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lict短篇小說
❶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作品《窮人》
窮人
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朴實、准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朴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採用了人物的對話,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描寫特別細致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朴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課文記述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窮人淳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用多種方式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有直接心理描寫,又有間接心理描寫;既有錯覺、幻覺的運用,又有景物描寫襯託人物心理。
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氣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裡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古老的鍾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桑娜沉思∶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不過,感謝上帝,孩子們都還健康。沒什麼可抱怨的。桑娜傾聽著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在胸前劃著十字。
睡覺還早。桑娜站起身來,把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提著馬燈走出門去。她想看看燈塔上的燈是不是亮著,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見。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風掀起她的圍巾,卷著被刮斷的什麼東西敲打著鄰居小屋的門。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鄰居。「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啊!」桑娜一邊想,一邊敲了敲門。她側著耳朵聽,沒有人答應。
「寡婦的日子真困難啊!」桑娜站在門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進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門,仍舊沒有人答應。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聲,心想,莫不是出什麼事了?她猛地推開門。
屋子裡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桑娜舉起馬燈,想看看病人在什麼地方。首先投入眼簾的是對著門放著的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只有死人才是這副模樣。桑娜把馬燈舉得更近一些,不錯,是西蒙。她頭往後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睡著兩個很小的孩子,都是卷頭發,圓臉蛋,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發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他們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裡。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頓也好!」
門吱嘎一聲,彷彿有人進來了。桑娜一驚,從椅子上站起來。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門突然開了,一股清新的海風沖進屋子。魁梧黧黑的漁夫拖著濕淋淋的撕破了的魚網,一邊走進來,一邊說∶「嗨,我回來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來,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這樣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氣壞透了!哦,魚打得怎麼樣?」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著,把網拖進屋裡,坐在爐子旁邊。
「我?」桑娜臉色發白,說,「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
「哦?什麼時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兩個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了。他們那麼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桑娜沉默了。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窮人》寫作主旨〗
1.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讀者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課文開頭描寫了故事發生的環境: 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濤轟鳴,狂風怒吼,海上正起著風暴,桑娜的丈夫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著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床上。屋裡又潮濕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作者展示了一幅西蒙死去的悲慘畫面:母親臨死的痛苦與孩子睡眠的甜美,母親的慈愛與孩子的無知。這一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感染著讀者。這些描述,包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2.贊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小說里沒有一句直接贊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裡,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致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甚至後悔的復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種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感染著讀者。
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朴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
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1863~1869)
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長篇小說《復活》(1889~1899)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自傳體小說《 幼年》《童年》(1855)《少年》(1857)
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
短篇小說《琉森》(1857)
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回答者: wzk1997 - 試用期 一級 9-27 20:17
窮人
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氣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裡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古老的鍾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桑娜沉思∶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不過,感謝上帝,孩子們都還健康。沒什麼可抱怨的。桑娜傾聽著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在胸前劃著十字。
睡覺還早。桑娜站起身來,把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提著馬燈走出門去。她想看看燈塔上的燈是不是亮著,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見。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風掀起她的圍巾,卷著被刮斷的什麼東西敲打著鄰居小屋的門。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鄰居。「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啊!」桑娜一邊想,一邊敲了敲門。她側著耳朵聽,沒有人答應。
「寡婦的日子真困難啊!」桑娜站在門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進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門,仍舊沒有人答應。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聲,心想,莫不是出什麼事了?她猛地推開門。
屋子裡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桑娜舉起馬燈,想看看病人在什麼地方。首先投入眼簾的是對著門放著的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只有死人才是這副模樣。桑娜把馬燈舉得更近一些,不錯,是西蒙。她頭往後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睡著兩個很小的孩子,都是卷頭發,圓臉蛋,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發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他們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裡。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頓也好!」
門吱嘎一聲,彷彿有人進來了。桑娜一驚,從椅子上站起來。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門突然開了,一股清新的海風沖進屋子。魁梧黧黑的漁夫拖著濕淋淋的撕破了的魚網,一邊走進來,一邊說∶「嗨,我回來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來,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這樣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氣壞透了!哦,魚打得怎麼樣?」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著,把網拖進屋裡,坐在爐子旁邊。
「我?」桑娜臉色發白,說,「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
「哦?什麼時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兩個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了。他們那麼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桑娜沉默了。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朴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英文簡介
Leo Tolstoy was born in 1828 in Russia. Many people think that he is the greatest 19th century Russian writer. His most famous works are War and Peace and Anna Karenina and he also wrote many shorter works. We can watch the two films War and Peace and Anna Karenina on TV. Tolstoy believed in God, and he loved peace very much. The bad society made him very unhappy, so he wanted to do something to changed it but he failed.He often gave poor people help. In 1910 he left the world.Now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like to read his great books very much.
