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短篇小說讀後感
Ⅰ 幫我寫一篇 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死者》的讀後感 1000字 就行 不要復制黏貼的
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死者》的讀後感 1500字:
詹姆斯•喬伊斯,以其細膩的富有現實主義的筆觸寫下了十五個短篇,十五種不同的人生,他們又都互不認識獨自生存於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 。喬伊斯的這些在某個片段聚集起來的人們,他們的生命沒有開始,我們也無從知曉他們的結局,留給我們的只有冷眼旁觀者的寫實和嘲諷。寥寥幾段文字,喬伊斯就能把一個環境,一個人物本該有的情緒展現在我們面前,他筆下一個故事有時總讓我覺得結束的那麼突然,也許,正是這份突然給閱讀留下了最深遠的回味,每一片段里的生命都應該穿越現實的存在下去,重生,抑或墮落,那是生命的選擇,作者沒有這個權力。
十五個故事以死亡開始,同樣以死亡結束。他們之間本沒有聯系,但是作者運用相同的結構模式,又讓我們隱隱地覺得他們之間某種屬於一個時代,一個名族的特性。閱讀《都柏林人》,彷彿是在看一部分集電影,由十五個片段組成,他們的主色調永遠是黑白,偶爾有一些特別扎眼的亮色被插入,黑白與亮色調視覺效果的沖擊,光影的運用,要是拍成電影,《罪惡都市》的色彩、格調應該是適合的。
詹姆斯.喬伊斯是二十世紀里一位偉大的愛爾蘭小說家,也是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他的創作對西方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和狄更斯一起被譽為莎士比亞之後兩位最偉大的用英語創作的作家。 《死者》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的壓卷之作,是該集的高潮與總結,歷來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名著佳作。綜觀小說《死者》的敘事脈絡,喬伊斯通過晚會以及晚會後的幾個場景描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爾在不同場景中,相繼與三個女人交鋒屢屢受挫之後,心態發生的種種變化,揭示了他逐步走向自我,認識自我,以及最後「頓悟」的心路歷程,但是,從《死者》結尾有關「頓悟」和「漫天飄舞的大雪」描述中,讀者並不能直接感受到主人公此刻究竟「悟」出了什麼。故事的結尾和加布里埃爾的未來隱沒在充滿著象徵意義的文字之中。一切不在是明白和清晰可辯的。它的寓意需要閱讀主體去解讀和闡釋。事實上,喬伊斯作品中所表現的意義含糊就是對傳統解讀的有力質疑。 興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解構主義批評方法旨在消解文本中意義的確定性和單一性,因而為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方式。本文試圖運用解構批評方法,尤其是雅克·德里達的「異延」解構觀點對《死者》進行具體分析。「異延」是德里達解構主義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是「產生差異的差異」。德里達通過異延消解了西方傳統中形而上學的「邏格斯中心主義」和「語音中心主義」,從而說明了任何一種追尋單一本原的活動都是徒勞的。 全文由四章構成。 第一章分三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簡要介紹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第二部分簡要介紹小說《死者》及其主題並從中選取兩個最具爭議性的互相矛盾的主題「死亡」和「新生」作為本文的論述對象;第三部分介紹迄今為止在文學評論上對《死者》所形成的一些觀點。 第二章介紹解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尤其是德里達「異延」觀點,旨在為後面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論准備;第三章主要用「異延」觀點分析文本中出現的關鍵詞彙「死者」、「西部」,說明由於語言及意義的含糊,導致了作為意義歸宿的「在場」已經不復存在,符號的確定意義被層層延異下來,又向四面八方指涉開去,猶如種子一樣到處播撒,因而它根本沒有中心可言。從而從文本中一句話「該是他動身去西方旅行的時候了(孫粱等譯:263)」著手(這句話是理解整個文本主題的關鍵),來探討兩個最富爭議的互相對立的主題:死亡和新生,指出導致這兩種互相對立的主題能在同一文本中合理存在的原因,是由於該文本自身存在的矛盾因素導致了文本意義的含糊,從而造成了文本意義的不確定,即文本中心意義(主題)的缺失。是文本自己消解了自己。同時,主題意義的不確定也體現了對傳統解讀的顛覆。 第四章的結語部分對上述章節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最後的結論是:由於文本中互相矛盾的、不確定的因素及語言和意義的含糊性而導致了中心意義的缺失,從而說明文本具有意義含混和自我消解的特徵。同時,小說《死者》主題意義的開放性,給讀者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闡釋空間,這也正是它被讀者廣泛關注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