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18年民國時期短篇小說
Ⅰ 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歷年獲獎小說
年份獲獎小說獲獎作家1950年《金臂人》納爾遜·艾格林1951年《福克納小說集》威廉·福克納1952年《從這里到永恆》詹姆斯·R·瓊斯1953年《看不見的人》拉爾夫·埃里森1954年《奧吉·馬奇歷險記》索爾·貝婁1955年《寓言》威廉·福克納1956年《北弗雷德里克街十號》約翰·奧哈拉1957年The Field of VisionWright Morris1958年《瓦普肖特紀事》約翰·契佛1959年《魔桶》伯納德·馬拉默德1960年《再見,哥倫布》菲利普·羅斯1961年The Waters of KronosConrad Richter1962年《看電影的人》沃克·珀西1963年Morte D'UrbanJ.F. Powers1964《馬人》約翰·厄普代克1965《赫索格》索爾·貝婁1966《灰色馬,灰色的騎手》凱瑟琳·安·波特1967《修配工》伯納德·馬拉默德1968The Eighth DayThornton Wilder1969StepsJerzy Kosinski1970《他們》喬伊斯·卡羅爾·奧茨1971《塞穆勒先生的行星》索爾·貝婁1972《短篇小說全集》弗蘭納里·奧康納1973《客邁拉》約翰·巴思1973 AugustusJohn Williams1974《萬有引力之虹》托馬斯·品欽1974A Crown of Feathers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75Dog SoldiersRobert Stone1975The Hair of Harold RouxThomas Williams1976《小大亨》威廉·加迪斯1977The Spectator BirdWallace Stegner1978Blood TieMary Lee Settle1979Going after CacciatoTim O'Brien1980《蘇菲的選擇》威廉·斯泰倫1980《蓋普眼中的世界》約翰·歐文1981《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約翰·契弗1981Plain SongWright Morris1982《兔子富了》約翰·厄普代克1982So Long, See You TomorrowWilliam Maxwell1983The Collected Stories尤多拉·韋爾蒂1983《紫色》艾麗斯·沃克1984Victory over JapanEllen Gilchrist1985《白噪音》唐·德里羅1986World's FairE.L. Doctorow1987Paco's StoryLarry Heinemann1988Paris TroutPete Dexter1989SpartinaJohn Casey1990Middle PassageCharles Johnson1991MatingNorman Rush1992《天下駿馬》科馬克·麥卡錫1993《船訊》安妮·普魯1994《訴訟游戲》威廉·加迪斯1995《薩巴斯劇院》菲利普·羅斯1996Ship Fever and Other StoriesAndrea Barrett1997《冷山》查爾斯·弗雷澤1998《迷人的比利》Alice McDermott1999《等待》哈金2000《在美國》蘇珊·桑塔格2001《糾正》喬納森·弗蘭岑2002《三個六月》朱莉亞·格拉斯2003The Great FireShirley Hazzard2004《巴拉圭消息》莉莉·塔克2005Europe CentralWilliam T. Vollmann2006《回聲製造者》理查德·鮑爾斯2007《煙樹》丹尼斯·約翰遜2008Shadow Country彼得·馬修森2009《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科倫·麥凱恩2010Lord of MisruleJaimy Gordon2011Salvage the BonesJesmyn Ward2012The Round House路易斯·厄德里克2013The Good Lord BirdJames McBride2014RedeploymentPhil Klay2015Fortune Smiles: StoriesAdam Johnson
Ⅱ 急需傲慢與偏見書的內容及作者簡介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最著名的小說。這本書的開場白,「凡是有錢的單身漢,都需要一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已經成為了至理名言。在1796年到1797年間寫作而成,為書信體小說,是她最早完成的小說,但因出版商不看好,在當時並沒有先出版這本小說。1811年奧斯汀校正時,原書名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不過後來珍改為現在的書名。1813年由白丘(Whitehall)的軍方圖書館(Military Library)出版社的艾格頓先生(Mr. Egerton)出版。此出版社在1811年出版了珍奧斯汀的著名小說《理智與情感》,口碑不錯,因此決定出版《傲慢與偏見》。寫作地點都是在英國的漢普郡的史帝文頓(Steventon Rectory)。2002年時,《傲慢與偏見》1813年首版的第一、二、三卷在一個蘇格蘭的古堡的塔樓和藏書室里被意外發現。最後以3.4萬英鎊的高價被一位英國收藏家買走。造成了目前《傲慢與偏見》的第一版是舊書收藏家們的目標收集品,價格喊到5萬美元。內容簡介 說故事最主要是圍繞著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求愛和婚姻問題。女主角是20歲的伊麗莎白·班內特,她機智、聰慧並具有很強的正義感。她父親班內特先生多數時間藏在書房裡,避開妻子班內特太太。班內特太太的行為舉止完全是個鄉村愚婦,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把五個女兒都成功地嫁給有錢紳士。由於沒有兒子,班內特家族為數不多的財產要由一位男性繼承人──也就是說姑娘們的表兄柯林斯先生來繼承,這將使班內特先生死後,班內特太太和其他未婚的女兒無家可歸,並只能靠低收入維持生計。小說的開頭,當一位有「相當財產」的單身漢搬到鄰近房子時,班內特太太心情激動。這位賓利先生最近租下了尼日斐庄園,同住的還有他的兩位姐妹──賓利小姐和已婚的赫斯特太太,後者的丈夫徒有風度,沒有多少財產。不久,賓利先生去了倫敦一趟,帶回了他的朋友達西先生。他們到達之後,很快參加了在梅里屯的一場公共舞會。舞會開始時,人們公認每年有高達10,000英鎊的收入的達西先生是最棒的。然而,聚會進行到一半,鄰居們就察覺到他人並不討人喜歡,因為他自命比身邊這些「鄉下人」要高貴。班內特家的人特別討厭他,因為達西先生怠慢了伊麗莎白。當賓利先生建議達西和伊麗莎白跳舞時,達西卻說:「她還沒有漂亮到可以打動我的地步。」但賓利先生卻被公認為是個優秀的,令人愉快的紳士。而他對伊麗莎白最親近的姐姐──珍的愛慕也相當明顯。舞會之後不久,達西才漸漸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好:她一雙美麗的黑眼睛、嬌美的體態和她那爽快、不奉承人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達西的愛慕。可是達西很快決定了不可讓伊麗莎白發現這點,免得她有非份之想,反過來控制他的幸福。他竭力隱瞞,所以伊麗莎白一直不知道高傲的達西先生已愛上了她,而且愛慕越來越深。後來,班內特先生宣布一位客人將來訪。眾人興奮地猜測來客是誰,發現原來是她們的表兄柯林斯先生。柯林斯是個嘮叨勢利的牧師,將宣讀《對年輕女性的佈道》之類的道德書視為「愉快夜晚活動」。他尋找一切機會提及他的女贊助人,凱瑟琳·德·鮑爾夫人,像哈巴狗一樣對她阿臾奉承。因凱瑟琳夫人勸他得找個妻子,柯林斯便馬上在他「可憐的表妹」中尋找人選,還再三提及這他對班內特家女孩的補償(這證明他全部的無知愚蠢)。柯林斯原屬意的是珍,但得知她「幾乎已經和賓利先生訂婚」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可愛的伊麗莎白。伊麗莎白自然不肯嫁他,但班內特太太極力支持這門婚事,甚至試圖強迫伊麗莎白肯首。然而,明白事理的班內特先生卻對伊麗莎白說:「如果你不嫁柯林斯先生,你母親不理你了,但如果你嫁的話,便是我不理你了。」,從而表示支持愛女的決定。與此同時,伊麗莎白認識了一位軍官,韋克翰先生。韋克翰先生英俊迷人、風度翩翩,令伊麗莎白迅速傾心於他。但他們二人有次談話,韋克翰竟告訴她:達西先生曾對他不實,令他失去了本唾手可得的財富和機會,伊麗莎白聽後,原來便不太喜歡達西先生的心又加強了。