珠蘭、牽牛,牽牛花是短命的,還有薄命的秋葵,美麗的鳳仙,真是數不勝數。還有一種奇妙的野草「萬把鉤」它結的果實上有許多小鉤,碰到它就會掛在衣服上,很難清除。

這些東西都很有趣吧!看了這之後,我深深的陶醉並沉迷在此,其中的樂趣還無窮呢!

山丹丹一種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葯,還有紫紅誘人的葡萄,沁人心脾,還有香甜的槐花,彌漫在整個春天。啊,真美!我彷彿親眼看見如此優美的景色。

作者把這些優美的景色刻畫的栩栩如生,他細微的觀察深刻的描寫,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人間草木》刻畫的如此醉人、優美,彷彿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體會。

說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對於食品的描寫更是讓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簡直是人間極品。

高郵的咸鴨蛋可是不同凡響。那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黃發紅,散發誘人的香味。不似別處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說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鍾愛的鹹菜茨菇湯、氣鍋雞、火腿,還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國各地的特色佳餚。氣鍋雞特別鮮嫩,湯清如水,而且雞想撲鼻,看著這生動的描寫,我不禁口水潛溢。

作者有這么淵博的知識,如此獨特的見解,一定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風土人情也相當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區的人們口味迥異。山西人愛吃醋,愛吃酸。無錫人愛吃甜。四川人愛吃辣,等等的異域風情。作者竟能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知之甚詳,看來作者是一個喜歡游歷,善於觀察的人。

《人間草木》中描寫的各個地區真是美極了,從前從未見過的一些風景,在看完此書之後,我彷彿親眼看見了這些風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凈,最安靜的,使作者感到輕松自由。樂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聲。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開花時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紅色、桃紅色、淺紅色、紫銅色、白色,真是美不勝收。福建的雲霄是果鄉,到處是果樹:蘆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無渣,真是美味極了。

武夷山也是風光壯麗。玉女峰,大王峰,壯麗極了,還有好多優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園。

作者把這山水、特產描寫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覽一番。

《人間草木》還描寫了作者在聯大上大學的一些歲月,他和幾個朋友總是愛泡茶館,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優秀小說,散文,都是在泡茶館時寫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響。

在聯大那時人們穿的衣服也是風格迥異。但大多數衣服都是非常破舊,還有人穿的鞋露著腳趾,後跟爛了。雖然那時聯大的.師生破衣爛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學問,窮且益堅。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學習。

在聯大的那段歲月中,對於作者來說,還有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跑警報。抗戰時期,一有警報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動人心啊!那時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毀了一些房屋,意在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但是昆明人是不會被威脅到的,中國人都是堅強的,我們青少年也是堅強不屈的。

沈從文、金岳霖先生、聞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聯大對作者有深遠影響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真是耐人尋味。

從《人間草木》中我了解到許多異域風情,優美動人風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間自有草木,更有動人心弦的情誼。所以《人間草木》猶為給人啟發。

汪曾祺的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2

《人間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輯,每一輯內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單單從目錄就能看得出來。每篇文章的題目都很直白,樸素、平凡但是帶著點詩意。「人間草木」這個題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題目,但是作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卻很恰當。每篇散文的語言都很朴實,簡單,內容也不是什麼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隨處可見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題目烘託了文章,還是文章烘託了題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麼都能寫,而且寫的有趣。卸去了華麗辭藻的文章讀起來讓人頗為心安和舒服。從回憶家鄉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種各樣的小吃,再到在聯大的生活、相識的老友、親人……幾乎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筆下卻別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頁的文章,把葡萄從一月到十二月詳詳細細地描寫了下來,但讀著一點也不使人厭煩。這便是魅力,或者說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經歷,《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讀起來仍舊是溫暖的。有人對散文不感興趣,認為它無聊,沒有跌宕的情節,像一杯白水。其實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罷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擔得起這八個字的——

溫和從容,歲月靜好。

汪曾祺的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3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對他是一無所知,真是很慚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終於買到了他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可買來之後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周終於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捨得放下!裡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聯想現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於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託,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讀汪先生的這本書,覺得心裡暖暖的,靜靜的……

㈡ 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味。接下來我為大家整理了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歡迎閱讀!