列夫托爾斯泰1928年生於俄羅斯。許多人認為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此外他還寫了不少短篇小說。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電視收看《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改編的電視劇。托爾斯泰信仰上帝,十分熱愛和平。但是腐敗的社會使他相當不得志,所以他期望改變一些事,結果失敗了。他經常給於窮人一些幫助。1910年,他離開了人世。現在全世界讀者都十分喜歡他的作品。
上面這個是參考別人的
【中篇小說名】
《窮人》,中篇小說,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作於1846年。採用書信體裁,描寫年老貧窮的小官吏傑渥式庚同情受地主迫害的孤女瓦爾瓦拉,為了幫助她,自己搬到貧民窟,省吃儉用。後來,傑渥式庚越來越貧困,瓦爾瓦拉走投無路,只好嫁給地主為妾。一出版即轟動文壇,受到讀者的普遍贊揚,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稱之為「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窮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窮人的性格以及他們所受的種種委屈。同時,小說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短篇小說名】
〖《窮人》簡介〗
《窮人》,短篇小說,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著。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小說用朴實、准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這部小說的一個片斷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錄在了第十二冊的語文書內,供學生們學習。
《
❷ 英文記敘文的五大要素
記敘文或短篇小說中的五要素(fiveelements)指的是:角色(character)、情節(plot)、背景(setting)、沖突(conflict)及主題(theme)。
角色(character)是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人或者多人,他/她/它(們)完成了故事大部分的情節。記敘文或短篇小說中人物角色較少,其中有一個或者兩個角色對於其他角色來說更為重要,並更多的參與到主要的情節之中。
進行角色分析時,不僅要分析角色的職業和外貌等外在特徵,還應深度挖掘作品內涵,對角色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進行角色分析時,以下幾個方面有助於對角色進行正確的理解:角色的語言表達、外表、作者的評論、角色的行為等。
情節指的是整個故事中主人公所經歷的重要事件。情節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falling、尾聲五個部分。背景(setting)是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作者常常利用對於景色、風光、建築、季節或者天氣的描述來提供背景的感覺。
沖突(conflict)指的是整個故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根據不同的故事情節可以燃雀分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人與自我的沖突等。主題(theme)反映了整個故卜殲事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主題更多時候表達的是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或者看法。
(2)conflict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英文記敘文技巧
1、分三部
開頭部分,即事件背景介紹,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等(when,where,who,why);主體部分,講述故事的情節(what,how),根據需要可以由一個或幾個段落構成;結尾部分,是對故事、事件進行歸納、總結,點明結局。好的結尾往往不僅有完滿的答案,還能留下令人深省、回味的東西。
2、抓要點
記敘文以記人敘事為主,抒情和議論可根據實際情況兼有,但不宜過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重點處詳寫,次要處略寫,不重要的可不寫。上面所提到的五個「W」和一個「H」未必都要出現,可根據需要選用。切忌提筆就寫,皮弊早滑到哪裡算哪裡。
3、選人稱
具體講是確定寫作的人稱和寫作角度。高考中的事件介紹常要求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角度寫,第一人稱是從「參與者」的角度進行敘述,第三人稱是以「觀察者」或者「局外人」的身份展開敘述,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用。
但不可第一人稱代詞「I,we」出現過多,否則會讓人感到句式單一乏味,無形中降低得分檔次。在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時,要避免過多的評論,以至失去記敘文的客觀性。還要注意不要把人稱變來變去,以免把握不準,給人凌亂之感。
❸ 歷屆諾貝爾獎獲獎人演講稿
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稿
尊敬的瑞典學院各位院士,女士們、先生們:
通過電視或者網路,我想在座的各位,對遙遠的高密東北鄉,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們也許看到了我的九十歲的老父親,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兒和我的一歲零四個月的外孫女。但有一個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我獲獎後,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榮,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我母親生於1922年,卒於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莊東邊的桃園里。去年,一條鐵路要從那兒穿過,我們不得不將她的墳墓遷移到距離村子更遠的地方。據開墳墓後,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我們只好象徵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隨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讓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地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里。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飢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感,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跑到廚房和磨坊里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邊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透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盡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裡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裡?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後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後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地將白天從說書人那裡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裡,冒不出什麼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地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兒,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的,我就不滿足復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復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眾,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為我的聽眾。我母親在聽完我的故事後,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像是對我說,又像是自言自語:「兒啊,你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人呢?難道要靠耍貧嘴吃飯嗎?」