被拒絕後,柯林斯先生立刻轉而向伊麗莎白最好的朋友夏洛特·盧卡斯求婚,夏洛特答應,二人很快結婚了。班內特太太非常失望,但讓她更失望的是不久賓利先生突然離開珍。珍無比痛心,母親的長吁短嘆更使她難過。伊麗莎白應柯林斯先生和夏洛特新婚夫婦之邀,去參觀他們教區,卻在凱瑟琳·德·鮑爾夫人的羅新斯庄園看見達西先生,原來他是夫人的姨侄。結果伊麗莎白和達西共度了許多時光。達西先生經過幾番爭扎,最終當面向伊麗莎白承認他對她那「違背自己意願」的愛慕,並願意娶她為妻,但他告白的態度仍是那麼傲慢,而且認為伊麗莎白一定不會拒絕他「屈就」的求婚。伊麗莎白大為驚訝,但因為達西先生的態度、韋克翰先生之前的指控和得知是達西先生曾阻撓賓利和珍在一起,憤怒的她告知達西:「即使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她)也不可能同他結婚。」第二天早上,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在散步中相遇。達西交給伊麗莎白一封信,然後冷冷離開。信中達西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他寫道,除了她那些舉止粗俗、令人尷尬的親戚外,他見珍看上去無動於衷,以為她並不真心愛賓利,思考再三才勸朋友放棄。伊麗莎白也承認,珍矜持的個性使得其他人難以確定她的真心。同時,達西也揭露了韋克翰花花公子、投機取巧的真面目。達西以前的行為有了新的合理解釋,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也逐漸瓦解了。後來,伊麗莎白和她的舅父母嘉蒂納夫婦同偕旅行,並參觀了達西先生的故居彭伯里。在庄園內散步的時候竟巧遇達西。達西的行為舉止顯得親切了許多。伊麗莎白才發現,原來他的傲慢後面隱藏著真誠、慷慨的本性。對他開始改觀,但當二人正在增進感情的時候,卻突然收到消息,得知伊麗莎白的妹妹麗迪亞私奔了。由於伊麗莎白的疏忽,沒有揭露韋克翰的真面目,才使得年輕幼稚的麗迪亞上了當,同韋克翰雙雙逃出軍團躲避賭債。達西找到了韋克翰,替他還清了賭債並付了一筆生活費,迫他同麗迪亞結婚。盡管達西要求保密,但麗迪亞的快嘴和嘉蒂納太太最終的坦白仍使伊麗莎白了解了實情,並徹底扭轉了她對達西的情感。最終,當達西的姨母,凱瑟琳夫人聽說達西竟對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女孩心生傾慕,並趕來威脅伊麗莎白時,伊麗莎白明白了即使自己拒絕了第一次求婚,達西仍然愛她。當達西將賓利先生帶回鄉間,帶回珍的身邊時(他們很快訂婚了),伊麗莎白向達西敞開了心扉,他的傲慢和她的偏見全部被遺忘了,幸福終於到來。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稱。生平 生於英國漢普郡,有6個兄弟和一個姐姐,家境尚可。她的父親喬治·奧斯汀(George Austen,1731年—1805年)是一名牧師,母親名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奧斯汀兄弟中詹姆斯和亨利後來也從事神職,弗朗西斯和查爾斯則曾供職英國海軍。珍與她的姐姐卡桑德拉關系密切,她們之間的信件為後世奧斯汀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卡桑德拉為珍·奧斯汀所作的畫像目前保存在倫敦的國家肖像館內。珍·奧斯汀一生未嫁。1796年,她與後來成為愛爾蘭最高法官的湯姆·勒佛伊(Tom Lefroy)有過短暫的羅曼史,據傳他就是《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先生的原型。1802年,一名比奧斯汀小六歲的富有男子哈里斯·彼格威瑟(Harris Bigg-Wither)向她求婚。奧斯汀最初接受了,次日又改變主意拒絕了他。1801年,奧斯汀的父親退休後,全家遷居到療養勝地巴斯。就像筆下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一樣,奧斯汀並不喜歡巴斯,這也許與她家庭經濟狀況日趨拮據有關。1805年父親去世後,奧斯汀跟隨母親和姐姐到南安普敦與兄長弗蘭克住了幾年。1809年又移居查頓(Chawton)投奔兄長愛德華。那裡的小屋現在是奧斯汀紀念館,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奧斯汀後期的作品就是在那裡寫作的。1816年,奧斯汀的健康狀況惡化,她於1817年搬到溫徹斯特療養,並於同年7月病逝。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作品及評價 1811年,在兄長亨利的資助下,奧斯汀的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理性與感性》。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則是《傲慢與偏見》。奧斯汀所處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方興未艾之際,但是奧斯汀的作品不屬於浪漫主義,而更接近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比起同時代的華茲華斯和拜倫,奧斯汀的精神也許接近休謨和洛克。剛獲出版時,奧斯汀的作品並未獲得很高聲譽,然而沃爾特·司各特爵士對她評價很高:「這位年輕的女士很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是我所見之中最高妙的。」奧斯汀對司各特也很欣賞。在奧斯汀的最後一部小說《勸導》中,小說人物對司各特的作品贊賞有加。而早在《理智與情感》中,女主人公瑪麗安已經將司各特視為最愛的作家之一了。推崇奧斯汀的人還包括麥考萊(Macaulay),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Robert Southey,Sydney Smith,Edward Fitzgerald,納博科夫等。據說當時還是攝政王的喬治四世所有的住所都備有一套奧斯汀小說供他隨時閱讀,迫於他的要求,奧斯汀把自己最愛的小說《愛瑪》獻給了攝政王。吉布林(Rudyard Kipling)曾經寫過一個短篇《簡迷》(The Janeites)講述奧斯汀愛好者的故事,他還寫過兩首詩贊美奧斯汀。二十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將奧斯汀視為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者之一,甚至有人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另一方面,也有人對奧斯汀持批評意見。比奧斯汀稍晚的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批評她的視角過於狹隘。馬克·吐溫則更為尖刻地說「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作品列表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年)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 《曼斯菲爾德庄園》(Mansfield Park,1814年) 《愛瑪》(Emma,1815) 《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1818年,死後出版) 《勸導》(Persuasion,1818年,死後出版) 《Lady Susan》 《The Watsons》(未完成) 《Sanditon》(未完成) 《Henry and Eliza》 《The Three Sisters》 《Love and Friendship》 《The History of England》 《Catharine, or the Bower》希望幫到你啦,望採納耶~
Ⅲ 小學六年級外國文學常識
1、荷馬是古希臘著名的行吟盲詩人。他收集整理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希臘最早最偉大的文學巨著。
2、伊索是古希臘寓言作家,著有《伊索寓言》,其中《農夫與蛇》、《龜兔賽跑》、《狐狸與葡萄》等篇目十分著名。
3、舊譯《天方夜譚》的《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
4、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主要作品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八世》。
5、《艱難時世》、《雙城記》的作者是英國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