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篇一

平凡的人物,從中又折射出不平凡。作者以朴實清新的筆觸寫那些平凡實在的人,寫他們的生活,寫他們的生,寫他們的死,寫他們的所想,寫他們的所做,寫他們的歡樂,寫他們的悲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者都寫,天大的事兒,芝麻綠豆的小事兒。詹大胖子,連老大,八千歲,高閻王,王四海,陳四,陳小手……嫁娶,生孩子,賣椒鹽餅子西洋糕,賣米,唱戲,求雨,買獎券,賣藝……作者寫了許多「小人物」,寫了許多彷彿並「不值一提」、「微乎其微」的「小事兒」,但從中卻透露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的悲歡離合。作者正是以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去闡釋生活,闡釋人生。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這就是。什麼是真正的人生?這就是。

第一次讀汪曾祺的小說,我就被吸引住了,深深地。我只感覺他的小說中充滿了無窮的生活的樂趣。我為小說中的人物而哭而笑,而喜而悲。平凡的百姓永遠是生活的主題,平凡的百姓永遠是歷史的主題。

我很欣賞作者在《小說三篇》之一《賣蚯蚓的人》中所說的幾句話:「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我要了解他們吃什麼和想什麼」「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於人,我只想了解、欣賞,並對他們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正如此說,作者在他的每篇小說中幾乎不作議論,只是很自然地展示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的原型,讓讀者去感受那種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美。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我想這正是源於它的瑣細,它的親昵,它的真實。

汪曾祺短篇小說讀後感篇二

汪曾祺的小說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味。在質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自己的獨特樂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在他的筆下有住在庵里的和尚、串村走戶的女挑夫、手藝了得的錫匠、掏糞工、趕牛人,也有西南聯大的文嫂、金昌煥等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都不是什麼達官顯貴,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不同的人生。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寫的很真實,並不是好人全好,壞人全壞,寫十一被打後,老錫匠去找人算賬,打十一的那人也會害怕,村裡的幹部也對施暴的人進行了懲罰,《胡里雜記》中的那些富人小姐們去廟里的時候也會施捨給叫花子們一些錢。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諷刺意味。如:明海和尚雖然是當家和尚,可是他距離那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鍾磬,三要聰明記性好的標准還差的很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都不具備,可是他還當得好好的。

在《七里茶坊》中的趕牛人們在大雪天還要堅持把牛趕下山去,其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頭兩年,大躍進,大煉鋼鐵,夜戰,把牛牽到地里,殺了,在地頭架起了大鍋,大塊大塊煮爛,大夥兒,吃!那會吃了個痛快,這會兒,想吧!」這其中就是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諷刺,還有《胡里雜記》中的李三,本來他應該管理市井中的叫花子的,可是對於有一批人他不管,而是在他們「收獲」後去管他們要錢,諷刺味十足。他的小說語言是一種散文化的語言,他常用細致的語言描寫周圍的環境、人物形象等。他曾在《大淖記事》中這樣描寫「淖,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的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淼的,這是兩水道的河源」後面還有相當細致的描寫,在寫到小英子的外貌時「小英子這天穿了一件白夏布上衣,下邊是白紗布的褲子,赤腳穿了一雙龍須草的細草鞋,頭上一邊插著一朵梔子花,一邊插著一朵石榴花。」汪曾祺經常用一些細致的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來塑造一個人物形象。

這些語言給人以散文美的感受,可以說是「散」和「淡」的完美結合,但就是這樣一種散文化的平淡語言給他的小說平添了一份特殊的韻味。雖然是散文化的語言來寫小說,有「形散」的嫌疑,但是從他的小說中其實不難看出他的情節安排其實是很緊湊的,如《受戒》中明子隨舅舅去出家的時候就遇見了小英子,後來又相繼遇見了幾次,而且文中也說過和尚是可以娶親的,這樣發展到最後小英子問明子願不願意讓她做他媳婦這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他的有些故事情節安排的很巧妙,如《陳小手》中先是描寫陳小手的手是如何的小,他接生是如何的厲害,接著寫那個軍官的夫人難產了,接生婆們都束手無策,這時就有人提議要陳小手來,然後描寫陳小手是如何費勁力氣成功接生的,接著是軍官的感謝,到這里似乎都沒什麼出彩的地方,直到後來出現的那一聲槍響,這時讀者才如夢初醒般回過神來,也就是這一個結局讓全文的境界提升了。讓人唏噓軍官的無恥以及陳小手的悲哀。