我理解母親的擔憂,因為在村子裡,一個貧嘴的孩子,是招人厭煩的,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麻煩,我在小說《牛》里所寫的那個因為話多被村裡人厭惡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時的影子。我母親經常提醒我少說話,她希望我能做一個沉默寡言、安穩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卻顯露出極強的說話能力和極大的說話慾望,這無疑是極大的危險,但我的說故事的能力,又帶給了她愉悅,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盡管有我父母親的諄諄教導,但我並沒改掉我喜歡說話的天性,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對自己的諷刺。
我小學未畢業即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當我牽著牛羊從學校門前路過,看到昔日的同學在校園里打打鬧鬧,我心中充滿悲涼,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群體後的痛苦。
到了荒灘上,我把牛羊放開,讓它們自己吃草。藍天如海,草地一望無際,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鳥兒在天上鳴叫。
我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裡空空盪盪。有時候,我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懶洋洋地飄動著的白雲,腦海里便浮現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們那地方流傳著許多狐狸變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著能有一個狐狸變成美女與我來做伴放牛,但她始終沒有出現。但有一次,一隻火紅色的狐狸從我面前的草叢中跳出來時,我被嚇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沒了蹤影,我還在那裡顫抖。有時候我會蹲在牛的身旁,看著湛藍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時候我會模仿著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我會對一棵樹訴說心聲。但鳥兒不理我,樹也不理我。許多年後,當我成為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很多人誇我想像力豐富,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希望我能告訴他們培養想像力的秘訣,對此,我只能報以苦笑。
就像中國的先賢老子所說得那樣:「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我童年輟學,飽受飢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們的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聽說書人說書,僅僅是這本大書中的一頁。
輟學之後,我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裡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牛棚馬廄,在我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地行進著的牛車上,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族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我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我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成為我的寫作素材,我當時只是一個迷戀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聽著人們的講述。那時我是一個絕對的有神論者,我相信萬物都有靈性,我見到一棵大樹會肅然起敬。我看到一隻鳥會感到它隨時會變化成人,我遇到一個陌生人,也會懷疑他是一個動物變化而成。每當夜晚我從生產隊的記工房回家時,無邊的恐懼便包圍了我,為了壯膽,我一邊奔跑一邊大聲歌唱。那時我正處在變聲期,嗓音嘶啞,聲調難聽,我的歌唱,是對我的鄉親們的一種折磨。
我在故鄉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間離家最遠的是乘火車去了一次青島,還差點迷失在木材廠的巨大木材之間,以至於我母親問我去青島看到了什麼風景時,我沮喪地告訴她: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頭。但也就是這次青島之行,使我產生了想離開故鄉到外邊去看世界的強烈願望。
1976年2月,我應征入伍,背著我母親賣掉結婚時的首飾幫我購買的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這個既讓我愛又讓我恨的地方,開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時期。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3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
在軍營的枯燥生活中,我迎來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熱潮,我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講述故事的孩子,開始嘗試用筆來講述故事。起初的道路並不平坦,我那時並沒有意識到我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那時我以為文學就是寫好人好事,就是寫英雄模範,所以,盡管也發表了幾篇作品,但文學價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啟發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在《秋水》這篇小說里,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游盪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我對他們的閱讀並不認真,但他們開天闢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後兩年,即意識到,必須盡快地逃離他們,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是兩座灼熱的火爐,而我是冰塊,如果離他們太近,會被他們蒸發掉。根據我的體會,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盡管我沒有很好地去讀他們的書,但只讀過幾頁,我就明白了他們幹了什麼,也明白了他們是怎樣乾的,隨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該干什麼和我該怎樣干。