6、拜倫的《唐璜》是19世紀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7、雪萊是19世紀英國積極浪漫主義的優秀詩人,其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8、《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英國傑出的小說家笛福。
9、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國傑出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簡·愛》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她與妹妹艾米莉·勃朗特(著有《呼嘯山莊》)、安·勃朗特(著有《艾格妮斯·格雷》)在19世紀英國文壇大放異彩。
10、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著有《牛虻》。
11、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主要作品是《社會契約論》、《新愛洛綺斯》,長篇教育小說《愛彌兒》,自傳《懺悔錄》。
12、《偽君子》、《吝嗇鬼》的作者是17世紀法國(國家)古典主義喜劇大師莫里哀。
13、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是雨果,其代表作是《悲慘世界》,通過主人公冉阿讓、芳汀和珂賽特的遭遇,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下層勞動人民的不幸。
14、司湯達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紅與黑》。
15、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最擅長描寫金錢對人性的腐蝕。代表作是《人間喜劇》(恩格斯說這部小說給我們提供了「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其中《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幻滅》等作品影響巨大。
16、福樓拜是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
17、大仲馬、小仲馬是父子作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
18、法國作家都德的代表作是《最後一課》、《柏林之圍》。
19、《我的叔叔於勒》、《項鏈》的作者是法國的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他和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被譽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20、《國際歌》的作者是法國的歐仁·鮑狄埃。
21、《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是法國的羅曼·羅蘭,他還著有傳記文學《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等。
22、歌德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偉大詩人,代表作是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和詩劇《浮士德》。
23、席勒是18世紀德國傑出的詩人和戲劇家,代表作是《陰謀與愛情》、《威廉·退爾》。
24、茨威格是奧地利(國家)著名作家,代表作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散文《世間最美的墳墓》贊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品質。
25、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被譽為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其代表作《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26、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人文主義代表作家是薄伽丘,他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揭露了封建貴族的罪惡,否定了教會的禁慾主義道德觀。
27、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是塞萬提斯,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辛辣地諷刺了風行一時的騎士文學。
28、安徒生是十九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代表作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等。
29、易卜生是挪威最偉大的戲劇家,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30、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提到匈牙利(國家)詩人裴多菲的詩作《愛情,自由》,其中一首《格言》歷來為人稱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31、《二六七號牢房》的作者是捷克(國家)的伏契克。
32、普希金是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俄羅斯文學的太陽。代表作是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33、果戈理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死魂靈》,喜劇《欽差大臣》。
34、「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的形象,其代表作是《前夜》、《父與子》。
35、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其代表作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他主張「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作為療救社會的良葯。
36、契訶夫是俄國傑出的小說家和戲劇家,其代表作為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第六病室》;劇本:《海鷗》、《櫻桃園》、《伊凡諾夫》。
37、高爾基是前蘇聯(國家)偉大的文學家,代表作《母親》被稱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之一。他的自傳體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38、《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由前蘇聯著名無產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
39、法捷耶夫的《鐵流》被譽為「紀念碑的小說」。
40、巨著《靜靜的頓河》的作者是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41、《草葉集》是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作品集。
42、美國傑出作家馬克·吐溫,著有短篇小說《百萬英鎊》、《競選州長》等,被譽為美國文學的幽默大師。其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
43、《警察與贊美詩》的作者歐·亨利是美國傑出的小說家,他以新穎的構思,詼諧幽默的語言,懸念突變的手法表現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社會,他的作品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他的《最後一片葉子》、《麥棋的禮物》被選入課本。
