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蝕短篇小說
A. 歷史上有哪些寫短篇小說的高手﹖
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
世界三大小說家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歐·亨利(歐·亨利(O. Henry)是其筆名,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契訶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三個人的短篇小說頗負盛名,對世界有很大的影響,他們三人出生的年月相似,皆是十九世紀末的資本主義露出許多破綻的時期。三人寫作風格也極為相似,但在相似中亦不乏他們三人特殊的風格,都是以諧謔的話語諷刺了資本主義的黑暗與腐朽,還有人們那些趨炎附勢與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中國短篇小說家
魯迅
(1936年10月19日病逝)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域外小說集》、《狂人日記》。著作收入《魯迅全集》
中國當代短篇小說家
當代短篇小說以劉心武《班主任》開反思先河為發端,成為當代文學極其重要的一種創作體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國文的《月蝕》則使短篇小說的思想內涵大幅提升,一時間短篇小說的影響里甚至超過長篇,王蒙、鐵凝、張賢亮、張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說名家涉足短篇創作,誕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說繁花似錦,其中以王阿成、陳村為代表的新寫實主義、新結構主義等作家,成為短篇創作主流,世紀之交短篇小說作為主流文學滲入網路時代的輕騎兵,最先得到網路讀者群的接受,在傳統期刊發表的優秀短篇如賈平凹《廢都》(短篇,與其長篇小說《廢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偉《我腦有病》、王安憶《月色撩人》等被網路版《建國後小說999篇》以及《當代優秀小說選》等網友自編集收錄、傳播,並獲得超過傳統期刊效應的廣泛影響,這使得以前對網路不屑一顧的純文學隊伍認識到網路的巨大傳播和影響能力,眾多傳統媒介作家開始進入了期刊、網路的雙軌創作並因此獲得成功。
7
B. 短篇小說的當代短篇小說
當代短篇小說以劉心武《班主任》開反思先河為發端,成為當代文學極其重要的一種創作體裁,而阿城的《棋王》、李國文的《月蝕》則使短篇小說的思想內涵大幅提升,一時間短篇小說的影響里甚至超過長篇,王蒙、鐵凝、張賢亮、張承志、池莉、方方、等一批小說名家涉足短篇創作,誕生了大量精品,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說繁花似錦,其中以王阿成、陳村為代表的新寫實主義、新結構主義等作家,成為短篇創作主流,世紀之交短篇小說作為主流文學滲入網路時代的輕騎兵,最先得到網路讀者群的接受,在傳統期刊發表的優秀短篇如賈平凹《廢都》(短篇,與其長篇小說《廢都》同名)、徐坤《狗日的足球》、唐偉《我腦有病》、王安憶《月色撩人》等被網路版《建國後小說999篇》以及《當代優秀小說選》等網友自編集收錄、傳播,並獲得超過傳統期刊效應的廣泛影響,這使得以前對網路不屑一顧的純文學隊伍認識到網路的巨大傳播和影響能力,眾多傳統媒介作家開始進入了期刊、網路的雙軌創作並因此獲得成功。
C. 1919年--1949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文學作品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
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2、《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3、《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舒慶春)所著的長篇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的舊北京為背景。祥子所處的時代是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東大學朋友談起他僱傭車夫的經歷與見聞:一位車夫買了「洋車」不久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後還是受窮。當時老舍覺得該題材可以寫成一部小說。
新文學誕生以來,胡適、魯迅等作家都先後寫過人力車夫,但都是從知識分子的角度以俯視的姿態表達對車夫的同情,並未深入其內心和靈魂深處去體味車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貧苦市民家庭,從小就與下層民眾接觸,對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有著較深入的了解,這一切都為老舍創作《駱駝祥子》提供了材料來源。