我該乾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說書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爺爺奶奶、村裡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說,講述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誰會是我的聽眾,也許我的聽眾就是那些如我母親一樣的人,也許我的聽眾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親身經歷,譬如《枯河》中那個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紅蘿卜》中那個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孩子,我的確曾因為干過一件錯事而受到過父親的痛打,我也的確曾在橋梁工地上為鐵匠師傅拉過風箱。當然,個人的經歷無論多麼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寫進小說,小說必須虛構,必須想像,很多朋友說《透明的紅蘿卜》是我最好的小說,對此我不反駁,也不認同,但我認為《透明的紅蘿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那個渾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說的靈魂,盡管在後來的小說里,我寫了很多的人物,但沒有一個人物,比他更貼近我的靈魂。或者可以說,一個作家所塑造的若幹人物中,總有一個領頭的,這個沉默的孩子就是一個領頭的,他一言不發,但卻有力地領導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東北鄉這個舞台上,盡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湧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兒,都在我的作品裡出現過,還有很多的我們高密東北鄉的鄉親,也都在我的小說里露過面。當然,我對他們,都進行了文學化的處理,使他們超越了他們自身,成為文學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說《蛙》中,就出現了我姑姑的形象。因為我獲得諾貝爾獎,許多記者到她家采訪,起初她還很耐心地回答提問,但很快便不勝其煩,跑到縣城裡她兒子家躲起來了。姑姑確實是我寫《蛙》時的模特,但小說中的姑姑,與現實生活中的姑姑有著天壤之別。小說中的姑姑專橫跋扈,有時簡直像個女匪,現實中的姑姑和善開朗,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現實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滿,小說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卻因為心靈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個幽靈一樣在暗夜中游盪,我感謝姑姑的寬容,她沒有因為我在小說中把她寫成那樣而生氣,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確地理解了小說中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復雜關系。
母親去世後,我悲痛萬分,決定寫一部書獻給她,這就是那本《豐乳肥臀》。因為胸有成竹,因為情感充盈,僅用了83天,我便寫出了這部長達50萬字的小說的初稿。
在《豐乳肥臀》這本書里,我肆無忌憚地使用了與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有關的素材,但書中的母親情感方面的經歷,則是虛構或取材於高密東北鄉諸多母親的經歷。在這本書的卷前語上,我寫下了「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話,但這本書,實際上是獻給天下母親的,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東北鄉」寫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縮影一樣。
作家的創作過程各有特色,我每本書的構思與靈感觸發也都不盡相同,有的小說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卜》,有的小說則發端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有必要特別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讓一個真正的說書人登場,並在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這個說書人真實姓名,當然,他在書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虛構。在我的寫作中,出現過多次這樣的現象,寫作之初,我使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希望能藉此獲得一種親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後,我想為他們改換姓名時卻感到已經不可能了,因此也發生過與我小說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親發泄不滿的事情,我父親替我向他們道歉,但同時又開導他們不要當真。我父親說,「他在《紅高粱》中,第一句就說『我父親這個土匪種』,我都不在意你們還在意什麼?」
可能是因為我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我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准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准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為一個現代的說書人,是隱藏在文本背後的,但從《檀香刑》這部小說開始,我終於從後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說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語,目無讀者,從這本書開始,我感覺到自己是站在一個廣場上,面對著許多聽眾,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是世界小說的傳統,更是中國小說的傳統。我也曾積極地向西方的現代派小說學習,也曾經玩弄過形形色色的敘事花樣,但我最終回歸了傳統,當然,這種回歸,不是一成不變的回歸。《檀香刑》和之後的小說,是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傳統又借鑒了西方小說技術的混合文本。小說領域的所謂創新,基本上都是這種混合的產物。
最後,請允許我再講一下我的《生死疲勞》。這個書名來自佛教經典,據我所知,為翻譯這個書名,各國的翻譯家都很頭痛。我對佛教經典並沒有深入研究,對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膚淺,之所以以此為題,是因為我覺得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識,人世中許多紛爭,在佛家的眼裡,是毫無意義的,這樣一種至高眼界下的人世,顯得十分可悲,當然,我沒有把這本書寫成佈道詞,我寫的還是人的命運與人的情感,人的局限與人的寬容,以及人為追求幸福,堅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小說中那位以一己之身與時代潮流對抗的藍臉,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這個人物的原型,是我們鄰村的一位農民,我童年時,經常看到他推著一輛吱吱作響的木輪車,從我家門前的道路上通過。給他拉車的,是一頭瘸腿的毛驢,為他牽驢的,是他小腳的妻子。這個奇怪的勞動組合,在當時的集體化社會里,顯得那麼古怪和不合時宜,在我們這些孩子的眼裡,也把他們看成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小丑,以至於當他們從街上經過時,我們會充滿義憤地朝他們投擲石塊,事過多年,當我拿起筆來寫作時,這個人物,這個畫面,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我總有一天會為他寫一本書,我遲早要把他的故事講給天下人聽,但一直到了2005年,當我在一座廟宇里看到「六道輪回」的壁畫時,才明白了講述這個故事的正確方法。
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地,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凈身上的臟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裡,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