44、海明威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等,他的小說《老人與海》講述了老漁夫與大魚苦鬥的故事,因主題的深刻,為海明威贏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45、日本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川端康成。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雪國》。
46、《吉檀迦利》的作者是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還著有《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等詩集。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
外國文學常識(一)史前神話
1、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古希伯萊神話:《聖經》(新舊約翰全書)
3、亞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
(二)、希臘羅馬時代
1、散文
《理想國》(柏拉圖)《詩學》(亞里士多德)
2、戲劇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
3、寓言
《伊索寓言》相傳為一個名叫伊索的奴隸寫的。
(《蚊子和獅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三)中世紀文學
1、騎士文學
2、義大利文學 但丁(1265-1321)《神曲》
(四)、文藝復興
1、義大利人短篇小說家薄迦丘,著有《十日談》
2、拉伯雷,法國人,著《巨人傳》
3、塞萬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訶德》。
4、莎士比亞,英國的偉大的戲劇家。他寫了三十多個劇種。其中的《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為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惠葉》《威尼斯商人》都長演不衰。
(五)、古典主義 法國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慳吝人》(阿巴公)《偽君子》(答爾丟夫)《唐璜》
(六)、啟蒙文學
德國:歌德《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席勒《陰謀與愛情》(劇本)
法國:孟德斯鳩《波斯人札記》 盧梭《懺悔錄》
(七)、浪漫主義文學
英國: 拜倫《唐璜》(詩體小說) 笛福《魯濱孫漂流記》 雪萊《西風頌》(詩)《致雲雀》
法國: 雨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美國: 惠特曼《草葉集》(詩集)
(八)、19世紀歐美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斯湯達《紅與黑》《法尼娜·法尼尼》法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歐也妮·葛朗台》法
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鏈》法
狄更斯《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英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上慰的女兒》俄
果戈理《死魂靈》《外套》《欽差大臣》俄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俄
契柯夫《第六病室》《套中人》《變色龍》俄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美
馬克·吐溫《湯姆·索耶歷險記》《競選州長》美
(九)、早期無產階級文學
歐仁·鮑狄埃《國際歌》《鐵匠的夢》《起義者》法
高爾基《海燕之歌》《母親》《在人間》《童年》前蘇聯馬雅可夫斯基《列寧》前蘇聯
奧斯林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前蘇聯
法捷耶夫《青年近軍》《毀滅》前蘇聯
赫希俄德:教諭詩《工作與時日》,828行,以詩人對他弟弟的教訓為主要內容,譴責貴族,歌頌人民,它是古希臘流傳下來的第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詩作。《神譜》,最早一部描寫宇宙的形成諸神的譜系與斗爭,使許多神話得以保存下來,成為研究神話學的史料。2,前八世紀到前六世紀,奴隸社會時期。抒情詩:女詩人
薩福,第十位文藝女神,薩福體。寓言:《伊索寓言》,動物寓言之父。3,前6世紀到前4世紀,奴隸社會全盛時期。成就最高戲劇。4,前4世紀末到前2世紀中葉,希臘化時期。新喜劇。
古羅馬文學3個時期:1,共和國時期文學(前3世紀—前1世紀)2,奧古斯都時期的文學(前1世紀後期—公元1世紀初),屋大維:黃金時代。「三大詩人」維吉爾:《牧歌》,牧羊人獨歌或對歌,《農事詩》教諭詩,《埃涅阿斯紀》第一部文人史詩,歌頌羅馬歷史。賀拉斯:《歌集》抒情詩集(含諷刺詩),《詩藝》文藝論著。奧維德:《變形記》神話辭典。3,帝國時期文學(1世紀—467年),悲劇:塞內加。
古希臘神話:源頭的源頭。基本內容:神的故事,(宇宙的起源,神的產生,神的譜系,神的日常生活),英雄傳說(半人半神,體力過人,智慧超凡。赫拉克勒斯、泊爾修斯、伊阿宋、忒修斯)。基本特徵:神人同形同性,想像豐富奇特。前奧林匹斯神系,後奧利匹斯神系:12主神(宙斯-眾神之主,赫拉-天後,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德墨忒爾-大地女神|農神,阿瑞斯-戰神,雅典娜-智慧女神、女戰神,赫爾墨斯-神使,阿波羅-太陽神,阿爾忒彌斯-新月神、獵神,阿佛洛狄忒-愛與美之神【厄洛斯-小愛神】,赫淮斯托斯:火神、匠神)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西班牙、主要情節: 堂吉訶德的3次游俠經歷。主要人物形象:堂吉訶德,滑稽可笑、幻想與現實、目的與結果、真實形象和騎士形象、具有戲劇性,正直善良,有責任感、滿懷理想、知識淵博。桑丘·潘沙他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託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一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一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書中堂吉訶德在游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
莎士比亞:創作第一時期1590—1600:背景在莎士比亞盛世,基調為樂觀開朗,成就有詩歌,兩首長詩、154首14行詩、歷史劇,表達政治思想(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歌頌開明君主,反對專制暴政)、喜劇《皆大歡喜》《無事生非》《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主題為歌頌友誼愛情、表達人文主義理想。寫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是為有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第二時期1601—1607,背景社會矛盾尖銳,基調悲憤陰郁,主題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成就: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雅典的泰門》,悲劇的創作特色:獨具特色的現實主義性格悲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語言形象生動豐富。 第三時期1608—1612:基調平靜和諧,主題是幻想和調和矛盾,成就有傳奇劇《暴風雨》