㈢ 小學生汪曾祺讀本的讀後感怎麼寫

《汪曾祺讀本》讀後感

汪曾祺寫的書有許多,小說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其中《小學生汪曾祺讀本》里的《我的家鄉》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視線……

《我的家鄉》中汪曾祺寫了他的家鄉高郵。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汪曾祺的家鄉是個水鄉,家鄉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叫高郵。運河裡有著許多的大船;許多捕魚的魚鷹;許多造船修船情景;許多我在西堤上跟小朋友玩的趣事;還有許多那裡的特產,例如:湖蟹、咸鴨蛋……

我在看到用魚鷹捕魚這段描寫的時候,不禁眼界大開,心裡也在嘀咕著:竟然還有這種奇特捕魚的方法。人們一般都是兩條船,一條船有八隻左右的魚鷹排成陣形,捕魚人把篙子一揮魚鷹就紛紛躍進水裡,叼著一條鱖魚上來,捕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扣子,獎勵它們一條小魚,它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又跳進水裡為人捕魚。這種捕魚的方法真奇特呀!

汪曾祺把高郵的特產寫得很有趣,字里行間還包含著深意呢!像這句: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裡出咸鴨蛋。」好像我們那裡只出咸鴨蛋似的!這句話寫出了高郵不僅僅出咸鴨蛋,還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如:秦少游,散曲作家王磐,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

順便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哦,我媽媽的家鄉也在高郵,下次我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去汪爺爺寫到的地方游覽一下。

㈣ 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有感1200字

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有感

從二月中旬進入敘事者群,悠忽間,我參與閱讀和寫作已經有三個月了。二月份共讀的是方華局長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三月份共讀的是傅佩榮教授譯解的《大學》和《中庸》,四月份共讀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
初讀《人間有味》第一輯「四方美食」,只覺得作者是個資深「吃貨」,看著他介紹昆明的一些名菜,如「過橋米線」、「培養正氣」的汽鍋雞;東月樓的鍋貼烏魚、醬雞腿;映時春的油淋雞、雪花蛋、桂花蛋;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護國路白湯羊肉;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甬道街的紅燒雞……真是看得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恨這昆明離得太遠,不然非得跑去好好吃一頓。
這樣一位「資深吃貨」,到底是何許人也?然後就找「度娘」: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怪不得書中多出提到老舍、沈從文等名家。
《人間有味》這本書前面的兩部分寫的都是地方美食、特色小吃,讓我感受到作者汪老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沉醉,不由地就想起大文豪蘇東坡。同樣是文人,詩詞歌賦精妙;同樣愛美食,生活處處真性情。據說「東坡肉」「羊蠍子」都是蘇大學士發明的。
汪曾祺先生說:「一個文藝作者,一個作家,一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虱都嘗一嘗;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是個損失。」當然,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我們知道,一盤好菜應該是色、香、味、意、形、養六者的結合體。而要做出這樣一盤菜,就要關注做菜的整個過程——備菜要細,炒菜要活,品菜要慢。做菜過程中,人的心思得到鍛煉,技能得到培養,慾望得到滿足,心情得到愉悅。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思也得到了鍛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慾望也得到了滿足,心情也得到了愉悅。
做菜的樂趣不僅僅在於吃菜,更重要的是做菜的過程。好課的樂趣也不僅僅在授課的效果上,更主要的是在過程的體驗上。好課強調的不只是老師教的如何,更主要的是學生學得怎麼樣。上課和做菜,盡管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真性情的人都熱愛生活。我的音樂老師——鄭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帶領我走進了音樂的殿堂。鄭老師不僅教學優秀,桃李滿天下,更難得的是做得一手好菜。記得正月里,老師總會喊上我們幾位離她近的徒兒到家中小聚,然後夫妻倆齊上陣,水裡游的,山上跑的,柵欄邊飛的,菜地里長的,經過老師的烹飪均是色香味俱佳,讓我們手不釋「筷」。鄭老師還說,上課也像做菜一樣,同樣的內容,設計的程序不同,教學的手段不同,學生們的興趣就不一樣,課堂效果肯定不同;同樣的原材料,製作的方法不同,添加的佐料不同,做出的口味就不一樣,那麼食客們的感受和反響肯定不同。
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陳璞也說:優秀教師為什麼要會燒菜?首先,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必然是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人,而燒菜就是平凡而無法迴避的生活。其次,用日常的食材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恰如教學設計一般,其實是對整體設計思維和想像力的鍛煉,也是把審美與技能的結合。最後,當遇到這樣無法外出吃飯的時候,起碼還可以自給自足。左手琴棋詩畫,右手煙火凡塵,有時惘然彷徨,有時欣然大笑,這就是人生!
我個人從不追求美食、美味,生活上比較簡單,只是覺得每日三餐能夠飽腹即可。雖然談不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會做大餐,但是日常生活的飯菜還是能經營的。像我做的「絲瓜雞蛋肉片湯」就是兒子的最愛。
話說回來應該源於「懶」!因為但凡為了口福,必然需要跑腿采購新鮮的原材料,然後一番揀、掐、洗、涮,刀工、火候,一樣都不能怠慢,等煮熟起鍋,擺上桌必然色香味俱全,然後一夥人風卷殘雲,一桌子光碟。隨即又是收拾一廚房的鍋碗瓢盆,這樣一番折騰少不了三小時。估計吃那美食也就十來分鍾。這樣一對比,我總覺得劃不來,吃點什麼不好,只要能填飽肚子。這么說來,我是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但是我也並不討厭廚房,討厭做飯,只是覺得生活中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做,如果把時間總是浪費在一日三餐上面,難免有點奢侈。
但是按陳璞老師的意思,如果一位老師不會搭配菜餚就不會設計教材內容;不會烹飪菜餚就上不出精彩的課堂。所以要想當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不能只會彈琴唱歌,還得學會做菜,把不同的原材料怎麼搭配,怎樣加工,怎樣烹飪才能成為一盤人人喜愛的菜餚?這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能力。我會朝著名師們指導的方向努力!