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里,更是如此。
盡管我什麼都不想說,但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必須說話,那我就簡單地再說幾句。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 勵志天下www.li123.net )
上世紀六十年代,學校里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說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以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
❹ 英語短篇小說解讀目錄
Unit 1: Introction - Reading the Short Story to Discover Meaning
In this section, the focus is on Anton Chekhov's "A Wicked Boy". The aim is to guide the reader in understanding the narrative and its underlying meaning through careful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ext.
Unit 2: Desire - "My Oedipus Complex" by Frank O'Connor and "Feuille d'Album" by Katherine Mansfield
Desire is a recurring theme in short stories. In "My Oedipus Complex" by Frank O'Connor, the protagonist's complex desire drives the narrative, while "Feuille d'Album" by Katherine Mansfield explores a woman's desire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Unit 3: Man and Woman - "The Chaser" by John Collier
This unit delves into the dynamic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s portrayed in "The Chaser" by John Collier. 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power dynamics and the societal expectations placed on these characters.
Unit 4: Marriage and Family - "The Story of an Hour" by Kate Chopin and "Unstuck" by John Updike
The explora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continues with "The Story of an Hour" by Kate Chopin, which examines the impact of a sudden realization on a woman's life, and "Unstuck" by John Updike, which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family dynamics.
Unit 5: Capital and Commodity - "Love Is a Fallacy" by Max Shulman, "The £1,000,000 Bank-Note" by Mark Twain, and "The Rocking-Horse Winner" by D. H. Lawrence
This unit focuses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capital, commoditie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Love Is a Fallacy" by Max Shulman critiques the modern love market, while "The £1,000,000 Bank-Note" by Mark Twain explores the consequences of a sudden windfall. "The Rocking-Horse Winner" by D. H. Lawrence delves into the obsession with material wealth and its impact on the protagonist.
Unit 6: Society and Tradition - "The Boarding House" by James Joyce, "Senor Payroll" by William E. Barrett, and "The Lottery" by Shirley Jackson
The exploration of societal norms and traditions in short stories continues. "The Boarding House" by James Joyce presents a critique of societal expectations, "Senor Payroll" by William E. Barret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ocietal norms on personal choices, and "The Lottery" by Shirley Jackson delves into the dark underbelly of tradition.
Unit 7: Racial Conflict - "Mr. Know-All" by Somerset Maugham
This unit examines the theme of racial conflict, as depicted in "Mr. Know-All" by Somerset Maugham. 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complexities of racial tensions and the prejudices that exist within society.
Unit 8: Reality and Representation - "The Last Leaf" by O. Henry, "Jacob's Chicken" by Milos Macourek, and "Continuity of Parks" by Julio Cortazar
This section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reality and representation in short stories. "The Last Leaf" by O. Henry delves into the power of illusion, "Jacob's Chicken" by Milos Macourek examines the role of perception in shaping reality, and "Continuity of Parks" by Julio Cortazar explor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Unit 9: Man vs. Nature - "To Build a Fire" by Jack London
The final unit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man versus nature, as portrayed in "To Build a Fire" by Jack London. 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struggle between an indivial and the harsh, unforgiving forces of nature.
For further critical analysis, refer to the following web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