《哈姆萊特》:主要內容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迪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後以為王子瘋了,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投河自殺,引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後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人物形象哈姆萊特憂郁,優柔寡斷,多疑。藝術特徵:情節生動豐富,人物個性化,語言生動感人,社會生活的廣闊性。
莫里哀:英國。風俗喜劇《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學堂》《太太學堂》,諷刺喜劇《唐璜》(貴族)《恨世者》(貴族集團)《吝嗇人》(拜金主義),幽默喜劇《醉心貴族的小市民》《司卡班的詭計》。創作特點:直接嘲諷現實,刻畫典型集中概括誇張,與民間藝術關系密切(民間鬧劇),採用日常語言創作。 《偽君子》:五幕劇。達爾杜弗:偽善,貪婪(貪吃貪睡貪財貪色)狠毒,教會貴族階層的虛偽、惡德敗行。桃麗娜:機智、勇敢、冷靜。
歌德:德國,創作成就:狂飆突進運動時期,劇本《鐵手騎士湯欣根》歷史劇民族自豪感,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與綠蒂。煩惱無望的愛情、等級的偏見、小市民的自私守舊。《浮士德》:天上的序幕,靡菲斯特與上帝的賭約,浮士德的書齋生活、世俗生活、政治生活、古代生活、事業生活。思想內容:書齋生活是尋求知識、否定;世俗生活是尋求愛情,悲劇;政治生活是尋求功名而失敗;古代生活是尋求古典美,虛幻的;是夜生活是尋求理想,尋求人間樂園。浮士德:自強不息,不斷進取。體現人類新興資產階級中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由否定-肯定-否定過程,善與惡的對抗。藝術特點: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象徵手法的運用,矛盾對比的運用。
拜倫:英國。《恰爾德·哈洛爾的游記》,希臘、西班牙、滑鐵盧戰場、義大利,反專制爭自由爭取民族獨立。拜倫式英雄:拜倫筆下一類英雄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叛逆與憂郁的矛盾性。長詩《唐璜》詩體小說:唐璜在歐洲各國的游歷,思想內容:揭露批判各國專制制度,譴責侵略戰爭,批判上流社會,對自由的熱愛,為正義事業而斗爭的決心,肯定美好真誠的愛情。唐璜善良真誠勇敢,隨遇而安,冷漠,逢場作戲。藝術特色: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背景廣闊場景多變情節豐富,抒情插筆的運用。
雨果:第一時期(1820-1827)政治上思想保守,文學上深受夏多布里昂影響,詩歌多為歌頌歌德之作。第二時期(1827-1848)政治上資產階級自由派,文學上浪漫主義文學的旗手和領袖。1827年,《克倫威爾》序言-浪漫主義文學宣言,文學主張:美醜並存,美醜對照。戲劇《愛爾那尼》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小說《巴黎聖母院》。第三時期(1848-1885)政治上共和主義者,文學上創作輝煌,政治活動:反政變起義-被迫流亡-普法戰爭回國-巴黎公社幫助社員。文學創作:詩歌:《懲罰集》政治諷刺詩集《靜觀集》抒情詩高峰《歷代傳奇》史詩。小說:流亡期間,三部長篇小說:《海上勞工》人與自然搏鬥的史詩《笑面人》底層人民,人道主義思想《悲慘世界》史詩性質。
屠格涅夫:俄國。成名作:隨筆集《獵人筆記》,代表作《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
契訶夫:俄國。中短篇小說《第六病室》《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務員之死》。
歐亨利:美國。《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篇藤葉》《麥琪的禮物》歐亨利是結尾:
司湯達:法國《紅與黑》標題含義:時代背景,紅代表拿破崙時代、黑代表封建教會統治下波旁王朝復辟時代;生活道路上,紅代表紅色軍裝,黑代表黑色道袍;預言場景,紅代表不詳,黑代表死亡。於連,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個人奮斗的典型,反抗、偽善、妥協、反抗,市長家、貝尚松神學院、木爾侯爵府,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爾扎克:法國《人間喜劇》三大主題:貴族的衰亡《古物陳列室》《農民》,資產者的發跡(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第一代資產者《高利貸者》,自由競爭時期第二代資產者《歐也妮葛朗台》,壟斷時期第三代資產者《紐沁根銀行》),金錢的罪惡(毀滅人性,破壞良心,毀滅感情破壞家庭《歐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毀滅社會破壞國家《幻滅》)。《高老頭》:1819年冬,巴黎,伏蓋公寓;人物:拉斯蒂涅,高里寞,伏脫冷,鮑賽昂夫人。思想內容(如何體現人間喜劇主題):金錢的罪惡,金錢關系,高老頭的慘死,伏脫冷的被捕,鮑賽昂夫人的隱退,拉斯蒂涅的墮落反映野心家的成長歷程,鮑賽昂夫人隱退反映貴族的衰亡。
狄更斯:《雙城記》三個世界:壓迫者世界,被壓迫者世界,理想世界。理想人道主義,警示世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窮人》小人物,四大代表作《白痴》《罪與罰》《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罪與罰》:拉斯科爾尼科夫受生活所迫而犯罪,受罰於宗教的信仰,向暗無天日的社會妥協。藝術特徵:情節緊張,富有戲劇性;獨特的心理刻畫,雙重人格、夢境、意識流、病態心理;復調小說的結構特徵,對話性、各自獨立不相融合。
托爾斯泰:俄國。三大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思想內容:宣揚托爾斯泰主義(博愛,勿抗惡,道德的自我完善),揭露批判暴力機關、司法制度的黑暗,教會的虛偽,貴族地主對農民的剝削,資本主義對農村的沖擊。造成安娜悲劇的原因: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上流社會的虛偽,渥倫斯基的情變,安娜自身的弱點。
易卜生:挪威。社會問題劇:特點:討論法,追溯法,心理刻畫細致深刻。四大問題劇《青年同盟》《社會支柱》《人民公敵》《玩偶之家》。
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芬歷險記》:
英 國
莎士比亞(1564–616)著名戲劇家詩人。文藝復興:是14至16世紀歐洲發生的文化革新運動。代表作: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悲劇《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
笛福(1660–1731)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斯威夫特(1667—1745)) 幻想小說《格列佛游記》
拜倫(1788–1824)浪漫主義詩人 長篇政治諷刺詩《唐璜》
雪萊(1792—1822)浪漫主義詩人 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長篇小說《艱難時世》、《雙城記》。
薩克雷(1811–1863)長篇小說《名利場》
夏洛蒂·勃朗特(姐)(1816–1855)
艾米麗·勃朗特(妹)(1818–1848)長篇小說《簡·愛》,長篇小說《呼嘯山莊》
哈代(1840–1828)長篇小說《苔絲》又名《德伯家的苔絲》
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人,1876移居英國,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蘋果車》
柯南道爾(1859—1930) 《福爾摩斯探案》
法 國
拉伯雷(1494–1553)長篇小說《巨人傳》
莫里哀(1622–1672)喜劇名作有《偽君子》、《吝嗇鬼》和《唐璜》
司湯達(1783–1842)《紅與黑》
巴爾扎克(1799–1850)九十作部作品收編為《人間戲劇》,是世界文學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創作之一。