㈤ 汪曾祺短篇小說《受戒》讀後感5篇

《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受戒》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受戒讀後感(一)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受戒讀後感(二)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受戒讀後感(三)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庄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這里,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盪氣回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這里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可以收租、放債」,「可以賭錢、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喂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不過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謬的閑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朴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朴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直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己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起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後來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liuxue86.com,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周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特別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面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己。

受戒讀後感(四)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設身處地地想,《受戒》原文來說,「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這是愛嗎?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還不如說打著和尚的幌子誘拐良家婦女。那家人的父母知道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又會作何感想?

另外,文章中關於和尚殺豬的描寫也讓我不舒服。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不過在豬臨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惡心!有這種偽善的和尚在身邊,這里還是「桃花源」嗎?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說,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脫。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說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庄這樣寬容的環境里才有可能成長發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適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數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受戒讀後感(五)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盪,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里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里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干農活。「念經,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裡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小說的最後,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余痛未消,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劃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盪,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熱點內容
小說極海聽雷大結局是什麼 發布:2025-04-23 21:46:30 瀏覽:674
短篇小說作者叫什麼晴 發布:2025-04-23 21:44:52 瀏覽:53
在游戲中嘿嘿嘿的小說 發布:2025-04-23 21:43:50 瀏覽:908
博弈短篇小說 發布:2025-04-23 21:43:44 瀏覽:951
游戲類小說寫的好的作者 發布:2025-04-23 21:41:30 瀏覽:388
好看的甜甜的總裁小說 發布:2025-04-23 21:40:33 瀏覽:980
小說冷心總裁的廉價新娘 發布:2025-04-23 21:40:23 瀏覽:706
文筆好的剩女短篇小說 發布:2025-04-23 21:11:19 瀏覽:359
沐青雨的最新的小說全集 發布:2025-04-23 21:04:53 瀏覽:857
小說霸道總裁電影迅雷下載 發布:2025-04-23 21:00:42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