老舍的朋友隨後又說起另外一個車夫的故事,他被軍隊抓去了,哪知轉禍為福,乘著軍隊轉移之際牽回三匹駱駝,這便是《駱駝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決定把駱駝與車夫結合到一起,用駱駝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場。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斷潤色祥子的形象。山東大學鬧了學潮,老舍辭去教職,專心地投入到《駱駝祥子》的寫作中。1937年1月,小說在《宇宙風》連載。
4、《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
「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
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5、《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D. 花園街五號的中國小說
作者:李國文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31968
版次:1
頁數:418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這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見證了上個世紀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見證了在這座房子里所發生的一切傳奇故事;見證了政治權力、經濟財富、名聲雅望的興衰成敗;見證了幾代人的榮與辱,叩開一幢建築物的大門,也就是打開一部沉重的歷史。
花園街五號,這幢俄羅斯風格的建築物,是這座城市的數一數二住宅,在不同年代中,先後居住過的這座城市的數一數二家家庭,賦予這座白樺林中的豪宅一種神秘色彩。
由於住戶不同一般的身份,非同小可的能量,他們跌宕起伏的命題,悲喜哀樂的人生,也影響著這座城市的興衰隆替的沿革,滄桑遭際的變化。因此,這座房子的歷史,也是這座城市生存發展的見證。
在上個世紀里,這座房子里發生的一切傳奇故事,都與這或有政治權力,或有經濟財富,或有名聲雅望,或有社會背景的幾家人,在這里相撞擊,相較量,相沖突,乃至相廝殺有關。他們或代表著一個時代,或代表著一個階層,敗者的不能心甘,勝者的不能心安,得者的凱覦更多,失者的夢想翻天,陰霾晦暗,惡風腥雨,便是翻過去的那一頁的全部。 雖然,有的人充滿著慾望,甚至邪惡,但同時,有的人也會洋溢著感性,蘊蓄著善良,就在這同一層頂下的一代一代,既有刀光劍影,鐵血交鋒的仇父孽子,也有情恨結緣,恩仇糾纏的痴男怨女。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似水年華,如夢歲月,那詩般的畫面,令人懷念。紅與黑的愛,淚與火的情,苦澀和甜蜜的記憶,柔美麗剛勁的融合,那音畫般的旋律,使人沉醉。
如今,在改革潮流下,在時代風雲中,陽光燦爛下的這幢建築物,自然也生生不息地重寫新的歷史。 花園街五號是一座俄羅斯風格的花園洋房,座落在臨江市中心晨光公園附近一片樹林里。從它建成到現在已經過去50多年,換了四個朝代、五位主人。在這里居住過的都是臨江市最有權勢、能夠決定臨江命運的人物。
第一位主人是建造這座洋房的白俄貴族康德拉季耶夫,僑民協會主席;第二位主人是大土匪出身、偽滿時期臨江駐屯軍司令兼警察局長劉大巴掌;第三位主人是解放後共產黨第一任市委書記呂況;第四位主人是「文革」中造反起家的市革命委員會主任。
現在,市委第一書記、代市長韓潮和他老伴——市文聯副主席吳緯、還有他們的兒媳——《臨江日報》記者呂莎住在這里。實際上韓潮並不喜歡這座洋房,50年前他是個小泥瓦匠,參加了這座洋房的建造,後來從事革命工作也在臨江一帶,對洋房的歷史非常了解,知道以前的四戶人家重復著類似的不幸結局:後一戶總是把前一戶幹掉才搬進去;每一戶的上下兩代人總是悖謬、沖突、決裂,有的甚至砍掉老子的頭。
韓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命的,現在即將離休敬納派,選擇接班人的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但兩個候選人都不能使他完全滿意。一個是現任市委常委、第一副市長的丁曉,此人辦事穩重,但太圓滑,沒有什麼大作為。另一個是朝氣蓬勃、敢想敢乾的劉釗。此人是劉大巴掌的兒子,上中學的時候受韓潮引導參加革命,為營救革命戰士他和韓潮一起在花園街五號的樓頂上槍殺了他的父親。解放後他當過呂況的秘書,「反右」和「文革」中受迫害,後來是韓潮積極活動為他平了反,讓他回臨江工作。回臨江後他沒有職務,但他不在乎,只想在改革的時代干點實事。丁曉視他為政治對手,有意讓他去收拾虧損嚴重的老大難企業臨江拖拉機廠。沒想到劉釗3年就扭虧為盈,使拖拉機廠成為全省上交利潤和創匯率最高的企業。茄襲他的方法就是充分相信工人,敢獎敢罰。於是丁曉又讓他去抓破土動工兩年還沒完工、焦頭爛額的沿江新村工程,等著看他的笑話,但他大膽實行承包制,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沿江新村。