雨果(1802–1885)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最極出代表。《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大仲馬(1802–1870)《三個火槍手》(即《三劍客》)、《基度山伯爵》
福樓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
都德(1840–1897)代表作《伯林之圍》、《小東西》
莫泊桑(1850–1893)短篇《羊脂球》;長篇小說《漂亮的朋友》一生寫了300多個短篇和6部長篇,被稱為「短篇小說的巨匠」。
羅曼·羅蘭(1866–1944 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約翰·克利斯朵夫》(以貝多芬為原型)
德 國
歌德(1749–1832),詩人、劇作家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
席勒(1759–1805),詩人,劇作家《陰謀與愛情》
海涅(1797–1956),詩人、政論家《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意 大 利
但丁(1265–1321)敘事長詩《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但丁被恩格斯稱為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薄 伽丘(1313–1357)短篇小說《十日談》,薄伽丘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家,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
歌 爾 多尼(1707-1793)喜劇作家。一生寫有250多部劇本,代表作有:《女店主》、《一仆二主》。
俄 國 (前蘇聯)
普希金小說《上尉的女兒》、詩體小說《歐根·奧涅金》
果 戈里(1809–1950)戲劇《欽差大臣》、《死魂靈》,果戈里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優秀的諷刺作家,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
屠格涅夫(1818–1883)長篇小說《父與子》;散文故事集《獵人筆記》。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20)《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瓦)。《戰爭與和平》以1812年拿坡侖入侵俄國為題材,描寫俄國人民反抗法軍的斗爭。列寧稱它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契訶夫(1860–1904)中篇小說《第六病室》、劇本《櫻桃園》、短篇小說《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是俄羅期唯一一個以短篇小說創作登上世界文壇高峰的作家。
高爾基(1868–1936)長篇小說《母親》(主人公:巴威爾和尼洛芙娜)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列寧稱之為「無產階級藝術的傑出代表」,《母親》是人部「非常及時的書」。
法捷耶夫(1901—1956)長篇小說《毀滅》、《青年近衛軍》
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
肖洛霍夫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 國
惠特曼(1819–1892)代表作《草葉集》。他是美國最偉大的民主詩人。
馬克·吐溫(1835–1910)短篇小說《競選州長》、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
作品特點:幽默諷刺見長,多用民間口語。
歐·亨利(1862–1910)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和美國的歐·亨利。歐亨利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生活幽默的網路全書」。
海明威《老人與海》(描寫一個老漁夫與鯊魚的斗爭。)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其 它
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家。)
塞萬提斯(1805—1875)(西班牙作家,代表作是諷刺滅亡了的騎士制度和騎士文學的優秀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堂·吉訶德》
易卜生(挪威作家。著名劇作《玩偶之家》被稱為是「婦女獨立的宣言書」。主人公娜拉。)
安徒生(丹麥作家。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古者》、《雪國》、《千隻鶴》)
泰戈爾(印度作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沉船》、詩集《吉檀伽利》。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Ⅳ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並舉例說明
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首先,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紀上半葉,「羅蘭主義」是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立場。他們猛烈抨擊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譴責統治者的殘忍和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同情無產階級革命,嚮往沒有人壓迫人的美好未來。但由於把「博愛」當作出發點和終點,宣揚「愛能拯救一切」,視貧富均等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本質上因襲了19世紀的傳統而沒能達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階級斗爭觀點或社會主義思想去觀察社會現實,試圖站在嶄新和時代高度去分析問題。5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道主義出現了革命傾向,作品中的勞動人民不再是受命運擺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於跟罪惡勢力作斗爭的「強者」。
其次,作家們始終堅持真實性這一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以現實的、具體的、變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為描寫對象,從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中探討人生底蘊,進行真實的審美反映。他們以巨大的熱情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復雜、殘酷的現實,歷史主義地表現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力圖通過對人物的性格、命運和環境的藝術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令人信服地揭示舊制度、舊生活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趨勢。較之19世紀現實主義,叨世紀現實主義在反映現實的及時性和擷取題材的政治性上更進了一步。許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寫的事件剛剛結束甚或還未結束時就寫了出來。而且,在反映現實之中寄託了改變現實的願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鮮明。有的還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展現著名政壇人物的政治活動。
第三,描寫重點的內向性和主觀化,藝術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並蓄。「向內心世紀掘進」是20世紀歐美文學和美學的一股潮流。現代主義各流派在表現主觀真實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轟動效應,使現實主義文學引起藝術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調整。20世紀的現實主義跟傳統現實主義的較大差異,就在於突出了人物的主觀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寫。作家們在綜合中不斷創新,既融會了自然主義的客觀寫實手法,又汲取了象徵主義手法、意識流手法等現代主義的藝術技巧。諸如內心獨白、夢幻描寫。潛意識表現、性心理描述、時序顛倒、荒誕變形、多角度的情節發展和多層次的結構形式等等,這些在傳統現實主義中不被採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藝術手段,在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中已是屢見不鮮、習以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強調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寫。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紀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徵。而現實主義作家素以直面人生為本色,面對20世紀復雜錯綜的社會生活和變幻莫測的世態人情,他們在考察和分析的過程中強化了客觀務實的立場,疏遠或放棄了理想化、單一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正面人物,他們有對生活目標的執著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內心世界復雜,在具備某些閃光點的同時,並存著許多並不高尚甚至並不道德的思想品質。另一類是有缺陷有弱點的普通人,他們低能、笨拙、脆弱,有時還怯懦;對生活有點渾渾噩噩,或許還帶點玩世不恭;但他們是好人,並不為非作歹,並不損人利己,而是實實在在地幹了不少被人忽視、被人不屑卻有益於社會的事,世界正是由他們組成的。
1、這個時期以長篇小說作為主要的文學樣式。
2、1830年,標志著浪漫主義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雨果的劇本《歐那尼》的上演,和第一步批判現實主義傑作斯丹達爾的《紅與黑》的出版,說明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誕生,是對浪漫主義的反駁,卻並非徹底否定。
3、法國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是斯丹達爾和巴爾扎克。
4、斯丹達爾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是第一部現實主義的宣言書。
5、斯丹達爾的長篇小說《紅與黑》,實踐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它的發表,標志著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
6、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使現實主義從理論到創作都臻於完善,它代表了西歐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
7、普羅斯培爾•梅里美,法國。代表作:《高龍巴》,《嘉爾曼》。
8、法國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福樓拜,是50年代以後,法國現實主義強調科學精神,表現客觀冷峻風格的代表。
9、小仲馬,法國。代表作:《茶花女》。
10、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19世紀後期的一位帶有自然主義傾向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代表作:《小東西》(長篇小說,帶有自傳性質),《周一故事集》(以描寫普法戰爭為主的短篇小說集,內有《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
11、巴黎公社文學的代表作家有:歐仁•鮑狄埃,路易斯•米雪爾,於勒•瓦萊斯,讓-巴蒂斯特•克萊芒。巴黎公社文學為20世紀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2、《國際歌》的作者是鮑狄埃。《國際歌》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藝術總結,它形象而精闢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表現了無產階級為解放全人類而團結戰斗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3、路易斯•米雪爾被稱為「紅色聖女」。代表作:《紅石竹花》。
14、英國現實主義於30年代產生,到四五十年代達到繁榮,在這一階段里,產生了馬克思所稱贊的「一派出色的小說家」,即: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蓋斯凱爾夫人等。
15、薩克雷,英國。成名作:《勢利者集》。代表作:《名利場》。
16、英國的勃朗特三姐妹是: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簡•愛》;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嘯山莊》;安妮•勃朗特,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
17、蓋斯凱爾夫人,英國。代表作:《瑪麗•巴頓》,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接觸勞資矛盾的小說。
18、英國後期現實主義文學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蕭伯納,高爾斯華綏。
19、英國偵探小說興起,代表作家:柯南•道爾。
20、憲章派是個的代表是厄內斯特•瓊斯,威廉•林頓,傑拉爾德•梅西。
21、德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有:海涅,格奧爾格•畢希納。其後者的代表作為《丹東之死》。
22、格奧爾格•維爾特是德國工人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工人詩人。代表作:《剛十八歲》,《鑄炮者》,《我願做一名警察總監》。被恩格斯稱為「德國無產階級第一個和最重要的詩人」。
23、戈特弗里德•凱勒是瑞士的德語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綠衣亨利》,短篇小說《塞爾特維拉的人們》。
24、北歐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有:丹麥的安徒生,以童話著名;丹麥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和文學史家格奧爾格•勃蘭兌斯,代表作:《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歐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重要作家,他的「社會問題劇」在歐洲引起巨大反響,且大大推動了歐洲戲劇的革新和發展;比昂斯滕•馬丁紐斯•比昂松是挪威的劇作家、小說家和詩人,主要作品有劇作:《破產》、《挑戰的手套》,1930年,因其在戲劇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5、普希金是俄國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形象,他的短篇小說《驛站長》開了俄國文學中描寫「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26、米哈依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為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為悼念普希金寫過《詩人之死》這篇猛烈抨擊沙皇統治的抒情詩。其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比喬林,是繼奧涅金之後的第二個「多餘人」形象。