韓潮很贊賞劉釗的工作能力,但看不慣劉釗那種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的神氣和猛打猛沖的工作方法。而他的兒媳呂莎卻堅決支持劉釗,寫文章為劉釗叫好。呂莎是前市委書記呂況的女兒,讀大學時亮賀就愛上了爸爸的秘書、比她大10多歲的劉釗,但爸爸硬逼她和韓潮的兒子、平庸的韓大寶結了婚。「文革」中韓大寶改名韓學青,造了韓潮的反,「文革」結束後還留戀那個年代,患了精神分裂症,長期住在醫院里,使呂莎成了守活寡的人。
呂莎心裡仍愛著劉釗,想和已不可能治癒的大寶離婚,但又不願傷了待她如親生父母的韓潮和吳緯的心。韓潮夫婦既害怕孤獨,又幻想有一天兒子會病癒,也不讓呂莎離去。這個星期天,韓潮被劉釗請去看沿江新村的房子,回到家發現一個長相酷似康德拉季耶夫的外國人進了花園街五號,很生氣。
原來劉釗知道他不願與外國人打交道,有意以視察沿江新村的名義將他引出家門,讓外國人來看花園街五號。那個外國人是康德拉季耶夫的孫子,名叫奧立維,童年時代在花園街五號生活過,現在是義大利的大商人。劉釗想讓他給臨江礦泉水廠投資,使臨江礦泉水打入世界市場,所以請他看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喚起他對臨江的好感。晚上劉釗和奧立維舉行會談,精通英文的呂莎去當翻譯。
而此時,丁曉卻在為擠掉劉釗這個和他競爭市委書記位置的對手不擇手段四處活動。他指使人寫誣陷信,說若干年前劉釗和呂莎發生過不正當關系,又讓劉釗原來的妻子、在劉釗受迫害時離開劉釗嫁給省委書記的歌唱演員羅縵親自來臨江當說客,給劉釗施加壓力,讓他放棄競爭。劉釗要求去抓丁曉一手操縱的市第一建築公司,解決臨江大廈建建停停的問題,並且當著25個市委常委和省委一位副部長的面和丁曉爭吵,揭露丁曉挪用臨江大廈的經費建高級幹部住宅。
正巧這天省委那位副部長是來搞民意測驗的,他請25個常委無記名投票,看誰適合當市委書記。韓潮見劉釗這樣沒有「領導風度」,又生氣又失望。他以為劉釗已經沒有希望,對丁曉也不滿意,便投了棄權票。
但他贊成劉釗對待臨江大廈的急迫態度,一個人悄悄來到大廈工地,看穿了丁曉的騙局。丁曉為了自己高升加緊活動,不惜犧牲人民利益。他先是讓容易造成污染的醬油廠改建到劉釗准備搞礦泉水廠的溫泉鎮,又阻撓奧立維去溫泉鎮考察,還把一位老教授捐贈給市博物館的一幅鄭板橋的畫送給省長許傑,拉關系。
韓潮去省城開會,省委書記高峰對他公開了那次市委常委投票結果:棄權一票,選其他人四票,丁曉九票,劉釗十一票。這個出乎預料的結果使韓潮看到了共產黨員的良心。高峰批評他失去了求賢若渴的精神,變得優柔寡斷、是非不明,並決定把劉釗推向重要領導崗位。
不久,韓潮讓呂莎回到劉釗身邊,陪劉釗去省里接受任命,並決定另找房子搬出去,把花園街五號改成臨江市少年宮。因為劉釗早就嚷著要給臨江市的兒童們建少年宮了。 李國文(1930—),原籍江蘇省鹽城縣,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1947年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進華北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文工團創作組長;1954年到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鐵路工地參加勞動,此後長期擱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重新提筆寫作,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1978年調到中國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發表在1980年3月號《人民文學》上的《月蝕》,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危樓紀事》獲1984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6年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擔任《小說選刊》主編,至1989年底該刊停刊;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E. 《詹姆斯·斯蒂芬斯》的詩集介紹,人物資料簡介
《詩人小傳·詹姆斯·斯蒂芬斯》
愛爾蘭詩人及小說家。自學成材。早年曾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職員,結識了愛爾蘭詩人艾,在艾幫助下於1909年發表了第一本詩集《叛亂》。1911年在《愛爾蘭周刊》上發表了第一部小說《臨時佣婦的女兒》,次年出單行本。第二部小說《金罐子》把幽默、現實與幻想等手法結合在一起,使作品獲得了顯著的成功。其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主婦們來了》、《月蝕》等;散文集《半神半人》、《青春世界》等;詩歌《暴動》、《詩選》。詩人熱忱支持愛爾蘭獨立運動,這反映在1916年發表的《都柏林起義》一書中,該書於1965年再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站在協約國一邊反對愛爾蘭當局的中立政策。他在復興蓋爾語言文化的活動中起了積極作用。他還編輯了選集《愛爾蘭神話故事》。