27、果戈理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和萊蒙托夫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俄國文學史上的「自然派」——俄國現實主義。
28、亞歷山大羅維奇•岡察洛夫的代表作《奧勃洛摩夫》中,塑造了俄國文學史上最後一個「多餘人」奧勃洛摩夫形象。
29、屠格涅夫在60年代創作的小說《父與子》等作品中塑造了帶有「新人」形象特徵的平民知識分子的形象,這些形象表現了「多餘人」向「新人」的轉變過程,但不是典型的「新人」形象。
30、尼古拉•加夫里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是革命民主主義者、文學批評家和作家。其長篇小說《怎麼辦?》是一部社會政治小說,副標題為「新人的故事」。正是這篇小說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的形象。小說具有強烈的政論色彩。車爾尼雪夫斯基還寫了《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等一系列美學和文學評論文章,闡述了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
31、杜勃羅留波夫也是著名的文學評論者。著名論文有:《什麼是奧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以及《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等。
32、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各國戲劇作家,被稱為「俄羅斯民族戲劇之父」。著名戲劇《大雷雨》。
33、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維奇•涅克拉索夫是19世紀中期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詩人,代表作:長詩《在俄羅斯誰能過好日子》。
34、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是19世紀後期俄國著名的諷刺作家,其小說以「伊索式」的語言和多樣的諷刺筆法抨擊反動統治者,屆時俄國社會本質。代表作:《戈洛夫略夫一家》。
35、理查•希爾德烈斯的《白奴》和哈里葉特•比徹•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廢奴文學的代表。
36、60年代末美國西部邊疆出現的通俗易懂的「鄉土小說」,是一種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文學。布勒特•哈特的《咆哮營的幸運兒》是其代表。
37、馬克•吐溫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作家,他吸取鄉土小說的某些表現手法,為美國民族文學的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文學中的林肯」。
38、亨利•詹姆斯是美國現實主義的重要作家(亦有人認為他是英國作家),他的小說開了美國文學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代表作:《苔瑟•密勒》,《一位女士的畫像》。他的小說注意人物「心理原因的復雜性」。
39、弗蘭克•諾里斯,美國。代表作:《章魚》。
40、斯蒂芬•克萊恩,美國。代表作:中篇小說《街頭女郎季梅》。其小說有自然主義傾向。《紅色英勇勛章》則是一部反戰小說。
41、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善於通過描寫「小人物」的不幸命運,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與虛偽。在藝術上,其小說常常以「帶淚的微笑」和辛辣的歡樂打動讀者,善於構思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這種寫法被稱為「歐•亨利筆法」。代表作:《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42、傑克•倫敦是19世紀後期美國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荒野的呼喚》、《白牙》通過對動物的描寫表現「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思想;《鐵蹄》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說;其小說中也流露出尼採的「超人」思想,如《馬丁•伊登》。
Ⅳ 多蘿西·L·塞耶斯生平
多蘿西·L·塞耶斯,1893年出生於英國牛津,一個充滿學術氣息的城市,她的父親是一名教區牧師。她自幼表現出非凡的才智,小小年紀就掌握了拉丁語和法語,成為首批獲得學位的女性之一,且擁有碩士學位的殊榮。
塞耶斯的職業生涯豐富多樣,她曾作為教師和廣告公司的撰稿人,這段經歷為她後來的代表作《殺人也得打廣告》提供了靈感。1922年,她遇見了汽車銷售員Bill White,然而這段感情並未長久,當她懷孕後,Bill選擇離開。為了隱瞞未婚先孕的事實,塞耶斯選擇了避世,將兒子John交給表兄Ivy Shrimpton照顧,聲稱是朋友的孩子。1924年,她與記者Atherton Fleming結婚,盡管過程曲折,但最終與兒子團聚。
在兒子出生前的1923年,塞耶斯推出了她的推理小說處女作《誰的屍體?》,作品中塑造了Lord Peter這一角色,他以一句「該死」(Damn!)開始了他的推理之旅。Lord Peter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逐漸成長為一個無所不能的偵探,反映了塞耶斯的理想人物形象。1930年的《烈性毒葯》中,她引入了女偵探哈略特·凡,兩人在後續作品中互動頻繁,最終在1935年的《俗麗之夜》中結緣,標志著Lord Peter系列的終結。
除了Lord Peter,塞耶斯還創作了業余偵探蒙太格·艾格系列,共11篇短篇故事。1940年後,她轉向文學和神學研究,翻譯了但丁的作品,創作了戲劇,成就斐然。作為英國偵探俱樂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她於1928年參與創辦,並擔任名譽主席直至1949年去世,對推理小說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5)艾格18年民國時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多蘿西·L·塞耶斯 Dorothy L Sayers (1893 - 1957):全名Dorothy Leigh Sayers (又被譯作:桃樂絲·賽兒絲、謝逸詩),女推理小說大師,與阿加莎。克里斯蒂齊名,是唯一能夠令阿加莎。克里斯蒂心甘情願拿出推理小說女王桂冠分享的女推理小說作家。牛津大學高材生,是第一批獲得牛津大學學位的女性之一。她的第一部偵探小說便被廣泛認可為大師級的作品。
Ⅵ 有什麼適合投稿短篇小說的雜志嗎
作為一個在雜志圈混了四年,寫稿數不多過稿數一般的老透明來客觀一點說,這個字數《飛言情》,《花火》,《愛格》是都不要的。擴到五千也不要,拿飛言情來說,官方規定是8000-11000,然而過了稿子基本讓你縮到10000以內,因為今年改版了不好排。保險一點的話,寫到9000是比較靠譜的。
不過1000-3000也並非沒有雜志要,比如青春美文,哲思,古言的話可以試試戀戀中國風錦色。不過還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風格問題,《飛言情》是屬於都市言情,花火和愛格屬於青春言情,不過花火年齡層次低,愛格成熟一些。
所以如果想投稿的話,建議先買兩本書來分析一下風格,找准自己的定位,當初我就在定位上吃了很大苦頭,後來好不容易才找到北。
關於約稿函的信息其實有很多,建議關注天使領域論壇,上面都是靠譜寫手的探路分析,包括雜志風格和編輯信息。還有就是關注公眾號寫手連盟。
當然上面也會有公眾號的約稿信息,其實題主的這個字數投公眾號是比較合適的,適合的會又很多。而且公眾號比起雜志的優勢就是稿費快,推送快。雜志上稿的話經常等到兩月以後才能在市面上見刊,有的拿到稿費可能要過稿四個月以後。大多公眾號的文學性普遍比雜志低一些。
當然這只是建議,怎麼決定和斟酌還要看題主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